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3&rec=719&run=13

“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全
新战略机遇,又面临重大的战略转型任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跨越发展的机遇期。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鲁南
经济带建设的重要部署,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我市正处在人均
GDP由2000美元到4000美元过渡的经济腾飞阶段, 面临着发展水平、发展地位跃
升的重要战略机遇。综合分析基础条件和发展趋势等因素,“十五”末全市人均
GDP已达到2110美元,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加速起飞的关键时期;
处在消费需求加速升级的阶段和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回报阶段。“十五”期间,投
资建设的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在建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投产并产生效益。
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市仍将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继续拉动全市经济的快速
增长。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作为资源型城市,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模
式、体制机制、社会结构将面临全面、深刻的转型和整体性跃进,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由基本建立走向不断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社会
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化转型。三是应对挑战的竞争期。“十一五”期间,
我市的发展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经济综合竞争力还不强,体制机制、
产业结构、人才素质、科技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还
不够大,产业集聚程度和配套能力还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方式还没
有根本改变。
(一)总体思路
在认真分析当前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围绕突出特色、发挥优
势,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要求,提出“十一五”及到2020年我市经济社会
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
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城市经济转型为主线,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富民强市、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五化一优”战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国
际化、服务业现代化、城镇化和优化经济环境),突出“五大重点”(结构调整、
招商引资、民营经济、高新技术、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三个增加”(农民增
收、财政增长、就业增加),推动“三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协调发展,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期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和到2020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二)指导方针
完成“十一五”及到2020年的任务,必须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
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在工作中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在注重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区域、经济
社会和人与自然的统筹协调发展。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把发展
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千方百计加大招商引资力
度上项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再就业,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以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为主线。坚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与培育新的经济
增长点相结合,推进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相结合,发挥科学技术作用与发挥资源
优势相结合,大力促进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由
资源型产业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变,逐步摆脱对资源的依存,
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着力点。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提高产业
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繁荣发展服务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
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推进生态市
建设。
——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全方
位扩大开放,抓住国际国内资本、产业转移的机遇,不断完善政府推动、领导带
动、企业联动的招商引资机制,千方百计创新招商方式,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健
全完善大项目推进、跟踪落实和长效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率。
 ——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基础。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竞争
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优势就是发展优势的理念,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法
制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适宜投
资创业和居住生活的发展环境。
——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
心环节,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
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富民为首要目
标,依法科学履行政府职责,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完
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切实把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享受
社会公共产品的提高上。完善社会管理和协调机制,加快建设文明枣庄、平安枣
庄,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三)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我市将进入工业化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推进、市场化迅速提升、
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的新阶段、
新时期。“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期间,人均GDP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
GDP总量、 人均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四个翻一番的目标。即2010年GDP
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
收入再翻番, 达到64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200亿元,
比“十五” 期间增长2.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30亿元,年均增长13.5%。

结构调整呈现新格局。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7∶61∶32,高新技术产业
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8%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
期末降低22%, 经济外向度达到7%以上,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
60%以上,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逐步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占
GDP比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
逐步退出,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政事分开,
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政府的工作重点
转移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上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和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对外开放跃上新台阶。 五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8亿美元,年均增长25%,其中
出口总额达到35亿美元, 年均增长28%;到2010年,全市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
亿美元,其中出口10.8亿美元。五年累计引进外来资金超过1140亿元,年均增长
12%;其中累计利用境外资金达到14亿美元,年均增长35%。
城乡建设塑造新形象。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32.7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32万
以上;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城市功能,加速新城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
态市建设, 城市基本实现生态化、园林化,城市空气良好率达到320天以上。全
市城市绿化覆盖率39%。区市驻地和中心镇建设得到加强,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发展开创新局面。科研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义务教育巩固
率达到98%,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0%,人均
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完备,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初
具规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十一
五” 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00元,年均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
入达到5900元,年均增长7%;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2
平方米;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
险和城乡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0%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比2010年
再翻一番多,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5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60%。建成完善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
明和谐程度大幅度提高,在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市提前总体上基
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全面繁荣、市场体系完善、科技教育发达、民主法治健
全、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新枣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