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10&rec=87&run=13

【概况】 2013年发电量完成41.27亿千瓦时,同比多发1.05亿千瓦时;入炉
综合不含税标煤单价完成746.50元/吨, 同比降低60.70元/吨; 利润总额完成
1.97亿元,比年承包计划超额完成1.56亿元;实现连续安全生产3579天,创历
史新高。

【企业发展】 通过7号机组整体优化,机组供电煤耗有效降低。通过厂用
电系统优化,淘汰老旧变压器5台。通过供热系统优化,消除供热隐患,提
升供热安全可靠性,形成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型供热机组双背压双转子互换
循环水供热技术研发及应用》获华电集团2013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力
科技进步奖,并在公司系统广泛推广。扩建项目第一台机组3月18日获核准,
第二台机组已列入山东省“十二五”电源发展规划,前期工作请示已上报国
家能源局。按2014年上半年开工目标,全面推进施工准备工作。开展台儿庄
风光发电项目论证,发起申请华电集团已批复,项目被列入省发改委核准计
划,相关专题报告编制工作全面展开。

【提效增盈】 成立厂煤炭采购领导小组,煤炭采购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
制定《煤质异常管理标准》和《燃煤商务纠纷管理标准》,进一步规范企业
煤质异常和商务纠纷处理程序。新开辟秦皇岛至日照一线进煤通道,实现港
口进煤零突破。开拓张家口等煤源,首次成功实施褐煤的大比例存储、掺配
掺烧实践,入厂煤价有效降低。全年采购煤炭211万吨,入厂煤折含税标煤单
价817.85元/吨,低于年承包计划36.95元/吨。加大沟通协调,累计获得电煤
奖励电量3.38亿千瓦时,争取泰抽电量4320万千瓦时,6号机组脱硝通过验收
后,电价及时获得批复和兑现。强化税收及政策优惠争取,获得秸秆电价补
贴1826万元,减免居民供热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62万元,争取30万脱硝改造
补助300万元,获得环保补助和煤场赔偿90万元。严格全面预算管理,确保预
算执行的刚性。强化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对标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分析整
改。加强费用管理,“五项经费”较年初预算下降18%。将粉煤灰业务纳入
主业核算,企业经营风险有效降低。

【安全生产】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的理念,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强化基础管理,加大技改投入,安全生产保持良好态势。制定氨区安全管理
规定等管理办法,修订安全制度28项,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大反违章力
度,严格执行曝光点评通报制度,下发检查通报162期。以机组检修和外包工
程为重点,狠抓检修作业区规范化布置,不断提升安全文明施工水平。加强
生产现场安全文化建设,打造安全文化长廊,努力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圆
满完成3台机组检修任务,实施7号炉受热面改造等10余项大型技术改造,设
备可靠性进一步增强。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标准》,排查整改隐患1730项。
狠抓生产设施综合治理,现场文明生产水平显著改善。加强日常节能监督,
实施能耗指标对标管理,强化指标竞赛,深入开展节能剖析,脱硫厂用电率
等主要指标显著改善。完成6、7号机组脱硝、煤场防风抑尘网改造,企业被
评为“中国美丽电厂”,是华电集团十家获奖单位之一。

【企业管理】 根据发展需要,精减供热办公室、教培中心、调度科三个管
理部室。成立检修部、发电部,实行大检修、大运行模式,将检修部42个班
组压缩整合为28个。成立燃料供应部和管理部,督查办全过程“派驻式”开
展燃料监督,实现燃料供应、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全面修订四项责任制
管理办法,明确管理层级和责任,消除制度之间不理顺、不协调的问题,制
度执行效率得到提升。深入开展“三实三提升”管理实践活动,成立18个专
项提升组,查找整改管理短板49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积极推进
“五型”班组建设,为部分一线班组更换了桌椅板凳,班容班貌焕然一新。
大力开展管理创新和群众性创新活动,3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被评为
“全国电力行业QC活动优秀企业”。

【节能减排】 为确保污染物排放满足《山东省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要求,自2011年以来,先后投资4385万元,对6、7号机组实施电除尘电袋增
容改造,改造后烟尘排放浓度达到山东省地方标准30毫克/立方米要求。投资
5385万元,对号6、7号脱硫设施进行增容改造,并同步完成脱硫旁路挡板门
拆除工作,改造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达到山东省地方标准200毫克/立方米要
求。2013年投资1.16亿元,完成6、7号机组脱硝改造,改造后氮氧化物排放
浓度达到山东省地方标准100毫克/立方米要求。 扬尘治理方面, 2012年投资
1400万元, 完成煤场挡风抑尘网建设工作,施工总长度1600米,抑尘网高度
18米,超额满足国家环保标准要求。该项目的建成有效减少了煤粉颗粒的扬
尘,给地方总量减排做出巨大贡献。
(宋兆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