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对外开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7&rec=73&run=13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青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后,中共青岛市委和
市人民政府于5月30日向中共山东省委、 省人民政府上报《关于青岛市进一步对外开
放方案的请示》。该方案分析了青岛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提出进一步开放
的规划。主要内容有:加快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改造老企业;兴办青岛经济技术开
发区;兴办石老人旅游区和薛家岛旅游区;并对相应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体
制的改革,实行的特殊经济政策,加强对外开放工作的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意见。
1985年后,中共青岛市委将对外开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都提出具体工
作要点。中共青岛市委常委经常研究对外开放工作,设立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由中共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兼任。
发展外贸
建立健全对外经贸机构 1984年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政府成立市经济技术开发
领导小组(1988年4月改为对外开放领导小组) 和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统一领导
和管理全市的对外开放和对外经贸工作。市属各工业局(公司)也都设立了外经部门。
1987年9月12日, 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青岛市从1988年1月1日起对外经济贸易实
行计划单列,赋予相当于省一级对外经贸管理权限,自营进出口贸易。此后,青岛将
粮油食品、 纺织品、土产畜产、化工医保、轻工工艺、五矿机械6个外贸进出口专业
公司进行调整, 成立9个外贸专业公司和外贸储运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咨询公司等对
外经贸专业机构,使青岛的对外贸易直接踏入国际市场。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
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下放项目审批管理权限。同时,经经贸部批准,17个具备条件
的生产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从而自上而下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对外经贸工作
体系。
培养经贸干部 为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提高外经贸干部的业务素质,中
共青岛市委责成各级外贸部门加强对外经贸干部的培训工作。通过举办电大、函大、
专业班、专家授课、党校代训等形式,共培训干部1万多人次。有500多人取得大专学
历和专业证书。有1000多人成为外经贸工作的骨干。全市已初步形成一支政治素质、
业务水平都较好的对外经贸工作干部队伍。各乡、镇也有了一批基本能够按照国际惯
例与外商打交道的骨干力量。
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交通、通讯及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有
很大改善。民航扩建了机场,开通了国内十几条航线,开辟了直航香港的定期包机;
电话、电传、传真实现了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直拨;市内出租汽车和供应外商食宿
的宾馆条件也大大改善。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已建立起一套适应外商来青岛投资办企业
的工作程序。在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改革法规和优惠政策的同时,地方性涉外经济法规、
规章也日臻完善,基本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建立了金融、物资、劳务市场。
各部门的办事效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对外宣传联络工作 通过国内外报刊登载文章、编印宣传画册、举办展览和
邀请国内外新闻界人士来青岛访问、到北京举办中外记者和驻京外国商社新闻发布会
等,广泛开展宣传联络,介绍青岛,广交朋友,扩大青岛的对外影响。到1990年底,
青岛市累计派出经贸团组1366个、5034人次,分赴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培训和
洽谈经贸合作。先后邀请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78批、4501人次外商来青岛洽谈经贸
业务。通过其他渠道来青岛从事经贸活动的外商已逾2000人次。中共青岛市委、市人
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也率团到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出访,进一步加快了青岛与海外经贸
合作。
由于中共青岛市委认真贯彻执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措施得力,所以对外开放
取得明显的成绩。 1978年青岛出口商品收购值为4.9亿元, 1990年达到20.8亿元。
1979~1990年累计完成出口商品收购值146.8亿元,是前20年总和51.6亿元的2.84倍。
1988年国家批准青岛对外贸易计划实行单列,当年自营出口2.17亿美元,出口商品达
400余种。 1990年自营出口3.35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35%。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和
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扶持和发展传统的纺织服装、啤酒饮料、
橡胶化工、矿产建材、轻工工艺等行业的产品出口。1990年又开发了电冰箱、电视机、
洗衣机等一批机电产品出口。各县(市)区也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趋势,大力发展创
汇农业,发挥传统农、副土特产品的出口优势。到1990年底,出口生产企业已发展到
600家。
利用外资 青岛市利用外资起步于1979年。开始主要是进行补偿贸易项目,1981
年搞了国际租赁和对外借款项目,1984年起有了外商直接投资举办“三资”(合资、
合作、独资)企业。1987年开始利用外国政府贷款。
兴办“三资” 企业 1984~1990年底,共批准“三资”企业174家。其中合资企
业126家,合作企业26家,独资企业22家。总投资额5.17亿美元,合同外资额2.8亿美
元,占总投资额的54.5%,实际投资额1.44亿美元,占合同外资额的51%。投资额在
300万美元以上的有33个项目, 有些项目高达1000万美元以上。来青岛投资的共有14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其中有香港95家,合同外资1.84亿美元,占65.3%;日本24家,
合同外资2666万美元,占9.5%;美国15家;新加坡8家;台湾12家;其余为韩国和东
南亚等国家。 到1990年底,“三资”企业开业和投产的共90家。1990年完成产值3.8
亿元, 营业收入4.6亿元,税利1652万元,外汇收入8221万美元,出口创汇2039万美
元。有7家企业、5种产品被评为先进企业或获得国内外金、银、铜牌奖。
补偿贸易和加工装配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
易) 业务, 从1979年开始,到1990年共批准补偿贸易项目80个,外方提供设备价款
5694万美元, 加工装配项目168个, 外方提供有价设备价款879万美元。工缴费收入
1.238亿美元。
国际租赁 1981~1990年共成交租赁项目56个,合同外资额2543万美元。这些租
赁项目, 主要是从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香港等9个国家和地区引进的机械设
备1533台(套),用于改造纺织、服装、橡胶、轻工、交通、冶金、化工、造船、消
防、卫生等行业。
对外贷款 1981年利用国外商业贷款140万美元。 1985~1990年共融资2.06亿美
元,实际利用外资1.48亿美元。其中青岛市的租赁项目利用外资1992万美元。
