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同志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10&rec=2&run=13

(2013年10月7日)

同志们:
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为枣庄发
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整体规划横跨“十二五”,覆盖“十三五”,我们要
搞好研究、科学谋划,主动争取、有所作为。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定位问题,要把握“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的内涵和外延
(一)西部经济隆起带的内涵和作用。西部各市产业关联度较低,经济融合
不够密切,因此西部经济隆起带不是严格意义的经济带,而是政策性扶持发
展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
展,推动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加快西部城镇化进程,提升全省新型城
镇化的发展质量;三是调整西部资源型和重化型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
级,提高全省经济运行质量;四是发挥西部生态环境优势,建设西部生态屏
障,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枣庄在西部经济隆起带中的定位再认识。在《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
划》中,省里要求我们打造“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从地理
学讲,高地是指相对海拔500米以上的丘陵、山地等。从经济概念理解,是指
相对于周边地区,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突出特点的增长极、
制高点。谁率先打造增长极、成为高地,谁就能在聚集要素、承接产业、争
夺市场等方面,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的定位,不仅符合枣庄长期以来经济
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也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1、枣庄作为“转型升级高地”的认识
(1)转型升级高地的定位,是对枣庄作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市的
进一步诠释。在国家先后分三批批复的69个资源枯竭城市中,枣庄一直起到
引领和示范作用,尤其是在接续产业延伸发展、新兴替代产业培育、棚户区
改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肯定。这一定位不仅反映
了我市长期实施的“转型发展”思路,也强调了“升级发展”的国家战略意
图。转型升级高地的定位在新时期赋予五层涵义:一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的高地;二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提升的高地;三是城乡统筹和融合发展的
高地;四是社会民生和谐发展的高地;五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地。
(2)转型升级高地的定位,是对枣庄城市转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枣庄在
转型发展中,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也深深意识到发展的压力。这
一定位给枣庄城市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枣庄围绕
新的定位急需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构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动力,将
创新驱动作为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动力;二是有效化解城乡和城市内部二
元结构,把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作为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把节能
减排和生态环境治理作为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
协调发展。
2、枣庄作为“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的认识
(1)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的定位,符合枣庄近年来发展轨迹。近年来,
我们深入挖掘枣庄的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鲁南民俗文化等资源,以重建台
儿庄古城为突破口,将经济转型与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及传承历史
文化有机融合,探索了一条以文化推动城市转型的路子,得到了省委、省政
府的充分肯定。可以说,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的定位体现了我市近年来转
型发展的特色路径,高度符合枣庄的实际情况。
(2)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的定位,对枣庄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划时代的
定位。这一定位体现了枣庄历史和文化的长期积淀,也显现出运河对区域文
化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三层新的涵义:一是文化不仅具有社会属性、精神属
性,还具有经济属性,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和新的增长点;二
是文化及文化创意产业应成为枣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三是枣
庄应承担起建设成为苏鲁豫皖结合部中华运河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的历史责
任、时代要求。
(三)“两大高地”建设必须找准参照系。高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
绝对的概念。因此,打造高地的过程是发挥比较优势的过程,需要找准参照
系。第一个参照系,西部经济隆起带六市;第二个参照系,全省;第三个参
照系,淮海经济区22个城市;第四个参照系,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这些
坐标系中,对枣庄过去是什么位次、现在怎么样、未来应当是什么样的发展
目标,发改、统计等部门要做好功课,把基础性的数据分析作扎实。
二、路径问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找到枣庄经济隆起的“桥”和“船”
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是一项新战略、新部署;建设“两大高地”,是一个
新课题、新挑战。一方面,要坚持既定思路,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地
加快城市转型、纵深推进“三大战役”,保持工作连续性;另一方面,要与
