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3&A=4&rec=26&run=13

地层

淄博属于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以齐(河)—广(饶)断裂为界,南部为鲁西地层分区的淄博—新泰地层小区,
北部为华北平原地层分区的济阳地层小区。区内地层发育齐全,新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均有出露。

新太古界

泰山岩群。泰山岩群时代属新太古代,是区内出露最古老的地层。主要分布于沂源县张家坡、韩旺、牛栏峪和博山区李家
泉、松子崖一带。出露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张家坡一带呈长条状分布于前寒武纪花岗岩中。岩石组合主要为阳起片岩、斜
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变粒岩。区内仅发育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

1.雁翎关组。主要分布于沂源县韩旺及博山区李家泉、松子崖一带。出露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绿
泥阳起片岩夹磁铁石英岩及黑云变粒岩。与该组有关的矿产,主要为变质火山沉积型鞍山式铁矿。

2.山草峪组。主要分布于沂源县张家坡和大张庄乡西北方向牛栏峪一带,其中在张家坡呈350°走向长条状产出,宽约1公
里,长约20公里,规模较大。博山一带规模较小,受低角岩相变质。与该组有关矿产,主要为小型鞍山式铁矿。

古生界

1.长清群。长清群时代属古生代寒武纪,跨早、中寒武世,为区内最早的盖层沉积。主要分布于沂源县南部的梭背岭、燕
崖,沂源县北部的刘家沟、马头崮、大崮前,博山区李家庄、鏊子顶、玉皇山等地山脚下。岩性为一套以紫红色泥岩、页岩、
砂岩为主夹少量白云岩及灰岩组成的岩石组合。

①李官组。分布于沂源县张家坡、紫荆峪一带,向西、向北逐渐尖灭,是区内最早的盖层。主要岩性为中粒石英砂岩、砾
岩、含砂砾岩及泥灰岩、页岩等。该组中的石英砂岩,石英含量高,呈厚层分布。

②朱砂洞组。主要岩性以灰岩、白云岩为主,局部夹页岩楔,常含燧石结核及燧石条带。该组三叶虫化石丰富,主要化石
带为中华莱得利基虫延限带,时代属早寒武世。区内朱砂洞组原生白云岩比较发育,常常含有石膏。局部形成石膏矿床。

③馒头组。与张夏组和朱砂洞组均为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以紫红或砖红色粉砂岩、页岩为主夹白云岩、泥云岩、云泥岩、
灰岩、砂岩等。该组富含三叶虫化石,主要化石带有中华莱得利基虫延限带、山东盾壳虫顶峰带、小姚家峪虫延限带、芮城盾
壳虫延限带。

2.九龙群。九龙群时代属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跨早、中寒武世和早奥陶世。分布于沂源县北部的土门、三山子、红崮
顶,沂源县南部的山角山、大贤山、并子峪、北慢山顶、寨山,沂源县西部的崮山、塔山、胡木顶,博山区井峪,淄川区太河、
西余粮庄等地山腰及山顶上。为一套以灰岩、白云岩为主夹少量页岩的碳酸盐岩组合,以其清水沉积而别于长清群。

①张夏组。区内岩性分为3段:下部为下灰岩段,以鲕粒灰岩为主,夹少量生物碎屑灰岩,厚26~62米;中部为盘车沟段;
上部为上灰岩段。各段均含有丰富的化石。

②崮山组。主要岩性为黄绿色页岩、疙瘩状灰岩、薄板状灰岩夹竹页状灰岩,厚26~65米。该组富含三叶虫化石,其中的
蝙蝠虫化石带,即为有名的燕子石产出层位。该组年代属晚寒武世。

③炒米店组。岩性以竹页状灰岩、叠层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云斑灰岩为主,厚度约110~238米。地层中含有丰富的三
叶虫化石。

④三山子组。下部岩性主要为细晶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上部岩性主要为含燧石结核白云岩。该组化石稀少,尚不含角
石化石。

3.马家沟组。马家沟组时代属古生代奥陶纪,跨早、中奥陶世。分布于盖层区中北部及南部的山顶上,如沂源县北部的苇
子坪、鏊子顶,沂源县西部的沂河头,沂源县南部的马连山、侯家官山、桃花山、王家石沟,博山区的大郭庄、大寨、黑峪顶、
博山(辰巳山)、五阳山、樵岭前、阁庄、八陡,淄川区的土峪、张庄、孤山、黑旺,临淄区的凤凰山、金山、大山,张店区
的围子山、玉皇山等地。主要岩性为厚层—巨厚层泥晶灰岩、云斑灰岩、中层白云岩、薄层泥质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等。厚
度约七八百米。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6个段,各段均为整合接触。

