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青岛市人民政府(1980.1~1992)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8&rec=70&run=13

1980年7月、 1983年4月、1988年5月,青岛市第八、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产生了第八、九、十届人民政府。三届政府任期内,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开展了实
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补课,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施了工作重点的战略
转移,进行了国民经济调整,进行和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和扩大了对外开放,
实施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七个五年计划,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调整国民经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人民政府贯彻“调整、改革、整顿、
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工业 调整内部结构,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一是重点发展轻纺、电子工
业。在1979年初步调整的基础上,1980年,市人民政府按照轻型结构的要求,充分发
挥地方优势,政策向轻工、纺织、电子工业倾斜,加大对轻工、纺织、电子工业的投
入,重点发展拉长棉、毛、化学纤维和啤酒、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电度
表、家具等38个短线产品的生产; 对轻纺、电子工业所需的燃料、钢材、木材、化工
原料,按核定指标及时供足; 调整轻纺工业结构,扩大重点产品和中、高档产品的生
产, 丰富轻纺市场商品。1980~1983年,全市关、停、并、转的116个生产企业,大
部分亦转向轻纺、电子工业短线产品的生产。二是调整重工业服务方向,压缩冶金、
机械工业的长线产品。按照机械工业专业化协作和标准化、系统化、通用化生产的原
则,抓机械工业的整顿和改组; 按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方向和结构,压缩长线产品的生
产,发展短线产品生产,为农业、轻工业、外贸出口和人民生活需要服务; 扩大冶金
工业生产品种,拓展新型材料,开展综合利用等。重工业通过调整服务方向和产品结
构,广开生产门路,积极进行市场调节,生产大幅度上升。三是按照专业化和协作的
原则,进一步搞好工业改组工作,合理地组织生产,更好地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1981年6月,青岛市正式成立针织、染织、家具、自行车、缝纫机、地
毯、汽车、造船、旅游产品、橡胶等10个专业公司;成立了铝制品、电视机、电唱机、
微电机、电度表等7个总厂。全市按专业化组织起来的企业已达178个,占市属工业企
业的37.6%, 还成立了27个各种形式的联合体。四是进行工业布局的调整,同发展卫
星城镇结合起来。市区从1984年起,主要是通过引进扶植和消化国内先进技术,发展
高精尖产品。新建项目一般安排在崂山、即墨、莱西、平度、胶南、胶县和黄岛区。
农业 市人民政府在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业,适当集中”方针的
同时,1980年确定农业为城市服务、为工业和外贸出口服务的原则,调整农业内部比
例关系和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总产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更快地发展林、牧、副、渔
业和经济作物生产,使农业经济结构有一个大的改变。此后,市人民政府继续抓好农
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一是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在稳定粮
食总产的前提下,适当扩大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二是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农、
林、牧、渔、副的比重,由59比41调整为47比53,确定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三是继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建材业、
开矿业、农副业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庭院经济等多种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和多种经
营的发展。
基本建设 1979年,市人民政府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
根据量力而行、调整投资方向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要求,对在建项目进行了全面的
清理,停、缓建了一批工程,压缩了建设规模,确保了重点,提高了投资效果。在此
基础上,针对在建项目仍然过多,建设规模仍然过大的现象,市人民政府从1980年起,
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的战略决策,继续进行全面清理、
整顿。对未列入基建计划的项目,立即停建; 技术上落后、经济上不合理、自然条件
差、原材料不落实,以及污染防治措施不落实的项目,坚决停缓下来; 已经建设多年
还没有收摊子的项目,责令限期解决。
市人民政府要求全市切实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先生产,后基建; 先挖潜、
革新、改造,后新建”的方针。凡是老厂经过改造可以增加生产能力的,不安排新建
项目。强调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严格审批手续,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必须统筹安
排,加强管理,防止乱上项目,盲目发展,重复建设。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歼
灭战,保重点、保投产、保大专院校招生用房,保住宅建设项目。继续组织会战,确
保已确定的水、电、石油化工等38个重点项目顺利进行。到1984年,基本建设规模得
到了控制, 全市共停建、缓建163个项目,压缩基建投资3955万平方米,地方自筹基
建投资指标控制在山东省政府规定的1280万元限额以内。
此外,财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同时进行了全面调整,更
好地适应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逐步适应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和物质
生活的需要。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人民政府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
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进行了以实行多种形式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以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大中
型企业改革为主要内容,同时对流通体制、金融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
制等进行全面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重点是逐步实行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发展多种经营、“农工贸”经营的路子,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副业。由于市人
民政府坚决贯彻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1年,全市已有16171个生产队落实了各种
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占全市生产队总数的91%。其主要特点一是联产计酬的单位
增加,二是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工包劳的面扩大。在此基础上,1983年市人民政府
贯彻《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
产承包责任制,不仅“农业要搞,林牧渔副和其他行业都要搞”; 同时强调发展多种
经营,发挥专业户、重点户的作用; 对专业户、重点户政治上给予鼓励,生产上给予
扶持,技术上给予指导,收购上给予方便,从各方面为其发展创造条件。特别是1984
年撤社建乡(镇)后,进一步清除一切不符合富民便民政策的“左”的思想影响,坚定
地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走农林牧渔副全面发展、农工
商综合经营的路子,加快商品生产的发展,依托城市,为城市服务。为此,市人民政
府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抓紧搞好延长土地承包期的
工作,鼓励农民向土地投资,培养地力,实行集约经营; 进一步放宽荒山、荒滩、沿
海滩涂和林果生产方面的政策,实行开发性承包,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扶持各种专业
户和经济联合体,扩大其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更大地发挥其在商品生产中的作
用;贯彻农副工协调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门路。
