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7&rec=3&run=13

——2011年1月18日在枣庄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 长 陈 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其他同志
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枣庄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
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 拼搏进取,攻坚克难,实现了
“三个翻番”、“三个优化”、“三个提前”、“三个跨越”,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
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总量实现“三个翻番”。2010年,预计全市GDP完成1390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地方财政收
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4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1倍,
均实现了五年翻一番。
——经济结构实现“三个优化”。预计三次产业比例由9.9∶63.8∶26.3调整为8.6∶60.4∶31。三产投
资占规模以上投资比重为42%,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地方
财政收入比重分别为5.5%、78.9%,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5.7个百分点。
——民生指标实现“三个提前”。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29元、
688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9.9亿元,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发展后劲实现“三个跨越”。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28.7亿元,是2005年的3倍;新增存贷比169.5%,
比2005年提高86.1个百分点, 实现了资金流出地向资金流入地的转变。 实际到账外资2.4亿美元, 是
2005年的2.4倍,总量由全省末位跃居第10位。投资过10亿元的在建大项目34个,是“十五”末的11倍
多。
城市转型开创新局面。这五年,“一个战略、三大战役”取得重大突破,城市转型迈出了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一步。我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枣庄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已获
得中央、省扶持资金8.52亿元。煤化工发展取得决定性胜利,已建和在建煤化工项目总投资278.2亿元,
是“十五”末的5.6倍,枣庄成为我国产品最多、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煤化工基地之一。文
化旅游发展取得关键性胜利,台儿庄古城重现世人,二日游激活枣庄旅游,服务业迈入大发展时期。
城市建设攻坚战拉开序幕,棚户区改造重塑城市面貌,BRT、“数字枣庄”开启同城化发展新时代,
枣庄正由单一的矿区城市向功能完善的鲁南“门户城市”转变。
工业经济再创新优势。以煤化工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工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引进总投资131亿
元的新能凤凰能源项目,一期投产达效;联想控股投资180亿元的百万吨烯烃及精细化工基地启动建
设;国泰二期、鲁化醋酐、盛隆宏达等项目建成投产。旋窑水泥占全市水泥产能的73%。中小机床跻
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2010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分别完成820亿元、350亿元
和21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7倍、2.7倍和3.1倍。五年来,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比重提高11.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0.8个百分点,初步摆
脱了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
服务业发展跨入新阶段。成功走出文化旅游带动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促进了服务业繁荣。2010年,
旅游总收入83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宾馆旅店住宿量213.9万人,是2005年的10.8倍;枣庄成为全省百
人以上团队、旅游专列来得最多的城市,由游客输出地变为游客输入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功,
3A级以上景区达到15个, 其中4A级景区8个; 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10万余人,是2005年的2倍多。
2010年,预计三产增加值增长18%,三产投资增长33%,分别高于二产增幅7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服
务业提供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为42.6%,比2005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引进餐饮名店、星级酒店、商业
名店、专业市场60家;开工建设五星级酒店10家,竣工3家。创造了政府培育市场、市场拉动消费、消
费带动投资、投资助推转型的“枣庄实践”,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了富裕农民的新路径。试
点合作社168家,规模经营土地11.9万亩,发放贷款5128万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林地确权
面积76万亩。2010年,粮食总产193万吨,实现“人均占有千斤粮”;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90万亩,市
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8家。累计发放种粮直补和农资、良种、农机补贴3.05亿元,对农民购买家电和
汽车、摩托车补贴2.96亿元。完成南水北调截污导流、湖东堤治理、韩庄运河续建等项目建设,对136
座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村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3.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1倍。建设农村
住房14.6万户,改造危房3.5万户。新建标准化农家店1480个,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公路、电话、
广播电视和互联网。
城市面貌凸显新变化。坚持“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打响城市建设攻坚战。棚户区改
造全面启动,完成拆迁475.9万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开放,市中新区初具规模。新城城中村搬迁
基本完成,教育、医疗、商住等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建成区面积达到8.3平方公里。枣庄成为全省第
二个开通BRT的城市,“同诚卡”在公共领域推广应用。动车组经停枣庄,区(市)间实现一级以上
公路连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创建成功,“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成为城市新名片。五年
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14.6亿元,新城建设投资73亿元,交通建设投资172.1亿元,分别是“十五”期