①东黄山段。主要岩性为黄色薄层泥质白云岩、泥云岩、角质状白云岩夹薄层灰岩,底部为一层白云质的砾岩。厚度约17
~75米。

②北庵庄段。主要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灰岩,云斑灰岩,上部夹多层灰黄色薄层白云岩。

③土峪段。主要岩性为土黄色、紫灰色中薄层白云岩,夹黄绿色薄层泥晶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该地层含有石膏。

④五阳山段。 主要岩性为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 云斑灰岩和含燧石结核灰岩,上部夹土黄色薄层微晶白云岩,厚度大于
200米,为开阔台地相沉积。该段灰岩较纯。

⑤阁庄段。主要岩性为黄灰色中薄层泥晶白云岩,局部夹角砾状白云岩,厚度约50~130米。该段中常含石膏。

⑥八陡段。主要岩性为深灰色厚层泥晶—细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泥灰岩。该段化石丰富。

4.月门沟群。月门沟群时代属古生代石炭—二叠纪,跨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淄博是山东省内月门沟群发育最完整、最齐
全,且分布最广泛的地区。延伸至山东省的月门沟群各组次层型剖面都在区内。主要分布于淄博盆地、沂源盆地、鲁村盆地等
构造盆地内。主要岩性为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夹砂岩、灰岩、铝土矿、煤层(或煤线)等。为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该群可分
为3个组:下部不含灰岩者为本溪组,中部含灰岩夹层发育者为太原组,上部不含灰岩者为山西组。

①本溪组。主要岩性为一套以黄色砂岩,紫色、黄绿色页岩为主,夹铝土质页岩、铝土矿等的碎屑组合。局部夹薄层煤,
主要矿产有铝土矿、硬质耐火黏土。

②太原组。 以含灰岩为特征。煤层少于13层,区内一般有5层可采煤层。其次软质耐火黏土矿、膨胀黏土矿、陶瓷“大同
土”等也是该组重要的矿产。

③山西组。是重要含煤层。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

5.石盒子组。石盒子组时代属古生代二叠纪,跨早、晚二叠世。主要分布于淄博盆地内。主要岩性为灰绿、黄绿、杏黄、
紫红、灰紫等杂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泥页岩夹灰黑色泥页岩及煤线。自下而上分为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
河段。各段之间均为整合接触。

①黑山段。主要岩性为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页岩及灰色泥岩等,含有铁质结核。

②万山段。 主要岩性为黄绿色长石石英细砂岩、紫色砂质泥岩、杂色页岩、黏土岩、铝土矿等,厚约10~250米,植物化
石丰富。该段底部的A层铝土矿比较稳定,是区内铝土矿的重要产出层位。

③奎山段。主要岩性为一套厚层粗粒石英砂岩及杂色砂岩,厚约23~65米。

④孝妇河段。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为主的砂页岩和沙砾岩等,属湖泊相沉积。底以奎山段砂岩顶面为界;顶以石千峰
群底部紫红色砂砾为界,与上覆石千峰群平行不整合,局部角度不整合接触,厚60~135米。含有晚二叠世的植物化石。

中生界

1.石千峰群。主要分布于淄博盆地内,露头零星。主要岩性为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及长石砂岩。上部含河流相砂砾岩,下
部夹紫红色泥岩,可见燧石条带和结核,且孔洞发育。与下伏石盒子组及上覆淄博群均匀为平行不整合,局部角度不整合接触
(石千峰群中,至今未发现化石,因而时代归属悬而未决,主要有三种意见:其一,将其归为二叠世晚期;其二将其归为二叠
—三叠纪;其三,将其归为三叠纪。此处将石千峰群归入三叠纪)。分孙家沟组、刘家沟组2个组。

①孙家沟组。主要由红色、砖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组成。底以紫红砂砾岩出现为界,与石盒子组平行不整合,
局部角度不整合接触,顶以紫红色泥岩基本消失为界,与刘家沟组整合接触。为干旱气候条件下内陆盆地沉积。

②刘家沟组。由暗紫色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组成,下部偶夹泥岩,上部含砂砾岩及砾岩,与孙家沟组整合接触,
上与淄博群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触,为干旱、氧化条件下内陆盆地沉积。

