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3&rec=3&run=13

——2006年2月7日在枣庄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枣庄市市长 刘玉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
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政府工作回顾
“十五”计划是我市在新世纪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来,在省委、省
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目标,全市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
段。
经济发展既快又好。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33亿元,是2000年的2.5倍,
扣除价格因素, 年均增长15%。 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8.16亿元, 同口径相比是
2000年的3.4倍,年均增长27.9%。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5.4亿元,比
2000年增加217.3亿元; 贷款余额258.6亿元,比2000年增加107.4亿元。特别是
2002年以来的三年间,全市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取得了“两个翻一番”、
“四个翻两番”和“三个增长”的好成绩。“两个翻一番”,全市生产总值实现
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三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8.16亿元,比
上年增长36%, 三年翻了一番。“四个翻两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21
亿元,比上年增长45.7%,三年翻了近两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03亿元,
比上年增长31.4%, 三年翻了近两番;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实现126.7亿元,比上
年增长48.5%,三年翻了近两番;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实现67.7亿元,比上年增长
49.1%,三年翻了两番多。“三个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81元,比
2002年增长3388元,人均年增长11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41元,比2002年增长
1144元, 人均年增长381元;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6.2万人,比2002年增长4.3万
人, 年均增长1.4万人。这“两个翻一番”、“四个翻两番”和“三个增长”成
绩的取得,反映了我市发展速度的加快、效益的增加、结构的优化、后劲的增强
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全面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16.7:49.5:33.8调整到
2005年的9.6:63.9:26.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7.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
升了14.4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2005年全市粮食单产达到424公斤、
总产达到159.7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9.6%和22.5%。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
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6.8%提高到2005年的33.9%。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
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1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
15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48家。累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3.8万人。工
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5个,比2000年净增415个。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116.2%上升到2005年的217.7%。2005年煤炭
产量达到3045万吨,是2000年的1.7倍;旋窑水泥产量达到672.8万吨,是2000年
的5.1倍。 煤化工基地建设实现突破。泰国工业园建设正式启动。高新技术产业
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2.3%提高到2005年的10.3%。 服务
业日趋繁荣。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6.3亿元,年均增长15.8%。
重点建设成就显著。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投资结构相统一,集中力量完
成了一批牵动全局、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十五”完成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838亿元,是“九五”的2.9倍,年均增长36.9%;仅2005年一年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超过“九五”期间五年的总和。工业大项目的支撑拉动作用
显著增强。兖矿国泰20万吨醋酸及新型气化炉、新源电厂一期、盛隆煤焦化、华
润造纸、南郊热电、北新建材、金州玻璃、腾达标件一期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投
产达效,凤凰化肥、鲁化双结构调整、赛轮子午线轮胎、新源电厂二期、泉兴新
型干法旋窑水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进展顺利。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
设投资大、进度快、质量好。干线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2.1亿元,公路通车里
程达到2211.1公里, 比2000年增加477.4公里,是“九五”新增公路通车里程的
3.7倍。 枣庄火车站改建顺利,已更名为枣庄站。台儿庄船闸、滕州港、万年闸
枢纽工程等港航设施建成启用。港口吞吐量达到860万吨,比“九五”末增加427
万吨。 京杭运河枣庄段被评为全国文明样板航道。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
11.5亿元,南水北调韩庄运河段和东调南下湖东堤工程开工建设,岩马水库、马
河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竣工。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5.6亿元,
500千伏滕州变电站投入运行。
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市外资金478亿元,是“九五”的7.6
倍; 累计实际利用境外资金3.1亿美元,年均增长22.7%;累计进出口总额13.2
亿美元,年均增长22.9%,其中出口10.1亿美元,年均增长27.2%。2005年实际
利用境外资金1.02亿美元, 是2000年的2.6倍;进出口总额3.72亿美元,是2000
年的2.7倍。 成功举办中国枣庄投资贸易洽谈会。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为全
市的对外开放、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各项改革持续深化。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明显
加快。25家市属国有企业完成清产核资,12家国有重点企业派驻了监事会;26家
市属国有工业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其中18家已破产终结,盘活国有资产6.8亿元。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民营经济单位数达到9.1万户,年均增长13.3%;从业
人员达到40万人, 年均增长8.7%。 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发展到45家。
200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2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纳税额达到26.1亿元,
占税收总额的52.2%,成为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累计减轻农民负担6.3亿元, 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5930万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顺利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粮食储备体系和安全预警机制进一
