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岛市革命委员会(1967.1~1976.10)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8&rec=69&run=13

层层夺权, 成立各级革命委员会 1967年1月22日,青岛市23个群众造反组织在
青岛市副市长王效禹的纠集下,成立了“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当日,在汇泉广
场召集数万人集会,宣称“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夺取中共青岛市委和青岛市人民
委员会的党政财文领导权,并宣读《告青岛全市人民书》,会上还公布了《第一号通
令》 。 新成立的“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 由45人组成,其中常委9人,随后又按
“三结合”的要求,补充了数名驻军首长和地方领导干部。3月1日,“青岛市革命造
反委员会”更名为“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并于3月8日通过了《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组
织机构设置草案》与人事安排。
“1.22”青岛夺权后,“市革命造反委员会”于2月2日召开造反组织代表会议,
部署在全市展开“夺权”斗争,会上宣读了《致全市革命造反派的一封信》。自此,
夺权风遍及青岛市各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演出了许多令人啼笑
皆非的闹剧。一时间,“夺权”与“反夺权”此起彼伏,“打、砸、抢”不可悉数,
各群众造反组织都把抢夺本单位公章视为“夺权”的标志,市民称这种夺权为“抢木
头”。
在“夺权”中,各群众造反组织从本派利益出发,明争暗斗,寸步不让,导致青
岛全面内乱。各级领导干部全部“靠边站”,不少人还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
权派”,各级党组织和行政机构都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停工停产,无休止的“大
辩论”和“打派仗”,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无政府状态弥漫全市。
1967年9月, 青岛市绝大多数单位都被“夺权”,并建立了各级革命委员会。全
市69个直属单位所建的革委会中,被市革命委员会承认的有59个,另有10个单位因派
性原因未被承认。
开展“反逆流”运动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王效禹,为实现其拉一派、打一派
和独揽山东大权的野心, 1967年3月在全省发起“反逆流”运动。青岛市革命委员会
于3月3日在《青岛日报》刊发了王效禹《放手发动群众粉碎反革命复辟阴谋》的文章。
同日,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召开常委会,听取了市革委文革办公室《关于当前本市资本
主义复辟逆流的意见》的汇报,决定在全市掀起“斗、批、改”高潮,以推进“反逆
流” 运动。4月24日,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党内最大
的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大批判运动的决定》,要求“把大批判同本地区、
本部门、本单位的斗批改紧密结合起来”。把斗争矛头直接对准了驻青部队、广大干
部和人民群众,加速了青岛市的动乱。
为了大造声势, 推动“反逆流”运动,青岛市革命委员会于4月10日、16日、17
日、23日和5月9日、15日,连续召开了数次全市规模的批判大会,会后还组织了游行。
自5月17日起, 又组织了长达月余的批判大会,每周一、三、五开大会,二、四、六
在各单位进行揭发批判。召开大会时,通过广播向全市转播会议情况。在此基础上,
又分市级机关、工业交通、财贸、文教卫生、政治、区县等11个口举行会议。通过上
挂下联的方法,把矛头指向各级干部,并指示被市革命委员会控制的群众造反组织,
加快“夺权”和“反夺权”的步伐。
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推行“反逆流”运动的恶果之一,就是在全市掀起了武斗之风。
各群众造反组织之间,在“革”与“保”、“夺权”与“反夺权”等问题上,形成了
严重对立,继而发展到武斗,而且次数频繁、规模升级。仅12月5日和6日两天,全市
就发生了武斗76起。青岛市较大的恶性武斗事件,如攻打4406工厂、4811工厂、青岛
交通局、青岛纺校和火烧外贸大楼,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1968年1月14日, 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成立了“青岛市文攻武卫指挥部”,并在全
市各部门成立相应分支机构。被市民称为“棒子队”的“文攻武卫”组织,参加了捕
捞公司武斗、 冲击海军潜士校,并在全市私设大小监狱100余处,先后关押无辜市民
2715人,有15人被直接打死,被株连受迫害者1537人。“文攻武卫”出现后,全市一
派恐怖气氛。
王效禹和杨葆华等人推行“反逆流”的另一恶果,则是使青岛的社会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但由于社会生产仍能按其惯性运行,加之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抵制少数坏人
破坏生产的企图, 工业企业大部分都在坚持生产。 至1967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比
1966年增长10%以上。钢材、棉纱、棉布、机床、化肥、农药、火柴、肥皂、机制纸、
