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7&rec=53&run=13

郊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951年青岛郊区土改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政府的
贷款扶持,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
要, 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帮工组、搿犋组等互助组。到1951年6月,
已发展帮工组1436个, 7343户;搿犋组2143个,4607户;妇女互助组41个,150户;
记工算账组222个,776户。于1952年秋,郊区还试办李京明、李信森两处农业生产合
作社,为农业合作化打下了基础。
1953年冬,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
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示精神,在大力发展互助组的同时,决定根据自愿
互利的原则在郊区试办29处生产合作社 (农业社18处,菜园社3处,果园社2处,渔业
社2处,菜农兼办社4处) 。1954年春,全市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0处。由于坚持了
“精打细算、勤俭办社、降低成本、增加生产、增加社员实际收入”的基本原则,各
农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明显增产,对一般农户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到1955年3月,全
市已建立农业社214处 (崂山郊区207处, 市区7处) ,入社农户5358户,占总农户的
10.2%。 同年7月,中共青岛市委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根
据中共中央“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进一步提出规划意见,并选择基础好的
李村区为指导合作化的中心区,抓住四方面工作:(一)广泛学习宣传《关于农业合作
化问题》的报告,批判一些干部中的“右倾保守思想”和“小脚女人”作风;(二)贯
彻执行党在农村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与地主富农作斗争的阶级路线;(三)贯彻执行
边办社边生产的方针,坚持建社与生产相结合;(四)围绕合作化进行整党建党、整团
建团。 举办各种训练班22期,训练办社骨干和各种技术人员7591人。在短短1个月的
时间内, 初级农业社已发展到701处,比原来增加两倍多,入社户数占总户数的50.1
%。中共青岛市委并根据中共中央《城市郊区合作化先行一步,加速社会主义改造》
的指示精神,大办高级农业社。到11月底,已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53处(农业社20处,
果农社12处,菜农社9处,啤酒花社1处,渔业社11处),入社户19341户,占总农户的
40.8%。
1956年1月22日, 青岛市郊农业全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共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
121个,入社户46564户,占农户总数的97.6%。
郊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分散、个体私有的小农经济基础,
使农业生产关系有了重大变革。农民的劳动热情进一步高涨。1956年,郊区党组织发
动农民群众,战胜严重台风暴雨的侵袭,夺得农业丰收。当年栽种果树83万株,植树
造林5500多亩,打井3071眼,修建水库、挖塘坝246个,农业生产出现新高潮。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青岛解放初期有手工业28个行业,9641户、24989人。
由于资金少、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原材料不足、面临产销不畅等困难,发展极为
缓慢。
1950年,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对恢复时期手工业合作事业的发展精神,在
修船等行业中,试办了6个生产合作社。到1953年底,已有修船、窑业、纺织、筐篓、
竹器、电器、制线、缝纫、木器等9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锻铁、织布等9个手工业生
产合作组。
1954年, 中共青岛市委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总任务的要求,认真贯彻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有计
划地对青岛市的手工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经济道路。到年底,全市已有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5个、1496人,供销生产社4个、1866人,生产小组26个、409人。
1955年3月, 为加强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领导,青岛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手工
业管理局。中共青岛市委选派了近百名干部,充实和加强了各级手工业管理机构,先
后在各合作社建立了党、团组织,为手工业合作化向深层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
证。
同年10月,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文的发表和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关
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公布后,青岛市加快了对手工业改造的进程。中共青岛市委对
全市手工业改造作了全面规划,决定到1956年使全市手工业的改造面达80%以上,并
对改造的具体工作作出了部署和安排。到1955年底,在全国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