2.淄博群。淄博群时代属侏罗纪,跨早、中、晚侏罗世。主要分布于淄博盆地内三台山一带及沂源盆地内,为一套杂色砂
岩、页岩、黏土岩及砂砾岩沉积。与三叠纪的石千峰群平行不整合,局部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与白垩纪的曲格庄组、杨家庄组
均匀平行不整合接触。区内划分为坊子组和三台组。

①坊子组。主要分布于淄博盆地内,与石千峰群和三台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灰白色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夹
炭质页岩和紫色页岩, 底部为浅紫色复成分砾岩。厚177.3米,为河湖相沉积。坊子组叶肢介化石、植物化石较丰富,时代属
早—中侏罗世。该组中含有大量软质黏土。

②三台组。主要分布于淄博盆地三台山及沂源盆地内。主要岩性为浅紫色砂砾岩、黄白色、灰绿色长石砂岩夹少量粉砂岩、
页岩、 黏土岩。厚228米。为河湖相沉积,与下伏坊子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在沂源盆地为紫色砂岩、砂砾岩。该组叶肢介化石
丰富,长石砂岩基本不含石英,粒度细且均匀。

3.莱阳群。莱阳群时代属白垩纪早白垩世,区内分布局限,主要有分布于淄博盆地的杨家庄组和分布于沂源盆地的曲格庄
组。

①杨家庄组。分布于周村凤凰山及米山、黑山等地。主要岩性为灰白色、黄绿色中薄层长石砂岩夹砂砾岩及泥质页岩,底
部为层状砾岩,局部具交错层理。化石丰富。

②曲格庄组。 主要分布于沂源盆地中。岩性为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页岩,局部含火山物质,厚100米
左右,为河流相沉积。

4.青山群。 青山群时代属白垩纪,跨早、中白垩世,市内青山群完全为第四系覆盖,主要分布于周村一带的第四系之下,只
发育八亩地组,主要岩性为安山质火山集块岩、角砾岩及凝灰岩,厚度约200米。

新生界

1.官庄群。官庄群时代属古近纪。分布于沂源盆地北部石桥断裂附近的杏子山一带,露头零星,只发育常路组,时代属始
新世。其岩性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厚度大于180米。为河湖相沉积。

2.济阳群。济阳群时代属古近纪。齐(河)—广(饶)断裂以北的华北平原沉降区,完全为新近纪至第四纪地层覆盖,仅
在钻孔中见到。含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有时也夹有石膏和薄层煤及中—基性火山岩。自下而上分为孔店组、沙河街组、东
营组。

①孔店组。一段为紫红、棕中红色泥岩与砂岩、粉砂岩互层;二段局部夹煤层和油页岩;三段主要为棕、棕红色泥岩与砂
岩。

②沙河街组。岩性为一套以灰色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细砂岩、油页岩、碳酸盐岩及膏盐的细碎屑沉积,是重要的含石
油、盐岩的地层。

③东营组。主要岩性为一套砂岩、泥岩交互沉积,三分性明显。该组也为华北平原区重要的含油层。

3.黄骅群。黄骅群时代属新近纪。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区,完全为第四纪地层所覆盖。主要岩性为一套杂色泥岩为主夹砂
岩及少量砾岩的岩石组合,分为两组,上部为明化镇组,下部为馆陶组。

①馆陶组。主要岩性为灰白色细砾岩、灰绿色细砂岩和棕红色泥岩等。

②明化镇组。主要岩性为土黄、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砂岩,为河湖相沉积。

4.临朐群。临朐群在境内只发育牛山组,时代属新近纪中新世。分布于周村东尚庄、大埠山一带。

5.第四纪地层。境内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主要发育于北部平原地区,南部山区的山间盆地及河谷两侧。主要为一些黏土
层、砂粒层等,多数未固结。

①沂源组。为第四纪洞穴堆积物,主要岩性为砾石层、黏土,常含有灰烬层、人类化石、石器及哺乳动物化石,厚10米左
右。溶洞中还发育丰富的钙化沉积。该区溶洞群为江北最大溶洞群。

