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1&rec=3&run=13

——2007年1月26日在枣庄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枣庄市代市长 陈 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
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6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200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新突破。初步核算,全市GDP完成757.88
亿元,增长16.4%;第一产业增加值68.4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83.62亿元,第
三产业增加值205.78亿元, 分别增长6%、17.4%和17.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亿
元,增长31.4%,增幅居全省第5位,总量排在全省第12位,比上年提高了一个位
次;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9%,提高0.4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
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4%,提高0.8个百分点。人均GDP突破2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
入突破1千元,这两项主要经济指标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质量效益逐步提高。三次产业比例为9:63.8:27.2。全市规
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3.8亿元、利税170.3亿元、利润93.2亿元,分别增长24.8%、
36.8%和40.4%;产品销售率为9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62个。高新技术产
业实现产值17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204.4亿元,增长16%。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业零
售网点新增400个。 旅游经济综合效益明显提升。金融、保险、社区服务、信息
通讯等新兴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农”工作扎实有效,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7元,
增长10.5%。 全年粮食总产179.8万吨,增长12.6%,创1998年以来新高;小麦单
产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位。 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557家。农民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97家。 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
作扎实有效。 农业税全部取消,全市278万农民无税一身轻。新增转移农村劳动
力7.5万人。 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60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14个。全市74%的自然
村通上自来水。投资1086万元实施“三新工程”,为农村中小学配置新桌凳12.3
万套。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149.63万人。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1万
个。 经济薄弱村帮扶投入3819万元,市级文明生态村达到152个。国务院发展研
究中心、全国供销总社总结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实际利用外来资金193.5亿元,增长
20.8%;其中利用境外资金1.03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4.74亿美元,增长27.4%;
其中出口4.16亿美元, 增长32.6%。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21.38亿
元、贷款余额289.6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1.1亿元,同口径增长20.7%,
增幅有了较大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在趋于理性的基础上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市定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9.2亿元,新源电厂二期、申丰水泥、腾达不锈钢制
品等19个项目已竣工或试生产,滕州卷烟技改、瑞达化工技改等12个项目按时或
超额完成投资进度。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城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9亿元,建
成区面积达到3.1平方公里。 凤鸣湖和植物园工程基本竣工,新城医疗保健设施
建设进展顺利。 旧城改造完成投资14.5亿元。对160条背街小巷实施综合治理,
东沙河改造工程开工建设。 店韩线、沂台线改建工程竣工通车,206国道改建和
投资2.2亿元的台儿庄复线船闸工程开工建设。 枣庄港码头工程竣工,枣庄火车
站新站房及站前广场建成使用。南水北调韩庄段、湖东堤治理、胜利渠灌区节水
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削减COD6200吨、二氧化硫1.2万吨。全市森
林覆盖率提高到29%。
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6家市属国有
企业进入破产程序, 其中7家破产终结,盘活国有资产1.02亿元。国有粮食购销
企业改革全面完成。 建立国有资产评估专家审核制度,对4家国有企业进行资产
评估, 企业净资产增值2123万元,增值率129%。成功回购长城资产管理公司3.9
亿元金融债权。大力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改革,财政资金管理使
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销售收入
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发展到170家;民营经济纳税额37.43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
56.3%。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稳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8个项目获国
家、省科技进步奖。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本科录取7799人,比上年
增加1131人。 枣庄学院在校生突破万人,技术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5.2万平方
米D级危房全部拆除,投资2843万元新建校舍5.8万平方米。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柳琴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村电影“2131工程”作为“枣
庄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基本完成。城乡卫生医疗
条件得到改善, 13个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项目竣工, 列入省“360工程” 和市
“改貌计划”的20所乡镇卫生院投入使用。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在21届省运会
上获奖牌总数列全省第7名。 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全国健身秧歌大
赛等四项国家级赛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在4.53‰以内,滕州市通过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市)评估。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20元, 增长11.5%。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其中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万人。 累计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3.1亿元。城镇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人数6.2万人, 增长14%。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8.3万人,增长
11.3%; 参加养老保险35.7万人,增长4.4%。“平安枣庄”建设扎实推进,社会
秩序进一步好转。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各类事故起数下降3.2%。精神文明创建活
动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成效明显。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建设取得新进展,
军政军民更加团结。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老龄、档案、
人防、气象、地震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认真贯彻实施
《公务员法》,市直公务员登记工作基本完成。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全面落实行
政执法责任制。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高效运转,按期办结率达100%。加大机关效