“七五”期间,市人民政府的主要目标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农业后劲,促
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继续调整农村产品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不断
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在继续巩固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强化统的功能; 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
务体系,发展贸农工、商农工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引导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
合, 鼓励和提倡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发展新的集体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服务制度和积累制度,切实提高土地
的规模效益和长期效益,增加资金积累和劳务积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企业改革为重
点逐步推行。 1979年取得了初步效果。7月开始,市人民政府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
点,各试点企业加强企业整顿和管理,制定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实施方案,努力实现
增产增收,取得了较好效果。1980年,市人民政府在1979年12个企业试行扩大企业自
主权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纺织系统29个国营企业及重工、化工系统14个国营企
业为扩权试点单位。 1981年6月,市人民政府在61个工业企业试行包产计酬责任制,
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对行业和企业包利润、包产量、包质量,重点考核利
润指标。纺织、二轻、重工、化工等系统的工厂企业,普遍在落实利润指标后,采取
积极措施,实现增产增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2年下半年,市人民政府对黄海饭
店等6个单位新招职工进行劳动合同试点, 1983年在全市全面推广。1983年年初,市
人民政府对少数生产比较稳定、领导班子坚强、基础好、技术改造纳入国家计划和上
缴税利在2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对实现利润30万元左右,
以生产小商品、市场调节为主和生产任务基本饱满的企业,实行以税代利、自包盈亏;
这两类企业以外, 实现利润在中间水平的企业,实行基数利润留成加增长利润留成;
集体企业继续实行增长利润征所得税办法,减征幅度在20%~40%范围内; 少量亏损或
处于亏损边缘的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试行集体或个人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 同年6月
起,市人民政府执行《山东省城镇合同制工人试行办法》,并择点试行。
1984年,在试点和总结企业初步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市人民政府加大改革力度,
出台简政放权、减税让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以搞活大中型
企业为重点,对企业进行全面改革,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一
是简政放权,将国家和山东省已确定下放的权力,不折不扣地放给企业。1984年9月,
市人民政府执行国务院《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决定从7个
方面放权36条。 1985年,市人民政府进一步提出简政放权、搞活企业的5条意见,从
生产经营、技术改造、产品价格、工资奖金、干部管理等方面放权44条,进一步落实
和扩大了企业在政策指导下自主经营、自主分配的权力。198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决
定对16个大中型骨干企业(集团)在市计划中实行单列,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加
强其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至1990年,市属企业的留利占实现利润总额的66.7
%。 二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以承包为中心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拉开分配档次,充
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市人民政府决定,所有企业扩权后都要面向企业内部,对国家
承担的经济责任包括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层层承包到车间、科室、班组和个人,并给
承包人相应的权力,实行责、权、利的统一。1987年起,对全市工交、基建、财贸企
业全面实行承包经营,对部分国营商业零售门店实行改、转、租,对少数小型工业企
业进行了租赁试点,并开始探索试行股份制。1988年,全市工业企业普遍实行承包,
总户数达1542个。至1989年,全市实行承包的企业2233户,占同口径企业总数的97%。
1992年,市人民政府深化企业改革,坚持以搞好大中型企业为中心,全面实施企业新
一轮承包,进一步完善了承包责任制,进行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股份制试点,
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险制度配套改革试点,并对少数企业实行了关闭试点。三是推行
厂长(经理)负责制,使企业建立起高效率、强有力的生产指挥和经营管理系统。1985
年2月,在1984年全市12个国营企业进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工作会议。市人民政府提
出进一步搞好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的意见,要求充分认识厂长(经理)负责制的重要
性;明确职责,正确处理党委、行政、工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搞好领导机关与企
业、企业领导体制与企业内部同步配套改革等。决定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单位,
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63个。1986年11月,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厂长负责制
工作会议,要求全民所有制工业试点单位要由占总数的10%扩大到40%,1987年全面推
开。至1988年,全市企业全部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在企业中的中心
地位基本确立。同时,逐步推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制和任期终结、调离审计制。市
人民政府贯彻《企业法》,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进一步理顺企业领导体制,
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并形成厂长全面负责、党委保证监督、职工民主管理
的新型领导体制。此外,在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促使企业全面提高经
济效益; 进一步搞好外贸体制改革,把“青纺联”扩大到纺织全行业,并在饮料、橡
胶、服装行业逐步推行“青纺联”工贸结合、进出结合的经验; 发展专业横向联合,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进行劳动、工资、社会保险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深化企业改革特
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改革。
改革流通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人民政府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的方针,对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的商品流通网络,以及国家价格、国家指导价格、市场价格多种形式并存的价格体系,
充分发挥流通系统联结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的桥梁纽带作用。
疏通流通渠道,繁荣商品市场 1980年,为了改变商品流通领域存在的统得过多、
管得过大、卡得过死、渠道单一、服务网点少、流通设施落后的问题,青岛市出台了
搞活商品流通的新措施: 改进购销形式和经营方式,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组织商品流
通;放宽政策,多开流通渠道;加强流通部门自身建设,逐步改变流通领域设施落后状
况等。此后,市人民政府拓宽流通渠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流通方式。商业部
门不收购的产品和试制的新产品,允许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自销; 畅销产品,允
许企业在完成国家收购计划后,将其增产部分自销;对农副产品的收购执行国家政策,
不准任意压价; 办好和建立贸易货栈、贸易市场,发展和活跃城市和农村物资交流,
在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的同时,大力发展集体商业,发展国营、集体、个体不同层次、
不同形式的流通网络和第三产业,做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多条渠道畅通,减少中间