步完善。大力推进综合治税,税收征管、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
收支两条线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经营性用地全部实行招拍挂,累计实现政府土地
收益33.4亿元, 年均增长75%。全市有偿出让采矿权16宗,实现矿业权收益2.1
亿元。市、区(市)、乡镇三级行政机关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综合配套
改革稳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乡面貌变化巨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8.7亿元,是“九五”
的5.8倍。 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39.1%提高到2005年的46%。市行政中心实现
西移,拉开了枣薛中心城区哑铃型组团式发展框架。新城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4亿
元,建成区面积达到3.1平方公里。旧城改造步伐加快,累计完成投资43.3亿元。
村镇建设日新月异。小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0.2亿元,比“九五”增长82.8%。
实施百个经济薄弱村帮扶转化和百个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
显改善。累计投资10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70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
村村通客车。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
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 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3.9万件。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
职能不断完善, 按期办结率达到100%。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环保工作成效明
显。工业废气、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0.2%、95.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率达到98.7%,分别比“九五”末提高8.2%、8.1%、17.1%。2005年城市空气
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为328天, 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达到90%。森林
覆盖率达到27.5%, 比“九五”末提高5.3个百分点。国土管理利用和资源开发
保护工作成效卓著。2005年争取建设用地指标7510亩,较好地突破了项目落地制
约“瓶颈”,耕地总量实现占补平衡。“平安枣庄”建设扎实推进。加强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双基”建设经验在
全省推广,煤炭安全生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加大对经济环境的治理力度,深入
开展机关效能监察,五年来查处破坏经济环境案件2250件。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
金融风险,清理核销不良贷款70亿元,金融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五年来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02项,比“九五”增加153
项;注册各类专利722件,比“九五”增加261件。枣庄学院创建成功,结束了我
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新建农村
中小学校舍27万平方米。解决了16.7万农村中小学学生自带桌凳上学问题。抗击
“非典”取得全面胜利。疾病防控和医疗救治“两个体系”初步建立,重大动物
疫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扎实有效。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稳步推进。公益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善,
市图书馆被文化部评定为“一级图书馆”。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推进,市第
六届运动会成功举办,我市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市”称号和“振兴山东体育
贡献奖”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
内。继市中区、薛城区、滕州市被命名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市),
2005年市中区又被命名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经济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民族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接壤地区宗教共管协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国防教育、
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档案
史志、外事侨务、妇女儿童和老龄、红十字、残疾人、人防、气象、地震等各项
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
达到9881元和4241元, 比2000年分别增加4615元和1442元, 年均增长13.4%和
8.7%。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0%。邮电业务总量达到30.8亿元,移动通信用户、
国际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108.96万户和3.5万户。 全市行政村基本实现有线和无
线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 私人拥有汽车9.4万辆, 比2000年增长119%。解决了
24.2万农村历史性缺水人口吃水问题,2005年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14.2万人。
总投资1.6亿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20.4万
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累计发
放救济救灾款3600万元、城市低保资金1.1亿元,完成了7.6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
贫任务。2005年各项社保资金征缴10.2亿元、支出10.1亿元。
政府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
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
员提案2462件。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大力加强公
务员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认真开
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公务员的作风不断转变,工作水平和创新
能力不断提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树立了良好的政
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实现历史性跨
越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是全市干
部群众经受各种困难和考验、把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推入快车道的五年。五年来,
各级政府统筹发展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
加快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全市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结构不断优
化,质量不断提高,效益不断增加,后劲不断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回首五年历程,我们深深感到,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
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
力、干事创业、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
的广大干部群众,向解放军、武警驻枣庄官兵和中央、省驻枣庄单位,向所有关
心支持枣庄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合作者、
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十五”期间,我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体会比较深刻。
