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发展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3&rec=503&run=13

概述 2005年,全市有高等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12156人;中等职业学校31所,在
校生4.73万人;普通高中34所,在校生8.12万人;普通初中148所,在校生19.84
万人;小学827所,在校生30.7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生423人;幼儿园
864所,在园幼儿6.6万人。各级各类教育有专任教师3.76万人,其中基础教育学
校教师33291人(含民办学校及幼儿园)。

农村“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教师队伍实现了区(市)统筹管理。教职工
的岗位培训、资格认定、职务评聘、年度考核和工作调配,均已纳入区(市)教
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对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考核、交流等管理职能也进一
步得到了落实,做到了管人和管事的统一。乡镇及以下所有农村中小学校长(包
括乡镇教委办、成教中心负责人、中心幼儿园园长等)的选拔、任用、培训、考
核、交流由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乡镇、村不再自行聘任农村中小学
教师。
中小学教师队伍编制管理规范。各区(市)认真执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调
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通知》所规定的编制标准、核定程序、增编因
素和编制管理的要求。机构编制部门宏观管理本地区的编制总额,教育主管部门
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统筹使用人员编制,按实际情况分配到学校,报同级编制部
门核准。杜绝了挤占挪用中小学编制的行为。
教师工资发放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工资发放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一
是区(市)财政真正承担了农村教师工资发放的责任,确保农村教师工资按时、
足额发放。峄城区、山亭区、薛城区、市中区、台儿庄区先后将农村教师工资纳
入区本级财政预算,农村教师工资发放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二是教师工资发
放标准不断提高。 2005年全市农村教师人均月工资达到1002.97元,比上年增加
164.26元,增幅最高的滕州市人均增加270元,城乡教师工资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为2007年全市实现县域内教师工资统一标准发放创造了条件。

教育投入 政府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
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实现政府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教育总
投入2005年为13.4亿元,比上年增加2.4亿元,增长21.6%;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
达到7.64亿元, 比上年增加1.6亿元,增长26.32%。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比例
小学、 初中分别比上年增长29.9%、30.03%。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初中分
别达到28.53元、30.49元,比上年增加10.91元、10.04元。
教育收费管理逐步规范。一是统筹中小学收费现象得到根本遏制,2005年各
项检查中没有发现统筹现象。二是城市教育费附加做到了足额征收,按规定管理
使用,并能做到及时拨付。2005年全市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计划应征8060.85万元,
实际征收9011.18万元,上年结转2031万元。按使用计划拨付教育10139万元,占
征收额的91.82%。三是建立区(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学校财务的新体制。
2004年市财政局、教育局、监察局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各区(市)教育行政部门
建立统一管理中小学财务机构,实行由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财政部
门监督的新机制。2005年滕州市、山亭区、峄城区、市中区逐步实现了中小学财
务县级统一管理。四是加强对教育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2005年中央、省财政专
款1892.95万元,市财政专款940万元,均全部按使用用途及时拨付区(市),区
(市)、乡镇配套资金620.51万元,及时拨付有关学校,做到专款专用。五是实
施“一费制” 收费政策。全市于2004年9月份转发了市教育局、物价局、财政局
《关于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的通知》,就全
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提出了明确的意见。从2004年秋季开始,全
市中小学全面实行“一费制”的收费政策。为从源头上彻底杜绝乱收费行为,市
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和《枣庄市中小学
违规收费责任追究办法》,完善了中小学收费“一证、一卡、两公开、四统一”
制度,并对建立收费公开制度、收费申报及审批制度、乱收费“一票否决”制度
作了具体规定。农村中小学收费必须凭物价部门核发的《收费许可证》进行收费,
收费必须向学生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收费必须按规定纳入财政专户管
理。

教育队伍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措施,深化了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启动了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和中层干
部,均竞争上岗,三年一聘;所有教职工都通过一年一度的竞聘,确定工作岗位;
所有教育干部和教职工都按岗位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决定下年度是否聘任。全市
3.2万名教职工参与全员竞聘, 落聘教师533名,转岗278人,调出50人,校级干
部落聘111人,中层干部落聘168人,清理代课教师475人。
采取“公平、公开、竞争、择优”方式选用新教师,全市新补充师资634人。
通过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有283人、256人、383人分别获得高中、初中、小学教
师任职资格。
继续实施“名校长工程”,共举办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7期,提高班6期,培
训校长近700人。 组织17名校长参加省教育厅高级研修班。对应新课程改革,启
动了新一轮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内容的教师全员大培训,17名骨干
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的学科教学培训, 194名小学、初中骨干教师参加省级新课改
专题培训,2000余名教师参加了市外新课程学科培训,8000余名教师参加市级培
训, 全市共培训教师2.1万人次。邀请40余名专家进行学科学术报告。强化教师
学历教育, 助学自考在籍教师4126人,全年有456人获本、专科毕业证书,全市
小学、 初中、高中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68%、97.73%、83.2%。加强教研队伍建
设,通过《中国教育报》及相关媒体面向省内外,采取考试、面试、讲课等形式
择优录用了一批优秀教研员。市、区(市)、乡镇专(兼)职教研人员达300人。
教育科研68项课题获得市级立项,其中重点课题10项,规划课题58项。有30
项优秀教研成果获省一等奖,有13人获省级以上优质课一等奖,有49人获省级优
秀论文一等奖,有20人获省级优秀课件制作一等奖。
采取笔试、答辩、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相结合,在局机关通过竞争上岗的方
式,公开选拔了15名科级干部。全年机关工作人员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深入基层
开展调研活动, 调研报告有5篇被评为省优秀调研报告,15篇被评为市优秀调研
报告。

打造教育良好形象 全系统深入开展了教育行风建设年活动。市教育局面向社会发
放调查问卷500余份, 整理意见、建议59条,并及时进行了整改。开展了“做学
生满意的老师”、“办家长满意的学校”活动,共评出29所“家长满意的学校”
和100名“学生满意的老师” 。规范收费行为,坚决制止学校乱收费。在全市全
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收费和普通高中招生“三限生”政策,各学
校实施收费公示制度。 市及区(市)教育部门联合纠风办,对124所学校收费情
况进行了明查暗访, 共查处乱收费案件5起,退还违规金额5.2万元,1名校长被
免职,2名校长被责令停职检查,2所学校被通报批评。
市、区两级共同投资1600万元,在市驻地建成1所占地40亩,建筑面积1.1万
平方米,设计规模36个班的鑫昌路小学,9月1日已投入使用,缓解了市驻地青檀
路以西小学生上学难问题。为完善枣庄新城区的城市功能,满足群众接受优质教
育的要求, 1所园林式建筑设计,占地243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设计规模66
班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枣庄市实验学校在新城区奠基。
局机关9个支部将近万元的个人捐款和价值10万余元的学习、 教学用具赠送
给山区贫困学校, 近百名贫困学生得到救助, 有的同志还成为失去双亲学生的
“代理妈妈”。加大对山亭区水泉镇李庄村的帮扶力度,筹资15万元,解决了该
村用电、 饮水、山地灌溉及道路交通问题,帮助该村招商引资500万元,增设新
型建材及副食品加工项目,村人均年收入达2500元。在全市帮扶百个经济薄弱村
表彰会上,市教育局作典型发言。
实施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
制订了处理治安事件应急预案、集体活动突发事件处理预案、食品中毒突发疾病
应急预案等等, 联合相关部门对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了4次专项检查,共检查各
类学校530余处,下达整改通知书120多份,提出整改意见434条,6处学校食堂被
限期停业整顿。
与枣庄电视台合作,开播电视专栏《枣庄教育》52期,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
上刊(播)发稿件2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