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3&rec=720&run=13

结构调整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十一五”期间枣庄经济工作的
重心。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推进产业重组、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开
发向综合利用资源转变,由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
济总量扩张的基础上,逐步降低资源型产业比重,到2010年,煤炭开采洗选和水
泥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12%左右, 比“十五”期间下降6.9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
农业转变;加强基础工业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先进
制造业,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对经济增
长全局的带动作用;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力发
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产业组织结构。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三化一转移”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大力推
进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农业综合效益、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
定为目标,加快农业市场化、科技化、产业化进程,重点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农
民收入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农村所有制结构。种植业。实行严格的耕地
保护制度,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实施国家优质
粮食工程, 到2010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95万吨左右,粮经比例稳定在50∶50。依
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增强供给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充分发挥农业资源
比较优势,加快实施“南水北果、东菜西牧”优势产业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向
优势区域集中,把滕州、薛城、峄城、台儿庄建成优质粮生产基地,台儿庄建成
1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放手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引进和选育适合我市气候条
件的名优特品种,大力开发和广泛推广无公害栽培等先进技术,建设60万亩土豆、
10万亩芸豆、 6万亩黄瓜、5万亩西红柿和5万亩辣椒等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畜
牧业。推进畜牧业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的畜牧业市场体系,
到2010年实现畜牧业产值51亿元, 年均递增16.2%。林果业。着力扩大名、特、
优、稀、新品种和加工专用果品生产,重点建设花椒、桑蚕、杂果、柿子、花卉、
盆景等生产基地,扩大峄城石榴生产基地,把山亭建成生态型林果业生产示范区。
渔业。建立高效水产品引进、繁育、开发的技术服务体系,搞好沿湖、沿运地区
鱼、藕、苇、蒲综合开发,建设立体生态渔业生产基地。
大力实施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实施龙头带
动战略,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拉长经济链条,以规模优势打响品牌,以特色优势开
拓市场,以深加工优势提高附加值,集中建设一批集产加销、贸工农为一体的企
业集团。发挥盈泰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培育春藤食品、大宗生物、恒仁工
贸、东谷面粉、金虹食品、捷利木业、莺歌食品等龙头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
有5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新发展无公害、绿色、
有机食品60个以上,新建立外埠农产品联销中心10个以上。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
织、专业协会的作用,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十一五”期间全市合作经济组织
达到1万个,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格
局。不断完善全市三级农产品信息网络体系,到2010年所有乡镇和批发市场连接
因特网,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增加农产品出口份额。继续培育强化科技支撑,大
力发展精准农业,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精准灌溉和配方施肥,完善农产品
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农业安全、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生产。
健全完善支农惠农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行工
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对农业和
农村经济的投入,尤其农业的基础性投入、科技性投入和引导性投入,建立农业
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加大粮食直接补贴、粮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控制
农资价格,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对农民负担的监管,落实“四项制度”,
严格执行中央、省农业税率减免政策,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包、转让、出租、互换、托管、入股、合作经营、合伙经营
等具体形式,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加大农
业保护开发力度,设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积极推进农村小型基础
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
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强化科技兴农政
策,加大对公益性技术推广投入,建立完善农村教育培训和科技普及网络,加强
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支柱
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加快建设“煤化工、能源、
建材”三大基地,重点培育一批优势产业、一批大企业集团、一批知名品牌,推
动工业经济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提升发展三大基地。充分发挥资源的存量优势,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实