时俱进,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条件,对原有思路进行深化、完善和发展。
(一)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1、从国际国内形势看,决定了传统的发展路子走不通。全球经济低迷将长
期化,出口拉动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很多产业产能过剩,简
单靠规模扩张拉动增长的时代一去不返。
2、从中央部署要求看,给地方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
中全会,中央在地方融资方式、财权事权调整等方面将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像地方融资平台的调整,可能市以下的政府平台融资收紧,对基础设施项目
建设影响很大。财政、发改等部门和各区(市)要抓紧研究,对基础设施项
目认真梳理、排排队,分清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出现“半拉
子”工程。像教育、社会保障这部分可能收到中央,医疗和养老这部分可能
下放到地方,我们要提前做好应对。
3、 从枣庄自身看,在西部经济隆起带中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其一,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分别居六市第一、第二位,但块头不大、总量较小,加
快发展、提速发展仍是首要任务。其二,城镇化率高于六市平均3.9个百分点,
在六市中居第一位,但城区分散、中心城区带动力还不够强。其三,服务业
投资增幅年均30%以上,居六市之首,但三产占比仍低于六市平均1.8个百分
点。其四,文化产业三年来增幅一直高于全省平均,与09年相比,文化及创
意产业占GDP比重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省平均0.8个百分点。其
五,接续替代产业快速发展,枣庄已成为新型煤化工基地、中小机床生产基
地、锂电新能源基地,但大企业不多,主营业务收入过十亿元的企业仅为5
家,没有一家上市企业,六市最少。其六,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六市
第一,但过亿元的项目(纳入统计口径)151个,六市最少。
总的看,单纯靠投入规模扩张拉动增长的动力逐步减弱、不可持续,必须加
快转型升级,以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效率的提升抵挡投入增长的
放缓。
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逼,给枣庄带来的挑战更大。打个比方,一线
城市是在黑土地上种庄稼,易种易收;二线城市是在黄土地上种庄稼,收成
也没问题;三线、四线城市是在盐碱地上种庄稼,难于上青天。但一旦成功,
生命力强,可以复制。我们既要增强紧迫感,也要坚定信心,把发展理念理
清楚,把发展路径谋划好,把“施工图”设计好,一步一步把“两大高地”
蓝图变为现实。
(二)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是创新改革整合。
1、创新,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四化”同步发
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在当前“僧多粥少”的形势下,创新
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各生产要素的效率,在区域竞争中
分得一杯羹。创新既有科技创新,也有管理、营销、制度等层面的创新。我
们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
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改革,关键是简政放权。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也是提升效率的必然选择。
在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中,向上争取更多的“松绑政策”,能够先行先试,
比争取资金更重要。省里提出要抓好行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财税体制等
改革,我们要深入研究、放大效应。对事关枣庄发展的城市管理体制、国有
企业、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等改革,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3、整合,就是打好组合拳。当前严峻的形势下,谁能保持更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一线大城市,生产要素集中,有天然优势;二是工业基础好的城市,产
业结构调整得快;三是农业发达的城市,受到的影响小;四是拥有自贸区的
城市,有先行先试政策;五是外部资金容易流入的城市,经济活力强。如果
这些都不具备,那么谁善于整合资源、整合要素,谁就能更好地提升效率、
率先隆起。整合是一个大概念,涵盖了行政资源、政策、产业、园区、生产
要素等方面的整合,经济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整合的过程。下步,我们要认
真研究,加大上述几个方面的整合力度,握指成拳、集中力量、形成优势。
(三)走什么样的路子?就是产业集群化、经济园区化。“欲为峰者先成山”,
打造高地关键要形成一个一个的山头。一个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一个一个
园区的成长,就好比一个一个具体的山头,只有产业隆起了、园区隆起了,
这个地方才能真正隆起、成为高地。像薛城的铁水联运物流园区,有港口、
有铁路、有高速公路,在整个西部经济隆起带中区位交通优势独一无二,具
备了做成“大物流”、成为山头的基础,下步要搞好顶层设计、制度创新,
争取先行先试政策。各区(市)都要寻找这样的山头,经济隆起山头越多越
好。
1、产业集群化,就是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化,转型升级是核心。
产业转型升级不是单纯的企业转型、企业转移,而是研发、生产、营销等整
个产业链条的转型升级;整个产业链条是系统升级,这也是一项长期性工程。
(1)要培植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的灵魂。像煤化工、文化旅游
产业,通过联想精细化工基地、台儿庄古城建设,实现了一个项目带动一个
产业、一个产业带动集群发展的局面。我们提出培植八大产业集群,当务之
急是要打造龙头。
(2)要抓好产业链条上下游的垂直分工。产业集群不是水平面上,企业简
单的“甲乙丙丁”排列;而是垂直面上,提升企业间的关联度和协作度。像
机床,我们拥有机械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小机床生产基地、国家级检测中心、
国际机床销售市场,垂直分工明晰,集群化初见雏形。
(3)要从经营有形资产向经营无形资产转变。从一个产业链条的分工看,
加工、制造等处于低端,是有形资产;研发、销售、品牌、标准等处于高端,
是无形资产。 农耕时代、 工业制造时代是“给力”的时代,后工业时代是
“借力”的时代。经营有形资产靠给力,经营无形资产要借力,最典型的案
例是“功夫熊猫”。“功夫”和“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元素和品牌,却被好
莱坞创造性地使用,《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就赚了近10亿美元,他们卖的就
是我们的无形资产。传统产业发展的通病是上不见“天”、下不落“地”,
“天”就是品牌,“地”就是产品原创力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力。当前,我