间的2.1倍、2.9倍、3.9倍,是枣庄城市建设投资最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
重点建设谱写新篇章。坚持打基础、谋长远,启动总投资300亿元的“一城、一库、一电、两院、四
条路”九大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3.4亿元。台儿庄古城被确定为国家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荣
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2010年山东旅游十佳景区之首。庄里水库、十电260万千瓦机组前
期工作进展顺利,近期将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枣庄职业学院创建成功,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首
批中试项目通过评审。台儿庄复线船闸、枣庄港竣工,运河枣庄段通航能力提升一倍;京沪高铁枣庄
段建设实现“山东第一、全线最优”,全市人民期盼多年的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即将建成,枣庄
成为鲁南地区的交通新枢纽。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绩。创新“一箱油”理念,实现了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实施小水泥、小火
电“全国第一爆”,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关停小火电容量均居全省前列。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淮河核
查取得第一名, 水污染防治经验被环保部总结为“枣庄模式” 。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治理塌陷地
3.4万亩;新建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预计万元GDP能耗和COD、二氧化硫排放
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23%、19.1%、27.3%,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初步建立。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
步提高。组建市商业银行,在全省首批设立农村合作银行,在全国首创“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模式。
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实现零的突破。2010年,民营经济纳税额是2005年的3.6
倍。定点招商成效显著,实现与世界500强合作零的突破。“十一五”时期,引进过亿元项目152个,
完成投资603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7倍和3.2倍;浙江产业园入园项目总投资达到86.5亿元;
完成进出口总额32.6亿美元。
民生得到新改善。每年努力办好100件惠民实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累计新
增城镇就业28.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5.3万人;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05.7亿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覆盖率达到93.8%, 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4%, 新农保覆盖率达到71.1%。 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比
2005年提高54%和100%。城乡教师工资基本实现统一标准发放,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
学质量大幅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乡镇卫生院、文化站改建
全面完成,1400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1260个农家书屋建成使用。柳琴戏、鲁班传说列入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枣庄被命名为“全国健身秧歌城市”。成功承办十一届全
运会跆拳道、女子足球比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安全生产事故起数、
死亡人数连续7年实现“双下降”,地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连续4年为零,创历史最好水平。北川援建
任务圆满完成。其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行政效能有了新提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级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建立抓落实的“三项制度”,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不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
监督,累计办结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2307件。创办“经济与文化发展讲坛”,普及应
用电子政务。全面清理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68项。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推行政
务公开和效能监察,政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实践影响深远。有四点体会尤为
深刻:一是选准了路子。面对煤炭资源逐步枯竭的严峻现实,我们把科学发展观与枣庄实际相结合,
坚定不移地踏上城市转型之路,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保、如何绿色发展等问
题,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实践证明,“一个战略、三大战役”,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
合枣庄实际的正确道路。二是抓住了机遇。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我们超前谋划,积极争取,把
握住几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办成了一批打基础、谋长远的大事,城市转型纳入国家战略,九大基础建
设顺利实施,抢占了发展的先机。三是创新了理念。面对发展中的难题,我们提升理念,创新思路,
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拼基础拼理念,不拼套路拼招数,突破了制约瓶颈,创造了转型发展的
枣庄经验、枣庄模式。四是强化了落实。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靠制度管人管事,靠
制度推动工作,用心用情干事业,夙兴夜寐抓落实,政府工作的效率明显提高。随着城市转型战略的
深入实施,干部群众对城市发展的信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涨;全市人民再创辉煌的期盼,从来
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今天的枣庄,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枣庄的每一步发展、每一个变化,都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
领导,离不开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干事创业。在此,我代
表市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解放军、武警驻枣官兵和中央、省驻枣单位,向在
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枣庄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