自行车、缝纫机等主要产品的产量,都比上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大部分产品质量稳
定提高,成本下降。
推行“反复旧”运动,使青岛局势进一步恶化 王效禹把持的山东省革命委员会,
于1968年11月做出开展“反复旧”的决议,并在全省展开这一运动。11月16日,青岛
市革命委员会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根据省革委的指示要求,检查了青岛市存在的“复
旧”、“多中心”和对待造反派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并研究了如何进行贯彻等方面的
问题。17日,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召开全委扩大会议,会上由市革委主任杨葆华作了推
行“反复旧”运动的讲话。20日,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青岛市工人毛泽东思想
宣传领导小组。28日,《青岛日报》发表了题为《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要带领革命
群众打好反复旧这一仗》的社论,同时发表了“工农兵评论”: 《反复旧完全符合大
方向》。经过紧锣密鼓的酝酿和准备,开始了这场使青岛局势进一步恶化的“反复旧”
运动。
1968年12月24日,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向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报告了“反复旧”的开
展情况。报告中认为青岛市基层单位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绝大多数单位革命委员会是
所谓革命造反派掌权;二是少数单位“复旧”严重,“造反派做陪衬,原班人马上台,
守旧法、走老路,造反派受压,工作暮气沉沉”; 三是极个别单位“坏人”篡权,对
造反派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反复旧”运动,再次打击迫害了一批军队和地方干部。有的人被送往“五七干
校”进行劳动学习。还挑起了群众造反组织之间的矛盾和武斗,搞垮了一批基层革委
会,使整个社会再度陷入混乱,经济发展速度骤减。在“反复旧”运动中,青岛市革
命委员会增加了40多名所谓的工人造反派,还有197名造反派混入党内。
落实中央“批示”、“十条” 1969年4月1~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
在北京召开。九大以后,青岛市革命委员会进行了广泛宣传并组织了各种庆祝活动,
层层传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九大精神。5月9日,参加九大的驻青部队代表和
青岛市代表,向全市人民传达了中共九大会议精神以及毛泽东主席的多次重要讲话。
5月31日, 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召开全委扩大会,研究和部署了进一步掀起更深入、更
广泛地学习和落实九大精神的新高潮。
1969年8月16日,经中共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研究并经中共中央同意,
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由易耀彩任组长,王金泉、宋景华、杨葆
华任副组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立后,转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增补、调动、撤换各
级革命委员会成员的通知》,进一步解放干部,使许多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形成
了各基层单位的领导核心,改变了许多直属部门和基层单位革委会人员的结构,减少
了派性,社会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
10月6~14日, 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召开干部会议,揭发批判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
任王效禹和青岛市革命委员会主任杨葆华在干部问题上的严重错误,进一步落实九大
精神和中共中央解决山东问题的《批示》和“十条”措施。嗣后,市革委党的核心领
导小组为在“反复旧”运动中受到打击的干部给予平反,解放了包括原市委书记张敬
焘在内的许多领导干部。解散了所有司令部、总部和指挥部,削平了山头,促进了群
众组织的大联合, 稳定了局势。从1970年2月起,又逐步在各市区、市革委的各部和
各直属部门以及各大单位建立了党的领导核心小组。至1970年底,中共青岛市革命委
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的各级党组织进行了整顿、恢复工
作。
贯彻落实九大精神以后,青岛市的工业生产面貌有所改善,开发了一些新的项目,
研制了一些新的产品,甚至完成了援外任务,但由于在总体上要坚持“文化大革命”,
并要执行九大所制定的错误路线,社会生产的发展仍极为有限。
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 由于“反逆流”和“反复旧”的影响,青岛市社会生产的
总趋势仍处于下滑的局面。青岛市革命委员会于1971年3月1日召开了“抓革命、促生
产会议”,4月8日又召开了“全市掀起增产节约运动新高潮誓师大会”,力图扭转工
农业生产下滑的局面,并采取一些措施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
