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6&rec=3&run=13

——2010年1月12日在枣庄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 长 陈 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其他同志
提出意见。

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我市实施城市转型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
步伐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科学务实,
积极作为,各项预定指标全面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存贷款、实际到账外资等多项重要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
——预计全市GDP完成1200亿元,增长11.6%,人均首次突破3万元。预算内可用财力达到110.8亿元,
人均首次突破3000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0.8亿元,增长15.3%;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
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分别提高0.3、0.4个百分点。
——预计万元GDP能耗下降6%,削减COD0.8万吨、二氧化硫2万吨。
——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74.7亿元,实际到账外资2.1亿美元,三年均翻了两番多。
——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650元、6181元,提前一年完成“十
一五”规划目标。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政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一年,城市转型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
步。我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枣庄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省政府专门出台了
《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我们将连续获得中央和省的政策、资金支持,目
前已到位资金3.52亿元。这一年,“三大战役”实现重大突破。煤化工发展取得决定性胜利,已建和
在建的煤化工项目总投资达到249.7亿元,枣庄已成为我国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煤化工基地之一;文化
旅游发展取得关键性胜利,枣庄旅游迈入大发展时期;城市建设攻坚战拉开序幕,枣庄正由单一的矿
区城市向功能完善的鲁南“门户城市”转变。这一年,九大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一城、一库、一电、
两院、四条路”累计完成投资74.3亿元;36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完成投资87.8亿元;100件惠民
实事得到较好落实,人民群众在发展中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一)“项目年”活动成果丰硕,工业集群规模壮大。投资过10亿元的工业项目达到14个,是新上大
项目最多的一年。新能凤凰完成投资33亿元,一期建成投产;韩国SK与枣矿集团投资3600万美元的盛
隆宏达化工全面建成;鲁化10万吨醋酐完成投资8亿元;中盛化工一期完成投资11亿元;迪海煤焦油
深加工完成投资5.1亿元。葡诚、中联、山水等4个水泥项目完成投资14亿元,旋窑水泥产能达到2684
万吨,占全市水泥产能的70%。华源、鑫泰等5个机械制造项目完成投资15亿元,中小机床跻身中国产
业集群品牌50强。浙江产业园入园项目总投资45亿元,完成投资8亿元。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
成628亿元,增长26%。
(二)二日游激活枣庄旅游,服务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启动“枣庄二日游”,主要景区门票收入比上
年翻了两番,过夜市外游客达到15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1万余个。旅游专列、包机实现零的突破,
北京、上海等16个城市开通了枣庄旅游直通车。景区景点市场化改制全部完成,发展活力全面迸发。
景区建设投资完成11.4亿元,增长81.5%,3A级以上景区达到13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功。旅游
业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凸显,引进餐饮名店、星级酒店、商业名店、专业市场30家,开工建设五星级
酒店3家,“吃住行游购娱”城市功能设施投资增长68%。举办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赛、二手车交易博览
会、山东省首届运河龙舟大赛等40个节会活动,是节会活动最多的一年。预计三产投资增幅55.2%,
高于二产投资增幅43.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
(三)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鲁南“门户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6.9亿元。
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开放,长途汽车总站、公交总站完成搬迁选址和规划设计,三角花园商业区控制性
详规编制完成。新城建设完成投资12亿元,比上年增长26%。城中村改造全面启动,投入4.5亿元、拆
迁85.2万平方米,拓展了新城发展空间。金沙江西路、祁连山南路、太行山中路开工建设,新城路网
通达能力进一步增强。京沪高铁车站开工,中医院、开元凤鸣山庄等配套设施稳步推进,金牛岭城市
森林公园建成。开发新城住宅80万平方米。完成京沪高铁站前广场及中心商务区、市民中心等规划设
计。城市BRT将于春节后试运营。实现3对动车组停靠,新增列车停靠6个班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
得明显成效。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创建成功。
(四)九大基础建设成就显著,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台儿庄古城一期核心景区基本建成,被确
定为国家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枣庄职业学院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台儿庄复线船闸、枣庄港
建成,运河枣庄段在全省内河率先达到国家二级航道标准。京沪高铁枣庄段建设实现“山东第一、全
线最优”。全市人民期盼多年的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全线开工。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首批
中试项目通过评审。庄里水库、十电60万千瓦机组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
(五)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质量效益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
高2个百分点。 工业技改投资完成248亿元。 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58.8万吨。鲁南机床、华润纸业获得
“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实现零的突破。丰元化学上市申请被中国证监会受理,将成为我市首家上市
企业。在国家淮河核查中取得第一名,水污染防治工作被环保部总结为“枣庄模式”。新一轮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通过国家评审。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年粮食总产182.7万吨;冬小麦最高单
产789.9公斤,刷新全国纪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7家。落实种粮直补和农资、良种、农机
补贴3.17亿元,对农民购买家电和汽车、摩托车补贴7606万元。建设农村住房3.97万户,改造危房1.4
万户。完成6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30公里,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3.2万
户、太阳能热水器2.1万台、户用沼气池3万个,为422个行政村安装了体育设施。
(七)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政府机构改革稳步实施。深化农村土地使用产
权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38个乡镇、68家合作社,累计发放贷款1300万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