一是坚持政府工作连续性和与时俱进相结合,努力实现发展的最大积累效应。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量变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的
过程。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一样。这几年经济社会之所以发展得既快又好,很
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级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一届地不断积累,才实现了发展
的最大积累效应,实现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同时,面对
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我们不是墨守成规,停滞不前,而是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
新,在善于把握工作规律性的基础上,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
力推动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创造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干事创业的好
局面。“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团结、和谐、心齐、
气顺的好局面是我们干好事业、干成事业的重要政治保障。五年来,在市委的坚
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各级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想发展、议发展、谋发展,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全
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政通人和,已经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
力。今天这样的好局面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倍加珍视。
三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咬定发展不放松,努力实现既快又好地
发展。发展是枣庄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前进中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是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的唯一途径。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困难,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加快发展
这个富民强市的第一要务,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千方百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上项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
就业,才能保持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同时,在
发展过程中,要更加重视速度和质量、效益、结构、后劲的统一,努力实现既快
又好地发展。
四是用辩证法指导实践,变挑战为机遇,努力做好中央政策和枣庄实际相结
合的文章。各级政府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坚持用辩证法指导实践,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工作,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解决发
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做好中央政策和枣庄实际相结合的文章,不断提高各级
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执政能力,想方设法突破制约发展
的“瓶颈”,保持项目建设强劲增长的势头,在宏观调控中把握住发展机遇,赢
得了发展的主动权。
五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在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工作实效上下功夫。
在认真落实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大机制的基础上,市政府实行市长
例会调度协调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副市长向政府全体(扩大)会议报告工作及市
长向人代会报告工作的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落实。各级政府紧紧抓住科学
发展、结构调整、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改革开放等重点工作,紧紧抓住关系群
众利益的每件实事,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强化激励约束,提高
行政效能,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六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以改革促发展,
以发展保稳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教育、卫生、
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更加注重和谐枣庄、平安枣庄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努力让发展的
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回顾“十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我们深受鼓舞,信心倍增。但是,也应清醒
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第
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相对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工业企业内
部产业层次较低,传统产业比重过大,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总量仍然
偏小,我市人口占全省的4%,但是多数经济指标达不到全省的4%;人均水平仍
然偏低,2005年我市除了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他人均主要经
济指标都没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经济外向度太低,我市只有4.8%,比全省低
29.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05年全省高新技
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而我市只有10.3%;财政收支的矛盾
仍然十分突出,虽然财政收入增速较快,但偿还债务、兑现优惠政策的支出压力
较大,我们还必须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机关作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发展环境
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一
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力争逐步加以
解决。
二、“十一五”的目标任务和需要把握好的六个重要问题
“十一五”是我市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宏观经济形
势看,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资本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发展
的上升周期。从自身发展条件看,我市正处在人均生产总值跨越3000美元、工业
化城市化步伐加快的重要阶段,由于“十五”经济实现了量的急剧扩张和质的显
著提升,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进入投资回报期,为加快发展积聚了巨大能量,
“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完全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的主要目标
任务是: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四个翻番”,即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
值突破4000美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4亿元,年均增长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00亿元, 比“十五”增长2.8倍。三次产业结构