性矛盾比较突出,资源型产业比重依然较大,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基础设施、人才技术支撑能
力较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城市功能尚不完善,中心城区建设亟待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
较为艰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不足,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任务尤为繁重;运用
市场手段推进工作的办法还不够多,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
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要求
今后五年,枣庄处于城市转型的关键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
多,我国进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枣庄作为老工业基地,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尤为艰
巨。但我们更要看到,枣庄的发展,一赢“天时”,作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
将继续获得中央和省的政策、资金扶持;二占“地利”,京沪高铁今年6月开通运营,枣庄将进入高
铁时代,更好地融入环渤海、长三角区域发展;三得“人和”,“十一五”打下的坚实基础,鼓舞了
士气, 振奋了精神, 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心齐劲足。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把握,完全能够推动
“十二五”实现更大发展。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市GDP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
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54.5∶38.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
1.5个百分点,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5.5%。构建城乡一体、
便捷高效的交通、信息网络,各组团基本实现同城化,城镇化率达到55%。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13%,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稳定在4%左右。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
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在发展战略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转
型。继续打好“三大战役”,加快转型步伐。推动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植壮大八大工业集群,尽
快把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做成主导、机械制造产业做成支柱、新型建材及水泥产业做成骨干、纺织
服装产业做出品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做出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规模,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坚持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努力把枣庄打造成为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国
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较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围绕“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
品牌,加快城市功能转型,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生态宜居家园,树立鲁南“门户城市”
新形象。
(二)在发展路径上,必须正确处理舍与得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转方式、调结构,必然面
临舍与得的两难选择。敢舍是一种勇气,会得是一种智慧。自觉把市场作为“试金石”,舍一些落后
产能,得更多产业结构调整空间;舍一些过剩产能,得更多新兴产业发展空间;舍一些资源产品,得
更多接续产品发展空间;舍一些低端产品,得更多高端产品发展空间;舍一些普通项目的要素配置,
得更多产业集群发展空间;舍一些眼前利益,得更多长远发展空间,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枣庄特色的转
型之路。
(三)在发展动力上,必须坚持创新求变,增创发展新优势。以改革的手段、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精
神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敢为天下人不敢为之为”
的胆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向开放要动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千方百计引项目、引资金、
引人才、引技术,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向创新要动力,提升发展理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
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推动转型,赢得发展主动权。
(四)在发展目的上,必须始终把富民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全市人民得到更多实
惠。 万事民为先。只有发展才能富民,只有以富民为目标的发展才有意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过
GDP增幅,是发展目的的回归。GDP增长再快,如果老百姓的收入不增加,强市而不富民,不能算是
科学发展。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富民优先,多办富民惠民的实事、好事,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体现
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改善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2011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
2011年,是枣庄建市5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今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GDP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万元GDP能耗
下降3.66%,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5%、3%、4%和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13%;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
一、调整结构稳增长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既是城市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优先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调结构的主攻方向。一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鲁南铁水联运、
银海医药物流、鲁南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节点。抓好伦达商贸城、二手