施“煤化工、能源、建材”三大基础产业的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战略,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煤化工基地。按照省政府建设鲁南煤化工基地的部署,把煤化工产业作为我
市的战略优势产业进行培植,重点发展以木石为中心的综合性煤化工园区、以市
南工业园为中心的精细化工园区。以海化煤化工、盛隆焦化等企业为骨干,推动
煤焦化产业集中发展。在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周围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依托现
有兖矿鲁南化肥厂、国泰化工有限公司、滕州凤凰化肥发展有限公司三大支柱企
业,大力发展以煤化工为核心的新型高附加值煤化工产品,形成四大产业链。一
是合成氨产业链。 建设年产200万吨的低成本尿素大型化肥生产基地,并进行合
成氨、尿素的延伸加工。二是清洁能源产业链。建设以煤转化制甲醇、燃料二甲
醚为主的清洁能源基地, 达到100万吨清洁燃料二甲醚生产能力。三是碳一化工
产业链。以甲醇、醋酸、合成气等为基础,进行碳一化工产品深加工,发展精细
化工产品, 形成以100万吨醋酸为核心的碳一化工及衍生物生产基地。四是煤基
烯烃与新型合成材料产业链。以煤基烯烃高新技术为龙头,甲醇为桥梁,发展乙
烯、丙烯及下游衍生产业,形成60万吨煤基烯烃及下游产品产能。四条产业链之
间按照上下游一体化的方式,实现原料互供和公用工程设施共享。“十一五”期
间重点抓好鲁化双结构调整、国泰醋酸技改、凤凰大化肥、60万吨甲醇、50万吨
二甲醚以及丰源醋酸等项目建设,把枣庄建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
地。发挥煤炭资源优势,适应能源政策变化的趋势,积极发展以煤为原料的石油
替代产品。
能源基地。“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要以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努
力提高回采率,大力开发二次能源和煤化工新产品。引导煤炭企业合理确定资金
投向,搞好煤炭深度加工,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建成金庄、东大、锦丘、滕东、
枣矿滨湖等高产高效矿井,全市煤炭年生产能力达到3500万吨左右。坚定不移地
“走出去”,占有市外煤炭资源。积极发展煤电热联合企业,开发高耗电产品,
提高煤能源的转化率和利用率,拉长“煤—电—冶金”、“煤—电—化工—精细
化工”、“煤—电—建材”产业链,使电能、热能的利用逐步向符合国家产业政
策的电化工、电冶炼等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延伸,实现二次增值。发挥枣矿集团、
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等大型煤电企业的龙头作用,推动丰源煤电、王晁煤电、
中泰煤业、泉兴矿业、辰龙集团、新源电厂、鲁南华润电力等骨干企业快速发展,
建设能源电力强市。
建材基地。积极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坚决关
停小型立窑水泥,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旋窑水泥、浮法玻璃、高档装饰材料、新型
墙体材料和石膏深加工产品,提升建材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积极引导旋窑水泥企
业走与外资联合的路子,提高技术水平,拓展市场空间。按照集团化、基地化的
要求,扩大重点企业规模,以产权收益分配为纽带,对中联、泉兴、榴园、顺兴、
申丰、沃丰、安厦等骨干水泥企业实施重组、兼并、联合,全市组建2至3家大型
水泥企业集团或联合体,提高水泥企业的区域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在水泥全行
业总的能源消耗不增,粉尘排放总量逐年减少、对资源和植被破坏逐年减少的前
提下,实现旋窑水泥生产能力的增长、产值的增长、效益的增长。严格控制使用
粘土砖,推广利用煤矸石等工业废渣发展新型建材。突出金州玻璃、金浩玻璃的
带动作用,提高玻璃制品的生产工艺水平,形成规模优势,逐步把枣庄建成以建
筑玻璃、日用玻璃、工艺玻璃和特种玻璃为主的玻璃系列深加工基地。实施北新
建材、金州玻璃、联兴玻璃、一方膏业扩建,抓好泉兴、洪光煤矸石和福泉新型
环保建材、凯泰新型复合材料等项目。“十一五”末,全市旋窑水泥年生产规模
达到3000万吨, 石膏板2亿平方米,浮法玻璃2000万重箱,打造优质水泥和建材
强市。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按照产业聚集、关联配套、协调互动、资源共享的原则,
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抓好纺织、机电、食品、造纸等骨干行业的资源整合,引
导产业集聚,着力打造一批互动效应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纺织产业集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名牌产品为重点,积极做好引进技
术的消化吸收,采用信息技术对老国有纺织企业进行改造,保持和发展我市在针
织内衣、牛仔面料及服装、地毯、巾被等系列产品出口创汇的优势。实施企业集
团发展战略,尽快形成以生产两纱两布为基础,以针织、印染、巾被、服装(牛
仔服)等为后加工系列产品的万泰纺织、海扬纺织两大纺织服装集团;整合华龙、
华欣、广顺、祥瑞等纺织企业,建设市中纺织工业基地。重点抓好万泰棉纺升级、
绦纶/莫代尔/亚麻服装面料开发、 海扬多彩弹力高档牛仔布、翔豹200万件牛仔
服、圣丰特种针织用纱、鲁棉二期精梳、滕州大千棉纺厂、朝旭服装、祥源制衣
等扩建项目,推动纺织服装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发展。
机电产业集群。加强机械与电子技术的融合,走光机电仪一体化跨行业发展
创新的路子,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数控专用机床及汽车维修检测系列
设备。以鲁南机床为龙头,以机床工具为主要终端产品,大力发展集铸造、镦锻、
机械加工、铂金、模具、电机、配套件等为一体的机电产业链,继续保持中小型
机床出口量全省第一的位置,打造全国知名的数控机床加工出口、电子信息产品
基础材料及元器件生产、大型齿轮生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依托资源优势,发展
煤炭、水泥等专用设备。突出滕州机电企业集群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建设滕
州机械制造创业园。加快恒力机械、龙岳机床、伟力机械、威达机床、大地机床、
贝斯特机械、同济机电等骨干企业发展,到2010年,全市机电产品销售收入达到
80亿元。
造纸产业集群。按照循环经济的目标和环保标准,加大原料结构、品种结构
调整和污水处理循环使用的力度,促进产品由低档向高中档转化,生产规模向大
型化发展。以高档涂布白板纸为龙头,带动制浆及纸制品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发
高档文化用纸、生活用纸及专用纸,加快发展白卡纸、牛皮箱板纸、液体包装纸,
逐步形成规模化、高档化的造纸行业。延伸发展以“废旧纸张(秸秆)—纸浆—
纸—纸制品”为主体的造纸产业链,配套发展热电供应、造纸助剂及造纸化工,
实现产业链的增值。盘活原华众纸业存量资产,实施华闻10万吨新闻纸、华润25
万吨高档石膏板护面纸、 华峰15万吨液体包装纸、润浦2万吨纸制品、德容15万
吨电脑提花纸、丰源20万吨秸秆造纸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市造纸行业生产
能力达到220万吨。
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为依托,紧密结合农业产
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加快培育“小麦—面粉—等级面粉—专用面粉—高档食
品”、“玉米—淀粉—变性淀粉—酒精—医药用品”、“大豆—油脂—豆粕—饲
