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7&rec=69&run=13

撤社建乡(镇) ,建立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从1980
年开始,在中共青岛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农村逐步突破人民公社政社合一、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体系,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政社分开、统分结合、
双层经营、户为基础的新体制,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济权分离,把属于集体所有的土
地承包给农村家庭分散经营。1984年恢复乡村政权组织,公社改乡镇。在承包中,实
行统分结合,把经营管理权分为集体统一经营农民家庭分散经营两个层次,宜统则统,
宜分则分。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总结推广平度县实行“两田制”(口粮田和承包
田)的经验,加强土地、积累和服务三项制度建设。全市有71%的村庄和78%的耕地实
行“两田制”,土地成方连片种植面积达50%以上,建立各类服务组织1.8万个,服务
专业户达到9836个, 能够在生产主要环节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村占60%。有110个乡
镇和1800个村建立合作基金会,分别占乡镇和村总数的69%和30%,全市村集体固定资
产原值达16.5亿元。莱西县还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以村委会为主要
形式的民主制度建设和以集体经济为重点的合作服务建设,其经验在山东全省推广。
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改革农副产品购销体制 1979年,中共青岛市委根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青岛市粮食等18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作了大幅度调
整,使长期以来逐步趋向扩大的工农产品剪刀差明显缩小,允许农民自行销售完成交
售任务以外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从1985年开始对水产品、水果等产品价格放开,实
行市场调整,并建立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流通体
制, 农村集贸市场达400余处。1986年以后,重点对粮食、油料和棉花的价格和购销
体制及其合同定购制度进行改革,对合同定购的粮油实行化肥、柴油、预购定金“三
挂钩”。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施“货工农”型发展战略 中共青岛市委根据
青岛地处沿海的优势条件,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确立了粮食、乡镇企业、创汇
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三大战略重点,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发展其
它各业。到1990年,全市种植业与牧副渔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78∶22调整为67∶33,
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由1978年的188.4万人,降到155.2万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的劳动力由17万人增加到92万人。重点扩大了可供宗出口的花生、家兔、水貂以及各
类海产品的生产和养殖规模。1988年,农村各县(市)的出口商品收购值已都超过亿
元。 1990年, 各县(市)出口商品收购值达13.2亿元,占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的
58.3%。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中共青岛市委把发展乡企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一项重
要战略措施。1987年,编制了“七五”期间青岛市乡镇企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重点行
业、重点产品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等具体规划。到1990年,农村各县(市)乡镇村工企
业达10.5万个,职工99.6万个,工业总产值完成126.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46.4%,
创利税13.7亿元。
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使城乡经济一体化 1979年后,即墨、胶县、胶南、平度、
莱西等县先后划归青岛市。在实行市领导县初期,中共青岛市委确定了以城市带动农
村、农村促进城市、把城市经济融为一体,实现全市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强调以老市区为依托,加速开发黄岛港口经济区,带动卫星城镇迅速发展。自1985年
起,每年召开一次城乡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开展城乡横向经济联合。到1990年,市
区和市郊各市区共签订经济技术协作项目3240个,已实现2818个,实现利税12.5亿元,
创汇2.01亿美元,安排劳动力18万人。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政府注意发挥城市工业、
流通、开放和科技优势,向农村辐射;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劳动力和市场优势,为城
市发展提供多方面支持,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在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中,中共青岛市委正确处理城乡关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
活力。1987年下达了向各县(市)、区放权的规定,在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干部管
理、劳动人事、计划投资、金融、物价、财税、外经外贸等方面扩大县级管理权限。
特别是在财政体制方面,在青岛市地方财政与中共中央财政分成比例偏低的情况下,
稳定对各县(市)、区财政较高的分成比例。并每年给予定额补贴,增强县级经济发
展活力。 1990年各县(市)、区完成财政收入55亿元,比1987年增长82.4%。青岛市
被国家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后, 中共青岛市委、 市人民政府还决定在农村各县
(市)、区进行县级综合改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推动了经济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