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 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10&rec=116&run=13

【概况】 2013年, 全市境内公共财政总收入实现187.97亿元,较上年增加
3.56亿元, 增长1.9%。 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30.72亿元, 占调整预算的
101.2%,较上年增加14.35亿元,增长12.3%,按省对下财政体制改革新口径
换算,同比增长6.4%,增加7.8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98.39亿元,同比
增长6.9%, 税收比重75.3%, 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四税”收入完成
42.61亿元,较上年增长6.2%,占税收收入的比重43.3%,与上年基本持平。
全市公共财政支出完成207.80亿元,较上年增加20.61亿元,增长11%,占预
算调整的102.7%。2013年全市仅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
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保障性住房、农林水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就到达109.9
亿元,民生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达53%。

【增收节支成效明显】 坚持增收与节支并重,保证预算平稳执行。一是依
法加强税收征管。制定税收增长和收入结构改善激励措施,突出税收增幅、
税收比重、主体税收占比等指标考核,充分调动区(市)组织收入和调整结
构的积极性;对“营改增”试点、减税清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测算分
析对全市企业税负、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加强经济运
行分析和收入调度,密切关注煤炭、水泥等市场行情变化趋势,加强对重点
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源的监控力度;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堵
塞“跑冒滴漏”。二是争取上级资金成效显著。全年争取上级财政各项资金
90.42亿元,较上年增加5.59亿元。其中:各项转移支付补助85亿元,较上年
增加4.1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5.42亿元,较上年增加1.49亿元,这些资金
对缓解财政压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新增财力重点
向基层倾斜。市级坚持财力下移,实行分类补助,均衡区(市)财力差距,
2013年市级财力对下转移支付补助13.07亿元,较上年增加2.57亿元。四是严
格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坚持厉行节约、反对
铺张浪费各项规定,严格控制公务用车、接待、出国、会议、差旅等一般性
支出,集中财力保证民生支出、重点支出需求。全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
11%,扣除地税、工商、质检部门经费下划因素后,同比仅增长2.1%,低于
财政总支出增幅8.9个百分点;2013年市级“三公”经费较上年下降22.5%,
会议费下降39.9%。

【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加大转
方式、调结构支持力度。一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市财政整合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资金2亿元,重点支持水泥、煤
炭、机床、煤化工等行业整合和工业振兴;累计筹集7亿多元,支持市南工
业区改造;支持新能源汽车工程6000万元,支持中小机床、玻璃、锂电产业
集群2133万元;累计为90家优质中小微企业解决过桥还贷资金5.2亿元,为37
家企业提供担保3.8亿元;拨付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招商专项经费1250万
元。二是落实减税清费政策。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
试点,为企业减轻税负6500多万元;落实固定资产投资进项税额抵扣3.9亿元;
办理出口免抵退税5.11亿元;兑现税收优惠政策5.5亿元;清理取消23项行政
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3800多万元。三是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市级筹
集资金1.87亿元,用于省、市示范镇建设和规划补助;拨付3000万元用于城
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拨付1655万元,支持32个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
设;整合各类资金9295万元,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四是支持重点工程项目建
设。市级筹集10.5亿元,支持市体育中心、新城实验高中、实验小学、妇保
院新院、市立医院西院区、高铁广场、投资运营大厦、山亭北留路改建等重
点项目建设;市级拨付1亿元,用于中心城区供热改造和道路建设。五是支
持环境保护治理。全市节能环保支出5.13亿元,增长23%。拨付1亿元,支持
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拨付8759万元,用于关闭小企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拨
付1700万元,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拨付1400万元,推动黄
标车有序淘汰。

【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优先增加民生投
入。一是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全市农林水支出19.79亿元,增长15.6%。全市
各项惠农补贴支出4.2亿元,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2.54亿元,
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13亿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12亿元,累计
为全市7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1.21亿元;市级拨付2950万元,支持国
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市财政补助村级经费1250万元,全市财政补助村级
组织运转经费达到村均5.2万元。 二是教育支出稳定增长。 全市教育支出
38.37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部财政支出的18.5%,在各项支出中占比最
高。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正式学
籍在校生; 省、 市安排2.62亿元, 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市级安排
9381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及校舍安全工程。三是社会保障支
出大幅增加。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47亿元,增长25.8%。城镇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月人均360元,农村居民提高到2200元/年;农村五保
分散供养标准由2000元/年提高到2700元/年, 集中供养标准由2800元提高到
4000元;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由月人均600元提高到720元,机构集中供
养孤儿基本生活费由1000元提高到1200元;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月
60元提高到70元;进一步提高低保老年人老龄津贴发放标准;落实促进就业
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全年累计支付就业资金5331万元,发放就业小额担保
贷款1亿元。四是医疗卫生投入稳步增加。全市医疗卫生支出16.38亿元,增
长8.2%。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280元;
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由25元提高到30元。五是多渠道增加科技投
入。全市科技投入27328万元(包括从国资收益等安排),同比增长11%。六
是文化投入大幅增加。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45亿元,增长77.2%。其中:
市级安排2.2亿元,用于文化产业园建设及其他文化产业发展。七是支持保障
性住房建设。全市住房保障支出6.93亿元,市以上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1.81
亿元,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1.79亿元,农村危房改造3117万元。

【深化财税改革和管理】 深化财税改革,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
的重要保证。一是调整完善财政体制。省政府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全市对
财政体制又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将省级下划收入实行属地征管、就地入库,
调整矿产资源收入分成和补助比例,市级共享收入增量分享比例由30%降低
到25%,对区(市)负担出口退税比上年增长部分给予补助80%,对税收增长
超过一定比例的增量部分,全额奖励给相关区(市)。二是预算管理取得新
突破。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
基金预算有机衔接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统筹运作政府财力,市级在
全省率先编制4套预算, 并全部提交市人代会审议;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
300万元以上的投资发展类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对农业产业项目,采取专
家评审、公开竞争办法;制定《枣庄市财政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财政资金
审批程序和管理流程;大力压缩结余结转资金,全市公共财政结转资金压减
38%。三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更加完善。制定《枣庄市市级财政资金支付管
理办法》《枣庄市市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暂行办法》《枣庄市市级预算
单位公务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功能、预算执
行动态监控系统和公务卡结算反馈系统;清理压缩财政暂存和暂付款项,盘
活存量资金。四是财政信息逐步公开透明。市级预决算全部公开,选择台儿
庄区、山亭区公开了2013年区级“三公经费”预算;整理编印《财政扶持民
生政策汇编》,发放到市直各部门、各区(市)和所有乡镇、村(居),并
在枣庄财政信息网站公开;印制了《枣庄市现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
发放到相关部门和企业。五是财税监督更加有力。对市直15个单位开展了财
务收支“三审一查”,对23个单位开展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枣庄银行进
行专项检查;全市政府采购规模24.21亿元,节约资金4.12亿元,节支率14.6%;
财政投资评审总额27.8亿元,审减7.4亿元,审减率达26.6%;开展公务用车
清理整顿工作,全市清理各类违规车辆675辆,规范了公务用车管理;加大税
务稽查力度,全年查补入库税款1.7亿元。六是财税基础管理更加完善。完成
财政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金税三期”成功运行;完善“一本通”系统网络
建设,所有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全部通过“一本通”发放;建立行政事业单位
和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高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