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3&rec=337&run=13

一、发展速度加快。2005年,私营企业发展到7513家,比年初净增1320家,
平均每天净增3.6家私营企业。在规模上,全市限额以上民营企业达到805家,其
中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340家,营业收入过亿元的85家,同比分别增长14.8%、
44.1%和142.9%;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民营工业纳税总额17亿元,同比增长43.6
%。 二、结构趋向优化。不断加大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跳出了“挖
煤炭、烧水泥”的传统模式,开始向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原来乡镇
企业小煤炭、小水泥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已被建材、机电设备、食品、造纸、纺织
服装、 化工等6条产业链占主导地位的民营经济格局所取代。六条产业链共完成
增加值110亿元, 占限额以上工业的78.2%;全市科技型民营企业达到131家,完
成营业收入92.7亿元,增长38.2%,实现税金3.96亿元,增长42.1%;外向型企业
达到192家, 出口额1.6亿美元,增长8.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1.6%。从2005年
新上私营企业来看,除原有水泥企业技改项目外,无一“黑灰”企业。三、效益
显著提高。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规模工业个数达到708家, 同比增长
17.6%;完成营业收入620亿元,增长43.4%;增加值达到155.7亿元,增长34.8%;
实现利税50亿元,人均创利税3.51万元,同比增加1780元。四是投入力度加大。
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96.8亿元,同比增长39.9%。全市50
家重点调度的建设项目中,民营经济占26项,计划总投资82.6亿元,分别占全市
重点调度项目的52%和51.3%。一批投资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
已建成投产,成为拉动民营经济增长的主体;同时,一批正在建设的项目,为民
营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注入了后劲。五、社会贡献突出。民营经济在转移剩余
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地方财力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市民
营经济(包括原乡镇企业) 实际就业人员80.1万人,全年新增5.6万人,最大限
度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2005年,民营经济提供工资总额51.4亿元,全市农民
人均2024元, 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7%,平均每个民营企业(乡镇企业)
职工6417元。民营经济成为各级财政的重要来源。全市民营经济入库税收比枣矿
集团等六大集团纳税总和还多出2.8亿元。 从各区(市)民营经济纳税额所占比
重情况看,民营经济已成为区(市)财政的主体。山亭、薛城、市中、峄城、台
儿庄民营经济纳税额分别占全区税收总额的76.7%、65.7%、64.1%、72.6%和8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