能监察力度, 查办破坏经济环境案件126起,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大力纠正部门
和行业不正之风,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取得良好成效。自觉接
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
446件,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我们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
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奋力拼搏的
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解放军、
武警驻枣官兵和中央、省驻枣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枣庄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
内外朋友,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合作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
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
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
高;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压力还很大;经济外向度偏低,
对外开放水平亟待提高;服务业规模偏小,高新技术产业比较薄弱;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支出结构、
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待优化和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投资环境还有待
改善,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
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7年政府工作的任务目标和总体要求
今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为实现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市场准入门槛提得越来越高,
土地、信贷闸门关得越来越紧,能耗、环保刚性约束越来越严,经济发展面临着
更大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挑战性。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我们也有良好的机遇。从
全国来看,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对能源资源产品的需求量仍然很大,
这是我们增加积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有利时机。从我市来看,近年来经
济始终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投产达效,为下一步发展奠
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京沪高速铁路、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
设施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对我市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正确
把握形势,努力在宏观调控中抢抓机遇,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政府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GDP增长14%,万元GDP能耗下降5%,二
氧化硫排放减少23%, COD排放降低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5%和75%;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20%,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
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2%; 进出口总额增长20%,其中出口增长20%;实际利用
境外资金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
以内。
以上是预期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将自我加压,奋力赶超,努力实现更高的
目标。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实现富民强市,
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枣庄是传统资源型城市,需要加快转型;枣庄
是老工业基地,需要加快振兴;枣庄是革命老区,更需要加快发展。当前,我们
的经济总量还比较小,底子还比较薄,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如果不保持较快的
发展速度,就不能很好地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不
能使广大群众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使命感、危机感,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继续坚持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动摇,坚
持加快新农村建设不动摇,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坚持繁
荣发展服务业不动摇,坚持优化发展环境不动摇,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坚持正确处理好与快的辩证关系,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迈出新步伐。
中央明确提出经济发展要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突出在“好”上下
功夫。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不仅仅是词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发展
理念的转变。对枣庄来讲,快是必需的,不能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为借口,放慢
发展,无所作为。但好是前提,是根本;没有好,想快也快不起来,甚至会到处
碰壁,寸步难行。过去我们可以通过拼资源、拼环境,不好也能实现快。但是现
在形势发生了变化,不好一定快不起来。必须以好促快、好中求快,切实改变高
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推动全市经济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三)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把发展的成果惠及
人民群众。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是我们党执
政理念的根本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亲商、爱商、富商,是为了推动
招商引资上项目,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亲民、爱民、富民。我们欢迎真心实意、
守法诚信的客商来枣庄投资兴业,我们欢迎增加地方税收、增加就业、低能耗、
低污染的项目在枣庄建设。今后要在关注经济指标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民生指标,
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注重提升人民群
众的幸福指数,切实增进社会的和谐程度。“人人有个好工作、家家有个好住所、
处处有个好环境、天天有个好心情、年年有个好收成、一生有个好身体”,这是
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各级政府努力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造福
百姓相统一,把人民群众受益得实惠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
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使人民群众能够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
放心的食品,能够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就得了业,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
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真正做到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确保新农
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积极发展特色
农业、精准农业和生态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加快建设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推广优良
品种和科学种植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和安全预警机
制,确保粮食安全。重点在滕州、峄城、台儿庄建设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在滕州、
薛城建设优质玉米生产基地, 力争全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优
质专用玉米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
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市场需求,以石榴、长红枣、花椒、樱桃、
花卉、马铃薯、芸豆、白莲藕、花生、肉兔、长毛兔、白山羊、双肌臀猪、淡水