1971年底,全市提前两天完成了生产计划,工业总产值比1970年有所增长。38种
主要工业品都完成了生产计划,其中钢、钢材分别比1970年增长19%和20%,汽车增长
67%,拖拉机增长近150%。农业取得较好收成,崂山县粮食单产和总产量都超过往年,
有16个大队的粮食平均亩产过千斤, 近百个大队粮食亩产达800斤以上。群众性的技
术革新活动也取得一些成绩, 实现技术革新项目4600多个,其中较重大的项目500多
个。试制成功了2000马力双制动液力内燃机车、5000吨油轮、6000千瓦半组装式汽轮
机、1000安培大功率可控硅元件等一批新产品、新设备。全市在校的中、小学生已达
39万人,比1966年在校生增加一倍。
自1972年起,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开始注意全面抓生产计划,防止国民经济的宏观
失控。 1972年3月22日,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召开计划会议,传达全国、山东省计划会
议精神,总结了青岛市1971年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会后,又对电力供应、海洋渔
业和第二轻工系统等的生产管理,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1973年, 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加快了青岛的港口建设。当年5月,六号码头
工程开工,1975年5月竣工。黄岛原油输出码头一期工程也于1974年2月开工,1976年
7月竣工。这些由中央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对青岛的经济起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调整和整顿经济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民经济也因之获得了一定发展,
但生产中质量差、消耗大、成本高、事故多及计划不落实的状态,依然存在,“抓革
命”与“促生产”仍是难以统一。
批判“右倾回潮” 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于1973年8月23~31
日召开县以上干部参加的中共青岛市革委核心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传达和贯彻中共山
东省委工作会议精神。 10月9日至11月27日,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再
次召开工作会议,学习中共十大文件和中共中央关于解决山东问题的批示,学习中共
中央[1973] 4号文件。并学习讨论了杨得志关于中共十大精神的汇报提纲、白如冰在
全省地市级以上干部会议上的总结发言以及杨得志在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全委会议上的
讲话。
社会上一些派性严重的人,借机否定中共青岛市革委核心领导小组纠正“反逆流”、
“反复旧” 错误所取得的成绩,重新拉帮结派,再立山头,于1974年1月20日擅自带
人进驻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宣布恢复“1.22”夺权以后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的领导和办
事机构,接管工会、共青团、妇代会等机构。各大系统内的某些造反派也蠢蠢欲动,
串联呼应,准备重新夺权,因而影响了社会生产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致使1973年
的经济工作呈现下降局势。该年除农业、交通外,其余多项国家计划都没完成。工业
总产值只完成计划的94.4%, 69种主要产品中,完成计划的只有27种。1973年工业总
产值只完成34亿元,比1972年下降2.6%。
开展“批林批孔” 运动 1974年1月,全国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根据中共
中央和山东省委的指示,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于2月4日召开了深入开
展“批林批孔”动员大会。自此,全市上下以“大批判”的形式,全面展开了这一运
动。 4月10日,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批林批孔”办公室。5月3
日,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召开全市掀起“批林批孔”运动新高潮有线
广播誓师大会。 5月11日,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机关举行“批林批孔”大会,批判林彪
及其同党的反革命罪行。 6月19日,青岛市总工会召开“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重
要指示, 深入‘批林批孔’,夺取革命和生产的更大胜利”誓师大会。7月24日,青
岛市革命委员会再次召开党政军民“批林批孔”有线广播大会。8月1日,青岛市文化
局举办《批林批孔》展览。至1974年底,“批林批孔”已呈强弩之末的态势。11月23
日,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召开全市党员干部大会,交流经验,表彰先
进,号召进一步落实毛主席重要指示,深入“批林批孔”,加强党的领导,努力发展
大好形势。青岛市的“批林批孔”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还重点抓了贯彻执
行中央关于山东问题指示的工作。1973年6月7日,青岛赴京参加汇报会议的12位同志,