比例调整为7∶61∶32。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2%。进出口
总额年均增长25%,实际利用市外资金年均增长12%,实际利用境外资金年均增
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1%和7%。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统全盘,结构调整是主线,
优化环境是基础,招商引资是关键,改革创新是动力,全面小康早实现”的政府
工作总要求,着力把握好六个方面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问题。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切
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就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实现既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包括“一
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一个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要不断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绝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一
时的发展。“三个基本点”,第一个基本点是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
长,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实现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后劲相统
一。第二个基本点是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统筹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
发展,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整体推进、和谐发展。第三个基
本点是可持续发展。坚持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
环境相协调,不能片面追求眼前的发展而牺牲长远利益,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
碧水、绿地。
(二)关于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问题。枣庄是资源型工业城市,加快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质是经济结
构调整。结构调整是枣庄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永恒
的主题。要继续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
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要求,紧紧抓住当前经济形势特别是煤
炭形势较好、有实力调整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运用高新技术
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尽可能多上一些非煤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逐步改变过
多依赖资源求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把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
争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培
植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核心竞争力,增强经济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问题。实践充分证明,招商引资是
加快我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快捷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能动摇。要抓
住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大胆地“走出去”,以更加开放的思想应对
更加开放的形势,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把招商引资推向更高层次。坚持招商引资与
提高经济外向度相结合、与招商选资相结合、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相结合、与提
高全体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相结合,要选准方向,瞄准目标,找准路子,切实提高
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拓宽招商领域,千方百计引进大项目、高科技
项目、外资项目、环保项目和高附加值项目,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保持利用外资高速增长。
(四)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问题。优化发展环境要树立三个观念。第一
个观念,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的优势就是
发展的优势,哪个地方投资成本低、环境好、社会稳定、服务到位,项目和资金
就往哪个地方流动。要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我市投资兴业,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更好
的项目,良好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第二个观念,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良好的招
商环境需要大家共同营造,绝不能让少数人为了个人、小团体或局部利益而破坏
我们的环境,影响我们的形象。第三个观念,优化发展环境永无止境。尽管我市
这几年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环境问题时有反弹。
各级政府要不断强化亲商、爱商、富商、安商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
作风,提高机关效能,打造环境品牌,要全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稳定和
谐的社会环境、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山川秀美的生态环
境、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努力把枣庄建成最适宜投资创业和居住生活的城市。
(五)关于突破发展的制约“瓶颈”问题。观念、土地、资金是制约枣庄发
展的三个主要“瓶颈”。突破观念制约“瓶颈”。观念“瓶颈”虽然是无形的,
但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却是实实在在的。目前我们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仍然习
惯用计划经济的模式和标准来衡量、对待现在的经济现象,仍然习惯用抓计划经
济的方法抓市场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到加
快发展、科学发展中。突破土地制约“瓶颈”。土地制约是全国、全省发展中的
普遍问题,短期内很难彻底解决。必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土地工作规律,充分
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大力提高每亩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实现高效集约用地。同
时,用足、用好、用活土地政策,争取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确保项目建设需要。
突破资金制约“瓶颈”。资金短缺是制约发展的一大障碍。要加强银企合作,继
续发挥金融资金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激活民间资金,积极吸引市外资金,为项目
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六)关于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紧迫感问题。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
得了很大成绩。纵向比,我们发展速度很快,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很大,这极
大地鼓舞了全市干部群众士气,增强了我们既快又好发展的信心。但横向比,我
们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有拉大的趋势,特别在高科技的大项目
和好项目方面,差距很大。从全省来看,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指标,我们都没
有任何值得骄傲的资本,绝不能沾沾自喜。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一五”要努力
实现“两个提前”的目标,即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实
