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青岛市人民委员会(1956.4~1967.1)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8&rec=68&run=13

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成立后,继续组织实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至1957年底,全
市胜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年,青岛市根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掀起了
生产大跃进高潮。 1958年8月,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大办人民公社的号召,开展了人民
公社化运动。1960年,针对青岛面临的严重形势,开展了生产救灾运动。从1960年下
半年开始,遵照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青岛市对全市农业、工业、交通、基建、财贸、文教等进行了全面调整。
组织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青岛市人民政府从1953年起,在三年经济恢复的基础
上,开始组织实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成立后,继续组织实施第
一个五年建设计划。至1957年底,全市胜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工业 至1957年底,全市工业生产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较1952
年增长71.76%, 平均每年递增11.3%。其中,工业总产值已达13.7亿元,较1952年增
长77%,每年平均增长12.1%。但各个行业发展不平衡,如化学工业较1952年增长了近
3倍,金属加工业增加了2.3倍,橡胶制品增加了3.7倍以上,而占工业产值比重50%以
上的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则增长28%。 工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比重增长较大,由1952年
的15.7%上升到1957年的32.07%,消费资料生产则由1952年的84.3%下降到67.93%。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至1957年底,全市国营企业共有汽车183辆,507.45吨位;兽
力车701辆,920.75吨位(合作社);货运人力车7094辆,3223.5吨位。全市运输总吨位,
国营企业为1888.05吨位,占40.59%; 合作社为1858.15吨位,占39.95%;个体为905.5
吨位,占19.46%。1957年全市货物周转为1958万吨公里。较1952年增长了75.38%。
1957年底,全市邮电业已有邮电局(所) 37处,其中郊区9处;信箱信筒269个,其
中郊区94个; 电话9490部,其中郊区240部; 电话用户5742户,按人口计算平均140~
150人一部电话。行业职工共计936人,其中业务人员739人。
财贸金融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全市财政收入共计19168万元, 财政支出为
12899万元(不包括上解省部分)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部基建投资2707万元,1957年投
资较1952年增长40.01%。财政收支也发生较大变化,1952年地方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
59.76%, 1957年增长到62.46%。 其他方面1952年占总收入的40.24%,1957年下降到
37.54%。在支出方面,1952年经济建设支出占总支出的57%,1957年下降到45%; 社会
文教支出由1952年占总支出的13.4%,上升到1957年的41%; 行政管理费支出从1952年
占总支出的29.57%,下降到1957年的24.2%。
文教卫生 教育事业方面, 全市新增普通中学11处、中等技术学校6处、工农速
成中学1处、 小学8处。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957年达到29594人,较1952年增加了一倍
以上;小学在校学生1957年达134946人,较1952年增加59686人。
文化事业方面,新增图书馆1个、文化馆6个,共计藏书50万册以上。电影院和戏
院1957年已达到20个, 电影队19个,每年演出场次在2.6万场次以上,观众人数每年
在1373万人次以上。
卫生事业方面,1957年医院为11处,床位1149张,较1952年增加1.38倍; 市民联
合保健站18处,工厂企业附设的保健、卫生所89处,并将原私人诊所组织成立了52处
联合诊所。
大跃进 1958年5月,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赶超英美的要求和口号。此后,
“左” 倾思想迅速滋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高潮。5月底,青岛市根据八大二次会
议精神,研究部署青岛学习宣传总路线和掀起生产大跃进高潮计划,忽视经济规律,
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大炼钢铁”。
