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1&rec=849&run=13

综述 2006年, 薛城区总面积422.71平方千米,辖7个镇(街道办事处),202个
行政村。全区总人口41.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1万人,男女性别比106∶100。
人口出生率8.73‰, 死亡率3.59‰, 自然增长率5.25‰。有少数民族16个,共
2142人。
2006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60.25亿元,增长10.1%,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
值达到6.02亿元、 39.97亿元和14.26亿元,分别增长5.9%、13.6%和3.1%。全区
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2.9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144.8亿元,利税14.5亿
元,利润7.35亿元,分别增长30%、31.8%、32.4%和3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1.4亿元, 增长15.6%。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1.29亿元和33.39亿
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1.29亿元和6.3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74亿元,
比年初增加7.38亿元。累计发放支农贷款6.64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6.3亿元,增长16.2%。全区续建和新上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111个,其中过亿元
的14个。 全年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合同165个,合同利用区外资金67.8亿元,到位
资金32.98亿元,增长11.1%,其中境外资金1275万美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27.5%,
进出口总额1186万美元, 其中出口1012万美元。 全区民营经济单位总数发展到
1.2万户, 注册资金8亿元,从业人员8.2万人,纳税额2.4亿元,分别增长16%、
18%、 17%和2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9亿元,增长13.3%;其中税收完成1.65亿
元, 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56.77%,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4.8%。农民人
均现金收入达到3787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20元,社会基金的收
入发放分别达到7897万元和7349万元,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坚持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新型工业迈出新步伐。一是致力于产业优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全区煤矿由
26对压减到14对,薛城煤矿30万吨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锦辉纸业1号、3号生产线
恢复生产,德容纸业一期工程竣工投产,鑫源纸业正在建设,造纸产业进一步发
展壮大。 水泥产业“上大、改中、关小”,压减立窑,推广旋窑,新上120万吨
旋窑生产线竣工投产,旋窑水泥产量占全区水泥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薛城经济
开发区和张范经济园为载体,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
1.06亿元,新增入园企业14家,投产企业11家。二是致力于技术改造。通过搞技
改、扩规模等方式,增强企业活力。青啤(薛城)公司年产突破10万吨、税收可
达5000万元,联兴玻璃扩建改造完成,高速镦锻、海化10万吨甲醇等项目建成生
产,促进了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顺兴”水泥、“联兴”玻璃、“多乐”采暖
4个产品顺利通过山东省名牌产品初评,“顺兴”水泥通过山东省著名商标初评。
三是致力于挑商选资。全区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275万美元,是上年同期的10倍,
完成年度任务的127.5%;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1亿元,同比增长71.2%。四是致
力于发展循环经济。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培植了轧钢—镦锻—汽车配件、煤矸石
—发电—蒸汽—造纸、煤—洗煤—焦化—煤气—甲醇—煤焦油一体化等循环经济
产业链, 全区年利用废纸近20万吨、废玻璃近7万吨、煤矸石近50万吨,减少了
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农业产业化取得新成效。新发展济正保健品、鲁南种猪繁育公司等农业龙头企
业20多家。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全区种植经济作物面积24万亩,培育速生丰产林、
优质林果基地达12万亩, 生猪出栏量达30万头。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镇1个,省
级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市场1处,标准化示范基地8处。全区发展合作经济组织50多
个,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
服务业现代化获得新突破。一是旅游业发展不断加快。聘请旅游规划专家完成
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的评审认证,投资400余万元完成了
纪念园主要景点的改造、完善和美化、绿化、亮化,全年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益500余万元。 完成奚仲山公园的规划、设计,奚仲山公园一期
工程启动建设。完成杨峪景区规划编制和入山道路建设,张庄石榴山庄、蟠龙河
生态园等景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二是商贸物流业稳步发展。“超市下