现这个目标,我们的任务比较艰巨,必须认清形势,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抢抓
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
三、全面扎实地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今年经济
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6%,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
增长6%、19%、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20%,实际利用市外资金增长
20%,实际利用境外资金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分别增长10%和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 各级政府要围绕以上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努力推
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按照
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在稳定粮食生产的
基础上,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
业,培育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精准农业,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
监测体系。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增长向科技推动型转变。抓好农
村沼气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完善区(市)、乡镇、
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加大对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生
产格局。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培植盈泰集团等骨干龙头企业。完善农
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
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村劳务经济,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引导农村富
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全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累计转移农
村劳动力53万人。
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完成农村公路的新建改建任务,搞好南水
北调韩庄运河段和东调南下湖东堤配套工程建设。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和经济薄弱
村帮扶转化工作,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加强农村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稳定完善土地承包
关系,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从今年开始,全部取消农业税。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对
种粮农民直补、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
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乡镇机构、县乡财政体制和小型基础设施产
权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的长效保障机制,
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提高全市工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按照
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三个一批”和项目带动战略,发挥资源优
势,壮大支柱产业,全面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的竞争力。
加快三大基地建设。煤化工基地建设,编制实施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大力
发展合成氨、醋酸、清洁燃料、低碳烯烃四大产业链,突出抓好凤凰化肥、鲁化
双结构调整、盛源苯加氢等项目建设,力争60万吨甲醇联产项目尽快开工,努力
把枣庄建成华东乃至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能源基地建设,在支持枣矿集团发
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金庄、东大、锦丘、何岗、富安、朝阳、滕东等地方煤矿
建设,争取早日投产。积极发展煤电热联产企业,加快新源电厂二期、丰源通达
二期、田陈热电二期、八一水煤浆二期等项目建设进度,尽快投产达效。建材基
地建设,要加快申丰400万吨、沃丰200万吨、安厦二期100万吨和榴园200万吨旋
窑水泥生产线建设,争取年内竣工投产;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力争开工建
设泉兴二期40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 推进北新建材、金州玻璃三四期等项目建
设,积极打造建材强市。
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重点培育以鲁化、兖矿国泰为龙头的煤化
工企业集团,以枣矿、中泰、丰源、王晁、辰龙为龙头的煤炭企业集团,以泉兴、
榴园、上联、安厦为龙头的建材企业集团,以万泰、海扬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企业
集团,以鲁南机床为龙头的精密机械制造企业集团,以盈泰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
工企业集团,以华润、锦辉为龙头的造纸企业集团。加快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
产品质量好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知名品牌,年内力争中国名牌实现零的突破,省
级名牌产品达到36个。
狠抓工业大项目建设。50个市定重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87.5亿元。健全以资
金到位为主的考核体系,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加大土地
储备、开发复垦力度,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努力实现高效
集约用地,确保“大、高、外、洁”和附加值高的项目建设用地需要。大力推进
银企合作,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本、市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重点项
目。认真搞好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包装推介,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较
大潜力的工业项目,培植经济发展后劲。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推动产业循环式
组合,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降低资源消耗水平。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突
出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
社会。
(三)全面振兴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把发展服务业摆
在更加重要位置,充分挖掘服务业在满足消费需求、促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
方面的巨大潜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优化服务业网点布局。编制和实施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调整提升服务业的结
构和档次,逐步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西城区重点建设
锦绣大地数字化物流中心、商贸城、鲁南购物中心广场和黄河路中心商务区,增
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东城区加快商业布局调整,重点建设专业特色街区和商贸
集中区,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商贸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农村连锁经营网点,实施
“超市下乡”,激活农村消费。
发展新兴服务业。以枣庄港、台儿庄港、峄城港、滕州港为依托,加快建设
煤炭、水泥、化工产品等物流集散中心。积极发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医疗保
