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情概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4&rec=8&run=13

地理位置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地跨东经116°48′—117°49′,北纬34°27′—35°19′。东与
临沂市平邑县、费县和苍山县接壤,南与江苏省铜山县、邳州市为邻,西、北两面分别与济宁市微山
县和邹城市毗连。东西宽56公里,南北长96公里,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7%。

行政区划 1961年9月12日枣庄建制为地级省直辖市, 辖齐村、台儿庄、峄城、薛城4个区及枣庄镇,
56处人民公社。1976年7月12日,设立市中区,将齐村区所辖部分划归市中区。滕县于1978年划归枣庄
市。 1983年11月齐村区改为山亭区。 至1985年, 全市辖5区1县,5个街道办事处,53个乡,32个镇。
1989年5月,滕县改为滕州市(县级)。2001年3月,枣庄市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共减少乡镇30个,
减少比例为33%。全市共设14个街道办事处,42个镇,5个乡。2003年,全市辖市中、薛城、山亭、峄
城、台儿庄5区和滕州市,共设16个街道、44个镇、2个乡、253个居委会、2214个行政村。2006年辖6个
区(市),6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乡3个、镇44个、街道17个),2481个行政村(居委会)。2007年
辖6个区(市),6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104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07年底,枣庄市总人口为380.19万人,其中男性197.39万人,女性182.80万人。人口
出生率9.30‰,死亡率4.82‰,自然增长率4.48‰。人口密度为836人/平方公里。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市有39个少数民族,即回、蒙古、藏、维吾尔、苗、彝、壮、布
依、朝鲜、满、侗、傈僳、佤、瑶、白、土家、哈尼、傣、高山、拉祜、水、纳西、土、达斡尔、仡
佬、毛南、京、布朗、畲、俄罗斯、基诺、撒拉、鄂温克、塔吉克、黎、东乡、塔塔尔、独龙、怒族。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8697人。其中,回族14655人,蒙古族1339人,满族542人,朝鲜族423人,彝族363人,
分列少数民族人口前5位。

自然环境 地貌 枣庄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属于黄淮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呈东高西
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伏状。本区地貌大致可分为低山丘陵,山前平原和沼湖洼地三种主要
地貌型,其中低山丘陵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4.6%,山前平原占26.6%,洼地占18.8%。东北部为群山
丘陵区,外围是海拔100米至150米的滕、薛、枣山前剥蚀平原。平原南,从峄城区东部边界至薛城东,
为东西走向的带状丘陵地。再向南,为海拔在100米上下的山前剥蚀平原。西部濒湖地带及南部沿运
河地区为海拔30至40米的沿湖洼地和交接洼地。最南部为一小片丘陵。
土壤 本市土壤分为棕壤、 褐土、 潮土、 砂礓黑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 80个土种。土壤总面积
5213874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9.59%。
河流 枣庄市河流属淮河流域南四湖东区,受地形控制,河流大都由东北低山丘陵向南流入南四
湖和京杭运河,境内主要河流25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2条。京杭运河流经枣庄的韩庄
运河为枣庄市最大河流,是南四湖和本区的骨干排水和运输河道。
气候 枣庄市位居内陆,最近处距海有100多公里,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热
量丰富,降水较多,四季分明。年太阳总辐射为118.3千卡/平方厘米,与全国平均数相接近。全年日
照总辐射时数2386.5小时,年平均气温13.9℃,≥10℃积温为4566.9℃,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在300天
以上,小于零下10℃的日数不足10天。本区多年均降水量为815.8毫米,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2007年,
全市平均气温15.3℃,平均降水量984.2毫米,都略偏高,平均日照时数1850.4小时,略偏低。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枣庄市土地总面积为456.32千公顷。 其中: 农用地335.75千公顷、占总面积的
73.6%;建设用地109.24千公顷,占总面积的23.9%。
矿产资源 枣庄市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36种,现已开采32种,其中煤、石膏、石灰岩是优势矿产,
天青石是全省唯一的矿产地。已探明煤矿区98处,总资源储量19.78亿吨。探明铁矿资源储量4884.3万
吨,探明铜矿矿石资源储量15.7万吨,探明铝土资源储量164.5万吨,探明石膏资源储量4.8亿吨。
水资源 枣庄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地下水天然资源量6.96亿立方米/年,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
给量7.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补给模数15.8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十里泉、清凉泉、金沙泉、荆泉是比
较大的地下水源地。枣庄自建国以来共建水库130座;岩马和马河两大水库,还能引蓄一部分客水供
给本区;濒临南四湖之利,每年可引水1.6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