鱼等优势农产品为重点,逐个做大做强做深,打响我市特色农业品牌。
加快推进农业“四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
企业,增强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生产
格局。推进农业市场化。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优势,尽快建立完善农村现代流通服
务网络,推广农资连锁经营,打造农资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三位一体”
的网络服务平台。积极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在长三角、东北地区的大
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加大农产品外埠市场开拓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农
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完善质量监测体系,大力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组织化。培
育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今年财政支农资
金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土地出让
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抓好粮食直补和良种、农机、农资“四
补贴”政策的落实,适当提高补贴标准。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把基础
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积极推进“路、水、电、气、医、学、
文、厕、澡”建设,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一些好事。加强农村道路和电网的维护管
理,改造农村公路600公里。80%以上的行政村用上安全卫生自来水。新增沼气用
户3万户。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0
元以上。全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建设一批农村文化大
院,推进农村公厕和澡堂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搞好水资源的战略性开发和利用,抓好节水灌溉、拦蓄补源、病危水库除险、
防洪除涝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继续开展好经济薄弱村帮扶和文明生态村创
建活动。
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积极稳妥地引导土地使用权流
转,做好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和合同管理工作。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规范
征地程序并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长效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
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
村综合改革。妥善处理乡村债务问题,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对农民的科技
文化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大农民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力度,全
年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以上。
(二)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把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与枣庄的产业实际相结
合,围绕培育一批优势产业、一批大企业集团、一批知名品牌,坚持分类指导,
有保有压,寻找突破,迎难而上,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
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传统产业在今后一个时期仍是我市的主导产业,对经济发
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上大、改中、关小”的战略,努力提升传统产业
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上大”,即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积极发展大项目。煤
炭产业。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煤炭资源,重点抓好滕南、滕北及韩台矿区高产高
效矿井建设,提升机械化装备水平,稳定提高煤炭综合产能。引导煤炭企业到市
外、境外开发煤炭资源,积极发展国家鼓励的大煤矿项目。电力产业。鼓励电力
企业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项目,大力发展热电联产企业,积极争取滕州电厂
2×60万千瓦、八一水煤浆热电2×30万千瓦节能环保项目开工建设和十里泉电厂
2×100万千瓦项目立项。建材产业。大力发展旋窑水泥,力争年内旋窑水泥产量
达到全市水泥产量的50%。 引导泉兴、申丰、榴园等骨干水泥企业实施重组、兼
并、联合,组建大型水泥企业集团,提高水泥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和区域
竞争力。积极发展高档装饰装修材料、特种玻璃、特种水泥等新型建材产品,促
使我市由建材大市向建材强市转变。“改中”,即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
有产业,努力上规模、上档次。“关小”,即坚决关掉小煤矿、小水泥、小钢铁
等生产企业, 年内对10万吨以下单条立窑生产线企业、6万吨以下小煤矿全部关
停。
推动支柱产业多元化。培植新的支柱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必须突
出重点,尽快做大做强煤化工、机床、食品加工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
产业。煤化工产业。遵循循环经济、节能降耗、自主创新的发展要求,按照“稳
定尿素,做大甲醇,做深醋酸,储备开发二甲醚、烯烃”的发展战略,加快建设
鲁南煤化工基地。围绕产业深化做文章,拉长“甲醇—醋酸—醋酸下游产品”产
业链条,积极开发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的醋酸深加工产品,千方百计争取把二
甲醚和烯烃列入国家煤化工发展规划。加快水资源战略规划和开发,推进运河通
道、出海通道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积极抢占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发
挥现有骨干煤化工企业“主力军”和我市煤炭企业、国内民营企业及国外企业等
“生力军”的作用,加快鲁化双结构调整、国泰二期30万吨醋酸及10万吨醋酸酯、
凤凰大化肥、柴里煤矿苯加氢等重点项目建设,使煤化工尽快成为我市的支柱产
业。机床产业。充分发挥鲁南机床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机床行业由松散型业态
向紧密协作型业态转变,努力打造中小机床加工生产基地。鼓励机床企业与国内
外企业合资合作,提高研发能力,开发大型、精密数控机床等高精端产品,进一
步扩大机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食品加工产业。依托我市农产品丰富的优势,扶
持盈泰、春藤等食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企业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开
拓国外市场。
推动新兴产业特色化。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市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围
绕目前较为薄弱的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准确定位,重点突破,积极培育,形
成特色,促使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规模。
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我市的资源、区位优势,加快构建具备交通运输、仓
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的现代物流体系,集中发展水泥、煤炭、石
膏等大宗货物物流企业。改造提升旧机动车交易和农副产品、干杂海货、小商品
批发等大型专业市场,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加速推进新城物流中心等
重点项目建设。
着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推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
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创新金融手段,改进金融服务,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切实解决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问题。积极争取企业上市,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
金融生态环境,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引导保险业健康发
展。
着力发展旅游业。突出发展以微山湖公园、抱犊崮、冠世榴园、生态园为主的生
态旅游,以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为主的红色旅游,以运河文化、墨子文化、
北辛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形成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格局。加强旅游