展顺利,林地承包面积55.3万亩。组建市担保公司,在全国首创“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模式。预计
民营经济纳税额完成75.1亿元,占全市税收的73.2%。
(八)民生投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新增就业5.6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8万人。
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23.2亿元,增长26.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80.6%,新农合参合率
达到99%。 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城市低保月标准、农村低保年标准分别提高到190元、
10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年标准提高到2200元。投入4737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9万人次。投入11.3
亿元,改造棚户区34.8万平方米、开工经济适用房30.2万平方米、建设廉租住房1900套。
(九)社会建设全面进步,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400元、
600元。改造中小学校舍危房9.9万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完成600个村级规范化卫生室建
设。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3万户。乡镇综合文化站
建设全面完成,440个农家书屋建成使用。成功承办十一运会跆拳道、女子足球比赛,被评为优秀赛
区。计生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
分别下降13.9%、11.5%,是全省唯一没有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市,地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连续3年为
零。国庆、十一运会安保扎实有效。小坝乡援建任务圆满完成。其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十)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推动科学发
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
案555件。 完善抓落实的“三项制度”,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跃居全省前列。取消
5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强化重大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统一管理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政府廉政建设取
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深体会到,枣庄的每一步发展,每一个变化,都
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全市人民
团结一心、拼搏进取。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解放军、武警驻
枣官兵和中央、省驻枣单位,向在我市创业发展的投资者、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枣庄发展的港澳
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
性矛盾比较突出,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依然较大;消费需求不足,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自主创
新能力较弱,节能减排压力很大;城市功能尚不完善,中心城区建设亟待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较为
艰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就业形势仍很严峻,改善民生的任务尤为繁重;老城区冬季供
暖效果不好,暴露出有些干部作风不扎实、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
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
今年是城市转型的攻坚年。三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谋划的“一个战略、三大战役”,是符合科学发
展观要求、符合枣庄实际的正确道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转型,
实现了逆势而上。我们坚持打基础、谋长远,规划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建设和转型项目,为未来发展
增添了强大动力。特别是作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转型试点市,我们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获得中央和省
的重点扶持,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奋力前行,枣庄的转型之
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2010年政府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GDP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万元GDP能耗、二氧
化硫和COD排放量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人
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内。
一、扩大需求稳增长
当前形势下,扩大内需是稳增长的根本途径。要更加注重消费的拉动作用,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一)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一是加快城乡住房建设。住房是最大的消费,也是我市扩内需最大的增长
点。加快棚户区改造,以老旧工矿区为重点,年内启动55个片区,拆迁312万平方米;用3年时间投入
534亿元,基本完成全市棚户区改造任务,让棚户区成为历史。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年内建设农村住
房4万户、改造危房1.5万户;用3年时间投入150亿元,让15万户农民住上新房。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供给;年内投入7.2亿元,建设经济适用房3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2210套。
二是培育消费市场。在城市,鼓励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等休闲消
费,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推动消费升级。在农村,加快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
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做好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让更多的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
三是扩大消费群体。激活内生消费,建成运营BRT,加快同城化发展,畅通居民消费渠道。吸引外来
消费,继续开展“枣庄二日游”,建立稳定的客源渠道,规范和拓展游客市场,年内过夜市外游客达
到50万人次。
(二)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一是抓好重点项目。继续开展“项目年”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观摩活动,
积极推进新能凤凰、国泰三期、中盛化工、鲁化醋酐和甲酸多联产、东方钢帘线、鑫泰数控、华信电
缆、丰源轮胎、葡诚水泥、昂立光伏等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在资金、用地、环境容量等方面,
对重点项目给予最大限度倾斜。二是优化投资结构。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力
度,调整产品结构;发挥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作用,搭建项目平台,吸引各类资本进入;发挥政府的
引领作用,设立产业调整专项资金,引导资本重点投向接续替代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
严格限制产能过剩行业投资。三是强化金融支撑。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更好