②大站组。主要分布于淄博—新泰地层小区北部的丘陵地区、山间冲沟及山前凹地上。生物化石有披毛犀、古菱齿象、梅
氏四不像鹿、牛等。该组中的黄土均匀、细密。

③山前组。主要发育于境内南部山区、丘陵的山间凹地及河流两侧。

④临沂组。主要分布于淄博—新泰地层小区内的现代河流两侧,高河漫滩及Ⅰ级阶地上。除含有化石外,还存有大量周、
汉代陶片、文物。时代属全新世。

⑤沂河组。分布于境内黄泛平原以外的所有现代河床上。

⑥白云湖组。分布于北部平原地区桓台锦秋湖、马踏湖等地,为现代湖泊、沼泽沉积。岩性为黑色、黑褐色粉质砂土和砂
质黏土,局部含白色砂土层,含较多有机质及贝壳化石,厚5米左右。时代属全新世。

⑦平原组。分布于北部黄泛平原地区,平行不整合于明化镇组之上,岩性为一套棕色砂质黏土夹各种不等粒砂层,为河漫
滩相、河床相沉积综合体。时代属更新世—全新世。

岩浆岩

境内岩浆岩分布较广, 约占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前寒武纪的变质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境内南部的鲁山凸起、金星头凸
起、沂山凸起的基底岩系中,而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主要分布于中北部一些断裂交会或褶皱发育的部位。区内岩浆岩种类齐全,
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均有发育。 岩浆作用主要有5期:阜平期、五台期、吕梁期、四堡期、燕山期。根据区内
岩浆岩的岩石学、 岩石化学、微量元素、侵入关系、形成时代、组合规律等特点,分为9个超单元,26个单元,另外还有较多
独立的脉岩。境内火山岩仅在北部第四系之下发育有青山期的安山岩。在尚庄一带发育少量的牛山期玄武岩。

新太古代侵入岩

1. 万山庄超单元。境内发育有前麻峪单元。主要分布于博山区黑山(641高地)一带,呈包体分布于松山单元中粒二长花岗
岩中,出露面积约0.2平方公里。岩石呈纤状变晶结构,主要由叶蛇纹石和纤蛇纹石组成,含量93%左右。

2.泰山超单元。主要分布于鲁山凸起、金星头凸起和沂山凸起的基底上,以包体的形式存在于傲徕山超单元的二长花岗岩
中。 主要岩性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岩套)。结构一般为中粒或细粒,多数具条带状和片麻状构造。
岩石中常含有较多深源包体或泰山岩群残留体。分为5个单元:

①贾村单元。主要分布于沂源县由青山—牛角山一带,以北西向的透镜状赋存于松山单元中,面积2~3平方公里,主要岩
性为片麻状中粒黑云石英闪长岩,中粒、变余、半自形粒状结构,片麻状构造。

②望府山单元。 分布于沂源县北庄及李家庄村北一带,出露面积约3平方公里。它被李家楼单元侵入并呈包体赋存于松山
单元中。岩性为条带状细粒英云闪长岩。细粒结构,条带状构造。

③西官庄单元。分布于沂源鲁山、社庄及向阳峪一带,出露面积约12平方公里。岩性为中粒条带状英云闪长岩。含较多深
源包体及泰山群望府山单元的残留体,并被扫帚峪单元及松山单元侵入。

④李家楼单元。分布于沂源鲁山一带,出露面积约1~2平方公里。呈北西向展布的长条状产出。含较多泰山岩群包体,侵
入望府山单元并被松山单元侵入。主要岩性为中细粒片麻状奥长花岗岩。岩石中粒变余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

⑤扫帚峪单元。分布于沂源县小官庄、刘家旁峪一带,出露面积3~5平方公里。侵入西官庄单元又被松山单元及条花峪单
元侵入。岩性为片麻状中粒花岗闪长岩,岩石中粒结构,片麻状或条带状构造。

3.峄山超单元。主要分布于鲁山凸起、金星头凸起和沂山凸起基底岩系中。多数以二长花岗岩中的包体、残留体形式存在。
主要岩性为适应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分为5个单元:

①王家沟单元。 分布于沂源县三教山一带,呈北西向条带状产出,出露面积约2平方公里。被松山二长花岗岩侵入。岩性
为细粒黑云石英闪长岩,岩石灰黑色,细粒变晶结构,片麻状、条带状构造。

②花果庄单元。 主要分布于沂源县列里、马连岭一带,出露面积1平方公里。侵入扫帚峪单元,被松山单元侵入。岩性为
粗粒花岗闪长岩,岩石灰白色,粗粒结构,片麻状构造。

③马家河单元。主要分布于沂源县龙王官庄、关河山一带,呈北西向带状产出,出露面积约7平方公里。被杜家岔河单元、
松山单元、条花峪单元分别侵入。主要岩性为中粒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岩石中粒变余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