集散地建设,拉长吃住行游购娱链条,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度假型旅
游品牌。创新旅游开发体制和管理机制,搞好旅游项目开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枣庄高新区和专业园区的龙头载体作用,促进
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在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
领域,突出特色,寻求突破,重点培育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民营科
技企业。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深化市场化取向的各项改革,大力发展更
富活力的开放型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我市国有企业历史包袱重,尤其是人员分流压力大,必须
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改制。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
增值。认真搞好税收征管改革,推行社会综合治税,强化税收的科学化、精细化
管理,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征管,严格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按照“先有预算,后有支出;
先有制度办法,后有资金分配”的要求,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提高理财水平。
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和监督力度,提高政府投资效益。稳步推进公务员分
配制度和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对事业单位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合同管理,激发
事业单位活力。
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突出抓好招商选资,努力提高“招”和“落”
的水平。围绕“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特色化”的要求,
做好项目策划,突出重点产业,突出重点区域,突出重点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
招商活动。强化企业招商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园区的载体作用,改进
招商方式,降低招商成本,积极开展专项招商、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委托
招商。加强项目调度,搞好跟踪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使项目尽快落地。
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高效的招商流程,科学评价招商项目,确保招商引
资取得实效。
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抓好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玩具等优势产品出口,扩大化
工、机电、建材、造纸等产品出口规模,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积极扩
大进口,引导和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重要资源和原材料进口。大力培育
出口骨干企业,壮大外贸主体队伍。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带动商
品出口和劳务输出。
(四)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建设、依法管理,加快城市
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提高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既要抓好新城建设,又要抓好老城发展。
统筹新老城区发展,搞好枣薛中心城区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城市建设项目,把新
城做靓,把老城做新,实现新老城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既要抓好城建大项目,
又要抓好利民小工程。完善新城区道路管网、垃圾综合处理场等城市基础设施,
加快居民小区、生活配套设施、商贸场所、文化设施、中心医院、客运中心等配
套工程建设,增强新城服务功能。加大老城区整治与开发力度,基本完成东沙河
治理改造,启动西沙河治理工程;重点实施枣矿宿舍东北区改造,配套建设城区
西部集贸市场,改善市民居住生活环境。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打通解放北路、黄
河路,改造青檀南路等主干道路,基本完成城区背街小巷整治。既要抓好城市建
设,又要抓好城市管理。坚持城市属地管理,合理划分市、区两级事权,强化城
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城市建管水平。切实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调控和管
理,突出抓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各区(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准确定位,形成特色,
力争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位次前移。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全面放宽政策,放手让
民营企业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领域,使民资民力充分涌流。引
导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核心竞争能力,集中培育一
批骨干民营企业。积极发展镇域经济,抓好特色园区建设,培植壮大乡镇财力。
突出抓好中心镇村规划,开展鲁苏交界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形成与
城区配套衔接的镇村发展格局。
构建城乡一体、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半
小时经济圈,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完成206国道改建工程,重点抓好京福高
速滕州北立交至宏大港、峄城立交出口连接线以及北留线、枣徐线新建改建工程。
积极推进枣临高速公路和枣临铁路建设,做好京沪高速铁路枣庄段建设配合工作。
加快枣庄港进港航道、 104公路桥、滕州港扩建、台儿庄复线船闸等工程建设,
不断提高水路运输和港口吞吐能力。
(五)突出抓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
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大力推进全社会节约。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枣庄高新区、枣庄经济开发区2
个省级循环经济重点园区建设。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
备,坚决制止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着力抓好建材、化工、造纸等
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减排, 突出抓好120户重点企业的能耗管理。强化节能执法
监督检查,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坚持环境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防治污染
和保护生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环境影
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上半年全部建成启用
并正常运转。强化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依法关闭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和生产线,确
保按南水北调水质要求排放。突出抓好水泥粉尘治理,严格控制电力、焦炭行业
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保
持在330天以上。 实施农业“两减三保”行动,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实
施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全面启动国家卫生城、
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创建活动,营造
适宜人居的城乡环境。
积极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土地集约程度和
利用效率。注重土地投资效益,优先保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经济
效益好的项目用地,每亩土地投资不低于200万元,枣庄高新区不低于300万元。
着力盘活存量土地,依法查处闲置、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
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推行土地挂钩试点,置换建设用地指标,确保新增用地
指标优先用于重点项目建设。
(六)努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
中心环节,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引
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我市主导产业竞争力和优势产
品附加值。选准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在资源节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
境治理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依托中科院、中国空间研究院