环节, 扩大供需, 产销直接挂钩的试点,更好地促进生产,服务消费,提高效益。
1983年,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强调放宽购销政策,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副产品,继
续实行统购派购,对完成统购派购任务(不包括棉花)和非派购的产品,允许多渠道经
营; 对工业品,除继续实行统购统销(统配)、计划收购、选购外,再增加代批、代销
和工商联营联销两种形式,发展工商、农商之间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广泛推行合同
制,把产、供、销连接起来。在农村,整顿和发展工商联合公司、社队企业产品经销
部、贸易货栈,鼓励社队到城市设点经商; 农村的工副业、商业和服务业,允许一家
一户或几户集资合股进行,充分发挥集体、个体经济作为国营经济有力助手和补充作
用,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从而使城乡市场日趋繁荣,商品流通不断扩大。至1984年,
全市成立了工业品、农副产品、粮油、副食品等贸易中心7处,开辟生产资料农场3处。
市区国营小型商业企业有249个门点改为集体经营,103个门点改为集体所有制,49个
门点租赁给集体或个人经营;大中型商业企业普遍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1985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3.9亿元,比1984年增长27.2%;第三产业劳动人口
占在业总人数的比重由15.4%增到22%。从实行“七五”计划的第一年起,市人民政府
继续进行并深化流通体制的改革,首先抓住理顺批发体制这个关键,开拓新的批发形
式,进一步发展和办好贸易中心、批发交易市场及批零兼营的小型批发企业,在全市
形成了一个多头批发格局,促进了商品流通发展。其次,继续疏通农副产品流通渠道,
在加强产前产后服务、支持农村发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合同定
购制度,通过合同制的形式把产销衔接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批发交易市场把购销组
织起来; 扩大产销、产需直接见面,减少流通环节,加速商品流通。其三,下大力气
推进和发展流通领域的横向联系,不断探索新的流通渠道、商业形式、管理体制和宏
观调节措施,发展工商、农商、农工商、贸工商之间跨城乡、跨地区、跨省市的更大
范围的联合,使商品流通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在宏观控制下搞得更活、更好。至
1990年, 全市城乡集贸市场达510处,年成交额1705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的23.5%,各类商业网点发展到8.65万个,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8万户,个体从业人员
达10.1万人;在全市商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经济占16.3%。
整顿、 改革物价,完善市场体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人民政府认识到:
价格体系的改革,关系国计民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必须按照中共中
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持稳步前进、放调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
力, 有计划、 有步骤地进行,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保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1979~
1984年,青岛市有计划地调整了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和主要食品的销售价格; 调整了
部分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业消费品价格;特别是1984年9月执行山东省《关于放宽物
价的几项规定》,根据青岛实际,作了补充规定,主要是农产品议购销价格真正放开;
对部分一、二类日用工业品实行浮动价格; 允许零售企业计划外采购的日用工业品自
行定价、批发,零售业经营的日用工业品实行批零差价; 放宽对工业自销日用工业品
价格的管理;国家允许自销的工业生产资料,企业可按规定价出售;扩大乡镇和城市街
道工业的定价权; 放宽对饮食、食品、服务业的价格管理等。调整和放宽物价的一系
列措施的实行,使工农业产品的比价、原材料和工业加工品的比价缩小,比价不合理
状况有所缓和。但这期间,物价失控的现象严重存在。为此,1980年12月起,市人民
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以及《关于加强物价管理,
坚决制止乱涨价和变相涨价的通知》。为保持物价稳定,刹住乱涨价歪风,市政府采
取了相应的措施,做出一系列规定:必须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稳定;一、二类工
业品不准搞议价,已经搞了必须立即纠正; 贸易货栈和信托服务部的经营范围,原则
上不准跨行业,经营品种只限于允许议购议销的商品; 工业部门设立展销门市部和自
销产品,必须是新产品和计划生产部分和国营商业选购、订购部分以外的产品; 加强
市场管理,取缔黑市; 对集市贸易、收费标准等亦做出具体规定。为落实物价管理规
定,成立了市物价检查组,在全市开展物价大检查。1982年初,市人民政府责成市商
业局、物价局、供销社、工商局等部门采取进一步措施,切实保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
定;做好四种降价商品的宣传工作,把降价商品公布于众;议价商品坚持只降不提的原
则,对有条件降价的商品安排降价。对一些超越权限擅自订、调价格、随意提级提价
或压级压价、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变相涨价、平价购进议价销售等违纪
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并追究纵容、包庇的部门和领导人、当事者的责任。1985年
起,青岛市进行价格体系改革,取消粮、棉的统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 对国营工业
企业的部分产品价格允许按一定比例浮动,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和比重; 进一步放开
和调整肉、蛋、蔬菜和食品以及相关制品的价格等。以市场机制调节物价,企业对部
分商品有一定的定价、调价权,激活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90年代初,继续进行物
价改革,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相应调整粮食销价,基本达到购销同价,同时开始逐
步放开肉、蛋、菜价,进一步理顺价格体系。通过改革,改变了高度集中的价格管理
体制,逐步形成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等多种价格形式并存的格局,市
场调节部分逐步扩大,改变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价格的方法,逐步采取以经济、
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办法,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在进行价格体系改革的
同时,市人民政府始终抓住整顿、调控、平稳物价不放,年年均有新举措,以保证改
革顺利进行。典型的是1988年,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经济发展中存在
过热现象,社会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加之流通秩序混乱,乱涨价、乱收费、非法倒
卖现象严重,全年物价平均上升幅度为20.9%;由于协调不到位,致使食盐、火柴等商
品一度脱销、断档。同年夏秋,还一度引发抢购风潮。进入1989年后,市人民政府执
行国务院的决策,花大力气稳定物价。逐级建立健全了物价工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
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物价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领导控制
和协调物价工作,把控制物价的指标分解到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实行分级负责制。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紧缩银根,使过热的消费需求得到有效控制; 广泛组织储蓄
存款,回笼货币,引导购买力分流;遏制社会集团购买力过高的增长。1989年1~9月,
物价平均上升幅度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按高低顺序列第31位,1987年后青岛市物
价上升幅度首次低于两位数,物价治理调控取得了初步成效。
实行对外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利用其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历
史地位,在山东省率先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79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对外
贸易要有一个大发展”和确定青岛市为全国外贸出口基地之一的指示,市人民政府编
制了加速建设外贸出口基地的规划, 开展对外经济工作。同年4月确定了五个生产发
展出口商品的行业;6月即开始对外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业务,间接利用外资。1981年,
开始开展国际租赁和对外借款项目。 1982年10月,青岛市在日本下关举办9天产品展
览会,商品销售额达到7300多万日元。
