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体制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7&rec=70&run=1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商品统一定价范围逐步缩小,市场调
节的范围逐步扩大。中共青岛市委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要求,改革流通体制,
培育和发展了各类市场,使价值规律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得到发挥。
拓宽流通渠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政府在1985年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改革批发体制,冲破一、二、三级批发层次,建立多成分、
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批发体制,建立和发展各种类型的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实行
多种联营联销形式,支持生产单位同批发和零售企业挂钩,开展自销,发展农工商联
合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零售市场,贯彻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大力
发展第三产业,在税收方面给予扶植。经过改革,长期形成的独家经营、按层次分配
调拨商品的旧管理体制开始被冲破,成立了一批按专业特点设立的批发公司,大中型
零售企业划小了核算单位,国营小型企业实行了“改”(改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
“转”(转为集体所有制经营)、“租”(实行租赁经营)。城乡集市贸易得到迅速恢复
和发展。到1990年,全市城乡集贸市场达510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17处) ,年成交额
17.5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3.5%,各类商业网点发展到8.65万个。多种
经济成分得到迅速发展,在全市商业饮食服务业中,个体从业人员达10.1万人; 在全
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经济占16.3%。
培育各类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调节作用 在发展消费品市场的同
时,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政府注重各类市场的培育和建立。逐步建立资金市场。各
专业银行打破条条限制,广泛开展资金拆借等融资活动,初步开放证券二级市场,建
立外汇调剂中心。建立全市综合性的生产资料市场。通过市场调节的物资比重越来越
大,至1990年,全市计划外物资供应已占物资销售额的90%以上。自1985年开始建立
技术市场, 已形成由500多个技术贸易机构组成的市场网络。还建立了人才交流和劳
务市场, 累计引进各类技术人才3600多名,安置就业5.6万人。1989年,在治理整顿
中,针对流通领域中的混乱现象,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
的决定》 ,清理整顿了包括党政机关经办的各类公司,撤并405户,集中力量查处了
违法违纪案件。
改革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理顺不合理的比价关系 中共青岛市委在经济体制改
革中,按照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从1979~1984年,有计划地调整了部分农产品收购
价格和主要副食品销售价格; 调整了部分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及工业消费品价格,使工
农业产品比价缩小,原材料产品价格和加工工业产品价格比价突出不合理状况有所缓
和。从1985年始,主要进行价格体制方面的改革,取消粮、棉、油的统购制度,实行
合同定购。对国营工业企业的部分产品允许按一定比例浮动,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和
比重。进一步放开和调整肉、蛋、蔬菜和食糖等主要副食品以及相关制品价格,并按
国务院规定,给职工发放副食品价格补贴。之后,对一些不合理的价格和收费继续进
行调整和理顺。经过改革,改变了高度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企业对部分商品有了一
定的定、调价权,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国家定价形式,逐步形成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
和市场调节价等多种价格形式并存的格局,市场调节部分逐步扩大,改变了单纯依靠
行政手段管理价格的方法,逐步采取以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办法,
促进了市场的活跃。
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努力扩大出口创汇 1982年,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在
国家外贸体制中率先实行工贸结合,自营进出口业务。青岛啤酒厂于1985年自营进出
口业务。1988年,国家批准青岛市对外贸易实行计划单列,自营进出口贸易后,中共
青岛市委、市人民政府调整经贸领导机构,下放部分对外经贸审批权限,批准17户具
备条件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0年三年承包
期间,完成出口总额8.46亿美元,年递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