④望子山单元。分布在沂源县北老岭、人头山一带,出露面积约1平方公里。呈北西向的透镜壮包体赋存在望母山单元中。
岩性为中粒斑状花岗闪长岩。岩石灰白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

⑤黑石查单元。 分布于沂山凸起西部的北店子水库西侧,为一条走向北北西向的条带状,出露面积7平方公里。被条花峪
单元、松山单元、望母山单元侵入。岩性为巨斑二长闪长岩,岩石灰红色,巨斑状结构,块状或弱片麻状构造。

4.傲徕山超单元。分布在沂山、鲁山、金星头等凸起上。呈大面积岩基产出。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岩石一般为粗粒→
中粒→细粒结构,仅在有些单元发育斑状结构。条带状、片麻状、块状构造。分为6个单元:

①杜家岔河单元。分布于沂源县抓崮顶等地,出露面积较大。侵入马家河单元的花岗闪长岩,又被松山单元以涌动方式侵
入。岩性为中粒角闪二长花岗岩。岩石浅灰红色—灰白色,中粒花岗变晶结构,片麻构造。

②蒋峪单元。 主要分布于博山区西部梨峪大顶一带,呈北西向条带状产出,出露面积约6平方公里。被松山单元以涌动方
式侵入。常含有大量的包体,包体以泰山岩群及晚太古代侵入体为主。主要岩性为条带状二长花岗岩。浅灰—灰白色,中粒结
构,条带状构造。

③条花峪单元。在基底岩系出露区均有分布,面积较大。侵入泰山及峄山超单元,被松山单元涌动侵入。通常含较多斜长
角闪岩、黑云变粒岩、角闪石岩等岩石包体。岩性为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浅灰—灰白色,中粒变余花岗结构,片麻状、
块状构造。

④望母山单元。主要分布于沂源县北老峪、柳枝峪、柳村沟、八仙官庄等地,呈大面积岩基产出。侵入泰山岩群及峄山超
单元、泰山超单元等。岩性为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岩石呈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⑤松山单元。为境内出露最广的岩浆岩,在所有的基底出露区均有分布。多呈岩基产出,内部常含有泰山岩群、泰山超单
元、峄山超单元的包体。岩性为中粒二长花岗岩,岩石灰白—灰红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

⑥调军顶单元。主要分布于沂源县南部大张庄以东,红旗水库以及鲁山等地。以岩基可岩脉产出,出露面积较大。侵入峄
山超单元、泰山超单元和条花峪单元、望母山单元,也被后期的辉绿岩脉侵入。岩性为细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呈灰红色,
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5.四海山超单元。境内只发育狼窝顶单元,分布于鲁山凸起东北角。呈岩基产出,面积约40平方公里。侵入松山单元。主
要岩性为中粗粒钾长花岗岩,岩石呈肉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钾质较高。

古元古代侵入岩

1.红门超单元。红门超单元在境内发育少,仅在博山区池上乡宫家店东1000米出露有何家砚疃单元。呈脉状沿北西向构造
线产出。侵入松山单元二长花岗岩。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

2.摩天岭超单元。摩天岭超单元境内发育少,仅在沂源县出露有兔耳山单元。出露于沂源县温晋岭一带,呈北西向脉状产
出,面积约3~4平方公里。侵入松山单元二长花岗岩。主要岩性为灰红色细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肉红色,细粒花岗结构,
致密块状构造。

中生代侵入岩

1.济南超单元。主要分布于周村区焕山、马庄等地。受断裂构造控制,岩石粒度较细,个别有斑状结构,多位块状构造。
分为2个单元:

①茶叶山单元。主要分布于周村区焕山,淄川区昆仑山、焦庄、董家沟一带,呈岩株、岩脉状产出,总面积7~9平方公里。
侵入三台组、孙家沟组、刘家沟组等地层,侵位的构造部位属馆里向斜的核部。岩性为苏长辉长岩。

②萌山单元。分布于周村马庄一带,出露面积很小,呈岩株状产出,侵入三台组地层。岩性为中细粒橄榄辉长岩。岩石呈
灰黑色,中细粒半自型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2.沂南超单元。主要分布于沂源县金星头、淄川区太河、临淄区王旺庄、张店区铁山等地。岩石力度较细,个别有斑状结
构,多位块状构造。分为4个单元:

