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祥同志在枣庄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5&rec=2&run=13

(2008年12月18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枣庄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总结枣庄人
民创业创新的伟大实践,展望枣庄发展的美好蓝图,团结和号召全市人民继往开来,开拓创新,进一
步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30年
前,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
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
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提出科学发展观,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
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
续推向前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从温
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
大成就。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推动了我们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开辟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十年的发展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
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
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三十年来,枣庄市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咬定发展
不放松,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加快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政
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正在崛起,并日益显示出旺盛的生机与活
力。
三十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增强。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26.91亿元,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5.23亿元,分别是1977年的121倍、35.9倍;人均GDP达到25462元,是1977年的68.21
倍, 年均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8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61元,分别是
1978年的36.3倍、39.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5.24亿元,是1978年的326.64倍。经过三十年的不
懈努力,我们提前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前两步战略目标,实现了从贫困到基本温饱、再到总体
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开始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三十年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特点日趋明显。我们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加快了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努力走出一条规模优
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生态环境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
业化之路。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2007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8.7:64.2:27.1,与1977年
相比,一产比重下降28.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16.5个百分点,呈现出
结构更加优化的良好态势。工业经济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枣庄已发展成为以煤炭、电力、
建材、化工、轻纺、机械、电子、食品工业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逐渐改变了长期依靠煤炭产业支
撑经济发展的格局。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90家,实现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
分别是1978年的55.2倍、156.5倍、130.5倍。传统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煤化工产业初具规模,被确定为
全国七大煤化工基地之一。非煤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滕州中小机床制造产业集群跻身
“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市中区被列为省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枣庄高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新
型电池生产基地;国泰化工“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和“洁净煤气化电与甲醇联产关键技术”列入国
家863计划,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跨国公司对我国此类技术的垄断;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
业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是2001年开始统计时的19.5倍。节能减排取得
显著成效,2007年比2006年万元GDP能耗下降6.1%,是全省降幅最大的市之一。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2.07亿元,是1977年的86.88倍,年均增长16.0%。
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全面推开,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我们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要素市场渐成规模。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涌现出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
集团,2007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24家,过1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10家,实现利税过千万元
的企业81家。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我市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快捷之路,连续举办了9届“中国
枣庄国际石榴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自2000年实施招商引资以来,全市累计引进外来投资项目6305
个,实际到位外来资金1117亿元,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839亿元,仅建成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就达126
个,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民营经济发展迅猛,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单位数达到11.31万户、完
成增加值519.8亿元,纳税额完成53.55亿元,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69.2%,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发
展的重要力量。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自1986年被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以来,我市已与100多个国家
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全市现有进出口企业467家,是1999年的16.7倍(99年开始实行进出口统
计),境外投资企业6家;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36家;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是1986
年的555.79倍,年均增长35.12%。经济软环境不断优化,被评为浙商(中国)最佳投资城市,获得浙
商最佳投资城市最具人气奖。
三十年来,“三农”工作全面加强,农村面貌深刻变化。始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作为重中
之重,大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68.43亿元,
是1978年的7.3倍;粮食总产达到167.84万吨,是1978年的2.1倍。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形成
了优质专用粮等六大优势产业,先后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石榴之乡”、“中国樱桃之乡”、“中国
芸豆之乡”和“中国马铃薯之乡”;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91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到93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总数达到206个,“东谷”牌面粉被评为中国名牌产
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先后实施了百个强村竞赛、百个薄弱村帮扶转化、百个文明生态村创建
以及“双十双百”工程,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
农政策,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6万人,2004年以来共发放各种补贴4.9亿元。
三十年来,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市容市貌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坚持加
快城市功能转型步伐,提升鲁南“门户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载体功能
大幅提高。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先后推进了市中东西沙河、台儿庄古运河、峄城承
水河、滕州荆河等水系治理,改造和打通了解放北路、解放南路、青檀南路、光明东路等道路,修建
了光明大道、枣台复线、枣木高速等公路。2007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066公里,是1978年的6.34倍,
五区一市间相互都有高等级公路连接。冠世榴园、抱犊崮风景区、滕州微山湖湿地公园、台儿庄大战
纪念馆、盈泰温泉度假村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枣庄旅游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迅速,
我市是全省第一家用上管道煤气的城市,煤气普及率达98%,热化率52%,全市日供水能力、万人拥
有公交车辆分别是1978年的31倍、6倍。大力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城区绿地面积是1978年的13
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2007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145.7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7.18万,城市
化水平46.6%。枣薛中心城区按照哑铃型组群式发展模式,坚持东西城区“相向对接、滚动发展”理
念,实现东西城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2004年6月顺利实现了市级行政中心西移。主要依靠市场化
运作的方式,目前新城区已累计完成投资43.8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医疗、卫生、教育、
商贸等基础设施正在逐步配套完善,以凤鸣湖为中心的南方植物园成为新城的标志性景观,一个交通
方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现代化园林城区已具雏形。
三十年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问题得到改善。覆盖城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
体系初步建立,更多的群众纳入了社会保障网。2007年末,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
盖率分别达到82.7%、71.5%,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02%,全市有6.2万名城市居民和3.2万名农村居民得