料”等三大产业链。以肉食加工、酿酒为主导,重点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发展有我市特色的石榴系列深加工食品,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建设盈
泰集团8000万只肉鸡、肉兔及熟食加工、滕州食品总公司百万头生猪宰杀加工、
王晁集团玉米深加工及1万吨精品柠檬酸、 金城15万吨玉米深加工、莺歌8000吨
花生酱、宏润3000吨花生酱、薛城金虹食品60万头生猪宰杀和2000吨水饺加工等
项目,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科工贸农相结合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到2010年,农
副食品加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枣庄高新区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企业群为支撑,以能
源、建材、煤化工为基础,选择新材料、生物技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作为
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以点带面,推动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到
“十一五”末,取得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培植一批有知名度
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省级高新技术
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加快枣庄高新区建设,努力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
区,到2010年,枣庄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4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
新材料产业。以有机高分子材料、新型磁性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超
细粉体材料、纳米高龄土为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
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中橡塑合成材料及其产品达到年产1000万
平方米, 形成年产值3亿元的产业化规模。扩大高导高频软磁铁氧体材料及相关
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达到年产磁粉20000吨、磁件20000吨的生产能力,
年产值达到5—10亿元的产业化规模。
制药和生物制药产业。积极扩大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加快研发
中西药新品种,推动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益康药业、三九药业、百科药
业、广润生物、文尔达生物等企业为依托,开发生产核糖核酸、生物饲料制剂、
真菌免疫多糖等生物产品,加快心血管新药、单细胞蛋白酶等研发步伐,搞好农
作物制剂、动物基因生长激素、新型工业酶制剂、微生物多糖等项目的研发,建
设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市医药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2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器件、通信光缆、手机电池、新型优盘、数字
机器、数字变容、数码科技等电子产品,加大对金泰电子、神运电子、亿盟电子
等电子基础材料企业的扶持力度,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到2010年,我市电子信息
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7亿元。
着力发展大企业集团。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质量和规模效益为目标,从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培育骨干企业、
优势产业出发,选择20家左右大型企业集团或大公司,作为我市加快发展重点大
型企业集团的对象进行重点扶持,搞好资金、能源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和集中,加
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迅速形成规模优势。整合地方煤炭和化工
骨干企业资源,构建以枣矿集团、兖矿鲁化为龙头的大型煤炭和煤化工企业集团;
整合建材资源,尽快形成以沿运地区为中心的大型新型建材企业集团;整合纺织
服装、机电、食品、造纸等现有骨干优势企业资源,打造以万泰纺织为龙头的纺
织集团,以海扬纺织为龙头的服装集团,以鲁南机床为龙头的机电集团,以锦辉
机械、腾达不锈钢等企业为代表的精密机械制造集团,以鲁南牧工商(盈泰食品)
和春藤食品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集团,以华润、华闻纸业为龙头的造纸集团。到
“十一五” 末, 形成“十百千”企业梯队,即十大企业集团,其中销售收入超
100亿元企业1家,50至100亿元企业2家,30至50亿元企业3家,10至20亿元企业4
家, 十大企业集团总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均过亿元,进限
企业超过1000家。
加快培育知名品牌。把产品开发作为振兴工业经济的关键环节,把握市场,
发挥优势,加大投入,集中攻关,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充
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拥有自主品牌、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和市场竞争
力强的产品为标准,形成以名牌产品促进企业规模扩张、以大企业集团建设推动
知名品牌培植的良性互动。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行业。
各级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作为实施名牌战略的专项经费。对于中国名牌、山
东名牌, 免予质量监督检查。“十一五”末,十大企业集团中每个集团均拥有1
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百强企业均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全市打造、
培植中国名牌产品3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40个以上,市级名牌产品100个以上,
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名牌企业群体和名牌产品集群。
(三)繁荣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是“十一五”期间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繁荣发展服务业是优化产业
结构的关键环节,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扩大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充分发挥服务业协调机构的作用,按照“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档次、培植
财源、突出特色”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稳
妥地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高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全社会从业