地结合。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城市转型项目、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的投入。鼓励发行企业债
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提高融资能力。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资扩股,增强竞争实
力。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向,重点瞄准“两
省、两地、两国”(浙粤、港台、日韩),积极开展定点招商。发挥国有企业、中介机构和专业招商
人的桥梁作用,建好浙江产业园、台湾工业园等招商载体,提高“招”和“落”的水平。二是稳定发
展对外经济。抓住国家放宽外资准入领域的时机,开展“利用外资进步年”活动。坚持开拓国际市场
与扩大国内市场并举,抓好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调整。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关键技术,“走出去”
开发资源、承揽工程。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搞好城镇建设规划与产业规划的衔接,促进农村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培育9个省级中心镇和9个市级重点镇,
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年内新建160个农村社
区服务中心,50%的行政村实现社区建设全覆盖。改善农民工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就学等基本生
活条件,逐步放宽城镇户籍限制,让更多的农民融入城镇。
二、调整结构转方式
调结构、转方式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对枣庄这样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尤为迫切。必须痛下决心,
狠下功夫,坚决打好调结构、转方式这场硬仗。
(一)优先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一是膨胀规模。依托6个城区,扶
持发展15个重点园区和30家重点服务企业,继续抓好“四引”、“七个一”项目。加快鲁南铁水联运、
海王医药物流、大运河物流二期、新奥化工物流港等10个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节点。实施
伦达国际商贸城、杏花村干杂海货市场扩建、二手车交易中心等8个项目建设,培育高层次专业市场
群。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通信、运输、广告等服务业,提高为生产服务的能力。二是提升层次。
运用先进服务理念、管理手段、运营模式,改造提升现有服务企业。扩大服务外包、连锁经营,引进
中高档百货业态,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充分利用楼宇资源,发展现代商务、中介咨询、教育培训等
城市服务经济。三是加强引导。发挥好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
资源型企业向服务业领域延伸,促进各类资本更多地投向第三产业。
(二)做大做强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培植壮大八大工业集群。一是抓园区聚集。突出
抓好鲁南煤化工基地、机械制造工业园及各区(市)经济开发区建设,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二是抓
产业延伸。在横向上,搞好上下游产品生产配套,形成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在纵向上,拉长产业链
条,推动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
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抓品牌提升。坚持质量兴市,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名牌和
驰名商标。四是抓龙头带动。引导骨干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多种方式膨胀规模,引进战略合
作伙伴,组建一批大企业集团。力争到2012年,培育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7家、过10亿元的企业35
家;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3大产业增加值分别突破百亿元,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三)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给予更大的倾斜,对农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对农民倾注更深的感情。一是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稳步推开农村土地使用
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规范流转。全面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稳定优质商
品粮基地规模,实施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工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粮油储备体系建设,确保粮
食安全。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基地,搞好火樱桃、石榴、长红枣、马铃薯、肉牛等农产品的品种改良
和精深加工。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组织化进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二是增加农
民收入。发展镇村经济,壮大城头豆制品、鲍沟玻璃、税郭纺织等“十朵金花”产业规模。实施“阳
光工程”转移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年内转移农村劳动力6.2万人。探
索建立政府补贴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联动机制,落实好各项涉农补贴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三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进“双十双百”工程,促进农村协调发展。构建从市到村的四级
“三农”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人才技术、良种农资、市场信息等综合服务。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
行秸秆综合利用。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全面完成南水北调截污导流、韩庄运河续建配套及中小型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推进农村道路、饮水、沼气、太阳能建设,解决好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
(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一是狠抓节能
减排。强化源头控制,严格执行能评、环评制度,严禁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对新上项目坚决实
行等量置换。强化行业控制,加快淘汰小水泥、小钢铁、小化工等落后产能,抓好工业、交通和公共
机构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规模化利
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强化技术控制,实施余热余压利用、电厂脱硫、水泥粉尘治理等节
能减排工程,对120户重点耗能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112家重点排污企业加强在线监测;抓好水污染
和大气污染治理,促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强化总量控制,实行区域能耗总量、环境容量调控,运用
倒逼机制,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二是促进生态修复。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变“有
水快流”为“细水长流”。加强采煤塌陷地、矿山环境治理和景区周边山体保护,抓好造林绿化,改
善生态环境。三是节约集约用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推进“增减挂钩”,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科学编制土地储备和出让计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五)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一是推动自主创新。提升高新区