们已进入后工业时代,要在抓好生产环节转型升级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研
发,创新商业经营模式,塑造自己的品牌和标准,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经济园区化,就是要提升园区的质量效益。两大高地建设,园区是载体。
什么是最好的园区运营模式?当前,土地是最稀缺、最珍贵的资源。我认为,
如果把土地比作“布料”,园区就好比时装设计师。谁能裁剪得最好,成为
最美的时装,卖出最高的价格,谁就是最好的园区。
现在,园区有三种模式:一是蛇口工业园,是中国第一代园区,推动我国步
入工业化时代,但项目一摆了之,现已过时;二是新加坡工业园,靠的是服
务和配套,成功让产业十年升一次级;三是苏州工业园,形成了产业集群化、
经济园区化,成功推动了一个城市的升级。
从枣庄看,目前入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53.7%、总产值占40.6%,工业利税、
利润占39%,投资占29%。可以说,我们的园区运营普遍还停留在包租公、土
地批发商层面,造成了资源浪费、效率不高,经济园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主动借鉴成功模式,打造自己的“试验田”、“样板房”。
(1)要搞好园区顶层设计。合理布局产业和项目空间,为发展“留白”,
实现园区土地效益最大化。我们抓园区不能只看眼前,要考虑长远,该留下
的地方一定要留下。像台儿庄古城,我们把产权牢牢抓在手里,把最好的地
方留给高端高品质业态,这样才能吸引高端的游客。高新区要统筹指导各园
区的规划,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打造全市园区发展的龙头。各区(市)、
乡镇的园区建设要围绕特色产业,形成集群效应。
(2)要用市场的思维去运营,而不能作为政治任务去完成。不能把开发区
作为安排干部的行政机构,而要去行政化,努力实现园区的公司化、市场化
运作,提升园区的发展效率。像苏州工业园区,在2001年成立的时候,正式
编制仅有142人,当年就利用外资41.4亿美元。
(3)要用园区转型推动产业转型。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引导同类企业向园区聚集,实现集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研发平台、人
才平台、投融资平台、信息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等,是园区转型的重要组成
部分。谁的平台越完备、配套服务越好,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好项目
进驻。像滕州国家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就是很好的检测服务平台,带动了
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建设,对滕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文化融合发展,也要树立创新改革整合的理念,走产业集群化、经济园
区化的路子,探索文化和产业双向延伸的新模式。
其一,要把文化向产业发展。关键要插上科技、旅游两个翅膀,铺上金融资
本的跑道,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变文化资源为发展优势。像文
化旅游产业,近年来通过古城的带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形成了成熟的游客市场。如果把游客比作水,旅游链条就好比一条河,古城
处于上游,相当于岩马水库,是枣庄最大的水库;各区(市)则处于下游,
需要建好自己的中小水库和塘坝,把上游的水引过来、浇好自己的田。中小
型水库和塘坝就是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枣庄文化底蕴深厚,各区(市)
要深入挖掘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资源,打造各自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与
古城相得益彰,把游客留住,把文化旅游蛋糕做大。枣矿集团可以把中兴工
业文化与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结合起来,打造新的增长点。像国家级文化产
业试验园,要尽快打造成为示范园。
其二,要把产业向文化延伸。在产业发展中注入文化基因,提升产业层次和
附加值,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像日本札幌工艺玻璃、台湾莺歌活瓷,都是这
方面的代表,我们要积极借鉴。
三、保障问题,为加速枣庄经济隆起创造良好环境
(一)城市环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农地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做
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区、区(市)驻地、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坚持“四城
同创”,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布局、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城乡环
卫一体化管理。建设“两大高地”,增强辐射带动力,“大新城”建设是不
二选择,要搞好基础配套,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人气商气。
(二)营商环境。当前形势下,招商引资仅靠优惠政策空间已经不多,重点
是改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就是软实力,要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群众教育
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百千百”评议活动,努力做到“四个减少”,
即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流程、减少企业负担、减少行政干预。
(三)人才环境。对枣庄而言,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的匮乏。
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才流动更为频繁,这为我们吸引高端人才提
供了机遇。无论政府、企业、事业单位都要做好人才工作,既要加强与各类
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一批“顶天立地”的高端人才;又要高度重视
职业教育,像抓项目建设那样抓教育,培养“铺天盖地”的专业技能人才。
(四)生态环境。建设“两大高地”,不仅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生态账。
一方面做好“减法”,治理采煤塌陷地,以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到2015
年坚决关闭30万吨以下煤矿、10万吨以下石膏矿,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
污染。一方面做好“加法”,加大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力度,创建国家
森林城市,建设更多的湿地公园、城市绿地,努力让群众在更加优美、宜居
的环境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