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桓台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3&A=1&rec=24&run=13

桓台县位于淄博市北端,东接临淄区,西连邹平县,南靠张店区,西南与周村区交界,西北越小清河与高青县
接壤,东北与博兴县毗连,县境南窄北宽,东西斜长,略呈方形。南北最大纵距24.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7.5公里,
总面积509.53平方公里。 1985年,辖6镇,7乡,323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回、满、蒙古、拉祜、佤、侗、白、撒
尼等9个民族。总人口4522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412人。
桓台县地处华北台坳的东南边缘。 地形较为平缓, 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最高高程29.5米
(黄海),最低高程6.5米。主要河流有8条,属小清河水系。小清河西东流向;乌河、孝妇河、东猪龙河、西猪龙河、
涝淄河、 杏花河、胜利河为南北流向。湖泊有马踏、青沙2湖,分别位于县境北部和西北部,总面积分别为124.26
平方公里和7平方公里。 湖区盛产苇、蒲、藕、鱼、虾、蟹等。桓台地处北温带中纬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历年
平均气温为12.5°C, 全年日照2832.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86.4毫米,无霜期为200天左右。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
源有铁、铜、钴、硫、煤、石油等。
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氏族聚居。商属薄姑国。周属齐国渠丘邑、葵丘邑、狄邑。秦属齐
郡。 西汉属齐郡西安县、 千乘郡高苑县、被阳县、延乡侯国。隋属齐郡长山县、高苑县、北海郡临淄县。1228年
(南宋绍定元年) 始划长山县东部、 高苑县南部、临淄县西部立新城县。1914年1月易名水县。4月改称桓台县。
1958年10月桓台县并入博兴县,1961年9月恢复桓台县建制。1983年10月,桓台县划归淄博市。
桓台县土地肥沃,水浇条件优越,是山东省粮食集中产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前,粮食亩产仅百余斤。1985年全
县粮食单产达到615.5公斤, 比1983年增长15.47%。其中小麦单产达317.5公斤,比1983年增长7.99%。粮食总产
24045万公斤, 比1983年增长16.47%,比1949年增长317%。实现农业产值19527万元,农民人均净收入535元,分
别比1949年增长8.85倍和11倍。大牲畜饲养量达9479头。农机总动力达235807.84千瓦。
桓台建筑业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代,桓台的建筑工艺就已闻名各地,到明清时代开始注册创办私人营造厂。
到1948年在国内外开办的建筑营造厂、 建筑公司以及包工队伍已有90余家,其中国外7家,省外20家。新中国成立
后,这一传统工艺得以新的发展。1985年全县外出施工队伍上千支,近5万人,年承建工程1200多项,面积近200万
平方米,实现总产值2681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4000万元。198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视察桓台,欣然题
词“建筑之乡”。
桓台作为农业县,工业基础一直比较簿弱。1949年县内仅有酒厂及一些家庭手工业,工业产值88万元,1978年
达到6672万元。 1985年桓台工业逐步发展到电力、机械、纺织、冶金、塑料、印刷等132家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
1190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0%。其中乡(镇) 、村企业总产值达到386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3%。云涛
牌农锨和乌河特曲酒在1979年分别评为省优质产品。
桓台县交通十分方便。 国道205公路和省道张田公路纵贯南北,省道章索公路和县道宫荆公路横贯东西,县乡
道路成网,四通八达,张东铁路从县城东侧穿越。1985年公路货运量总计为151.1万吨,周转量为11371万吨/公里。
小清河可航运,1985年运量为200吨。
文教、 卫生事业发展较快。1949年全县只有267处小学,在校生13255人。1985年发展到高中7处,初中63处,
小学303处,在校生82944人,小学普及率达95%。县、乡、村三级农业科学技术网初具规模,1985年有初级专业技
术职务的894人, 中级79人。仅5年间取得科研成果79项,其中省级4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趋于完善,有
卫生技术人员722人,病床885张。
市场兴旺, 人民生活逐步提高。1985年财政收入2444.6万元,为1949年的942倍。全民所有制和县属集体职工
年人均工资分别为892元和904元,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81元。城乡储蓄余额达到1.07亿元,为全国储蓄余额破亿关
的县份之一。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14050万元。
境内名胜古迹主要有:小庞遗址、四世宫保坊、忠勤祠、云涛古迹和振玉、苍云石等;马踏湖为桓台旅游胜地,
年迎接游客2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