1958年6月23日, 山东省地方工业会议要求进一步贯彻大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
方针,继续大力发展乡社工业,突出发展钢铁工业,以钢为纲促进机械工业大发展和
其他工业的普遍发展。根据全省工业会议精神和中共山东省委指示,中共青岛市委成
立钢铁生产领导小组和钢铁生产办公室。 6月27~30日,召开全市负责干部会议,提
出全市到年底必须产铁12万吨,期望达到15万吨;必须产钢8万吨,争取更多超额的口
号。为完成任务,会后各厂立即发动全体职工以土法为主大搞钢铁生产; 各区也成立
了钢铁办公室, 全市形成了土法上马、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8月13日,中共青岛市
委又根据山东省委“在组织实现整个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中,必须首先抓住钢铁、机械
二个元帅以带动其他工业的普遍发展,但是铁元师必须首先升帐,因为钢铁是机械工
业的粮食,钢铁计划完不成,也就阻碍了机械工业的发展”的指示和省委、省人委分
配给青岛市的钢铁生产任务,重新修订了原先提出的钢铁生产指标,做出了《关于今
明两年钢铁生产任务的决定》,提出: 1958年生铁的生产必成数为6万吨,期成数为7
万吨; 钢的生产必成数为7.5万吨,期成数为9.5万吨。1959年生铁必成数为40万吨,
期成数为50万吨;钢锭必成数为55万吨,期成数为75万吨;钢材必成数为30万吨,期成
数为35万吨。同时要根据需要加强矽钢的冶炼工作,并试炼其他优质合金钢。同时,
要求1958年炼粗铜200吨,1959年达到3000吨。
为保证完成1958年、1959年钢铁计划,要求除充分发挥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的炼铁
炉的生产潜力外,1958年还须建成55立方米炼铁高炉工程,1959年建设青岛钢铁厂。
1958年建设炼钢转炉6吨的4座、3吨的9座、1.2吨的23座;1959年,青岛钢铁厂建成12
吨转炉3座、6吨转炉2座。总计钢铁年产能力要求1958年达到钢71万吨、铁21.3万吨;
1959年达到钢110万吨、铁82万吨。
青岛地区既无矿石也无焦炭,原料均需从协作区调入,而各地均在“大跃进”,
无法满足青岛冶炼钢铁的需要。因此,中共青岛市委、市人委组织开展土法炼焦活动,
动员全市人民收集废旧钢铁、呆滞钢铁和闲置机器、设备用来化铁炼钢,从而使一些
可用器材被糟蹋。9月,青岛钢铁厂开始修建,设计年生产能力为产铁1.5万吨、钢锭
33万吨、轧钢30万吨。同时,在冶金部大力推广土法炼钢后,又在全市掀起了“小、
土、群”炼钢热潮。至10月底,自沧口到城阳的铁路沿线,矿石遍地,土炼炉成群。
11月,为完成中共山东省委提出的在钢铁生产战线开展“第一个战役”的决定,又在
全市推广掺用煤球、焦炭的土法炼钢技术,以解决焦炭不足。在此期间,青岛市属各
县将主要劳动力都集中使用于“小、土、群”炼铁生产上,严重影响了秋收秋种的及
时进行。11月13日,市委做出了在城阳组建7个专业钢铁厂的决定。为配合大炼钢铁,
市委、市人委发动全市人民节煤、节电,支援钢铁生产,并修筑了小白干路等配套工
程。
同时, 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对全省工农业生产发展不适当地提出的 “1959年平,
1960年超,1962年基本工业化”的号召,市委、市人委对1958~1959年的机械工业生
产任务作了修正。 提出: 在产值方面,1958年预计可完成31819万元,较1957年增长
114.96%;1959年产值将达111230万元,较1958年增长2.5倍,占全市工业总值的18.05
%。 对电站、车床、交通运输工具、仪表、动力、化工等设备均做出了不切实际的高
产规定。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 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
题的决议》 ,向全国发出了大办人民公社的号召。9月10日,青岛郊区第一个人民公
社——红旗人民公社成立, 是在李村等4个乡镇、14个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合并而成
的。至9月17日,郊区11个人民公社先后宣告成立,郊区农村全部实现人民公社化。9
月,即墨、胶县、胶南三县划归青岛市,也相继实现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在所有制和管理形式上,追求“一大二公”。“大”是指行政管理规模
大、经营范围大、统一核算单位大; “公”是指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高,农村所有生
产资料一律归公。在大办人民公社过程中,社员自留地、家禽家畜、生产资料和粮食
统统归公社集体所有,平调生产队的人、财、物力,大办工业、大办水利。在分配制
度上,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和工资制。不顾经济发展水平仍很低下的实际情况,一
律实行“吃饭不要钱”,柴米油盐菜由公社食堂统一供给; 无限制地扩大集体福利,
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等一律免费; 对社员的劳动评等定级,用基本工资和奖
励工资支付社员的劳动报酬。在耕种方式上,不顾实际情况,强行规定翻地深度、用
种数量、作物品种等。
实现人民公社化后,青岛市在农村展开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仅1959年
11月下旬,全市投入水利建设的劳力就达35万人,施工的大中型水利工程29项,小型