向中共中央呈报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央领导同志对山东问题指示要点的报告》(八条)。
6月15日, 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召开党政军民有线广播大会, 传达
《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山东问题的指示要点》(十条)和青岛赴京参加汇报会议的12位同
志向中央呈报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央领导同志对山东问题指示要点的报告》。
在全市各行各业迅速掀起“批林批孔”高潮时,少数“反潮流”人物,借机煽动
部分群众冲击各级领导班子,使许多干部无法正常工作,部分人甚至煽动停工停产,
进一步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混乱局面。企业亏损增多,市场极不景气,财政状况则更加
困难。就山东全省来说,1974年是“文化大革命”给山东经济造成最坏、最严重的一
年,青岛的经济状况亦与全省相同。
进行全面整顿 1975年1月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后, 对全国
的混乱局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 1月31日至2月1日,山东省委和济南军区党委召
开会议,贯彻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2月4日,中共青岛市革命
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召开全市党员负责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和第四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精神。自此,青岛市的全面整顿步入正轨。
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首先抓各级领导班子的整顿。在做好调整摸
底、分类排队的基础上,于1975年第二季度对市直属57个单位中的33个单位的领导班
子作了充实调整。后来又为相当于县级单位的领导班子,充实中、青年干部30名,交
流干部9名。
其次是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1975年2月27日至3月17日,山东省委召开工业
学大庆会议,对全省工业方面的整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青岛市革命委员会认真贯
彻这次会议和3月17日全省地市书记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毛泽东主席关于学习理论、
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三项重要指示,促进了全市经济形势的好转。
从增强党性教育入手,批判资产阶级派性、削平山头,搞好安定团结,是进行整
顿的另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有针对性地落实了“一打三反”、遣返、战备疏散等方
面的政策,通过一些政策措施调动老工人、有经验干部、技术骨干和老模范的积极性,
促进了稳定局面。
在全面整顿中,青岛市的各企业又重建和恢复了各项规章制度。从安全生产和岗
位责任制等基础工作入手,组织力量对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严格操作规程,并大力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生产秩序逐步好转。
1975年, 青岛市完成了许多重大建设项目。线路总长为142公里的22万伏超高压
输电线路建成; 从日本引进的价值80万美元的全省第一家03型联合纸箱生产设备安装
投产;青岛市第一座大型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胜利桥建成通车;青岛港六号码头主
体工程竣工并靠船通车; 红星船厂新厂区两座万吨级船坞基本建成。全市工业总产值
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156个单位全面完成了国家计划,实现技术革命1975项。全市
工农业总产值实现49.57亿元, 比1974年增长57.4%,其中工业增长69.7%、农业增长
19.9%。
开展“反击右倾反案风” 1975年底,在全国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反案风”
运动,重点批判邓小平主持或支持制定的《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草案、《关
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草案、《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草案等三个文件。3月6~
17日, 山东省委召开工作会议部署开展“反击右倾反案风”。3月17~23日中共青岛
市委召开工作会议,传达中央4号、5号文件,传达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讲话,开
展了“反击右倾反案风”运动。
这次运动, 对青岛市的大局没有重大影响。 由于各级领导班子比较坚强,加之
“批邓、 反击右倾反案风” 没有联系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大多停留在口头上的
“批判”,因而未能造成大的动乱。仅在7月4日发生过70余人冲击中共青岛市委和青
岛市革命委员会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