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 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4&rec=150&run=13

综述 2007年,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120.11亿元,增长23.5%;境内一般预算总收入实现84.58亿元,增长
1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23亿元,占预算的103.2%,增长22.2%,总量排在全省第12位。市级地方财
政收入11.93亿元,占预算的102%,增长8.6%。全市财政支出68.1亿元,同比占预算的104.9%,同比增长
24.7%(剔除八一、井亭矿关闭破产中央一次性补助支出38564万元,下同)。教育、卫生、环境保护、
社会保障与就业等重点支出增幅分别达到3 9.8%、42.98%、166.99%、140.52%(扣除矿务局下属企业破
产的影响38564万元,社会保障与就业实际增长55.39%)。全市各级均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把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与枣庄的产业实际相结合,不断促进经济结
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积极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 全市环境保护支出12770万元, 增长
188.4%;争取到南四湖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资金4500万元,市、区(市)财政配套3000万元。安排专项资
金1400万元,用于节能减排、关闭“五小”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二是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科
技进步。全市科学技术支出6982万元,增长46.3%。建立市级科技创新项目库,筹集资金1185万元,用
于重点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项目贴息、补助和奖励。三是支持鼓励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制定支
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市财政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300万元,争取省级资金620万元。筹集中
小企业发展资金和担保基金350万元,帮助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市财政安排资金791万元,促进外
向型经济的发展。四是支持和服务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移
交办社会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良好的环境。安排7300余万元,用于破产企业职工权益清偿、安
置和改制企业内退职工生活费用,有效缓解了职工困难,促进了社会稳定。五是积极利用外国政府及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立全市外债项目库,做好外债利用的整体规划,争取到东、西沙河治理项目资
金3000万美元。六是认真做好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工作。对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城市出租车、
林业和渔业等公益性行业拨付成品油价格改革补贴3278万元。七是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
“三乱”的治理力度,继续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为各类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的财税政策环境。

收入征管工作 一是认真抓好政策落实和税源调查工作。组织开展税源调查,积极贯彻新的车船使用
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条例,认真测算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枣庄市财政的影响。二是改革征管体制,
深入挖掘契税、耕地占用税潜力。对土地契税由委托代征改为财政直接征收,全市契税和耕地占用税
收入完成12772万元,增长23.7%。三是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机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完善“政
策监督、以票管收、收缴分离、单一账户管理”的非税收入征管模式,推行非税收入专管员制度,加
大对水资源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土地出让收入等的征收力度,确保各项收
入应收尽收。全市非税收入完成10.89亿元,增长13%。会同市监察局等部门,认真开展清收拖欠土地
出让金专项检查活动,清收拖欠的土地出让金1.8亿元。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认真落实支农补贴政策。财政涉农补贴全部通过“惠农一本通”发放,
全市共发放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购置补贴12556万元,落实大中型水库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直补资金3805万元。二是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市农林水支出4.9亿元,增长23.4%,重点支
持了土地复垦、水利设施建设、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村沼气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支农项目建设,
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市财政拨付455万元,用于岩马水库配套工程建设、人工增雨及水利设施补助;拨付276万元,
对15座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拨付100万元,专项用于庄里水库地质勘察报告和项目建议书工
作经费。市财政拨付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补助1030万元,全市累计完成投资4.25亿元,84.9%的自然村、
4.4%的农村人口用上了自来水;安排自然村通油路及村村通桥涵补助580万元;多方筹集户用沼气及
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资金6186万元,支持“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的农村沼气服务
体系建设。四是大力支持新型农民培训。市级补助培训资金421万元,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
光工程”,安排培训任务1.72万人。五是认真落实扶持生猪生产政策。积极落实能繁母猪补助政策,
落实补助资金475万元。启动了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工作,拨付保险补助570万元。六是大力促进现代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市财政补助110万元,争取省农村现代物流建设支持资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300万元,支持构建县、乡、村三级流通服务网络。

重点资金支出 一是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市教育支出13.4亿元,增长39.8%。争取上级转移支付
和补助资金15865万元、市财政配套1016万元,全面落实覆盖城乡教育的各项免、补、贷、奖、助政策。
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各级财政安排资金3118万元,争取到省财政连续3年每年1340万元的农
村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补助资金,市财政每年配套350万元。筹集资金1829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仪器更新、“三改三亮”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工程,改善办学条件。
二是支持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落实税收、融资、配套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
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安排
资金233万元,支持了农村电影“2131工程”。三是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市医疗卫生支出3.53亿
元,增长42.2%。市财政安排500万元,支持疾病防控和医疗救治“两个体系”建设;投入1500万元,
支持实施农村卫生院改造“1127工程”,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安排494万元,支持城市社区卫
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新农合筹集资金11459万元,试点乡镇已达59个、
参保农民208万人,整体参合率达81.2%。滕州市和市中区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将
中小学阶段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纳入医保范围。四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城
镇低保范围扩大到符合条件的所有群体,城市低保支出4178万元。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
度,将农村低保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将低保标准提高到800元,各级财政共筹集资金2867万元。全面
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新机制,全市共有五保对象1.8万人,各级财政安排资金3237万元。落实税费减免、
小额贷款担保、培训补贴等财政扶持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支持实施廉租房制度,逐步解决城镇低
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五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认真落实“五奖一补”政策,争取省奖补资
金10 461万元,比上年增加4110万元;市级配套5085万元,比上年增加1375万元。2007年,市财政共争取
上级财政无偿资金20亿元,其中转移支付资金9.28亿元,绝大部分用于支持县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进一步提高了县乡财政保障能力。六是支持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制。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提
高政法部门的经费保障水平,推进“平安枣庄”建设。支持重点领域公共安全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
伍建设,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安事件。建立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
险抵押金制度和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制度,有效提高了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责任。

财政改革情况 一是扎实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展规范津贴补贴工作,建立健全规范的工资和津
贴补贴制度。支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提高各类优抚对象、社保对象待遇政策。二是深
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部门预算改革。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规范合理的地方政府收支科
目体系。市级和滕州市、峄城区、山亭区实行了部门预算,峄城区、山亭区、薛城区实施了“乡财县
管”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三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改革。市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到
所有基层预算单位,并将各类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区(市)改革试点工作也已全面启动。
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监管水平。2007年全市政府采购支出7.53亿元,
节约资金1.42亿元,节支率为15.9%。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学习考察、深入调研、测算
数据,为实行更完善的分税制体制做好基础性工作。

财政财务管理 一是进一步加强会计管理。成功举办枣庄市第四届会计知识大赛,认真抓好会计法律
法规的贯彻实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市资产清
查工作,摸清资产底数,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和
处置透明度。三是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重点开展了企业困难职工春节生活救济金、大病医治专项资
金等12项检查活动。四是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全市共审查各类工程项目308个,评审金额7.9亿元,
审减资金1.7亿元,审减率为21.3%。五是严把项目立项关,提高了项目申报质量。围绕农业项目申报
“六化目标”和财政支农工作重点,把具有枣庄市特色和比较竞争优势的农业项目筛选出来,纳入财
政支农项目库,逐步形成数量充裕、质量优良、经常持续的在建、上报、待报的梯级项目申报运行机
制,申报质量得到省财政的充分肯定。六是进一步加强调研、宣传工作。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年”活
动,20 07年共获得省财政厅科研奖励12项,获奖总数在全省排名第一。进一步加强了财政宣传和信
息工作,为各项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温 冰 赵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