乡” 工程进展顺利,邹坞、周营等4所农村超市开业。国美电器、铁鹰建材装饰
城开始运营。枣庄(薛城)港货运码头竣工,金茂购物广场开工建设。全区实现
消费品零售总额17.76亿元,增长15.8%。三是房地产业迅猛发展。集中开发建设
了永泰花园、国浩美都、银河美都等一批设计新颖、设施完善、物业管理规范的
高标准住宅小区,共开发房产面积21万平方米,打响了“住在薛城”品牌。四是
金融业健康发展。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71.29亿元和33.39亿元,较年
初分别增加11.29亿元和6.33亿元, 贷款增幅创历史最高水平,区农村信用联社
成功兑付5170万元中央银行专项票据。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69件、31件,同
比分别增长56.8%、29%。学校危房改造完成8600平方米,“三新工程”新购维修
课桌凳1.3万套; 全区高考单科平均分、学科综合评比、本科实录万人比等重要
指标已连续4年保持全市第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张范、陶庄2
处乡镇卫生院改貌建设基本完成。体育、广播电视、文化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
绩, 全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顺利完成,薛城区在21届省运会上取得了4
枚金牌。
——坚持协调发展,城乡建设步伐加快
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十点十线”工程进展顺利。枣庄站、黄河路改造完
成,东外环、文化大厦、枣庄(薛城)港等建设按计划顺利施工。投资4200万元
完成污水管网铺设,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全力打造“不夜
城”,新添城区照明灯800余盏,实现通宵照明。配套沿河公园北段体育健身园、
沿河虹桥建设和小沙河补水工程。整理城区绿化地6万平方米,栽植苗木6万余株,
新增绿地7万平方米。 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设置镇街执法办公室,建立城市
管理规划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试点,深入开展城市环
境综合整治,集中治理“脏、乱、差”,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城市经营初见成效。
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6500万元;在城市资产运作中心
运营下, 通过连片开发、引资竞标,土地单亩拍出230万元高价,创历史最高。
大力推进城市供气、供暖市场化,投资3000万元完成城区南部燃气管道建设,并
实现局部供气。
加快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兑现粮食直补386万
元、良种补贴100万元、农资补贴392万元,“四通五村一治理”工程进展顺利。
累计投资3亿多元, 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率、通自来水率、通有线电
视率分别达到92%、 65%、60%。建设文明生态村18个、帮扶经济薄弱村10个。加
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申请上级资金1.8亿元,整理复垦土地7.9万亩,新增耕地
3万亩,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坚持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和谐
人口计生工作稳步提高。在全省率先对农村双女户、独女户和在计生工作中做
出突出贡献的村级干部予以重奖,人口计生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计生工作机制进
一步健全。 全区人口出生率、合法生育率、出生性别比分别为8.73‰、99.1%、
106.8,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矿、节村活动,加快推进资源减量化和废物资
源化。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资源能耗量75.8万吨标煤,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57
吨标煤,同比下降0.04吨标煤,节约能源5万吨标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880
万立方米,重复利用率达18%,节约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生态区建设初见成效。 全区8家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实现达标排放,15家水泥生
产线全部安装除尘设备, 完成了82台锅炉、20家餐饮业户油烟治理任务。全区7
家重点废水排放企业外排废水已基本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投资4200万元,完
成污水管网铺设,污水处理厂投入正常运营。实施大沙河综合治理工程,下游水
质量接近地表水三类标准,是全省24条河流中进入调水干线水质最好的河流。大
力实施荒山绿化、农田林网、绿色通道、林果产业化基地等六大工程建设,全区
共栽植各种树木510万株,林地面积达到83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8%。
——坚持发展为民,群众利益得到全面维护
把富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区城镇居民
可支配收入达到1102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787元,同比分别增长12.5%。
大力实施“政府帮扶” 工程,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全区新培训失业人员710余
人,新增就业再就业8365人,劳务输出6628人。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
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纳保7948人, 全区共征缴社会保障基金
7897万元,发放低保、养老保险等种类社会保障金7349万元。深入推进平安薛城
建设,集中开展严打整治行动,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信访问题,毫不放松地抓好
安全生产,全区刑事案件发案率、群众来信来访、安全事故同比分别下降5%、20
%和13%,煤炭企业实现连续45个月安全生产无重大事故。
(李永胜 石正春 孙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