人员的比重。 到2010年,力争培育5至6家销售额过5亿元的大型零售企业集团,
培育3至4个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比重提高到32%以上。
优化网点布局。推行连锁经营、超市下乡等方式,把商业网点逐步由中心商
务区向社区延伸,由中心城区向区(市)、乡镇延伸,由市内向周边地区延伸。以
新城区为中心,发展新型流通业、现代服务业,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合理布局
城市商业网点,建设休闲、娱乐、餐饮、服务、购物等专业特色街区。大力发展
农村服务业。推广滕州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专业协会发展经验,以供销
社基层社和区(市)以下农业服务部门、金融部门为依托,积极开展农资、农产
品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服
务业发展的监测、信息发布和分类指导制度,逐步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和考核激
励机制。坚持大项目带动与扶持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加快新城锦绣大地
数字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推进物流现代化。坚持依靠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建设以现代零售服务、
物流配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流通体系,把枣庄建成鲁南地区的商贸物流集散中
心。依托枣庄、滕州、峄城、台儿庄等沿运港口,加速建设现代物流中心,提升
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改造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连接城乡、集散辐射能力
强的大型现代批发市场,重点建设和完善东城区新昌批发市场、装饰材料批发市
场、旧机动车交易中心、粮食批发市场、果品批发市场、利民蔬菜批发市场及滕
州干杂海货批发市场、峄城蔬菜批发市场等十大批发市场。积极开展与国内、国
际知名流通企业的合资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和知名流通企业在我市建立商品采购
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加快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发展新兴服务业。抓住居民消费升级的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传媒、房地产、
社区服务、信息通讯等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
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促进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音像视听、广告等各
类产业的全面发展。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力度,着力
增加主要面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积极发
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养老托幼、医疗保健、婚丧服务
等,逐步将失业、养老、困难救助等社保服务延伸到社区组织。加快建设城市信
息网络公共平台,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经济运行和人民
生活中的应用水平。以电信、网通、移动通信和联通为基础,在目前经营国家公
众通信网电信基本业务、增值业务和宣传教育等公益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宽
信息服务的新领域。加快建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创新体系,逐步建成
由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等构成的较为完
善的银行业机构体系。提升金融层次,增强服务功能。“十一五”期间,全市存
贷款余额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年均分别增长18%和17%。继续引进各类保险经营机
构和中介机构,扩展大众保险市场,2010年保费收入达到18亿元。发挥房地产投
资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规范发展劳动就业中介、信息咨询、法律服务、资
产评估、会计、审计、代理等中介服务业。
提升传统服务业。在巩固传统服务产业规模优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
术和科学手段,积极创新经营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商贸流通业。健全商品市场
体系,区别城乡、区域特点,鼓励引导各种商品市场提升档次,完善功能,增强
竞争力。依托购物中心,积极发展各种专卖店、大卖场、便利店、连锁店,改造
提升供销系统农资、日用品、农产品等骨干商品经营网络,鼓励支持发展电子商
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餐饮业。适应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消费习惯变化的需要,以
大众化经营为主,发展各具特色、健康美食、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餐饮业。加强
食品安全管理,鼓励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实施连锁经营,提高餐饮水平和质量。交
通运输业。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扩大运输服务的
能力和范围。进一步完善连结市内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发展多式联运,鼓励运
输企业集团化、连锁化,提高运输规模效应。
整合壮大旅游产业。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联动发展,大力培植以“中
华冠世榴园、科圣墨子之乡、台儿庄大战故地、运河古镇风光”为主要内涵的旅
游品牌,加快开发微山湖湿地红荷、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
莲青山省级森林公园等四大生态景区,配套建设富有文化品位和时代精神的基础
设施,积极开发具有地域风情和民俗特色的旅游产品。抓住铁道游击队纪念地和
台儿庄大战遗址列入国家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机遇,保护原生性文物景观,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情景规划,带动山水游、生态游等各类绿
色旅游。针对周边客源市场需求,搞好旅游线路设计,开展旅游个性化服务,丰
富游览内容,提高整体吸引力。因地制宜发展以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等为重点的
观赏农业,大力开发以特色农产品、传统工艺品为主的旅游商品。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搞好旅游促销,打造旅游品牌。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市开发
旅游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到2010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0亿元,
来枣游客年人次达到80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