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县级领导班子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7&rec=84&run=13

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年龄、文化结构情况变化 1949年底,全市20个县级(包括相
当县级在内, 下同)单位有县级干部379人。随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以及市辖
区域的不断扩大, 到1990年底,全市共有县级单位551个,县级干部2463人。县级单
位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文化结构,同1953年相比,已发生显著变化。1953年全市县
级干部1078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67名,占15.5%;高小以下文化程度的296
名, 占27.4%。 1985年底,经过调整充实后的县级单位领导干部1816人,平均年龄
48.4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947人,占52%;初中以下的209人,占11.5%。1990年
底全市有县级干部2463人,平均年龄48.87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305人,占52.9%;
初中以下173人,占7%。
选拔领导干部的原则 中共青岛市委选拔领导干部一贯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并
依不同时期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建国初期,强调德才资(品德、
才能、资历),要求领导干部具备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基
本素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青岛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大胆地正确
地”提拔各方面优秀干部的方针,要求把经过历次政治运动考验,忠于党,忠于共产
主义,立场坚定,干劲大,作风好,与群众有密切联系,并且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业
务水平的干部,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着重提拔了一批
懂业务、懂技术、会管理的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1983年机构改
革以来,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方针选拔领导干部,先后对县
(市)、区及市直单位领导班子普遍进行了调整。1986年本着“相对稳定,局部调整,
完善结构,提高素质”的原则,在县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中强调以中青年干部为主体
的老中青干部组成,坚持把革命化放在首位,实事求是地看待学历、文凭和实际工作
水平的关系,年轻化与班子梯次年龄结构的关系,注意从有较高文化程度,并在“四
化”建设和改革中具有真才实学的干部中选拔人才。1990年根据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
精神,围绕“稳定大局,发展经济”为中心,进行县(市)、区改选换届工作,做到:
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年龄梯次结构的要求,
注意保持班子年轻化的优势;坚持群体优化的原则,从整体上提高班子的素质;坚持
选拔妇女干部,注意让妇女干部挑重担;坚持干部交流,注意做好退出班子及落选干
部的思想工作。
提拔县级领导干部的程序 建国后提拔县级领导干部,长期以来是由县、区、市
直单位提名,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考察,报中共青岛市委讨论决定。凡经中共青岛市
委决定提拔的县级干部,属中共青岛市委各部、委、办和中共县委的主要负责干部,
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后方可任命,其他则由中共青岛市委直接任命。任命前,中共青
岛市委常委或由中共青岛市委委托组织部负责人根据考察意见找本人谈话,指明其优
缺点,提出努力方向。1983年机构改革以来,中共青岛市委对县级干部的选拔、任免
进行了改革,主要是:(一)提名方式改为广泛提名推荐,做到民主评议和民主推荐
相结合。(二)对市政府组成部门正职领导干部的任免,改由中共青岛市委向市政府
推荐,按照法律程序,由市政府报请市人大常委会任免;政府部门的副职和其他单位
的行政正副职由中共青岛市委向市政府提名,由市政府任免。(三)试行领导干部任
期制, 对市计委、经委、财办、司法局4个部门新增的领导干部(副职),于1986年
11月至1987年1月在全市进行公开选拔,经过考试、考察、筛选,最后有4人入选。入
选干部实行任期制,任期两年。
培养提高县级领导干部的主要措施 建国后在培养县级领导干部方面,中共青岛
市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带职脱产培训。即选送培养对象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或大专院校学习(3个月至1年)。(二)经常性考察。一般每年由
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考察一次,逐人整理材料,并同本人交换意见,对其中群众意见
大的作必要的调整。(三)蹲点调查,密切联系群众。(四)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五)指导县(市)、区和市直党委、党组建立健全自身建设
的各项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