①东明生单元。分布于沂源县金星头,淄川区太河、金鸡山、月明泉,临淄区王旺庄等地。多呈岩株状产出,出露面积较
广。主要侵位于古生代地层中。主要岩性为细粒辉石闪长岩,岩石呈灰黑色,块状构造,细粒结构。

②铜汉庄单元。主要分布于沂源县滑石岭、庙子鞍一代。呈岩株产出,出露面积2~3平方公里。侵入于古生代地层。主要
岩性为闪长玢岩。岩石呈深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③花山单元。 主要分布于张店区花山及其以北地带,出露面积6平方公里。常含有东明生单元的包体。主要岩性为黑云母
角闪闪长岩,岩石呈灰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④铁山单元。主要分布于张店区中埠镇铁山一带。侵位于马家沟组中,在接触带附近形成磁铁矿床。主要岩性为二长闪长
岩,岩石呈灰白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脉岩

区内脉岩分布广泛,主要有前寒武纪和中生代的脉岩。

1. 前寒武纪脉岩有4类:一为角闪石岩。分布于沂源县掌子峪一带,以透镜状包体赋存于松山二长花岗岩中。二为花岗岩
伟晶岩。主要分布于沂源县大安项、摩天岭一带,出露面积2~3平方公里,呈岩墙或岩席状产出,近水平盖于山顶,与松山单
元为涌动接触关系。三为石英脉。分布较广,但规模较小,是基底岩系中常见的脉岩之一。常呈岩墙状充填于花岗岩裂隙中,
石英含量90%以上。四为辉绿岩脉。为中元古代四堡期岩脉,区内分布较广,为基底中常见岩脉。

2.中生代脉岩有5类:一为辉长玢岩脉。主要分布于淄川区馆里一带,发育较多,但规模较小,呈岩脉状产出,走向北西。
侵入于三台组之中。二为辉绿岩脉。主要分布于淄川区昆仑山一带及洪山以南地带,分布较广,呈北西向脉状产出。三为闪长
玢岩脉。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侵位于古生界或基底岩系中。四为煌斑岩脉。主要分布于博山、周村一带,分布少,规模小。
五为云母碳酸岩脉。主要分布于淄川区田庄、城子、小口山、圣水岭、杨家泉及博山区独角山一带。

火山岩

境内火山岩不太发育,仅在周村区东尚庄、大埠山一带出露有部分临朐群牛山组玄武岩;而在周村以西、桓台城西南第四
系之下发育有部分青山群的安山质火山岩及碎屑岩。

1.中生代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周村及桓台城西南一带第四系之下,地表未有露头。从钻孔资料可看到,境内火山岩属于青
山群,主要岩性为安山质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凝灰岩及少量熔岩。青山群火山岩多数为爆发相火山岩,少数为溢流相。

2.新生代火山岩。分布于周村东尚庄、大埠山一带,归属临朐群牛山组,属新近纪火山岩,主要岩性为橄榄玄武岩。牛山
组玄武岩属溢流相火山岩。

构造

淄博市位于华北板块东南,以齐(河)—广(饶)断裂为界,以南属鲁西断块,以北属济阳凹陷。

鲁西断块由基底岩系和盖层组合。基底岩系主要由泰山岩群的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及黑云变粒岩和新太古代阜平期蒙
山超单元、 峄山超单元的TTG岩套及二长花岗岩,以及古元古代吕梁期的傲徕山超单元、四海山超单元、红门超单元的二长花
岗岩、钾长花岗岩等组成。基底岩系经历多期变质作用,主要为低角闪岩相变质。基底构造线方向为北西向,约330°~340°,
主要由片麻理、片理、线理、韧性剪切带及泰山岩群和太古代花岗岩的包体、条带、透镜体的定向分布而显示出来。盖层以寒
武纪、奥陶纪地层为主,在淄博盆地、沂源盆地、鲁村盆地内发育有石炭纪、二叠纪及中生代的沉积,北部发育大面积的大站
组黄土沉积。区内脆性断裂比较发育,断裂以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为主。由这些断裂相互切割形成中生代的盆地,
如淄博、鲁村、沂源等含煤盆地。

济阳凹陷未有基岩露头,完全被第四纪地层所覆盖。区内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沉积厚度较大,局部产出石油。区内构
造,主要为隐伏构造,多数为东西向。