健、礼仪服务等社区服务业,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公共平台,
鼓励发展电子商务。依托城市信用社,完成枣庄商业银行组建。增加金融保险产
品种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规范发展劳动就业、信息咨询、法律服务、资产评
估等中介服务业。以便民利民为目标,实施“放心早餐”工程。培育发展餐饮名
吃、名店、老字号及星级酒店,提升餐饮文化品位。
培植壮大旅游业。整合景区线路资源,精心策划和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
和生态旅游品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大旅游投入,抓好台儿庄大战纪
念地、铁道游击队纪念园、抱犊崮—熊耳山国家森林地质公园、中华冠世榴园、
红荷湿地、莲青山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强与周边
地区的联合,扩大旅游市场占有份额。
(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以规划为先导,
以产业为支撑,不断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呈现新局
面。
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城市规划法制化、城市建设市场
化、城市管理属地化原则,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科学合理地对城市总体规划进
行修编,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强化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增强规划
实施的严肃性。坚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筹集资金,加快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步
伐。积极推进供热、供水、供气、公交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逐步实行城市基础
设施维护运行市场化。按照事权、财权相一致原则,分阶段下放管理权限,逐步
实现城市管理属地化。继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
加强“城中村”改造和背街小巷治理,实现建管水平的同步提升。
加快新城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实验学校、凤鸣湖、接待中心、医疗保健中心
及机关办公楼、生活区建设,不断壮大新城规模。尽快开工建设巨山公园、污水
处理厂及垃圾填埋场,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着手规划文化、体育等公益服务场
馆,配套完善新城南部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增强新城服务功能。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大东、西沙河治理改造力度,确保如期完工。优先发
展城乡公共交通。改建店韩路后伏立交至郯薛线段、柴胡店至新城区、山亭新城
至北庄公路等工程,提升路网通达能力。加快枣临铁路建设步伐,积极争取枣庄
至岚山港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尽快打通枣庄铁路和公路的出海通道。加快枣庄站、
新城客运中心建设,建成启用滕州汽车新站,启动峄城汽车站建设,新建、改建
农村客运站12个。实施台儿庄复线船闸及滕州港扩建工程。争取开工建设枣庄港
进港航道及104国道公路桥,确保枣庄港早日投入运营。
加快两大经济带建设。加强枣薛经济带规划建设,促进二、三产业集聚发展。
科学规划以光明大道为主轴的产业结构布局,重点培育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区、东
部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区、中部特色产业结点及两翼旅游产业、特色农业区,
吸引更多的项目入区、入园。加快平流层飞艇项目、东方太阳城等重点项目建设,
为枣薛经济带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加强沿运经济带的产业开发和生态保护,促进
城乡统筹发展。
(五)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在利用境外资金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开
放促发展,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地推进对
外开放。
多管齐下抓好境内外招商。瞄准重点区域,开展定位定向招商。境外招商,
要巩固韩国、突破日本、开拓欧美;境内招商,要巩固“长三角”、突破“珠三
角”和港台、开拓“京津冀”地区。创新招商方式,综合运用专业招商、园区招
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办好投资贸易洽谈会
等招商活动。建好驻韩国、杭州等招商机构,充分发挥驻外机构在招商引资中的
作用。抓好枣庄高新区、枣庄经济开发区、滕州经济开发区及泰国工业园等园区
建设,合理配置水、电、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加强产业规划,理顺管理体制,
加快项目集聚。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着力提
高档次、增加品种、培育品牌。扩大纺织、服装、玩具、农副产品、工艺制品等
优势产品出口,加快化工、机电、造纸、生物医药等行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壮大
外贸主体队伍,培育出口骨干企业,构建出口群体和规模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加
工贸易,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比较优势大的加工贸易项目。鼓励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战略资源,承包国际工程,带动商品出口和
劳务输出。
(六)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坚持市场化改革取
向,加快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
题。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一般性竞争行业国有资本退出力度,鼓励和引
导外资、民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完善国有资产监
管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国有企业破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尽可
能多地安排破产企业职工就业,切实保护职工合法权益。
积极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税,确保应收尽收。强化税源控管,
严格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和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加强公共财政建设,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稳步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财政困难乡镇
的转移支付力度。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落实对民营经济的各项扶持政策,放手让民营企业
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扶持骨干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培植
一批产业突出、技术先进、行业优势明显的民营企业集团。着力抓好特色产业基
地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向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加强和改进对民营经济的服务,
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贷款担保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健
康发展。
(七)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创造吸引外商投资的新优势。始终把优化环境
作为吸引外来投资的基础工程,着力营造宜人居住和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优化生态环境。全面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继续
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突出抓好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抓好
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重点治理城区周边已毁山体,坚决杜绝在城区周围、
交通干线两侧、风景名胜区开山采石。重点保护开发万亩榴园、抱犊崮、红荷湿
地等自然保护区,形成良好的区域生态系统。大力开展全民植树造林,突出抓好
主干道路两侧和新城可视山头的绿化。
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强化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各项职能,减少审批环节,