1984年,国务院确定青岛市为沿海开放城市,放宽政策,扩大地方权限,允许其
划定一个有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兴办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增强对外开展经济活动
的能力。此后,市人民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加快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
资以及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兴办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中韩工业园、青岛
高科技工业园,发展旅游业,特别是逐步形成了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老市区为
依托,加速开发新经济区、带动卫星城镇和广大农村发展,建立外向型经济的战略,
并取得了全面突破。
发展对外贸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确定青岛市为全国外贸出口基地之
一。市人民政府迅速制定了加速建设外贸出口基地的初步规划,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特别是结合工业结构、农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各种形式的外贸出口
基地的建设, 突出发展外贸出口。 港口外贸出口吞吐量,1979年即突破400万吨关;
1984年青岛进一步开放后,突破了700万吨关;1987年青岛外贸实行计划单列后,突破
了1000万吨关。 青岛市外贸出口额,1986年为9828万美元,1988年2.2亿美元,1990
年3.4亿美元,1992年达到6.6亿美元。
1986年,青岛市自营出口商品共两大类、11个品种,出口26个国家和地区。1987
年出口商品发展到6大类、22个品种,出口29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出口商品达到400
余种, 出口60余个国家和地区。1989年,出口商品达486种,出口75个国家和地区。
1990年出口商品589种,出口87个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人民政府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抓住
世界经济不景气和一些国家的资金、技术、商品寻求出路的时机,大力发展补偿贸易、
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合资经营和租赁业务,大胆利用外资,积极引进青岛市所需先
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通过进口,促进和扩大外贸出口。1979~1983年,利用外资,包
括对外借款、外商其他投资共38项,合同外资897万美元,实际外资891万美元。1984
年青岛进一步开放,市人民政府加大引进直接利用外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
外商独资企业的力度。 当年5月,青岛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山东省第一
家中外合资企业; 11月青岛天鹅旅游汽车公司成立, 这是全省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
1988年10月,青岛正大有限公司成立,这是青岛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1979~1992年,
全市利用外资项目1942个。 合同外资24.45亿美元, 实际外资12.38亿美元。其中,
1984~1992年直接利用外资1069项, 合同外资15.47亿美元。1979~1992年,对外借
款58项,合同外资7.86亿美元,实际外资7.44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815项,合同外资
11245万美元,实际外资8732万美元。
建设经济开发区 1984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市兴办经济开发区的规划方
案,市人民政府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设在
黄岛区薛家岛镇, 规划建设面积15平方公里。1985年3月28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奠基,参加山东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洽谈会的部分外国客商、港澳同胞、海外
侨胞出席了奠基典礼。 1986年基本建成了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形成了首期
投资环境。 有7个中外合资、合作项目和7个内联项目正式签订合同,有2个合资项目
和4个内联项目正式开工投产。 同年10月,按合同生产出口南亚和澳大利亚的精致砂
轮装车,这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的第一批出口产品。至1991年利用外资工作进
展迅速,合同外资金额是1985~1990年总和的1.6倍,有120家企业开工投产,共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建成全长32.5公里日输水能力8万吨的供水管网工程、全长21
公里日排污能力2万吨的污水排放管网工程、 11万千伏安的输变电工程、每小时供热
60吨的集中汽水暖供热工程、具有5万门通话能力的微波站工程,在先期开发的2平方
公里范围内, 建成域内道路21公里、域外道路5公里,并建成了一系列生产、生活配
套设施。
除了国家、山东省赋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许多优惠政策外,市人民政府政策亦
向其倾斜。1986年,市人民政府批准,先后颁布实施了有关中外客商在经济技术开发
区投资兴办企业的减征、 免征地方所得税等各项规定。1990年5月,市人民政府颁布
了《关于进一步搞好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决定》,决定: 此后老市区除吸引外
资搞“嫁接型”项目和老企业技术改造外,新上项目特别是大中型骨干项目,尽可能
放到开发区; 同时对开发区放权,包括“三资企业”经营项目和“三来一补”项目的
审批权,人才引进、“农转非”、留用分成外汇、编制和机构设置等权限,均下放给
开发区,为开发区的管理和经济活动注添活力。1992年,市人民政府决定并实施青岛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黄岛区实行体制合一,成为黄岛新经济区,通过统一和调整黄岛新
经济区规划,调整和构造新的产业结构,即拓展石油加工、化学纤维、啤酒等重点行
业的生产,将其建设成为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后劲的新经济区。同年,全
区共批准外引内联项目329个,相当于前七年的1.2倍,兴办“三资企业”项目52个,
比1987年增长4.2倍。
发展旅游事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人民政府即将发展“旅游疗养胜地”
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紧风景点和风景游览区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
1982年国务院公布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积极发展前海海滨、
薛家岛、竹岔岛、琅琊台、崂山等景区,开发旅游资源,加大旅游价值宣传,努力提
高旅游事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1984年青岛进一步开放,市人民政府把建设“风景
游览城市”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之一,同时把发展旅游事业,开展国内外文化交
流,为国家多创外汇,列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此后,市人民政府每年均对旅游业
提出新的目标要求,逐年开发、发展和完善旅游环境、旅游景点和旅游景区,开发、
发展和完善旅游“吃、住、行”和购物等配套设施,加快旅游事业的发展步伐。“七
五”期间,市人民政府明确提出青岛“旅游事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坚持青岛特色,
坚持把旅游事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面规划; 坚持突出青岛的城市
特点,坚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有机结合,从城市发展的整体
规划旅游布局,重点发展前海风景区、崂山风景区两个组团及石老人、薛家岛旅游区,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发市区和发展各县(市)区的历史风景名胜,从而形成一个布局合
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的旅游网络,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同时,
加强旅游法制建设,颁布了《青岛市旅游经营服务定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规章,
整顿、维护旅游秩序,创造好的旅游环境; 加强旅游“软件”建设,开办旅游专业学
校、职业高中、旅游训练班,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管理人员、导游人员和服务
人员; 坚持高、中、低档相结合,以中、低档为主的原则,采取外引、内联、自办一
齐上,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吃、住、行、玩、买等综合服务一齐上的办法,凭
籍青岛山海之胜以及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旅游景观网络,先后开发推出了三条海上
旅游航线,开发推出了海上娱乐活动以及航空旅游,开发推出了10多项专项旅游,开
