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4&rec=98&run=13

综述 2007年,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小企业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三项计划”;着力强化结构调
整、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四个环节”;认真抓好纺织产业、机电产业、化工产业、玻璃
产业、食品产业“五大集群”;突出搞好融资担保、信用评价、创业辅导、人才培训、信息网络、行
业协会“六大体系”,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单位数达到11.3万户,增长10.4%;从业人员47.7万人,
增长8.2%;注册资金247.2亿元,增长11.3%;民营经济营业收入1813亿元,增长26.8%;民营经济增加值
519.8亿元,增长27.4%,占全市GDP的56.1%;民营经济纳税额53.55亿元,增长43.1%,占全市纳税总额的
69.2%。
(一) 主导地位已经确立。 2007年, 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519.8亿元,增长27.4%,占全市GDP的
56.1%;民营经济纳税额53.55亿元,增长43.1%,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69.2%;出口创汇2.62亿美元,增
长8.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8.4%;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新增3.59万人,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70%以上;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民营经济的收入占54.3%。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城乡居
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安置就业的重要来源和主要渠道。
(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2007年,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逐步趋向
优化。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逐步形成了以建材、食品、造纸、纺织服装、化工、机电设备为主导
行业的6条产业链,共完成增加值240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的76.7%;全市科技型民营企业达到197家,
实现税金8.4亿元;外向型企业达到241家,出口创汇2.62万美元,出口创汇占全市的48.4%。
(三)规模企业迅速增加。全市限额以上民营企业达到1092家,增长15%,其中:营业收入5000万
元以上民营企业达到480家,增长14.3%;营业收入过亿元民营企业140家,增长10.2%;营业收入过5亿元
的民营企业15家,增长36%。
(四)民营经济载体效应凸现。2007年,全市重点调度的20个民营经济园区(开发区)完成基础
设施投入18.3亿元,增长40.7%;项目投资额达到181亿元,增长25%;营业收入560亿元,增长33.3%;
增加值164亿元,增长36.6%;实现税金21.6亿元,增长48.9%;从业人员18.75万人,增长11.6%。园区内
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1640个;当年新增500万元以上项目34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53个,
累计159个。全市重点调度的20个特色基地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20个特色基地内民营业户达到3479户,
增长28%;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增长35.6%;增加值33亿元,增长36%,实现税金3.1亿元,增长44.3%;
从业人员9.2万人,增长12%。五大产业集群内企业个数达到428个,增长15.4%,从业人员2.8万人,增
长15%, 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 增长39.2%; 实现增加值41亿元,增长28.5%;上缴税金4.3亿元,增长
45.2%。园区、基地、产业集群的载体效应充分显现,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五)名牌建设成效显著。山东华能线缆有限公司完成的“环保型无卤低烟、防鼠防蚁阻燃电缆”,
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滕州市东谷面粉有限公司的“东谷”面粉,荣获
“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六)民营投入力度加大。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13.5亿元,增长20.6%。一
批投资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已建成投产,成为拉动民营经济增长的主体,呈现出
投资结构日趋优化的特点。
(七)社会贡献日益突出。民营经济在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安置就业等方面发挥了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新增就业人员3.59万人,最大限度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民营经济提供工
资总额6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54.3%,来自于民营企业的务工收入。民营经济已成为区(市)
财政来源的主体。山亭、薛城、市中、峄城、滕州和台儿庄民营经济纳税额分别占全区(市)税收总
额的90.1%、67.5%、53.6%、87.7%、62.4%和83.7%。

政策扶持 2007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的意见》、《关于大力培
育产业集群加快镇村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银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
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设立了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风险补偿金,这些文件的
出台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

企业创新和品牌建设 开展了培育争创科技型企业50家和争创名牌及驰名、著名商标50家“双创工程”
活动,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创新意识,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
的中小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引导企业与高院科研单位共建技术中心,加快科研成果
转化。积极实施名牌战略。2007年山东省名牌产品达到34家、著名商标达到37家,创全国名牌产品1家,
实现了枣庄市全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引导企业提足用好研发经费,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大
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企业内部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中小企业成长和小企业培育计划 积极开展“三个一”工程活动,带动民营企业规模扩张和总量增加,
抓10个中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跨进;抓100个规模企业向中型企业跨进;抓1000个小型企业向规模企业跨
进。一是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市民企担保公司重点为成长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有效缓解了民营企
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二是加大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大
了民营企业家发展理念和管理方式转变的引导力度,先后4次组织企业家到省内外考察学习;四是加
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监测分析和超前预测,及时协调解决和缓解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五是多
种形式组织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一批成长性民营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张。

镇村民营经济 一是加大了镇村发展民营项目的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利用镇村整合后的学校、原
集体企业用地,以及土地整理、村庄搬迁等方式腾出的部分建设土地,发展镇村民营经济。两次组织
部分镇村主要负责人赴威海、潍坊和绍兴、宁波、瑞安等地进行有针对性招商引资活动,新上了一批
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密集型的民营小项目,促进了镇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加大了镇村产业集群建设
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引导鼓励相同和相关产业向集群聚集,全市五大民营产业集群(鲍沟玻璃、税
郭纺织、善南机床、木石化工、城头豆制品)发展迅速,五大产业集群内民营企业个数达到428个,
增长12%;从业人员2.8万人,增长15%;实现税金4.3亿元,增长45.2%。三是抓典型带动,促镇村经济
繁荣。排出了重点镇村(木石镇、鲍沟镇、城头镇、税郭镇、西集镇、龙泉街道办事处、光明路街道
办事处、大宗村、龙庄村)进行重点督促和培植,有力带动了镇村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园区建设 加大园区和基地建设的力度,努力增强园区和基地的凝聚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到
园区、基地经营,走集约化发展之路。一是加大了新上项目力度。千方百计抓新上项目,使一大批科
技型、环保型、外向型项目进入园区、基地。二是加大现场督导力度。市委、市政府于5月份、7月份、
9月份、12月份分别在滕州、高新区和市中区召开了加快发展现场会及高规格的全市科学发展现场观
摩会,观摩本年内新上项目和技改较大的项目,推动加快发展。三是对项目进度实行动态管理。以民
营信息形式对新上项目实行月调度、月通报,增加了加快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使全市重点调度的园区
和基地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服务体系建设 2007年着重强化“融资担保、信用评价、创业辅导、人才培训、信息网络、行业协会”
六大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是市民企担保公司2007年担保贷款158
笔,担保额1.49亿元。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532笔,担保额5.1亿元,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贷款担
保难的问题。二是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全年共举办培训班5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授课,参
加培训的民营企业家及民营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达2100多人次,进一步提高了民营企业管
理者的整体素质。三是对第三批100名个体工商户和50名民营企业开展了“诚信个体工商户”和“诚
信民营企业”评价及授牌工作,促进了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诚信经营。四是以木石、张范等园区
为依托,构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五是以民营企业协会为依托,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六是充
分发挥枣庄民营企业网站作用,完善了网站的功能,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好的信息服务。各民营企业
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
(王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