基底构造

区内基底岩系分布于鲁西隆断区内的金星头凸起上。主要由泰山岩群及前寒武纪花岗岩组成。各种地质界线、包体及残留
体、片麻理、条带等走向均为北西向,基底岩系发育有多期叠加褶皱,一般为小规模褶皱,达不到填图尺度。韧性剪切带不太
发育,仅在沂源桃坪新村一带,发育一条规模较小的韧性剪切带。

1.透入性构造。境内基底底岩系中透入性的面理、线理比较发育。主要面理有片麻理、片理、糜棱片理、条带等。主要由
片状、柱状矿物定向排列或不同成分、色调的脉体、基体相间排列构成。片理主要发育于泰山岩群地层中,条带及片麻理主要
发育于早期的花岗岩中。糜棱片理仅发育于韧性剪切带中。境内面理产状多在220°~240°∠40°~85°及40°~60°∠40°
~88°,所见到的片理主要为S1、S3、S4,且平行于S0,另外还发育S2,且与S1、S3、S4微角度相交,为糜棱片理。总体构造
线走向为北西向。

2.基底褶皱。境内基底褶皱构造一般规模较小,不足填图尺度。根据基底褶皱的先后叠置关系及变形主体的先后关系,基
底褶皱大致分为5期: 一期为发育于泰山岩群地层中的顺层掩卧褶皱,与顺层韧性剪切带一起改造So面理,而形成S1面理,并
使泰山岩群的某些组段有层无序成为真正意义的岩群。二期为发育于泰山岩群中的轴面近直立的第二期褶皱。在张家坡一带,
表现为泰山岩群内侵入的小型岩脉褶皱成多个“N” 形。三期为发育于望府山及东近台单元的条带状英云闪长岩中的第一期条
带褶皱。 四期为发育于英云闪长岩中的第二期叠加褶皱,以第一期褶皱形式的条带为变形面。五期为以泰山岩群及TTG和二长
花岗岩等综合体为变形主体,有片麻理而显现出的开阔褶皱。

3.韧性剪切带。仅在桃坪新村、麦子峪一带发育,向北为寒武纪地层覆盖,出露长度约2公里,宽10米左右。

盖层褶皱

区内盖层褶皱平缓舒展而不甚发育,主要分布于淄博盆地中。褶皱不太强烈,规模较小,多为款缓的背斜和向斜。褶皱类
型为纵弯褶皱,少数为岩体侵位引起的横弯褶皱。

1.金岭短袖背斜。发育在张店区四宝山、中埠一带,轴向45°左右,长约20公里,宽10公里。背斜核部全部被中生代的闪
长岩体占据,两翼地层依次为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靠近岩体附近产状较陡,一般倾角30°~50°,局部可达60°以上,
向外逐渐变缓,倾角一般在20°~30°之间,背斜的北东倾伏端,地层产状平缓,一般小于20°。该褶皱开始为纵弯褶皱形成
较平缓的背斜及与之相关联的湖田向斜;后来金岭岩体强力定位,向上拱起,横穹褶皱,形成中部陡、边缘缓的顶薄∞皱。

2.湖田向斜。分布于张店区上湖田、下湖田一带。与金岭背斜为同一褶皱系统,轴向一般为45°左右,长约20公里,宽约
10公里。核部为二叠纪地层,两翼为石炭纪和奥陶纪地层,西翼倾角20°~30°,东翼倾角5°~10°,为一纵弯褶皱。

3. 馆里向斜。发育于淄川区大昆仑、馆里一带。长约30公里,宽约15公里,轴向NW,轴面倾向NE。核部地层为三台组上段
地层,两翼为三台组下段及坊子组、石盒子组地层,两翼不对称。东翼地层产状为倾向320°,倾角5°~13°;西翼地层产状
为倾向30°~35°,倾角20°~30°。

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主要形成于印支—燕山期。按展布的方向大致可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和东西向4组。