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把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成规范、高效、便捷的
政务超市。深入开展机关效能监察和行风评议活动,及时解决外商反映强烈的问
题。严厉打击“三强五霸”,确保企业生产经营不受干扰,投资者合法权益不受
侵犯。
优化政策环境。本着既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
不断完善各项优惠政策。保持招商引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兑现政府承诺,
树立诚信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八)突出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推动和谐枣庄建设取得新进展。始终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满怀深情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不
断拓宽就业渠道。健全城乡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
落实就业培训、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支持下岗
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妥善解决困难群
体的就业问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
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
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
管理服务工作。认真落实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政策,对符合保障条件的居
民做到应保尽保。健全以财政为主、四级分担的农村“五保”供养机制。着力解
决困难群众的子女上学、就医取暖等实际问题。
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家
庭住房水平。 全年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70%以上的自然村通自来
水。年内完成20个乡镇卫生院“改貌”建设和设备配套,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覆盖面。认真落实为困难家庭学生免除杂费、课本费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
免一补”政策。
扎实推进“平安枣庄”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
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高度重视和认真处置各类群体
性事件,及时妥善化解矛盾。启动实施“五五”普法,大力推进依法治市进程。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目标体系、事故防范责任体系和
监督考核体系。狠抓安全生产基层和基础工作,强化安全监督检查,确保全市安
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
力。
(九)繁荣各项社会事业,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取得新成绩。深入实施科
教兴市战略,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
广应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继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
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推进实
验教学普及县工程,加快“双高普九”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枣庄技术
学院新校建设,积极筹建高等职业学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引进党
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形成
人才成长、创业、发展的良好机制。全面完成疾病防控和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建设。
建立以区(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农村卫生初级保健规划。依
法加强对食品、药品、健康相关产品及医疗市场的监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抓好21届省运会迎战工作,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
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推进全
市广电网络整合和电视数字化进程。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
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严格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关心支持妇女儿童、
残疾人和老龄事业,扎实做好新闻出版、档案史志、知识产权、气象、地震、红
十字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建设,深入
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十)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面对新的形势和任
务,各级政府必须做到“为民、务实、清廉、高效”,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管理
水平。
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坚决把政府不该管
的事情交给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把该管的事情切实管好。自觉接
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
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
服务承诺制度,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加强“三个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
系”,用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断健全政府内部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
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完善目标责任制和主办负责制,严格纪律,分工负责,
做到主体清晰、责任明确、权责一致。建立科学的考核监督评价机制,实行工作
问责制,对不作为、影响效能、贻误工作等行为,严肃追究部门负责人和当事人
的行政责任。
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建设学习型政府,注重用新知识丰富头脑。认真学习和
掌握现代经济、科技、管理、金融等知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行政能力。贯彻
实施《公务员法》,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
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力戒心浮气躁,防止急于求成。牢记“两个务必”,
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积极主动地为基层、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充
分发挥监察、审计等监督机关的作用,加强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情况
的监督检查。教育政府工作人员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
拒腐防变能力。坚决遏制以权谋私、为政不廉、行政不公等行为,保证各级政府
公务员廉洁从政。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看到经
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更加坚定了我们努力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展望未来
的五年,虽然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积累
和较好的基础,有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我们更加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和决心。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务实敬业,抢抓机遇,乘势而
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和新的跨越,为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