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8&rec=170&run=13

【概况】2011年,全市就业形势实现历年最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提前实现两个全覆盖。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连续两年获得全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经济和社会管理类第一名。

【就业工作】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7万人,分别完成计划的149.37%、
126.63%,城镇登记失业率2.85%,低于控制目标近1个百分点,就业工作总体形势实现历年最好。就业
政策落实。全年安排就业专项资金5082.9万元,同比增长12.38%;支出就业资金5698.24万元,同比增长
33.42%,消化结余615.34万元,第一次实现当年就业资金支出完毕并消化结余。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338
万元,增长27.07%,直接扶持1132名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
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实现创业301人,安排1235名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全市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5975人,就业率达到8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两个百
分点。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全民创业促就业“97632”工程,新增个体工商户1.97万户,带动就业
7.1万人,占城乡新增就业的56.04%。全市新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27家,市中区、薛城区和台儿
庄区顺利通过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中期评估,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果。困难群体就业。
继续实施“三个一千”就业援助计划,帮助3379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成目标任务的104.77%,城镇
“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消零。通过做大做强劳务品牌,实施“一镇多业”、“一村一品”建设,开
展劳务合作等活动有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78万人。就业培训。以“一百双十”创建活动为抓手,
培养了100名不同专业的优秀教师,发展壮大了10家骨干培训机构,打造了10个特色培训品牌,建立了
与枣庄市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相适应的培训体系。开展了“进校园送岗位服务就业、进企业送技能服
务用工”的“双进双服”培训活动,全年组织各类培训6.8万人,完成计划的126.5%,培训后就业创业
5.76万人,就业率达83.97%。公共就业服务。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送岗位、送政
策、送培训、送人才、送项目、送信心”服务等专项行动,举办专场招聘会300多场次,提供就业岗
位5.3万个,达成就业意向2.9万个。

【社会保障工作】养老保险。坚持抓扩面征缴,截至年底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24万
人,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第七次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
共涉及企业退休人员61135人,调整后平均每人每月领取养老金1415.3元,人均增长179.7元,再次降低
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职工99343人,共为28261名离退休人员支付
离退休费97020万元,同比增长18.25%,社会化发放率保持在100%。失业保险。及时上调失业金发放标
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43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550元。为全部失业人员办理了职工医保。扩大失业金支
出,为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资金92万元。医疗生育保险。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达到120.62万人,覆盖率达到97.02%,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3.91万人,新增2.11万人。医疗、生育保险费
征缴分别为94320万元和2296万元,同比增加14918万元和229万元。2011年底,出台了《枣庄市城镇基本
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建立了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制度。退休人员享受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待
遇不再与原单位缴费挂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城镇居民在不同
等级医院的最高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0%、70%、60%,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在不同等级医院的最高报销
比例分别提高到95%、93%、90%。工伤保险。截至年底,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39.75万人,新增1.61
万人,工伤保险费征缴10803万元,同比增加1278万元。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企事业单位
1-4级伤残人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人均月增160元、112.5元和60元,分
别达到1390元、976元和558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6月,枣庄市新农保全覆盖全面完成,提前半年完
成省政府确定的任务目标, 全市16-59岁农村居民参保人数138.38万人,39.36万名60岁以上农村居民从
2011年1月起领取基础养老金,发放率为100%。9月,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提前三个月
完成省政府确定的任务目标,3.62万名60岁以上城镇居民领取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发放率为100%。
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在全省率先实施了社保基金监督举报奖励制度,形成以行政监督为主导、内控制
度为基础、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社保基金监督体系。

【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配合组织部门,制定了《枣庄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办理流程》、
《“枣庄英才”评选管理办法(试行)》,人才引进、使用、激励机制更加健全完善。积极推荐山东
智威医药工程有限公司总裁、留美博士魏彦君参评第七批“千人计划”和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推
荐增设辰龙集团、拓博集团、海特电子博士后工作站。市政府对35名2010年度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
青年专家进行了通报表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荐20名优秀技师参评2011年度“山东省首席技师”。
全市新增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69人,新增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4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3339人。
全市发放职业资格证书24753本,完成全年任务的165%,首次开展了劳动保障协理员、婚姻家庭咨询师
鉴定。引智工作。建立了枣庄留学人员信息库、高层次留学人才需求信息库和留学人员信息工作站,
积极开展海外人才招聘。全市执行引进国外专家项目16项,同比增加60%,聘请国外专家28人次,同
比增加22%,获批经费28万元,解决技术难题380余个,引进国外新品种14个,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500多
人次,创造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3个项目获评国家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1家基地被省厅命名为
省级引智示范基地,获批国家级、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总量和经费资助额位居全省第一。正式
启动“枣庄市首届榴花友谊奖”评选活动,表彰对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1
名外国专家荣获2011年度省政府“齐鲁友谊奖”。

【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管理。圆满完成2011年公务员考录工作,全市各级机关共考录公务员323
名,录用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48人;认真抓好公务员分类管理试点,进一步规范公开遴选和竞争上
岗,大力推进警员职务套改。积极开展公务员初任培训和任职培训,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事业
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以岗位设置
和聘用制度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市完成岗位设置的单位2638个,占应实施总数的99.5%,
远高于省里90%的要求;市直完成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288个,占应实施总数的90.8%;公开招聘制度稳
步推进,全市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共招聘1218人。军转干部安置。圆满完成省分配枣庄市的军转安置任
务,35名军转干部全部安置到位,并加强对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同时,扎实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
维稳工作,企业军转干部保持总体稳定。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务员工资津贴规范管理。认真做好公安机关执法勤务机构人民警察
警员职务套改工作,全市共有1800余人进行了警员职务套改。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在义务教育学
校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在市直事业单位全部推行绩效工资,
实现了绩效工资的入轨运行,涉及干部职工13500余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调整提高了全市最低工资
标准,发布了2011年企业工资指导线。

【劳动关系调解和权益维护】市、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劳动关系工作体系
初步建立;政府、工会、企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日趋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大力推进,劳动关
系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能力不断提高。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网上备案率不断
提高。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9%,实施劳动用工备案企业666户,备案职工达13.52万
人,增长39.5%。劳动人事仲裁调解仲裁管理。劳动人事争议基层组织建设覆盖率不断提高。全市64
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覆盖率100%,全市基层调解组织和企业调解委员会案件
调解率达到79%。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79件,法定时限结案率100%,补签劳动合同
10600余份,促缴到位社会保险费1800余万元,帮助职工追讨工资及劳务报酬500余万元。开展农民工工
资支付专项检查,督促补发到位农民工工资1500万元。信访维稳。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不断
提高。出台《枣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
定;出台《突发事件舆情监控与新闻发布应急预案》,加强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全市共处理人民来
信来访529起,同比下降50%,没有出现一起因处理不及时、不得当引发的越级上访事件。

【信息化建设】成功制发10.7万张社会保障卡,就业服务信息实现“一点登录、全市查询”,企
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核心平台系统办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历年缴费数据全部实现系统管理,医
保费用实现与定点医院的联网结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初步实现四级联网,失业保险数据实现联
网上报,首次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网上年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经办进入信息化管理新时代。(崔
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