车交易中心、滕州机床市场等项目建设,推动专业市场群提档升级。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服务外包、
信息通讯等服务业,提高为生产服务的能力。二是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在城市,打造7个特色商业街
区,引进中高档百货、大型商贸集团和餐饮名店,鼓励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休闲消费,规范
物业、家政等便民服务,构建5至8分钟社区便民消费圈;在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建
设30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200家日用品和农资连锁超市,建立300个村级“三农网络直销服务超
市”,做好家电、建材下乡工作。三是抓好服务业载体建设。依托10个重点园区,扶持20家龙头企业,
推进100个“四引、七个一”重点项目,促进服务业集聚化、特色化、网络化发展。鼓励资源型企业
向服务业领域延伸,支持企业非核心业务分离,健全统计考核制度,形成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做强工业经济。工业是调结构的战略重点。一是改造提升现有优势产业,调整存量。搞好鲁南
煤化工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加快联想百万吨烯烃及精细化工基地建设,推进神达化工、新能凤
凰能源、辰龙创业基地等项目。依托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推动产品向下游延伸,形成精细化
工产业集群。发挥鲁机、威达、鑫泰、华源等骨干企业的作用,提升中高端数控机床研发能力,打造
专业化、功能化数控机床制造基地,挺起枣庄制造业的“脊梁”。提高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农副产
品加工等产业的集中度、关联度,促进集群化发展。鼓励枣矿集团发展精细化工、机械制造、文化旅
游等非煤产业,在城市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增量。以掌握核心技术
为突破口,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产业,推进昂立光伏、同兴汽车平台、远东农科、
金封焊宝、日普电动车、神工锂电、三九药业等项目,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三是引导产业内涵式发展,
激活变量。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
重组等形式,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提高资产资本运
作能力,造就一批有胆识、有见识、有学识的企业家。制定新一轮品牌建设规划,创建一批市场占有
率大、产品附加值高的知名品牌。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1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集
团,争创10个中国名牌、10个中国驰名商标。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调结构的一项重大任务。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稳定优
质商品粮基地规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推动火樱桃、马铃薯、长红枣、
石榴等特色农产品提质扩面。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组织化进程,高效农业、设施农业
面积分别新增15万亩、10万亩。推广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做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完善粮油储备
体系,保障菜篮子、米袋子供给。二是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规模经
营面积扩大到25万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地确权面积新增82万亩。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农村青年创业促进活动,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6.2万人。
三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市级财政安排支农项目资金2.48亿元,比上年增长82.2%。加强水利基础
设施建设,实施十字河、蟠龙河、城河等5条河道和12个小流域治理,推进庄里水库、胜利渠灌区节
水续建、滨湖沿运涝洼地治理、岩马水库除险加固、周村水库扩容等工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稳妥
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全年新建农村住房4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万户。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村道
路养护,解决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户,努力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
舒适的生活。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是调结构的重要内容。一是发展县域经济。围绕各组团
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特色镇村经济,增强县域经济
活力。二是加强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枣庄高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浙江产业园、台湾工业园的载体
作用,引导项目向园区聚集。继续开展项目观摩活动,抓好50个市定转型项目建设。三是加快城镇化
进程。搞好城镇建设与产业规划的衔接,积极培育9个省级中心镇和9个市级重点镇,完成200个农村社
区建设。逐步解决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
(五)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调结构的动力和支撑。一是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抓好国有企业改革
改制,盘活资产,激发活力。用好城市转型转移支付资金,发挥产业调整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按照
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理顺财税分配关系。二是强化金融支撑。创新金融产品,增加对“三农”、
民生、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推进企业上市,扶持10家企业开展股权托管交易,做好企业债券、
城投债券发行工作。引进异地银行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三是提
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展定点招商,组织好赴浙粤、港台、日韩等招商活动。探索境外上市、风险
投资等形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发资源、承
揽工程。四是促进对台交流合作。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平台作用,加强与岛内社团、企业、学校、
民间组织的联系,承办经贸文化论坛、工会论坛、青少年夏令营、龙舟邀请赛等系列活动。
二、推动绿色发展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狠抓节能降耗。一是推进结构节能。严格执行能耗前置审批制度,强化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的源头控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两年内关停所有水泥小立窑生产线及小焦化、小钢铁、小造纸企业。
注重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二是推进管理节能。建立能耗科学调配制度,开展