项目则遍地开花。1962年1月全市水利建设队伍增加到52万人,占全市总劳动力的60%
以上。两个月中共完成中型堤河坝1处、小型水库374座、塘坝828座、蓄水池727个、
小型拦河引水工程429处、小型水电站1处,挖掘、整修各种渠道4712公里,开挖机井
88眼。 此外,还完成水土保持面积313.6平方公里,治理涝洼地32万余亩。这些水利
工程对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项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
性,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对自然环境亦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大多数农民群众没有要求合作社合并的情况下,仓
促地推行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许多问题。大刮共产风,破坏了“队为基础,
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的基本体制,侵犯了社员个人的所有制,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
极性。生产上的乱指挥,水利建设上的不顾条件等等,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直接造成了粮食减产和群众生活困难的严重局面。
1959年1月, 青岛市根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
议》和山东省委的有关指示,抽调1585名干部组成工作组,到各县、区开展整顿人民
公社工作。1月上旬开始在部分社队进行试点,1月下旬全面展开整顿工作。工作组发
动群众开展以积肥、造肥、浇水为中心的生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农村干部群
众中的生产松劲情绪。同时,帮助各公社进行整党建党、整团建团和整顿各种组织工
作,发展壮大农村党团组织力量。
1959年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郑州召开扩大会议,提出要解决人民公社所有制
及纠正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问题,并制订发布了《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
制的若干规定》 和《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等文件。3月,青岛市各县、区分
别召开五级干部会议,以“谈心事,摆矛盾”的方式开展鸣放辩论,发动群众提意见,
认真讨论。 25日,青岛市召开市区机关、企业、学校等4万余人参加的干部大会,传
达毛泽东的指示和省六级干部会议精神。中央精神的宣传和贯彻,在基层干部和群众
中引起巨大反响。广大群众对“一平、二调”予以批评揭发,许多领导带头承担责任,
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为解除群众对政策的疑虑,青岛市宣布,粮食征购任务已结束,
过去瞒产、私分的粮食都算合法,并制订了1959年的生产指标,包购任务和分配方案,
从而安定了群众情绪,改善了干群关系,对春季生产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粮食
指标仍定的过高,集体食堂供给制和工分制难以结合等问题仍然存在,建立以生产队
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问题仍未解决。特别是庐山会议后,批判“右倾”机会主义,
批判否定“三面红旗”之风,严重破坏了生产力。
1960年11月, 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
(简称《十二条》),以及《关于贯彻执行〈紧急指示信〉》的指示。中共青岛市委及
时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对农村存在的“五风”问题进行
了检查,部署整风整社工作。青岛市成立了由市长李慕任组长的整风领导小组,负责
整改任务。 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工作会议,制订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
条例(草案)》(即《十六条》)。3月底4月初,青岛市在崂山马哥庄人民公社召开社、
队干部会议,讨论贯彻《十六条》。经过调整,将生产、管理、分配权下放和固定到
大队,在生产队建立了包工包产制度、评工记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后来,又进一
步调整到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新体制,较好地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的公社体制。
开展生产救灾运动 1958年和1959年连续两年的“左”倾思想指导下的大跃进运
动和严重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及生产上的瞎指挥,造成全市经济秩序混乱,特
别是加上连续多年的旱、涝自然灾害,使农业经济存在着严重问题。1960年,青岛市
农业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暴露无遗:一是粮食大减产,195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只有55683