发推出了10多个旅游节庆项目;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大旅游格局,逐步形成。
至1992年, 青岛市开发形成了10多个旅游产品、100多处旅游景点和游乐场所、
10多处海水浴场; 开放了数十处名人故居和旧址,形成了“青岛十大景观”、“青岛
十大优秀建筑”。吸引外资,合资兴建了“石峰”、“海天”、“黄海”、“王朝”、
“东方”等一批中高级旅游宾馆、饭店,并先后批准设立旅游涉外定点饭店13个、餐
馆10个;批准设立旅行社50多个;经批准公布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
处。 1992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突破10万大关,旅游外汇人民币收入突破2亿元,均
创造了历史记录。
实施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六五”、“七五”计划 “六五”、“七五”计
划期间,青岛市人民政府领导全市人民进行了国民经济调整,进行了全面的经济体制
改革,实施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推动了国民经
济和社会其他各项事业的全面持续发展,先后提前完成了“六五”、“七五”计划。
实施完成“六五”计划 1981~1985年,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
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医治“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创伤,清除其造成的恶果,
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和经济领域长期积累下来的各种问题,积极
进行农村和城市的全面改革,坚持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在加强物质文明建
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团结奋进,战胜困难,提前一年完成了第六个五年计
划,使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1985年,全市社会总产值达到
171.2亿元,五年平均递增12.1%;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1.2亿元,五年平均递增11.2%;
国民收入达到68.8亿元,五年平均递增11.2%;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2.3亿元,五年平
均递增9.1%。各业全面发展: 一是工业生产稳定发展,实现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
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含村工业) 达到109.1亿元,跨入了全国16个年工业产值超
百亿元城市的行列。技术改造成绩显著,1981~1985年,全市共完成1632个工业技术
改造项目,形成了年产18亿元、利税4.9亿元的新增能力; 有347个工业基建项目竣工
投产,开发了2000余种新产品,65种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奖,全市优质产品覆盖率
达21.3%, 轻纺、橡胶、化工、食品、饮料等重点行业的一些重点产品,在全国处于
比较先进的水平。二是农村经济全面高涨,农、林、牧、渔、副五业兴旺。1985年,
全市农业总产值(不含村工业)达到23.2亿元,五年平均递增10.5%;多种经营总收入达
到30.3亿元,比1980年增长1.8倍。在遭受台风袭击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达到233万
吨,高于“六五”前任何一年水平; 花生总产量47.5万吨,比1980年增长2倍;果品总
产量20万吨,比1980年增长1.5倍;水产品总产量12.7万吨,比1980年增长21%;乡镇村
企业总收入26.5亿元, 比1980年增长近3倍。三是基本建设得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
条件和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五年中, 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4亿元,比
“五五” 时期增长1.2倍,超过1949~1980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共竣工或交付使
用基本建设项目1460个,主要有: 青岛港八号码头、胶济铁路复线、青岛民航机场、
四个市内电话分局等; 并着手解决长期制约青岛经济发展的水、电两个关键因素,进
行“引黄济青”工程和黄岛电厂扩建工程的筹建; 五年中,每年用于城市建设及公用
设施建设的投资均超过1亿元, 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城市供水应急工程,新建山东路,
拓宽改造了宁夏路、台柳路、威海路,重建第一海水浴场,大修青岛栈桥,建设小鱼
山公园,开辟10个山头公园,新建四个居民小区,建设杭州路立交桥主桥等重要工程。
四是财政贸易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财政状况明显好转。1985年,青岛地区财政收入达
到31.7亿元, 其中上缴国家28.45亿元; 在与地方财政挂钩的15.7亿元中,上缴国家
13.2亿元,比1984年增长11.7%,出口商品发展到400多种,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3.9亿元, 年平均递增13.6%。五是科技、教育、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五年中,全市共完成科研、新产品试制和中间试验项目
2439项, 其中44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34项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
平, 科研成果的投产应用率达到78%。教育方面,1985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比1980年
增加3800多名; 城市普及了初中教育, 高中教育入学率达83%,学龄前儿童入学率达
99.4%,参加成人教育的学员达19.4万人。卫生方面,五年共完成677个村的防氟改水
和633个村的卫生改水,受益人口达110多万人; 全市有正规病床1800多张、家庭病床
1.6万多张。计划生育方面,1985年全市计划生育率99.66%,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3.1
%。 文化方面,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方面都取得了新成绩,文学艺术作
品有45个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 有3个获国际奖。体育方面,城市参加体育活动的人
数占50%以上, 1985年城市参加各级体育比赛的人数达70多万人次,青岛市连续两年
评为全国田径之乡,并被确定为全国足球重点城市。五年中,在全国性比赛中共夺得
73枚金牌、 65枚银牌,打破3项世界纪录、13项全国纪录。六是城乡人民生活有了明
显改善。198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7元,比1980年增长1.7倍。五年中,基本
解决了长期遗留下来的城镇待业青年就业问题, 共安置8.7万多人。1985年,全市职
工每人平均工资达1139元, 比1980年增长45.7%。198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5.9亿
元,比1980年末增长3倍。居住条件有了改善,五年中市区新建住宅388.6万平方米,
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4.2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
实施完成“七五”计划 市人民政府在组织全市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论证的基础
上,1984年开始,用两年时间编制了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七
五”计划确定奋斗目标为: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在不断
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提前翻一番或更多一些。
为了实现“七五”奋斗目标,市人民政府领导全市人民一是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全
面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使改革与建设互相适应,互相促进,增强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
力; 二是坚持对内对外开放,更好地把经济发展同扩大内外经济技术交流结合起来,
把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作为战略重点,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逐步建立外
向型的经济结构; 三是坚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全面调整投资结构,集中力量保
证水、电、交通、通讯等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消除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大力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为90年代经济振兴创造条件,积蓄力量。
四是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产品水平和管理水平,正确处
理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实现速度、效益、后劲三统一; 五是继续调整产