能耗指标交易试点和对标管理,保障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完善能耗直报和实时监测制度,强化对高耗
能企业的用能监管。挖掘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潜力,倡导公共机构节能。三是推进技术节能。加快
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实施余热余压利用、工业窑炉改造等“十大节能工程”。推广清洁生产,提高
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二)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控制新污染源产生。抓好电厂
脱硫脱硝、水泥粉尘治理,重点解决建筑扬尘、秸秆焚烧等问题,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上年增加
10%。完善“防治用保管”水污染治理模式,实施城区河流生态景观改造。在10个乡镇开展农村环境
综合整治试点,推进乡镇驻地和农村社区污水、垃圾分类处理,防止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落实总量
减排目标,抓好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努力让每条河流都有鱼类稳定生长,让城里的孩子经常看
到星星和月亮。
(三)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序开发利用矿产
资源。强化土地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盘活存量,管好流量,保障合理用地需求。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推进15万亩土地综合整治,实施9个采矿塌陷地及破损山体治理项目。
三、打好城市建设攻坚战
加快城市建设,是转型所需,更是民心所盼。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魄,努力让城市面貌实现脱胎
换骨的变化。
(一)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统筹调控各组团城区规划,科学编制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控制
性详规和专项规划,提高规划的覆盖率和前瞻性,引导开发建设的方向、时序。建立专家评审、政府
决策、依法审批、社会公示制度,促进规划编制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严肃查处违法建设,维
护规划的刚性和权威性。
(二)以同城化推动中心城区建设。
老城做新。一是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市级财政安排3.5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上年增长107.1%。
高标准实施棚户区改造, 不仅把“旧房” 变“新房”、“旧区”变“新区”,还把“城市建设”变
“城市经济”,打造棚改样板区。全年拆迁355万平方米,建设405.1万平方米。开工经济适用房2000套,
建设廉租房265套、公租房3600套。二是加快新区建设。推进鲁南水城·枣庄老街商贸区、住宅区开发,
搞好西沙河治理,加快市中西扩。推动峄城北连、薛城东拓,促进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三是推进旧
城改造。启动市南工业区改造,实施枣庄火车东站、三角花园周边商业化开发,加快燕山路及枣庄火
车站区域改造。抓好35条背街小巷治理,新建16处城区小公园、小广场、小绿地。四是优化城区路网。
建设枣庄客运中心及公交换乘枢纽,建成青檀北路、解放北路、胜利路三座公铁立交,推动十电铁路
专用线搬迁。
新城做靓。一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快新城建设。对城中村搬迁腾空地进行科学规划,按照“控拆建拍”
的模式经营城市资源,实现新城发展的良性循环。引进实力强、品位高的企业,投资开发集酒店、商
场、写字楼等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二是建设中心商务区。建成启用高铁站房,加快站前广场、
商贸街区及周边山水景观建设,配套完善公交、客运、出租换乘中心,打造“城市客厅”。三是完善
公共服务。建设市民中心,融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文体功能于一体,年内
基本完成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新城高中,迁建市委党校,启用新城幼儿园、中医院、枣矿中
心医院。四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珠江路、淮河西路、六盘山路、海河西路等15条道路,完
善配套管网。五是改善生态环境。启动龙潭公园、蟠龙河湿地体育公园建设,搞好新城周边山体绿化,
打造城市绿带。
同城化发展。优化公交线路,筹建至峄城、台儿庄的BRT。新建西坛路,实施枣曹线改线。在旅游、
医疗、手机支付等领域推广使用“同诚卡”,加快“数字枣庄”建设。加大对各组团城区供水、供热、
供气等市政公用设施的投入,启动中心城区供水保障工程,新增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置换天然气
用户3万户。
(三)以高效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坚持责权利相统一,全面落实城市建设管理主体责任。推行街道及
社区网格化、数字化管理试点,促进城市管理上水平。实施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抓好城市
出入口、城乡结合部治理,努力使城区更整洁、环境更优美。加强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创建11条“管
理示范街”,方便市民出行。
四、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发展的动力。加快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推动城市转
型、引领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一是加快台儿庄古城重建步伐。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
米,建成顺河街、水街、车大路等街区,开放天后宫、关帝庙、大战遗址公园等主要景点,推进伦达
温泉度假、千里走单骑等五星级酒店客栈及会议中心建设,确保“五一”正式开城、“十一”全面完
成一期工程,同时启动二期规划建设。着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精心组织古城开城仪式,促进古城旅
游持续升温,打响“天下第一庄”品牌。二是规划建设四大特色历史街区。挖掘保护地方历史文化基
因,打造千年运河古城历史街区、百年中兴历史街区、五十年工业历史街区、枣庄老街历史街区。三
是推进一批旅游精品项目。抓好微山湖湿地公园、运河湿地、盈泰度假村、汉诺庄园、仙坛山温泉小
镇、民国影视城等项目建设。开发高端会议游、休闲自驾游,搞活农家乐、乡村采摘游,策划节庆、
演艺、体验等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温泉度假基地、生态湿地之乡。四是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抓好81个
星级酒店、快捷酒店、家庭旅馆建设,新增床位6960张。新建6个游客集散中心,完善旅游标识系统、
停车场站等服务设施。高标准建设运河北堤路、涧汴路等10条旅游道路,实施景区环境及枣台路、榴
园景观路等15条道路沿线综合整治。突出地方特色,开发旅游商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从业人
员素质。五是继续开展二日游。抓住京沪高铁开通的机遇,搞好旅游线路营销。加快二日游由政府推
动向市场运作过渡,全市游客数量比上年增长28%。
(二)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下乡、农村
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新建农家书屋300个。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
商力度,创作《台儿庄》、《中兴公司》、《车神奚仲》等7部影视作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
物保护。举办民间游艺展演、广场文化活动等公益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建设文明枣庄。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