发展水平,尽快把高新区建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外开
放的重要窗口。完善“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进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建
设。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年内全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发展到70家。发挥好生产力促进中心、鲁
南技术市场等创新服务平台的作用,加快新技术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人才结构,引进一批城市
转型急需的高端人才,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造就一批有胆识、有见识、有学识的
企业家。二是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提高运营效益。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市场化运作,
拓宽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渠道。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加快企业扩张。健全政府预算体系,
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改革。加强资金运行监督和融资平台监管,确保资金安全。继续实施结
构性减税清费政策,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三是发展民营经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促进民
营企业快速膨胀。发挥各类担保机构的作用,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信用评价、行业协
会等服务体系建设,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明确组团定位,优化发展布局,推动各区(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市
中,提升成为中心城区的东部核心区、全市商业的中心区、城市转型的示范区。峄城,培育成为中心
城区的重要一极、城市经济带的重要板块、吸引台资的重要载体。薛城,发展成为城市新门户、物流
新枢纽、制造业新基地、煤化工新园区。台儿庄,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海峡两岸交
流基地、我市沿运经济的重要载体。山亭,建设成为鲁南欧情山城、生态休闲家园、“双型”(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先导。滕州,壮大成为全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龙头、鲁南专业市场群建设
的排头兵、淮海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领头雁、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搞好区域发展规划与城
市转型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衔接,促进要素资源、基础优势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形成全市一盘棋
的发展格局。
三、打好城市建设攻坚战
围绕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品牌,坚持“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加快中
心城区建设步伐,树立鲁南“门户城市”新形象。
(一)老城做新。一是加快城市建设体制改革。完成城市建设管理权限下放,明晰属地主体责任。二
是加快城区西扩。建设新的长途汽车总站、公交总站,实施西沙河改造,推进“枣庄老街”商贸区、
住宅小区等开发,打造市中新区。三是加快道路建设。开工建设青檀北路、解放北路、胜利路三座公
铁立交,推进十电铁路专用线搬迁,打通人民东路、鑫昌路等断头路。四是加快旧城改造。实施枣庄
火车东站、三角花园周边地区商业化改造。更新危旧煤气管网,推行供热一体化管理模式。建设一批
小公园、小广场、小绿地,为市民腾出更多的休闲空间。
(二)新城做靓。一是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年内投资12亿元,拆迁8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76.6万
平方米。二是配置优质教育资源。迁建市委党校,扩大枣庄职业学院招生规模,发展中职教育,筹建
新城高中,建成新城幼儿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三是建设中心商务区。实施高铁站房、站前
广场建设,推进客运站、旅游服务中心、餐饮商贸街区建设,提升周边景观,打造“城市客厅”。推
进薛城新区东拓,与新城对接发展。四是完善公共设施。开工建设市民中心,融艺术馆、博物馆、图
书馆、科技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于一体,规划设计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建成开元凤鸣山庄,
完成中医院主体工程。启动国土资源交易中心、消防支队、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综合办公设施建设。
建成金沙江西路、祁连山南路、太行山中路,开工建设黄河西路、峨嵋山路等道路。五是推进住宅建
设,年内开工160万平方米。六是改善生态环境。搞好新城周边山体绿化,启动蟠龙河湿地、龙潭公
园建设,改造提升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环境。
(三)同城化发展。打造快捷、低价、大容量的公交通道,让BRT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推进枣曹路
改线,改造提升北外环、东外环,南拓西昌路至峄城。推行城市“一卡通”,加快“数字枣庄”建设。
(四)搞好城市规划、经营和管理。一是强化规划的先导和引领作用。科学编制城市更新性规划、重
点地段控制性详规和一批专项规划,高水平设计地标性建筑。严格执行规划人大审批、社会公示制度,
坚决维护规划的刚性和权威性。二是盘活城市资源。把经营城市理念贯穿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
推行“控、拆、建、拍”开发模式,实现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保障市民的合法权益和公共需求。三
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和部门联动机制,实施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提
高城市管理效能。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抓好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序调控城市交通,方便市民出行。
四、促进文化繁荣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必须以先进文化引领方向、凝聚力量,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不断提升城市综
合竞争力。
(一)推动文化旅游大发展。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着力把文化旅游培育成战略支柱产业,实现由
“卖资源”向“卖文化”的转变。一是塑造“天下第一庄”品牌。加快台儿庄古城重建步伐,一期核
心景区上半年向游客开放。发挥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作用,围绕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
广泛开展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二是建设旅游精品项目。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推进微
山湖湿地、运河湿地、中兴矿山公园、汉诺庄园、中华车祖苑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发展观光农业、农
家乐等乡村旅游,策划节庆、演艺、体验等文化旅游项目,着力打造温泉度假基地、生态湿地之乡。
三是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功能,加快台儿庄古城温泉、清御园、滨江
国际3个五星级酒店建设,抓好快捷酒店、家庭旅馆、休闲美食街、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开发特色旅
游商品,增加旅游综合收益。完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叶庄至小瓦屋等旅游观光道路,增设通向
景区的公交线路,整治重点旅游道路沿线环境。加强旅行社规范化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搭
建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