下,全市绝大多数手工业者纷纷要求入社,走集体化的道路,全市高级形式的生产合
作社由54个骤增至121个, 中级形式的供销合作社由6个增至9个,而低级形式的生产
小组则由139个锐减至68个。1956年1月21日,青岛市手工业(22916名手工业劳动者)
全部实现了合作化。
在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共青岛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重
要措施:(-)在贷款上予以优惠。人民银行给予手工业合作组织的贷款,1952年是
800万元,到1955年则增至7400万元,增长了825%,且贷款利率均低于当时给予国营
工业贷款的利率。(二)在税收上采取减免政策。对新成立的手工业合作社,自其开
工生产的月份起,营业税收减半交纳1年,所得税减半交纳2年。(三)在供销上积
极协助。国营工商企业和供销合作社,积极协调手工业合作社的进货渠道,通过加工、
订货、收购、包销等方式,帮助手工业合作社克服淡季生产困难和“本小腿短”无力
远销的困难,仅这一方面即约占手工业生产总值的70%。(四)1956年春,全部实现
合作化后, 将9处社、组(1529人)转为国营工厂,115处社、组(11156人)转为合
作工厂。有26个厂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产值占全市手工业产值的51.10%。
手工业全部实现合作化的当年第一季度,产值就比1955年同期增长68%,充分显
示了合作化的优越性。但在改造过程中,也有四“过”的缺点,即“要求过急工作过
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9月,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中
共青岛市委加快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简称对资改造)的步伐。(一)
通过不断扩大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逐步纳入初级国家资本主义轨
道;(二)对私营工业贯彻了“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进行调网
并店,改善经营管理,推广店务委员会,降低管理费等工作;(三)在总结公私合营
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的扩展新的公私合营。1954~1955年,新合营企业75户(占原
订计划的62.5%) ,连同过去已经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36户,共111户;(四)在改
造过程中,把企业改造和人的思想改造结合起来。
为迎接青岛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中共青岛市委于1955
年12月14日召开了对资改造工作扩大干部会议,1500名党员干部参加了会议。会上,
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对资改造指示,明确对资改造的方针、政策、方
法和步骤, 讨论了青岛市对资改造规划。 规划要求:对资本主义工业改造,要根据
“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经济改组,按行业改造”的方针,分别各行业不同情况,按
照专业公司、局直属厂两种基本组织形式及带、联、并、淘等方式进行,1956年基本
完成按行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商业改造,要根据全面规划、按行业改造的要求,
服从生产与人民的需要,采取各行业专业公司的组织形式,适当地调整行业与商业网,
1956年将一切重要行业分别实行企业的公私合营。1955年12月21日,市人民政协召开
一届四次常委扩大会议, 贯彻中华全国工商联执委会决议,工商界代表520人参加了
会议。会上,传达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中华全国工商联的讲话
及中华全国工商联执委会文件。中共青岛市委书记李广文就党的对资改造方针、政策
及全行业合营后对工商业者安排、工资生活等问题讲了话,要求工商业者提高思想,
消除顾虑,服从政府的统筹安排,全面规划,把生产搞好。在座谈讨论中,工商界代
表一致认为,党和政府对资改造的“赎买”政策是对私营工商业的关怀,表示拥护改
造的各项措 施, 愿协助政府搞好这项工作。会后,市工商联在全市工商界中进行了
传达, 组成246个工商学习小组,4146人参加了学习。12月下旬,中共青岛市委成立
了对资改造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对资改造的宣传活
动。市民建会、市妇联、市总工会也都召开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会议,对资本家家属、
子女及合营企业的职工进行教育。资本家纷纷申请公私合营,全市很快出现一个资本
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潮。
1956年1月10日, 北京实现了全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这一消息
在青岛市激起很大反响。19日,市工商界举行临时代表会议,通过决议要以首都为榜
样, 在3天内实现全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20日,市人民政府正式批
准全市23个私营工业行业和24个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加上1955年12月试点宣布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火柴业和绸布业,全市49个私营工商业行业(4872户)全部实行公
私合营。23日,全市11万人在汇泉广场举行盛大集会,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在公私合营高潮后,通过清产核资、经济改组和人事安排,政府最后确定全市公
私合营总计944户(包括老合营户)私方人员6155人(其中资方代理人286人),合营
企业的职工3.8万人,核定私股金额3851万元(占总资本额的69.31%),定息为年息
5厘(5%),从1956年1月1日开始支付。在人事安排中,贯彻执行了党的“全部包下
来”的方针和“量材使用辅以必要的照顾”的原则,使之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