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和乡镇企业,努力建成
城乡一体化的经济格局,实现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六是坚持把发展科学、教育事
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积极推动科技教育改革,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智力开发和人
才培养,促进经济振兴和多项事业的发展; 七是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
基础上,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七五”时期,市人民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全面开创青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改
革开放事业取得重大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按可比
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分别递增8.5%、16.4%、9.6%,1990年分别达到171亿元、477亿元、
144亿元(均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 ,“七五”计划各项主要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农
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57.3亿元,平均
每年递增3.3%; 粮食总产量299.8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林果、畜产品、水产品、蔬
菜产量都有较大的增长; 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工业装备水平、产品水平和生
产能力迅速提高。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356.6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0.1%。五年中,
全市投资约50亿元, 对乡以上工业进行了改造,全市大中型企业的户数增加近1倍,
30多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全市有国家和部、省级优质产品1700种,
优质品率达31.1%,有78种产品获国家金、银奖,9种产品在国际上获奖或中标。1990
年地方财政收入达22.78亿元, 五年中共向国家上缴地方财政收入72亿元。城乡面貌
有重大变化。五年中,建成或基本建成了“引黄济青”工程、黄岛电厂二期工程、黄
岛油码头二期工程、青岛民航机场、胶济铁路复线、烟青公路青岛段、黄岛轮渡、人
民路立交桥、流亭立交桥、山东路小白干路立交桥、煤制气一期工程、长途通讯枢纽
和邮政枢纽等一大批关系青岛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建前湾港一期工程和济青
公路、胶州湾环海一级汽车公路等,长期制约青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正
在逐步消除。卫星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市郊六县经国家批准全部撤县设市(区),在全
国首先形成城市群落。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1990年,全市外贸
出口收购总值22.6亿元,出口创汇总额超过1亿美元(含山东省外贸收购出口) ,均比
1985年增长1倍多。全市有500多种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年中,累计引进技
术设备项目380项, 批准利用外资项目416项,合同总金额达7.4亿美元,外商投资占
71.8%, 批准兴办“三资”企业170家。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100多家企业开业投
产。 旅游事业发展较快,1990年接待境外游客7.2万人次,旅游外汇人民币收入1.35
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1倍和6倍。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五年中,共取得科研
成果3285项, 其中32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5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
白,有24项(次)成果在国际评比中获奖,42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率达到70%。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新建、扩建了青岛大学、青岛师专,普通高校在校
学生达1.54万人,比1985年增长45.3%;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已占高中阶段全部在
校生的50%以上; 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市区基本普及,在农村顺利实施;成人教育、幼儿
教育和特殊教育都有新的进展。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1990年,全市职工
平均工资达240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五年平均实际增长5.3%;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到952元,比1985年增加385元。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4.4亿元,比1985年增长1倍,
直接关系人民生活的日用工业品和粮、油、肉、蛋、奶、菜等主副食品供应充裕。全
市居民年末储蓄余额65.6亿元, 比1985年增长3倍。 五年共安排城镇人口劳动就业
12.2万人; 新建住宅500多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5.4平方米提高到
6.6平方米。 此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有新的进
步,体育活动更加普及,计划生育成果显著。
“七五”时期末,市人民政府用近两年时间编制了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其间组织了全市产业、产品发展规划的论证和经济社会
发展战略研究。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向全市人民提出了新的任务: 继续坚持发展
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方向,按照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在已有的基础上,坚持实施以
老市区为依托、加速开发新经济区、带动卫星城镇和广大农村发展的战略,逐步建立
起青岛市外向型经济的新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繁荣。
加强城乡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开始编制《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4年1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根据青岛市带形城市
的特点, 以李村河、 海泊河将市区分为三个组团和独立的黄岛区的总体布局形式。
1989年,对《总体规划》布局调整为: 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布
局结构,即以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区和崂山、黄岛城区构成中心城市与沿
胶州湾近郊城镇形成的城市环及远郊的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即墨县(市)卫星城
市群的布局。
从开始编制《总体规划》起,市人民政府即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
民爱”的原则,加强城市和乡村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建设。在全面调整的形势下,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保重点、保投产、保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住宅、水电建设项目,
以改善和保护城市环境,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1979~1983年,城乡建设主要有:
市区新建、 翻建住宅381万平方米,开辟了镇江路、浮山所、辛家庄、洛阳路等新居
住区。修建了山东路、南京路、江西路、宁夏路等16条道路,翻建了中山路、四流南
路等22条主、 次干道,扩建了崂山旅游道路。黄岛发电厂一期工程分别于1980年9月
和1981年7月并网发电。 县城和村镇建设亦有很大发展,县城和卫星城镇的规划基本
完成, 集镇和村庄规划分别完成56%和90%。建新房的农户占总户数的50%。特别是针
对连年严重干旱,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困难的问题,市人民政府拨出资金、调
动力量, 1980年10月至1982年底,在胶县、即墨、平度三县大沽河流域113万平方公
里的富水区进行水源工程建设,打井200多眼,安装配套利用农井300多眼,建渠管道
270多公里,同时连续在崂山、即墨、胶县、胶南四县和黄岛区113个严重缺水饮用大
队建设饮水工程,使10多万人就近吃上了质量较好的水。1983年11月,市人民政府组
织发动了供水应急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有: 扩大青岛市已有的大沽河水源地,在平度
县冷戈庄公社、仁兆公社,莱西县的朴木公社等50多平方公里地区内,修管道、打水,