等科研院所,重点扶持1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企业技术中心,加快科研成
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信贷政策,引导企业用足
用好技术开发优惠政策, 加大研发投入,年内科技研发经费投入3亿元以上。培
养自有创新型人才,引进急需的特殊人才,用好各类柔性人才。促进技术、管理
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形成尊重创新、激励创新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四、加快推进和谐枣庄建设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
民安居乐业。
(一)更加关注民生,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
业服务体系,统筹促进城乡就业,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用好服务业和中小企业
发展引导资金,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全面落实税费减
免、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不断
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使更多城乡困难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帮助“零就
业家庭”、“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
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人员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逐步做实养老保险
个人帐户,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
育保险制度,规范企业、个体从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参保管理。严格落实最
低工资标准,解决好拖欠职工、农民工工资问题。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维护
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大对困难和弱势群体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资金预算制度,建立农村低保筹资
机制,把城乡低保范围扩大到符合条件的所有群体,提高补助水平。发展社会福
利和慈善事业,完善老年服务、残疾人服务等各类福利设施。积极做好慈善总会
成立筹备工作,扶持社会福利企业发展。关爱弱势群体,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的住
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问题。继续抓好农村敬老院建设,确保农村五保对象集中
供养率达到70%以上。
(二)更加注重稳定,着力构建平安枣庄。
扎实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稳定是和谐之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治安防
控体系,推广“治安双保”模式,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完善社会稳定预警体
系和应急处理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
访工作,妥善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
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和基本功工作。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原则,加强
安全生产监管,突出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及消防等重点
领域的专项整治,及时消除和化解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切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民以食为天,食品药品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要
把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做好食
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尤其要加强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网络建设,让群众吃上放
心食品,用上安全药品。
(三)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各项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枣
庄高等职业学院筹建步伐,支持枣庄学院办成高水平地方本科院校。尽快启动新
城实验学校建设,解决新城区居民子女就学问题。
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
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建设,提高城市
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完成21所乡镇卫生院改貌建设,改善农村医疗保健条件。建
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有效应对各种类型的公共卫生事件。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等事业。用市场化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搞好历史名镇、
名村、名建筑的摸底调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秀民间艺术,突出抓好非物质
文化遗产和运河古镇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实施广播电视数字化和村村通有线电
视工程。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好十一届全
运会跆拳道项目场馆。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
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扶持发展民族经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进一步提高国防
动员、民兵预备役、人防建设和双拥工作水平,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大力发展新
闻出版、知识产权、档案史志、妇女儿童和老龄、残疾人、气象、地震、红十字
等各项事业。
五、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行政管理
体制创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亲民、务实、和谐、高效、廉洁”政
府。
(一)努力建设亲民政府。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同志,要牢固树立人民公仆意识,时刻摆正与人民
群众的位置,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
心上,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努力建设务实政府。政府工作重在落实。在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求真务
实、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不图虚名。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
难点问题,要牢牢记在心里、抓在手上,一件一件抓好落实,一件一件抓出成效,
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三)努力建设和谐政府。团结和谐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坚决贯彻落实市委
的各项部署,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
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虚心接受舆论和公众监督,形成一个互
相尊重、互相支持、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四)努力建设高效政府。效率的高低是政府执行力的直接体现。把政府决策、
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认真落实行政执法
责任制,坚决克服“不作为”和“乱作为”。健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
机制,增强政府调控能力。推行服务承诺制,言出必行,行必见效,提高政府的
公信力。
(五)努力建设廉洁政府。廉洁是对国家公务员的基本要求。严格落实“一岗双
责”,自觉遵守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从源头上防治腐
败。进一步强化对经济领域重点事项的预防性监督,严肃查处工程建设、土地出
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等重点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教育引导各级政府公务员
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切实增强廉洁从政意识,树立人民
公仆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枣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
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团结和谐,努力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枣庄,共创我们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