万斤,比1958年减少6亿多斤,致使全市有117万多人(占农村人口的52%) 缺粮,扣去
种子、饲料,农村人口口粮很低。1960~1962年连续三年粮食总产量均处历史最低水
平。二是疾病严重,人口大量外流,非正常死亡不断增加,劳力、畜力大量减少,大
小农具损坏极为严重。耕地减少51万亩,到1959年底有20余万亩地未耕种;已耕种的,
因草荒绝产或基本绝产的有60余万亩。三是群众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民无心
生产,情绪低落。
1960年8月, 根据中共中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精神,中共青岛市委、市人委做
出了《关于贯彻执行省委开展生产救灾运动紧急指示的意见》,指出了青岛面临的严
重形势,部署生产救灾,要求认真组织抢收抢种,全面安排群众生活,保证不饿死人,
不发生大问题;教育群众不逃荒,不要饭,安心生产;压缩非农业人口,压低粮食定量
标准,切实做好分配工作,以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10月,成立生产救灾指挥部,
11月,又成立城市救灾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救灾运动,采取了一系列生
产救灾措施。
1960年, 全市农业种植越冬菜53787亩, 积储干菜6000余万斤, 生产无粮淀粉
27600斤及小球藻等代食品;城市中居民种地24683亩,积干菜72万斤,挖野菜116万斤,
捞海藻86.5万斤, 生产代食品166万斤,小球藻液94万斤。通过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
减轻了粮荒压力。同时,市委、市人委还制订节粮措施:一、压低城市居民用粮标准,
大搞“瓜菜代”; 二、进一步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从人力、物力、技术等各个
方面支援农村,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三、为实现上述任务,各行业、部门都必须服从
和围绕这一任务来组织工作,积极生产农机、化肥、农药、农具等,财贸部门做好种
子、肥料、农具、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和收购、供应商品等工作。为达到目的,
市委、市人委要求城市大种粮菜,作为节约粮食和实行低标准的主要出路,对大片荒
地,实行有组织统一耕种; 公社暂时种不了的,通过厂社、区社挂钩、协商,组织专
业队耕种;对零星荒地则见缝插针全部开垦种粮;大力生产代食品等。同时做好发放救
济款、救济物资等工作。为了保证市场物价稳定,保证群众生活的基本需要,政府对
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经营实行补贴亏损的方法。1961年和1962年,粮食供应补贴达1132
万元, 蔬菜供应补贴731万元。在郊区农村,拨款76万元重点支援困难社队,拨出大
批药品为患病群众治病。两年中,青岛市共对城乡生活困难群众发放救济款673万元、
棉布22万米、棉花38000斤。
经过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到1963年,已经基本上渡过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人民生活开始好转。
初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1958年和1959年的“大跃进”,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结
构,破坏了生产力,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危害,1960年便陷入了严重困难状况。但在
1960年初下达的《关于青岛市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三年规划的初步意见》中,
仍对1960年及1961年、 1962年的国民经济指标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规定。3月,接到山
东省委、省人委关于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的通知后,作了部分修改,降低了部分指标。
结果,1960年青岛市除农业外,工业生产仍呈现“跃进”态势。从1960年下半年开始,
遵照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和省委、省人
委的指示精神,青岛市对全市农业、工业、交通、基建、财贸、文教等部门进行了围
绕适应和服务于农业调整的这一中心进行调整。
农业 按照中央方针,整顿巩固人民公社,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方针,反
对刮五风,加大城市支援农业以及包干到户、扩大自留地等措施。在生产救灾方面,
大力开辟荒田,开展大搞瓜菜生产和海产品生产,较快地恢复了农村的生产力。
1962年, 尽管农业生产仍遭受旱涝灾害,全市粮食总产量仍达到10640万市斤,
比1961年增长了22.48%; 蔬菜、畜牧、水产等也都好于1961年,生猪的年末存养量达
到15975头,比1961年增长2.49%。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农业劳动力达
到195万人,比1961年增加了1.5万多人,已经超过1957年的劳动力水平,劳动力的体
