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日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4&rec=175&run=13

综述 2007年,枣庄日报社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宣传质量,扩大报业
经营,已形成《枣庄日报》、《鲁南晨刊》、枣庄日报新闻网和枣庄日报视
频联播网等一报一刊两个网络的媒体构成格局,成为枣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
主流媒体。当年实现总收入3035万元,固定资产达3165万元,上交税金173万
元; 有一大批好新闻在国家级和省级评选中获奖; 报社先后被评为“全省
‘四五’ 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 、“支持枣庄体育事业贡献奖”、
“全市政协先进提案宣传单位”、“对上新闻报道先进单位”等,鲁南晨刊
编辑部被授予“全省新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新闻宣传 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枣庄日报社精心组织有关学习贯彻十
七大精神的报道,在一版先后推出《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喜迎党的十七大》、
《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大精神在基层》专栏,组织骨干记者
深入基层采写了一系列深度报道。在《论坛》版开辟《学习十七大报告,贯
彻十七大精神》专栏,约请有关专家、教授、学者结合实际撰写理论文章。
时事版和《鲁南晨刊》也相继开设栏目,增强十七大的报道深度,有力促进
了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
重大主题宣传 枣庄日报社以深入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紧
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精心组织策划各个阶段的宣传报道。对全市
经济工作会议、人大政协“两会”和市九次党代会进行了会前、会中和会后
的全程报道,真正做到了准确、充分、及时、到位。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
工作要求,围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升级、招商引资、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优化发展环境、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城市化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和文明枣庄、和谐枣庄、平安枣庄建设等重点工
作,集中策划组织了《聚焦新农村建设》、《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平
安枣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施“五城”同创,建
设文明枣庄》、《好人好事》栏目报道,适时掀起舆论强势,促进了市委、
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各个层面的贯彻落实,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好人好事》专栏稿件刊发后,在社会上产生很大
反响,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给予通报表扬。

舆论监督 日报社充分发扬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特
别是利用《鲁南晨刊》民生热线阵地,弘扬正气,鞭挞丑恶,对影响经济发
展、社会稳定,危害民生与城市形象的问题进行监督和曝光,有力促进了问
题的解决。针对市中区龙庭路严重占道经营问题,市民反映比较强烈,《鲁
南晨刊》连续跟踪采访报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彻底将龙庭路还道
于民,得到广大市民的赞扬。

出版“鲁中南新闻”专版 2007年10月12日,枣庄日报与日照、济宁、泰安、
莱芜、菏泽五市报社联合成立鲁中南报业联盟,并在《鲁南晨刊》出版“鲁
中南新闻”专版。同时,《鲁南晨刊》由4开8版扩为4开12版,增加了信息量,
拓展了新闻视野。

对上报道 全年对省以上新闻媒体发稿300余篇(幅),其中在《大众日报》
刊发重头稿件一篇,在新华社《内参选编》和《国内动态清样》刊发重头稿
件各一篇,积极推介枣庄市的先进经验,创造了地市一级连续五年在中央高
层内参每年发一篇重头稿件的记录,扩大了枣庄在中央高层的知名度。

报业经营 广告经营 枣庄日报社实行广告策划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新闻宣
传与广告互动,灵活把握广告价格,推行分类广告,拓展广告市场。成功举
办了春秋两季汽车展示交易会等,打造了枣庄特色展会。当年实现广告总收
入1048万元。
发行经营 2007年,枣庄日报社完善现有发行网络,加强发行队伍建设,
强化末梢投递调查,报纸投递质量和发行时效明显提高。与市教育局、市旅
游局共同策划成立枣庄日报小记者团,吸纳小记者3000余名。通过发展小记
者,真正使《鲁南晨刊》进入家庭,优化了报纸发行结构。代投代发业务量
成绩突出,全年实现发行总收入1076万元。
印务经营 印务中心平版彩印和书刊印刷生产线实行改制,对外租赁经
营。印务中心人事制度全面改革,重新核定生产岗位,中层干部进行竞争上
岗,出台优惠政策,精减人员、调整岗位。改制之后,印务中心的经营管理
明显加强,印刷质量、生产效率及效益提高。全年实现印刷总收入805万元。

枣庄手机报开通 2007年5月29日,由枣庄日报社和枣庄移动通信公司联合打
造的新兴媒体枣庄手机报正式开通。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枣庄手机报传递
文字和图片两种信息,在每天早晨固定时间将本地的时事快讯、重要新闻及
国内外重大新闻,图文并茂地发送到定制用户手机上,用户相当于随身带一
份电子版的《枣庄日报》,阅读变得更加自由、方便、快捷,使广大群众了
解枣庄新闻时事、信息不再受时空限制,而变成时尚的手机拇指文化。
(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