1.北东向断裂。区内北东向断裂比较发育,且与沂沭断裂带近于平行。规模较大的主要有上五井断裂、淄河断裂等。

①上五井断裂。在区内经过璞邱、南麻、大张庄一线。向南、向北均延出市区,区内长度49.5公里左右。该断裂带规模巨
大,卫片上显示清晰的线状构造。断裂破碎带宽约几十米至几百米,常由多条平行断裂组成。走向30°~40°,略向南偏转。
断裂倾向以南东为主, 倾角70°左右。在三岔以西,断裂宽约30米,带内下古生界岩层近直立,并具有宽约5米的挤压片理,
扁豆体断层泥。断裂边部有50°走向的压扭性支断裂,断面上有近水平的擦痕,反映断裂属左行压扭性。断裂西盘主要为基底,
东盘以寒武系为主。在沂源县城西,断裂走向25°左右,倾向南东,倾角80°左右。断裂错断裂了白垩纪地层,断裂带内常有
闪长玢岩及石英正长斑岩岩脉充填,后被断裂改造,说明断裂具多期活动性。

②淄河断裂。区内自黑旺起,往南经马鹿、太河、石门、源泉等一线沿淄河河谷发育,卫片上有清晰的显示。断裂总体走
向30°左右,倾向不定,倾角75°~85°,由3~5条断裂构成,开成宽达400~1000米的破碎带。垂直断距400米左右,北西下
降,南东盘上升。结构面力学性质为压扭性,沿断裂带常有燕山晚期岩脉侵入,常见的岩脉有闪长岩、闪长玢岩、云母碳酸盐、
煌斑岩等,形成复杂的构造岩浆岩带。

2.北西向断裂。区内北西向断裂非常发育,一般规模大,延伸远,宽度大,构造岩复杂,由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组成,断
面上常见擦痕。该种断裂形成较早,多次活动,多具张扭性质。

①石桥—韩旺断裂。自沂源县高老峪起,往南经黄山庄、赵家峪、石桥、毫山、韩旺,向南伸出市区。断裂在区内长40公
里,宽几米至十几米。走向330°左右,倾向南西,倾角70°~80°。该断裂为长寿断裂,控制沂源盆地的东部边界。

②金星头断裂。 在区内出露较少, 发育在沂源县金星头一带,区内长10公里,卫片上有所显示,带宽一般十几米,走向
320°左右,倾向南西,倾角60°~80°。

③涝洼—平安庄断裂。 位于沂源县涝洼、曹家庄、平安庄一线,向南东及北西均延出市区,区内长20公里。走向330°左
右,倾向北东,倾角60°~80°,发育有构造角砾岩及积压透镜体。

④茶峪—后峪断裂。 位于沂源县茶峪、黑崖、大石沟、后峪一线,向南东延伸出市区。断裂走向300°左右,倾向南西,
倾角60°~80°。带内主要发育构造角砾岩。在大石沟—后峪一线,分割基底与盖层,北盘为基底,南盘为沉积盖层。在大石
沟切割石家沟断裂,在黑崖一带切割石桥断裂。

3.东西向断裂。在区内比较发育,形成较晚,大多数切割北西向的断裂,并常常为凹陷与凸起的边界断裂。

①齐河—广饶断裂。为鲁西地块与济阳凹陷的边界断裂,因第四系覆盖,地表未出露。重力和磁场均呈带状负异常,地震
显示也为一条大断裂。发育于桓台、临淄的北部。走向东西,常有弯曲,并为一些南北向的断裂切割。断裂北盘新生界厚度巨
大,且含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南盘新生界较薄,不含油气。为一张性断裂,形成于古近纪,现在仍在活动。

②夏庄—北崖断裂。位于博山区北崖、陡沟、甘泉、夏庄、张家台一线,向西延出市区。断裂在区内长25公里,走向85°
左右,常为一些小断裂切断。断裂带宽十几米至上百米,并常有多条平行断裂,断面北倾,倾角40°~80°。断裂南盘主要为
基底岩系,北盘为盖层,断裂力学性质为张性。

③大坡—芦芽店断裂。主要沿大坡、孟坡、茨峪、水磨头、芦芽店一线发育。断裂长约20公里,宽几米至十几米。走向东
西向,倾向南,倾角60°~70°。

4.南北向断裂。 南北向断裂在区内不甚发育,但意义较大。主要的南北向断裂金山—姚家峪断裂,北起淄川四维村,向南经
辛状、大峪口、姚家峪、樵岭前,延出市区,延伸长50公里。断裂带宽几十米至几百米,由多条相距很近的南北向断裂组成。
断裂总体走向南北向,倾向东,倾角53°~78°。根据两盘地层差异及派生构造判断,该断裂为一右行平移断裂,平移距离10
公里左右。断裂两盘均为寒武—侏罗纪地层,但有较大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