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始于1987年,到1990年底共批准22个项目,合同贷款4.59亿美
元,实际使用额4.55亿美元。其中日本贷款15项,4.34亿美元,占贷款总数的95.3%。
在贷款项目中, 基础设施贷款额4.27亿美元, 占93.8%;工业贷款2842万美元,占
6.2%。
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
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允许其中的某些城
市划定一个有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兴办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共青岛市委按照中共
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的部署,制订了青岛市包括兴办开发区等内容的进一步开放的方
案。10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市进一步开放、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方案,
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据此,青岛市开始了开发区的筹建
工作。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设在黄岛区薛家岛镇,具体位置是胶(州)、古(镇)铁路
线(拟建)以东,烟固墩以西,前湾港以南,唐岛湾以北,规划建设面积15平方公里。
1985年3月28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奠基典礼。
中共青岛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为适应开发区初创时期的需要, 1984年8月组建青岛
市经济开发公司,负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和管理。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建设和发展,
中共青岛市委于1986年3月组建中共青岛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由1名副市
长兼任书记, 设3名副书记。同时成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开发区的
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到1990年底,开发区在6年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亿
元, 建成从胶南铁山水库到开发区全长32.5公里、日输水能力8万吨的供水管网工程
和由黄岛发电厂至开发区的11万千伏安的输变电工程,以及每小时可供热60吨的集中
汽水暖供热工程, 建起具有5万门通话能力的微波站,开通20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
完成长达21公里、日排污能力2万吨的污水排放管网工程,在先期开发的2平方公里范
围内, 建成域内道路21公里和连接黄岛与开发区的域外道路5公里。设计年吞吐能力
达4000万吨的前湾港于1987年12月动工兴建,胶(州)古(镇)铁路也将于1993年投
入运营。开发区内完成通用厂房、专用厂房、商业网点、仓库、住宅、宾馆、学校、
医院、 幼儿园、职业培训中心等29万平方米的地面建筑工程。起步阶段2平方公里的
基础设施和地面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善。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经济活动中享有国家、省、市赋予的许多优惠政策。除具
体贯彻执行国务院和山东省政府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和发展内联企业的有关规定外,
1986年经青岛市政府批准,先后颁布实施了有关中外客商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兴办
企业的减征、免征地方所得税等各项规定,为发展开发区的经济注入了活力。
中共青岛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积极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大力抓好项目
建设,多方招商引资,吸引了香港、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瑞
士、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到开发区设厂投资。6年累计批准169个项目(其中外资
项目38个),合同投资总额10亿元,其中利用外资9755.7万美元;累计开工投产的生
产性企业100家, 其中内联企业78家、“三资”企业22家。1990年工业产值达3.07亿
元,与1989年相比,年增长率为65%;出口创汇额达到3150万美元,比1989年增长96
%。
中共青岛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还致力于“软环境”
的不断改善,强化依法治区,改革、完善行政管理,增强投资服务。
发展旅游事业 1984年青岛对外开放,为全市旅游业的兴旺带来新的转机。中共
青岛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于同年8月组建青岛市旅游开发公司, 1985年设立青岛市旅游
局,重点开发薛家岛、石老人旅游区和市区前海海滨、崂山风景区的旅游景区。修复
湛山寺、崂山太清宫、华严寺和康有为故居等名胜古迹。整修了栈桥、第一和第六海
水浴场,新建小鱼山、信号山等10个市区山头景点、公园,使青岛的自然景观、人文
景观、历史景观和现代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纵横交错的旅游景观网络。
1984年以来,加强旅游法规的制定,培训了一批旅游专门人才,到1990年共有专
职翻译、 导游人员200余名,语种有英、日、法、德、俄、韩、西班牙等语。加强旅
游接待服务工作,有计划地进行了旅游设施的建设。新建和改造了汇泉王朝大酒店、
海天大酒店、黄海饭店、石峰宾馆、八大关宾馆和华侨饭店等涉外宾馆。1990年青岛
已拥有一类宾馆一家,二类宾馆3家,三类宾馆16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6处。全市
共有涉外宾馆28处, 床位4000余张。其他宾、旅馆1500多处,床位8万余张。旅游交
通迅速发展,民航、铁路、通讯等旅游交通设施和运力成倍增长,为发展青岛的国际、
国内旅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为充分利用青岛集高山、大海胜景于一地的优势,开辟了国际钓鱼活动、海上旅
游、空中观光旅游、大泽山葡萄节、民情民俗旅游等旅游项目,引起国内外游客的浓
厚兴趣。同时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累计开发新产品近千种。1990年广州举办中国旅
游购物节,青岛参展120种旅游产品,其中有20种获天马金奖。
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对青岛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增
加了财政收入。1990年接待海外宾客7.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5亿元外汇人民币。
接待国内游客391万人次, 旅游收入3.42亿元;二是扩大了劳动就业。1990年全市直
接从事旅游业的职工1.2万人, 其他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达10万人;三是改善了投资环
境,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和带动了城建、交通、外贸、金融、房地产、商业等相关
产业的发展;四是扩大了国际间的交流,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窗口和桥梁作
用。 另外,自1988年底以来的两年间,来青探亲旅游的台胞累计超过3万人次,对增
进台胞对祖国大陆的了解、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作用。
青岛旅游业的发展也得到国家和山东省旅游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全国“八五”旅
游规划,把青岛列入重点开发的地区之一。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产品体系中,把青
岛列入国家级旅游线路(国线)。山东省在旅游发展专业规划中,将青岛列入山东旅
游“两片一线”上的重点,要求青岛发挥“龙头”作用。这一切都为青岛旅游业的发
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