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8&rec=198&run=13

【综述】全区总面积636.8平方公里,辖7个镇(街道),342个行政村(居委会)。年末全区总人
口39.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50万人。人口出生率11.08‰,死亡率6.05‰,自然增长率5.04‰。有少
数民族20个,597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8.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第一
产业增加值14.14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73.69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40.22亿元,
增长11.1%。三次产业比例为11∶57.6∶31.4。全区固定资产投资92.34亿元,增长23.5%。实现财政总收
入10.6亿元,增长28.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2亿元,增长3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
额47.75亿元,比年初增加1.38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
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6.64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1.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3元,比
上年增长1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38元,增长18.7%。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粮食总产27.4万吨,
增长1.2%;棉花总产850吨,减少1.7%;油料总产15248吨,减少16.7%;水果总产3.27万吨,减少0.3%;
蔬菜总产72.5万吨,增长2.2%;水产品总产6300吨,增长16.1%。肉类总产1.89万吨,增长2.9%;禽蛋总
产8376吨,增长0.4%;奶类总产1110吨,增长15.1%。新增造林面积6.5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1.8万
亩。峄城区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
化。2011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3.9亿元,粮食总产41.8万吨。成功跻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
划项目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蔬菜复种面积达24万亩,总产108
万吨。石榴、大枣、桑蚕、核桃、浅池藕等标准化基地达到25万亩,蛋鸡、肉牛、波尔山羊等规模养
殖场达到150个,拥有农业龙头企业36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72个。收集国内外
石榴品种220多个,建成国家级石榴种质资源圃,“峄城石榴”在全省首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
志保护”、“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双认证。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各类造林6.5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34.2%。农机总动力达到30.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工业经济】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5.91亿元,同比增长1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5家,实现增
加值增长12.6%,其中非公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1.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9.6亿元,增长17.13
%;实现利税30.52亿元,增长21.17%;实现利润18.26亿元,增长21.71%。2011年,峄城区深入开展“项
目建设攻关年”和“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共有26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累计投资180多亿元。工
业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发展“山东
名牌”5个、“著名商标”3个、“山东民营经济知名品牌”18个。“百十亿”工程全面推进,丰源、
福兴、葡诚分别完成销售收入52亿元、15亿元、11.4亿元。对外开放步伐显著加快。全区共引进各类
项目436个,实际到位外来资金161.4亿元,其中境外资金1.05亿美元,出口总额完成2.3亿美元。节能
减排深入推进,顺利通过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核查,连续5年被市政府评为“节能降耗先进单位”。

【城乡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370万元,增长1.7%。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5.14平方米,人均
绿地面积12.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9%。自来水普及率97.33%,燃气普及率99.08%,集中供热
普及率60%。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竣工0.7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竣工0.83万平方米,交付69套。村镇
建设投资75080万元,增长19.74%。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79%,无害化垃圾处
理率达到100%。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85%,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70%,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处于
四类声功能区4A水平以上。累计投资3亿多元,实施承水河公园、仙坛苑广场、承水湖公园等重点城
市绿化工程,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逐步形成“三山、
一水、四湖、四系”的山水园林绿化体系。集中开展专项拆违行动720次,累计拆除各类违章建筑1890
处,面积19万平方米。狠抓建筑垃圾、渣土运输、扬尘污染专项治理,城市卫生状况越来越好。投资
1600万元,积极开展夜景示范街创建活动,连续3年荣获全市第一,“白天看景,晚上赏灯”已变成现
实。

【社会各项事业】 全区有中等职业、 技工学校2所, 在校生0.3468万人。 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
0.4816万人。初中10所,在校生1.2096万人。小学48所,在校生3.0539万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
重要科技成果18项。专利申请量277件,授权专利133件。有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公共图书馆1所,
文化馆(站)8个,农村文化大院172个。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有卫生机构13个,
其中,医院、卫生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各
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670张,卫生技术人员97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02人,注册护士620
人。有体育馆2座,新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50个。全年参加市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19枚,其中
金牌8枚。 全区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5万人、11.1万人、
1.2万人、2.022万人和1.55万人,比上年底增加0.5万人、0.33万人、0万人、0.0566万人和0.0819万人。
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7779万元,增加6894万元;支出20674万元,增加6218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
保农民20.6万人,全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21774人,其中,城镇低保5709人,农村低保16065人,农
村特困救济3000余人。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个,收养1966人。社会福利企业6个,安置残疾人员103人。
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创造了农村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新模式,被环保部批准
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被
评为山东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顺利完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二次经济普查和第二次农业
普查。全面开展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投资965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工作。协调建
设了京沪高铁、枣临高速、枣临铁路三项国家重点工程,均实现“全线最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