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发挥文化的引领和塑造作用,丰富提
升城市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让枣庄人更加热爱枣庄,让外地人更加尊重枣
庄。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终把惠民生、促和谐作为各级政府的核心任务,扎实办好100件惠民实事。市级财政今年对社会保
障、教育、卫生重点项目的投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3%、42.6%、55%。
(一)积极扩大就业。坚持全民创业促就业,继续开展青春创业、巾帼创业、工友创业活动,鼓励发
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抓好60个学士后流动站和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提高大学生
创业就业能力。开展特别职业培训活动,年内培训5万人。实施“三个一千”就业援助计划,购买1000
个公共服务岗位,开发1000个社区公益性岗位,结对帮扶1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双零家庭”动
态消零。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对困
难企业独生子女父母退休给予一次性养老补助,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企业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人均增长10%。城市低保月标准、农村低保年标准分别提高到260元、1300元。
农村五保分散供养、集中供养年标准分别提高到1800元、2600元。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55元基础养老金。加强价格调控,建立物
价上涨与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的联动机制。
(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行城区集团化、镇村一体化办园模式,努力解决学前儿童入园难问题。
实施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完成20万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为200所中小学校配备标
准化教学器材。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600元、800元。资助贫困学生4万人次。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加强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
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新农合补
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抓好医药信息标准化建设,加大城区医疗资源改造力度。繁荣发展中医药事业。
加强重大疾病和重点传染病防控,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五)推进平安枣庄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两抢一盗”等犯罪活动,
增强群众安全感。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实施“六五普法”,推进依法治市。开展
“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活动,抓好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
系,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六)繁荣发展其他各项事业。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利益导向机制,稳定
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200个行政村实施体育健身工程。加强
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推进新形势下的双拥共建。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知识产权、
档案史志、妇女儿童、红十字、残疾人、老龄、人防、地震、气象等各项工作。
各位代表!民生就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关注民生是一种感情,根植于对枣庄人民的热爱;保障民生也
是一种责任,做得多细、多实都不为过;改善民生更是一种行动,给老百姓办的事都是对的,为老百
姓花的钱都是值的。对各级政府而言,就业富民的目标,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对民生的投入,没有
最多,只有更多;改善民生的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让社会更加公正、更
加和谐,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城市转型,推动科学发展,人民寄予厚望,政府责任重大。我们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有更大的
作为,努力把政府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一)提升工作境界。面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责任
感、使命感,带着对枣庄人民的深厚感情,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更加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更
加增强创新发展的能力,多干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多做惠民生、促和谐的实事,努力创造经得起
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二)狠抓工作落实。抓落实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功。坚持和完善抓落实的“三项制度”,做到责任到
人、督查到位、一抓到底、奖罚分明。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使抓落实真正成为一种风气
和习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严格行政问责,坚决查处“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提高
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切实减少对微
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及时、准确公布政务信息,
开展社情民意调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设网上行政审批平台,为投资人、创业者当好服
务员。
(四)推进依法行政。人大、政协的监督,是对政府工作最好的支持。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人大及其
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恪守权由民授、权必制约的法治理
念,自觉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大科技防腐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让权力
在“阳光”下运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建设廉洁
廉价政府。
各位代表!“十一五”成绩斐然,奠定了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十二五”蓝图绘就,必将续写城市
转型的辉煌篇章。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
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向着资源枯竭城市率先崛起、老工业基地率先振兴
的宏伟目标奋力迈进,以优异成绩向建市5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