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岛市旧政权施政纪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8&rec=62&run=13

1891年6月, 李鸿章和山东巡抚张曜对胶州湾进行了两天实地调查,认为胶州湾
水深港阔,形势险要,是一天然良港,即联名奏请光绪皇帝在胶州湾设炮台、驻扎军
队, 所需经费拟由山东海防捐中截留。1891年6月14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在胶州湾
设防的建议。1892年秋,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广武前营、广武中营、嵩武前营、嵩武
中营四营兵力,约2000人移驻胶澳。
章高元首先在青岛山西、青岛湾畔(今人民会堂址)显著位置建总兵衙门,作为办
公和居住场所。在八关山西北侧(今青岛海洋大学五校门)建嵩武中营,在小鱼山之北
(今青岛海洋大学体育场) 建广武中营,在今市公安局址建嵩武前营,在西镇(今青岛
肉制品联合加工厂) 建广武前营。在团岛岬建团岛炮台,在西镇筑西岭炮台,在莱阳
路8号修筑青岛(衙门) 炮台。1893年在杨家村北侧(今台东邮电局)设立军用电报房,
在小鲍岛村(贮水山南麓)设军火库。
清军还根据防务和装卸军用物资的需要,于1892年开始在青岛前海建造了两座码
头。一座位于小青岛的西北向,名为青岛栈桥 (亦称前海栈桥、南海栈桥、铁码头、
大码头等),桥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另一座位于总兵衙门前方,名为“衙门
桥”,又名“蜗牛桥”,桥长100米、宽约10米,同是石基灰面。1893年码头建成后,
主要用于北洋水师舰船靠泊启离、水师官兵上下和军用物资起卸。
清军在进行军事设施建设和港口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进行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修通了青岛连接胶州的大路,修建了由总兵衙门通向李村的两条主要道路: 一条自总
兵衙门起,往东通四方,经沧口,至李村; 另一条则与前者在贮水山东南侧分岔,经
河西达李村, 其间有支路通张村等。道路宽约5米,土沙铺面,主道用于当时的马车
运输。乡间小道,沟通连接各个村落,包括通向团岛、湛山、兵营等小道均为土路。
总兵衙门和大小码头建成后,青岛湾逐渐成为航商、渔民泊船靠岸的理想地区,
“衙门街”(亦称“滨海街”、“东关街”,由总兵衙门通往东北方向的道路)成为集
各类马车驿站、作坊、饭店的主要街道;新街(亦称“大街”,由总兵衙门通往西北方
向的道路) ,则成为容纳大小渔行、钱庄、当铺、药店、粮行、杂货店、洗染坊等的
主要商业街。至1897年春,青岛口一带已有工商店铺71家,涉及十多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