质也得到增强;大家畜下降趋势已经停止;农机、农具增加较大,拖拉机比1961年增加
67%,铁制小农具已满足需要;水利工程和设施经过恢复、修整、配套,也日益发挥出
效益;化学肥料供应有较大增加,调整方针已初见成效。
工业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后,青岛
市对全市工业布局、规模及生产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但由于对中央的方针体会不深,
情况不明,心中无数,对调整指标和调整布局感到无法下手,故调整工作迟缓,丧失
了近一年的时机”。1961年底,方才制订大幅度调整方案,对全市工业、交通、基建
和农业进行了调整。
市人委总结了全市工业生产存在“多、快”有余而“好、省”不足和以农业为基
础的方针贯彻不够; 在计划安排中缺乏综合平衡、要求过高、钢铁冶炼和机械工业发
展过快; 而对纺织、轻工等行业撤、并过头,让路过多,资金被挤占、设备陈旧、吃
老本现象严重;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失调等问题,遵照中央将工业部门的
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的指示和山东省调整方案的规定指标任务,对全市
工业企业予以调整。同时抓紧企业内部的整顿工作,加强企业管理。调整的重点是,
缩短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和基本建设战线,加强工业支援农业和轻工、手工业的生
产,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恢复和改善生产秩序,降低成本、减少亏损,提
高劳动生产率等。
1960年底至1963年6月,青岛市对全市118个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整,其中停产保留
9个、 撤销27个、合并29个、转为集体22个、调整隶属关系17个、转为非工业单位10
个, 调整后新增加4个。全市企业总数已由1960年末的256个调整为172个,减少了84
个,完成了山东省调整方案规定的调整任务。其中撤并的主要为重工企业。如撤销了
一钢、四钢厂和各行业炼钢车间;合并沧口、沙岭庄铁厂,停开部分炼炉等;合并、撤
销了部分化工企业。而对支援农业和轻工企业则有所发展。1962年,全市生产农业生
产资料的工业企业由1960年的28个增加到35个。
对城市手工业、 公社工业和学校工业也进行了调整。至1963年6月,全市手工业
生产厂、社由1960年底的88个调整为192个(其中由公社工业转为合作社的48个) ,增
加了48个; 城市公社工业由1960年末的536个调整为139个,减少了397个;学校等单位
的工业则由1961年的44个调整为17个,减少了27个。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工农业和工
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得到进一步协调。至1963年,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由
1960年的43.7%上升到51.2%。加强了对支援农业、轻工市场和重工业短线产品以及以
工业产品为原料的产品生产和维修力量; 适当压缩了重工业和其他行业的长线产品,
使工业生产趋向合理。随着工业布局调整的成功,初步改变了原材料、煤炭、电力供
应紧张、劳动力浪费、生产秩序不正常的情况。工业部门已初步转向以农业为基础的
轨道上来,使工业的发展为农业可能提供的粮食、原料逐步相适应。
1962年,青岛支援农业的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由1961年的4.68%增加到5.11%,
1963年上半年较1962年同期又增加了8.8%。1962年国家和地方安排的支援农业产品全
部超额完成计划,其他产品也有很大的增加。专营和兼营生产农业生产资料的企业数
量也从1961年的32个增加到36个,并恢复和增加了20多个新产品。同时,派出技术工
人到农村维修农具机械、帮助县社企业设立维修点等。
轻工业和手工业生产得到加强。1962年,全市轻工、手工业产品占总产值的比重
已由1961年的40%提高到41%以上。60种日用工业品中除19种因受农村产品原料的限制
而下降外, 其余均大幅增加, 26种产品超过了1957年的生产水平。手工业产品已达
800余种,超过1957年的500多种,由于轻工业、手工业的加强,有力地支援了市场,
许多产品已敞开供应。同时,青岛市还加强了国防产品的生产,增加军械设备、军械
车改装、消防装备、电器仪表等军工产品的生产。
通过企业调整和狠抓产品质量, 工业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产品品种增加。
1962年对轻工、 纺织、 机械、化工、手工等5个行业135种可比产品的质量检查,比
1961年提高的有115种, 占85%。1963年上半年对重工、化工、轻工、手工4个行业的
199种产品检查,有89种达到一类产品(质量全部达到标准,成批生产质量稳定,用户
满意)占44.2%,较年初提高2.7%;二类产品(主要质量指标符合标准,成批生产基本稳
定,用户基本满意)98种,占49.2%,较年初减少了1.8%;三类产品(主要质量指标未完
全达到标准或质量波动很大,用户有意见) 12种,占6.1%,较年初减少了0.9%。在质
量提高的同时,还增加了许多新产品和新品种,如榨油机、多种脱谷机、弹花机、火
柴盒、钢精饭盒、打火机、尼龙袜、不锈钢表带等支援农业、轻工市场的产品和供出
口的各种纺织品等。
根据工业《七十条》的精神,初步整顿了企业生产秩序,加强了企业管理,降低
