经济和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8&rec=202&run=13

【综述】全区总面积538.5公里,辖6个镇(办事处),211个行政村(居委会),2011年底,全区
总人口31.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2万人,人口出生率11.3‰,死亡率5.4‰,自然增长率5.9‰,全年
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9.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8亿元,增长
0.4%;第二产业增加值78.55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37.41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例
为10.63∶60.54∶28.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65亿元,增长24.1%。

【农业和农村经济】2011年,全区农村经济活力持续增强。粮食连年丰收,畜牧、林果、食用菌
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规模养殖场达到160个,销售收入过千万元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家,全年全区
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6.08亿元, 比上年增长0.4%。 粮食总产28.49万吨;棉花总产495吨,油料总产
1456吨,;水果总产1.20万吨,增长4.4%;蔬菜总产54.86万吨,增长1.1%;水产品总产6752吨,增长1.4%;
奶类总产2.53万吨,增长4.7%;肉类总产2.24万吨,增长4.0%;禽蛋总产1.13万吨,增长2.2%。.惠农政
策全面落实。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19万公顷,全区农机总动力31.72万千瓦,增长6.4%。

【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积极转方式调结构,纺织、煤炭、化工、机械、造纸、水
泥六大产业转型升级,创山东名牌产品3个,纳税过千万元企业达到12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1
亿元。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山水旋窑水泥、联合丰元硝酸、百斯达炭黑等一批大项目投产
达效,青纺联纺织、联润精梳纱项目顺利推进。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壮大,被评为山东省科学发展园区。
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果,实施余热、余压、尾气发电项目10余个,顺利通过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核
查。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家,实现增加值70.94亿
元,增长12.6%,其中非公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1.75亿元,增长15.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7.64亿元,
增长18.4%;实现利税29.95亿元,增长18.8%;实现利润19.21亿元,增长18.4%。企业亏损面为3.36%,
比上年高1.34个百分点。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2011年末,全区人口城镇化率28.93%,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84亿元。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52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13.53平方米,建成区
绿化覆盖率39.81%。无害化垃圾处理率达到98%,自来水普及率81.4%,城市供热普及率41%。城市形象
进一步提升,古城重建工作也顺利推进。年末,全区共有资质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10家,完成建筑业
总产值3.87亿元,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处理率达82.5%,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1%,环境功
能区达标率为100%,道路交通专用环境质量在较好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财政、金融和贸易】2011年,全区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8亿元,增长25%;金融运行平
稳,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1.6亿元,比年初增加6.2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33.61亿元,
增加6.05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7.4亿元,增加3.38亿元。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39.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全区实现
进出口总额4450万美元, 增长0.6%,其中出口4404万美元,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1021万美元,下降
38.3%。新批境外企业1家,协议投资总额380万美元

【交通、邮电和旅游】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完善基础设施,改造生态环
境,优化服务环境,努力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年末全区通车里程为52.6公里,
公路旅客运输量23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0%。公路货物运输量737万吨,增长3.0%,港口货物吞吐量
82万吨。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0亿元,增长10.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66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5.7万户,互联网用户2.98万户。2011年,全区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举全区之力
实施古城重建,完成投资30亿元,建设面积33万平方米,台城旧志和运河街市景区建成开放,依托古
城举办国内外重大节会活动16个。赢得“中国最具潜力十大古城”殊荣,荣膺“齐鲁文化新地标”榜
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临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被确定为全国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连
战、吴伯雄、郁慕明等台湾高层人士先后到访;被批准为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首个国家“非遗”
博览园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被确定为第二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举办地。带动旅游服务业快速发
展,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运河湿地公园,组织了旅游包机和专列,“二日游”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25亿元。

【教育科技事业】2011年,全区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共取得市(地)级
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13项,其中专利申请量60件,授权专利30件。年末全区共有中等职业、技工学
校1所, 在校生2555万人; 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4770人;初中8所,在校生8068人;小学47所,在校生
2306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8人。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2011年,全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工程,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年末,
全区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处,公共图书馆1处,档案馆1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8
%和97%。共有卫生机构11所,其中医院、卫生院7所,疾病防控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
生机构共有床位603张,卫生技术人员1252人,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参加市级以上
体育比赛共获得奖牌40枚,其中金牌17枚。

【社会事业】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3元,增长14.5%;人均消费性支出13463元,增
长18.0%;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3729元;农村人均生活纯收入7167万元,增长13.1%;全区城镇基
本养老、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万人、4.7万人、1.7万人、1.68万人和0.91
万人,比上年底增加3408人,10000人、0人、621人、830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农民14.2万人,参
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22.3万人。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9116人。其中城镇低保1935人,农村低
保7181人,农村特困救济7825人。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个,收养60人。社会福利企业1个,安置残疾
人员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