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1&rec=370&run=13

组织领导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大事、要事来抓,真正列
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安排部署,逐步建立起了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合力共建新农村的工作
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
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等10多个配套意见,形
成了完备的指导体系。按照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了全市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列入了区(市)综合考核内容。市及区(市)、乡镇
(街道)都逐步制定出符合上级精神、切合当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切实可行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全省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镇千村
示范工程”,选择部分乡镇和村,列入省示范工程计划,并采取积极措施,先行
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4月初,召开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
对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5月下旬,市委、市政府与国
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共同主办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 组织了全市
100个经济强村和100个经济薄弱村的支部书记,到江苏省华西村进行培训,学习
先进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

新农村建设成果展
为全面展示枣庄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推动新农村建设向更高层次迈
进,按照市委、市政府举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的统一部署,5月20日至6
月4日,在新城会展中心举办了枣庄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展。展览布展总
面积达2657平方米,按照市里设一个综合展区和五区一市、枣庄高新区各设一个
展区的设置原则分为8个展区,共展出了660余幅照片、34个沙盘和模型、8大类
173种农产品和加工品等实物,音像播出总时长170分钟。张全景、段应碧、韩俊、
刘伟、李明先、贾万志、王久祜和驻济全国政协委员等国家、省领导及专家学者;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市直部门机关干部,市离退休老干部和老
年大学学员,各区(市)、枣庄高新区机关干部,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
镇长(街道办主任) 和各村党支部书记,市委党校学员和各高校大学生,市100
个经济薄弱村帮扶干部;安徽、浙江等省和山东临沂、东营等市以及来自日本的
客人共计11000多人参观了成果展。 中央电视台、大众日报社、省电视台、山东
供求报社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成果展进行了报道。

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
全市各级积极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产
业化、标准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市形成了优质专用粮、瓜菜、林果、
畜牧、水产和花卉等六大优势产业,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一是推进农业专业
化。积极实施区域化布局,大力培育“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专业批发市
场、 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97家,其中市级46家,吸收和带
动农户48.42万户。 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市年销售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
加工、 贮藏和运销企业5228家, 50万元以上的1144家,100万元以上的520家,
500万元以上的121家; 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37家。全市国家级
农业龙头企业1家、 省级15家、市级5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
39.9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1.52亿元。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继续组织实施“双
五创建”活动,共创建省、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45处,市级标准化示范乡镇8处。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50万亩, 新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
品32个, 全市总数达到155个。市中区孟庄镇无公害板栗等1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
地获得省级产地认证,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4%。四是加快农村劳动
力转移。着力实施好“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
移培训“阳光工程”等转移就业培训工程。2006年共安排国家、省、市级“阳光
工程”培训任务1.5万人,培训补助资金274.5万元,转移率100%。大力发展农村
二、 三产业,积极鼓励农民从事物流、购销等行业,有5万多人活跃在农村经营
服务行业中,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达5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占
57%,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
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全市共完成扩大改善灌溉面积22.35万亩,治
理水土流失45平方公里。农业综合开发步伐不断加快,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
改造中低产田103万亩, 有效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水平。山亭区坚持不
解地大搞砂石山、 青石山开发和小流域治理,2003年以来,全区累计投资2.3亿
多元, 完成水利工程6000多项,开发小流域33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0平方公
里, 砂石山开发连续8年获得全省第一。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
以人为本,切实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实施了山区人畜饮水解困、村村通油
路、 村村通自来水等民心工程。2003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用于农村公
路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500公里,超过了建国53年来的总和。自2003年市
委、市政府启动“人畜饮水解困工程”以来,全市累计投入5859.1万元,解决了
24.18万人的饮水困难。 全市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通电话和户户
通电,79.3%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改变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
况。 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116.7万人,累计筹集资金达3979.6万
元,为农民群众补偿医药费用2537.6万元。农民群众对新型合作医疗补偿比例、
服务态度、 诊疗水平的满意度均达90%以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新进
展,全市参保农民达24万人,占适龄农民的15%;享受低保农民37413人。四是切
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持续深
入地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三位
一体”建班子,将村级班子建设与发展党员、培养后备干部相结合,全市每村都
培养了3至5名入党积极分子和2至3名村级后备干部。对后进村采取领导联系村、
部门包村、干部驻村、强企带村“四法”并举,抓好后进班子的建设整顿。大力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和法制建设。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普法依法治理、治安
管理、安置帮教和基层法律服务等各项基础性工作为重点,不断巩固维护稳定的
“第一道防线”。并在全市实行了“民警包村、保安驻村”工作新机制和在农村
管区设立警务室、在村级设立治安点的“一室一点”警备工作新模式,深入推进
“为每村培养一名具有法律大专学历的村干部,为每户培养一个法律明白人”的
“两个一”工程,提高了维护稳定工作的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通
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有效处理好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着力解决村级
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徐 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