并利用部分农井取水; 修建通往莱西县产芝水库和平度县尹府水库的暗渠和管道80余
公里,以引取两个农用水库的存水供城市使用(该工程于1984年5月1日启用)。
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青岛市“轻纺工业、外贸
港口、海洋科研和风景游览城市”的性质和建设方向。为了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当年
市人民政府就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严格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力的增长; 发动群众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除新建项目同时搞好治理污染设施,控制新污染源外,狠抓
治理已经存在的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等污染源,特别是抓紧了解决钢厂的“黄龙”
等严重污染问题; 对铸造、锻压、热处理、电镀等行业,进行专业化调整,减少了布
点;继续搞好锅炉消烟除尘,组织连片供热、推广蜂窝煤,发展石油液化气、煤制气,
改变民用燃料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加强前海海滨和崂山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市
内山头、海湾、岬角等风景点的管理和建设。坚持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相结合的方针,
抓新居住区建设和旧区的成片改造。抓城市供水和节水,配合“引黄济青”可行性研
究,抓紧永久性水源方案的论证,研究开发新水源。在加强市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
搞好县城和村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逐步建设县城和卫星城镇的基础设施,密切同
市区的交通联系。1984年,市人民政府组织发动全市人民办好四件实事,一是重建了
第一海水浴场;二是开始建设10个山头公园、游园、登高点;三是开始对宁夏路、威海
路、台柳路三条“卡脖子”路段进行改造、拓宽; 四是坚决处理了违章建筑、违章用
地和整顿市容, 共拆除违章建筑3072处、 12.2万多平方米,清理出被占用道路面积
16.6万平方米。此后,市人民政府每年均保重点,保投产,办实事,着力解决制约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至198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8亿元。主要建成了
青岛港八号码头、 黄岛电厂一期工程、胶州湾轮渡、山东路、杭州路立交桥、308国
道青岛段、青岛民航机场、邮电通信枢纽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 开始并加紧建设“引
黄济青”工程、前湾港一期工程、黄岛发电厂二期工程、胶济铁路复线和黄岛油码头
扩建工程等重点项目。此外,新建和扩建了电冰箱厂、洗衣机厂、铝加工厂、啤酒厂、
电视机厂等骨干项目,为经济发展积蓄了后续力量; 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步伐加快,
新建居民住宅419万多平方米, 完成了煤制气一期工程,重建了第一、六海水浴场,
建设了小鱼山公园和10个山头公园,拓宽了一批重要道路,等等。
1988年开始,特别是1989年市人民政府对《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补
充、完善后,实施分区规划,确立行政中心东移,重点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
伐加快。市政府每年都根据城市发展和改革开放深化的实际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确立并完成和基本完成10件左右的实事。1988年为建设100万平方米新住宅、增加100
辆公共交通车等11件大事, 1989年为建成100万平方米住宅,开工建设小白干路山东
路口立交桥和柳亭立交桥,建成青岛卫星地面通讯站等10件;1990年为建成住宅100万
平方米,新建翻建市区22条道路面积24万平方米的沥青路面,建成山东路小白干路立
交桥和流亭立交桥等11件。1991年,市人民政府为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
计划,确定在城市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组织好“双十”工程。即确保完成前
湾港一期工程、济青公路青岛段工程、邮电通讯工程、煤制气厂油制气工程等10项工
程; 确保开工和争取完成地铁一期工程、青岛发电厂扩建工程、环胶州湾公路工程、
错埠岭热电站工程、煤制气二期工程、电视发射塔工程等10项工程。至1992年,市级
行政中心东移进展顺利,城区格局的重大调整全面展开,青岛市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1988~1992年,先后建成了“引黄济青”工程、黄岛电厂二期工程、
黄岛油库二期工程、济青铁路复线、烟青公路青岛段、流亭立交桥、卫星地面站、煤
制气工程、程控电话工程和长途通信枢纽工程; 建设中的有前湾港一期工程、济青公
路青岛段、环胶州湾公路、青岛民航机场扩建等一批关系青岛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设
施;新建居民住宅663万平方米,其中从1991年开始的统建解困住宅35万平方米,安置
“特困” 户7000余户,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987年的5.8平方米增加到7.3平方米。
“八五” 期间的“双十” 工程有16个已开工建设。期间,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跻身
“国家级”行列,市辖市郊6县(市、区)成为山东省100强县(市、区),26个乡(镇)成
为山东省100强乡(镇),青岛市成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市。
推行科技优先的发展战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积极推行科技优先发
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经济。与工农业比例、工农业内部结构、工农业产
品结构调整相适应,重点加强农牧业、轻纺、橡胶、电子工业的科研; 结合青岛的基
础和特点,开展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海洋农牧化的科学实验; 做到既有长远规划,
又着重解决经济建设中现实的技术关键问题,坚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对重
大科研项目和技术课题,组织全市科技力量攻关突破。1980年起,青岛市进一步整顿
专业科研机构,发展厂办科研机构,健全四级农科网,推广和应用远红外干燥和热处
理,低温镀铁、太阳能地瓜育苗温床等50项科学技术成果,为经济建设服务。至1983
年,以专业科研机构为主,带动了厂办、农办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带头户的发展。全
市共取得科研成果1884项,一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一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其中,1983年全市组成了10个由多方面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科技专业组,
参与市政府一些重要经济决策的论证;厂办科研机构发展到近500个,农村科技服务公
司和服务站发展到6100多个,科技带头户发展到5.5万个。全市完成科研项目530项,
投产应用333项,占62.8%,投产当年产值1.1亿多元,实现利润1200万元。
1984年青岛进一步开放后,市人民政府提出: 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
目标,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向科学技术要新产品,要高质量,要经济效益。市
人民政府坚决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
制订各个层次的近期和远期科技发展规划; 争取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向青岛转让科技
成果,与青岛市进行科技项目合作; 进一步加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工厂企业的协
作,发展科研机构与生产实体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新产
品的开发,从而使科技工作有新的突破,科技成果斐然。1981~1985年,全市共完成
科研项目2439项,约占全省总数的25%。其中,仅获奖的431个项目即取得经济效益10
亿元,创汇782万美元,节汇2462万美元。全部成果有34项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44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78%。
1986年实施“七五”计划起,市人民政府继续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集中力
量组织科技攻关,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988年市属38个科研机构,18个实行了所长负责制,13个实行了承包经营,11个进入
了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了科技投入,改革拨款制度,实行科技资金分类管理;开展高
技术研究,抓了海洋开发、光导纤维、遥感技术、酶工程和微藻工程的利用等项目的
研究,推广信息技术,加快软科学的发展; 继续抓城市工业发展重点,集中力量进行
水产资源技术开发和轻工纺织、电子仪表、化工、橡胶等行业的重点攻关项目; 结合
“星火计划”的实施和胶州湾资源研究利用,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发挥即墨国家星火
培训基地的作用,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间作套种等农业10大新技术,加强了农