到救助,1.8万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科教事业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日益巩固,高等
教育从无到有, 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 高等职业学校2所, 高等教育在校生3.36万人, 是1978年的
152.7倍。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柳琴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辛文化遗址被国务院
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集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实现了枣庄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零”的突破,全市农村电影“2131工程”作为“枣庄经验”在全省推广。
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快速发展,在城市实现了全面普及,在农村实现了广泛覆盖。医疗卫生条
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共培养输送了13位世界冠军、4位亚
洲冠军、20余位全国冠军。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9.51‰下降到2007
年的4.48‰,人口再生产呈现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局面。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
平安枣庄建设,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全市呈现
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局面。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三十年,是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
奋进的三十年,是人心思变、攻坚克难、奋力赶超的三十年,是改革开放、创新突破、实现平稳较快
健康协调发展的三十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领导班子打下坚
实基础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
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为枣庄改革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枣庄市历任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广
大党员干部和380万枣庄人民,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枣庄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驻枣部队官兵,
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枣庄改革开放三十年,最深切的体会就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抓发展。解放思想
无止境,实践无止境。三十年来,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各项工作的标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
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下了许多开先河、创一流的业绩。实践证明,机遇是流动的资源,只
有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竞争意识,抢抓改革机遇,抢占发展先机,才不会在改革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掉
队落伍,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
回顾枣庄改革开放三十年,最成功的实践就是做好中央政策和枣庄实际相结合的文章,走符合枣
庄实际的发展道路。作为资源型城市,有资源依托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经济结构单一、产业
层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如果资源枯竭了,土地塌陷了,这座城市是否还能保持繁荣?为避
免煤竭城衰,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发挥好资源优势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
远的关系,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始终坚持把上级
精神与枣庄实际紧密结合,制定了符合枣庄实际的工作思路、工作措施,走出了一条符合市情的发展
道路。
回顾枣庄改革开放三十年,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改革开放,为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始终坚
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整合市内外各种资源,激活各类发展要素,积
极引进外来资金,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内资与外资、国有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形成多
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
回顾枣庄改革开放三十年,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
高,日子越过越好。我市历届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广
大干部群众,突出抓好机关干部、城乡居民收入和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物价等问题,从人民群
众最关心的事抓起,形成了人人关心发展、人人为发展献计出力,和谐社会人人有责、社会和谐人人
共享的生动局面。
回顾枣庄改革开放三十年,最根本的保障是加强党的领导,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和衷共济干事业。
三十年来,枣庄历届各级党委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与人大、政府、政协几
大班子一起,团结协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致力于枣庄的改革开放事业。我
们积极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不断增强,为枣庄
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既是枣庄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更是枣庄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崭
新起点。今天,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目的就是要把我
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好思路、好传统、好作风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
信心和决心,毫不动摇地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当前,我市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市九
次党代会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三六九五”的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我们要以改革开
放三十周年为新的起点,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做好上级政策和枣庄实际结合的
文章,一以贯之地抓落实、抓深化,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坚持以解放思
想为先导,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推进
改革开放,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和力量源泉。特别是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持把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与枣庄实际结合起来,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工作,进一步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善于在不利中寻找机遇,勇于在困难中抓住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坚持“好”
的前提下,继续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
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探索以工哺农、以城
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富裕殷实的小康生
活。三是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枣庄作为资源型城市,调整经济
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这条主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千方百计上一批符合国家
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资源能源消耗低、投资规模大、占地少、投资回报率高的大项目。坚持走新型
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加大城市经济转型步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尤其要依托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建
设鲁南煤化工基地这个中心,集中力量促进煤化工产业发展,使结构更优、产业更强、产品更具竞争
力。四是继续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在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要认真研究新情况,
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新问题,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紧紧抓住
国际产业重组和转移的契机,坚持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相结合,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率,努力培
植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好项目、大项目。要强化开放与合作精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
深层次参与国际国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快自身发展。五是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
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高度重视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我们做好一
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使全市人民在又好又快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认真抓好人口控
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使枣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六
是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认真开展深
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
展的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按照《条例》规定选人用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让干事创
业的人不吃亏,作风正派的人不寒心,心浮气躁、投机取巧的人不赚便宜,德才兼备、有本事的人有
地位、有舞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按照市九次党代会提出
的“三六九五”的整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推动
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同志们,三十年峥嵘岁月,三十年光辉历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枣庄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个有着更加美好明天的枣庄正等着我们去创造。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
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
导下,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万众一心,继往开来,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谱写枣庄美好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