了原材料消耗,降低了成本,减少了亏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利润。如机制
纸的用浆量由1961年的1107公斤降低到1963年上半年的972公斤; 转炉钢用生铁量由
1961年的1407公斤降低到1963年上半年的1107公斤; 电石用电量由1961年的3192度降
低到1963年上半年的2857度。
随着原材料消耗的降低,企业亏损减少,成本降低。1961年,全市共有43个亏损
企业和200多种亏损产品。 至1963年上半年,亏损企业减少到16个,亏损产品减少到
127种,分别减少了60%和63%,亏损额由1961年的7379万元减少到221万元。
职工劳动积极性也大大提高。1963年6月,职工出勤率已达95%,比1962年提高2%,
全员劳动生产率1962年达到8167元,1963年上半年达到4927元,比1962年同期提高了
27.8%。 利润率也有较大增长, 1962年利润额达到13150万元,比1961年增长2.7%,
1963年上半年实现利润963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9%,比1962年同期增长了67.4%。
基本建设 针对青岛市基建战线过长,规模过大,特别是重工业建设偏重的状况,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和省委、 省人委部署,青岛市人委自1961年起到1963年5月,
对全市基本建设项目进行调整,缩短了基本建设战线。1962年,全市基建项目由1960
年的189个减少为93个。两年中,全市共停建、缓建了109个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共计
11947万元, 至停建时实际完成6980万元。两年中,又经省人委批准收尾、维护投资
875万元。
对停建缓建项目,根据支援农业、保证出口、市场供应和关乎人民生活以及在投
资少、收效快、只余少量收尾工程或可改作他用的精神,进行排队、报批,分别处理。
(一)建成和转出的项目52个。对支援农业、保证市场供应和有关人民生活的项目,经
省人委批准投资215万元进行收尾, 共计可交付使用的33个,其中除汽轮机厂房未交
付使用外,交付使用的共有中、小学校10处、厂房6处、仓库5处、宿舍4处、医院2处、
其他5处。转出19项(原计划投资1800万元,实际完成1204万元) ,其中经国家批准转
入计划内4项,技术措施6项,转集体所有制和民政部门的9项。(二)报废撤销、停产、
保点、停建等57个项目,总计原计划9471万元,实际完成5198万元。其中报废撤销16
项(投资1387万元),停产保点2项(投资709万元),停建26项(投资3075万元),以及其
他只做了少量工程和仅列计划的13项(投资27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 市人民委员会在调整农业、工业和基本建设的同时,还相应调整
了文教卫生事业,充实了专业技术力量,加强了提高质量的工作。教育工作,进一步
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有了较好
的发展。同时控制了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指标,适当发展了中、小学
教育。1961~1962年,扩建、新建了中小学25处(中学5处,小学20处) 。中学在校学
生1962年比1961年增长26.4%, 1963年比1962年增长13.4%; 小学在校学生1962年比
1961年增长14.1%,1963年比1962年增长13.8%。还根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提倡
群众办学,举办了各类业余学校和民办学校,以满足群众学习文化技术的要求。文化
艺术工作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在为工农兵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上取得一定成绩。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开展了以预
防肠道传染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使青岛市的卫生面貌有所改善。体育工作,开
展了群众性的业余体育活动,在增强人民体质和为生产、为国防服务等方面,都取得
了积极的效果。科学研究工作贯彻了科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方针,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许多关键问题,研究试制成功
了双层客车、轻快客车、农业轴承、多种脱粒机等新产品。还总结研究出许多有效的
农业增产经验。 如引种的“辉县红”小麦,大面积试种平均亩产达到736斤。海洋、
水产方面培育成功了“海青一号”海带新品种,并向亚热带的闽、粤海域进行了移植
海带的试验。
青岛市人民委员会还根据上级指示,进行了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工作。在
减少的职工和城镇人口中,支援农业的劳动力占86.83%,由于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
国家减少了城市商品粮的销售量和工资支出。这一措施,有效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促
进了经济形势的好转,同时也推动了企事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和机关工作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