村科技网络建设,1987年全市农业建起近20个专业的农民专业组织310个;充分发挥中
央、省驻青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技术难题的招标、咨询,继续加强科研单位、大专
院校和企业的联合; 加快占地82.5亩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的建设,围绕生物技
术、精细加工、机电仪一体化等领域,开发高技术项目; 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和引进国
外智力工作,组建技工贸公司,组织青岛市高水平科技成果对外交流,进行技术出口。
青岛市进一步开放后,由于市人民政府坚持执行正确的科技方针加大科技投入,
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1985~1990年,共取得科技成果3285项,其
中328项达到国际水平,185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了国内空白,有24项(次) 获
国家级奖励,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70%。1992年,科研机构和队伍在改革中发展
壮大,独立科研机构发展到73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7.1万人。科技建设进一步
发展,青岛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保护委员会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胶州湾综
合开发试验, 经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等17个单位60多位专家历时4年的
联合攻关,2月通过国家验收。其中,“扇贝苗中间培育技术”等7项科研成果居国内
领先地位或填补了国内空白; “大面积海湾扇贝筏式养殖高产技术开发”、“对虾扇
贝混养”等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8月,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正式开园。12月,包括市
区东部中韩镇境内的高科技工业园、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市
北区的青岛科技街“三位一体”的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跻身
“国家级”行列。
改进和加强政府工作 1980年7月29日召开的青岛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
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将权
力机关同行政机关分开,建立了市人大常委会,将市革命委员会改为市人民政府。同
年,市辖各区县亦召开人民代表大会,进行直接选举,建立区县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
府。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认真接受人民代
表大会、人民代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检查和批评; 本着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
精神,加强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在坚持集体领导的同时,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
对市县区的经济建设、市政建设、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
究,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提醒市县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法规。
1983年3月, 市人民政府制定《关于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建立乡镇政权试
点工作方案》 ,并择点试行。1984年4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岛市所属各县
区撤消160处人民公社,改建成159处乡(镇)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对市八届人大二次
会议转至的790件提案作了认真处理,在八届市人民政府任期内,已解决的占67.2%,
着手解决的占30.9%, 因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的占1.9%。此外,通过信访渠道,接
待10万多人次,扩大了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解决了一批冤假错案和实际困难问题,落
实了党的政策。第九届人民政府产生后,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改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业的做法,把政府
工作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生活服务、为企业和基层服务的轨道; 本着精简、
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精简管理层次,压缩行政机构; 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
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实行部门负责制和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建
立了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 密切同群众的联系,建立市长接待来访制度和市长公开
电话;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县(市)区的职权范围,建立区级财政,扩大区的城市
建设和管理权限,增强区街活力,从而使市人民政府机关工作质量、效能和服务水平
有所提高,作风有所转变。特别是把经济战线的承包责任制和现代化目标管理方法运
用至政府工作,在市政府各部门全面实行了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在改进政府工
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至1987年,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汇报工作81次,
办理市人大议案及人民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市政协委员提案3000多件; 受理来信
来访4.9万多件次,处理完结4.53万余件次,处结率达92.4%;制订和颁布行政规章117
项,建立了政府法规管理机构,以全面清理政府系统颁发的法规和规章性文件。市十
届人代会一次会议后,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团结、统一、高效、廉洁、公正”做好政
府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机关各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和工作人员岗位制; 推进干部人
事制度改革,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公务员制度; 对市政府管理范围内的各级干部,新增
的试行聘任合同制和考任制,对原有的干部加强培训和考核;推进县(市)区体制改革,
进一步扩大县(市) 区级政权的权力,加强政权建设;贯彻实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
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健全基层政权组织。特别是市人民政府重点加强
了廉洁勤政、反腐倡廉的工作,一是把廉政工作真正摆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 二
是实行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同时发挥政府审计、监察
机构的作用,加强对行政工作和工作人员的监督。市第十届人民政府任期内,以保证
政令畅通、政纪严明、政务高效、政风清廉为重点,改进和加强了政府工作。1991年,
市政府认真接受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
全年共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16次, 办理人大议案2件,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
672件、 市政协委员提案331件,召开市长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5次。加强了
法制工作,全年经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和市政府审定共发布地方性法规、规章
30件。开展反腐败斗争,全市共查处干部违法违纪案件95件。推进以纠风为重点的廉
政建设, 突出检查清理干部在国内公务、 招生招工招干等活动中的不正之风,给予
107人以政纪处分。 1992年,市人民政府提出,一、进一步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
系;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廉政建设;三、加强政务纪律,保证政令畅通;四、积极进行
机构改革,严格机关岗位责任制,以建设廉洁、高效、求实、创新的政府机关作风,
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政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