影放映、农家书屋“五大文化惠民工程”,鼓励企事业单位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真正使文化企事业单位成为市场主体。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创作一批影视文艺精品。加快有线电视数
字化转换。继续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组织送戏下乡、民间游艺展演、广场文化
活动等公益性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建设文明枣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明镇村、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
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教育,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健康文
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弘扬悠久的历史文化,打造鲜明的地域文化,增强市民的责任感、归属感
和自豪感,共同维护城市荣誉,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改善民生,关键要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保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坚持全民创业促就业,深入开展民营创业带头人、工友创业、青春创业、巾
帼创业等活动,扩大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容量。落实好“三支一扶”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发
挥好“学士后流动站” 的创业孵化作用, 建设50个就业见习基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实施
“三个一千”就业援助计划,购买1000个公共服务岗位,开发1000个社区公益性岗位,结对帮扶1000
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双零家庭”动态消零。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
农民工纳入覆盖范围。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困难企业职工和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参保工
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城市
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2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0元。
(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注重教育公平,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逐步实现县域内城乡教师工资统一标准发放。健全贫困学生资助机制,对中职学校农村困难学生和涉
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
院、山东化工技师学院学科建设,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坚持卫生公益性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均等化,人均经费标准提高到15元。继续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和“千医支农、千医培训工程”。增
强社区医疗机构服务功能,新建600个村级规范化卫生室。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人均筹资标准提
高到120元。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
益。
(五)推进平安枣庄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提升群众安全感。做好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继续实施“五五”普法。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
防范、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严格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监管,突出抓好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止
重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
(六)繁荣发展其他各项事业。夯实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出生
人口素质。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备战第22届省运会。抓好第六次人口普
查。完成北川新县城援建任务。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推进新形势下的双拥共建,巩固军
政军民团结。继续做好民族宗教、新闻出版、知识产权、档案史志、妇女儿童、红十字、残疾人、老
龄、人防、地震、气象等各项工作。
各位代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冷暖安危、意见呼声,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群众期盼发
展能带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期盼物价稳、收入增、就业机会更多、房价不再飞涨,期盼低
收入群体得到更多的关爱,这一切都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始终是各级政
府的核心任务,任重道远,永无止境。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亲民、务实、和谐、高效、廉洁”的要求,努力把政府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一)狠抓工作落实。抓落实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功。抓落实的力度,反映政府的执行力;抓落实的成
效,体现政府的公信力。要围绕“夺标、创城、争名次、出经验”的工作目标,进一步转变作风,铺
下身子,脚踏实地,一抓到底。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满怀对枣庄人民的深厚感情,多干打
基础、谋长远的实事,多做惠民生、促和谐的好事。继续完善抓落实的“三项制度”,严格行政问责,
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二)推动管理创新。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整合部门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
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开展部门绩效社会评估活动。深入推行政
务公开,及时、准确公布政府信息,拓宽与群众平等交流的空间。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切实保
护公民、法人的合法财产和正当权益。恪守权由民授、权必制约的法治理念,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
督、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努力让政府工作更加符合群众意愿。
(三)加强廉政建设。既要建设廉洁政府,又要建设廉价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
实行“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运用科技手段推进反腐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
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制约,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压缩各类考核、评
比和表彰活动,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强化行政监察、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以廉洁勤政的实际成效,
赢得全市人民的信赖与支持。
各位代表,在城市转型道路上阔步前行的枣庄,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明年我们将迎来建市
5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枣庄50华诞献礼,使命崇高,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为
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