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7&rec=1&run=13

青岛,是近百年来胶州湾畔新兴起的工业城市。随着青岛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人
阶级也在成长壮大。 至20年代初, 青岛已有产业工人两万名,青岛造船厂工人早在
1908年就举行过罢工,虽人数不多,却意义重大。1921年,1000多名码头工人举行大
罢工,虽遭到日占当局的残酷镇压,却显示了青岛工人阶级的集体力量,表明青岛工
人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正确的领导。
1923年,山东早期共产党员王象午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山东
省共产党的创建人邓恩铭、王尽美等人,先后来到青岛,开展工人运动,筹建党、团
组织。邓恩铭到青岛后,通过《胶澳日报》社社长王静一的关系,创办了《胶澳副刊》,
以此为舆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国家
的情况,并在《胶澳日报》社、启新书店、青岛书店代销进步书刊。后又通过国民党
左派鲁佛民与青岛最大的书店——中华书局商定, 代销《响导》 、《中国青年》、
《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邓恩铭到青岛后即与早在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工程课任职
的共产党员王象午取得联系,于1923年8月建立中共青岛组(①一说1924年5月下旬成
立中国青岛组),于1923年11月18日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青岛党、团
组织成立后,在学生、工人、职员和教师中开展工作,推动青岛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
的蓬勃发展,并在青岛开展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工作。
1924年,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后,青岛的国共两党即开展了拥护、宣传
和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活动。共产党人将自己的
最低革命纲领同国民党一大制定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纲领相结合,诚心合作,并
肩战斗,以全力投入建立各阶级各阶层的革命统一战线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市
即出现了几十个进步团体。1925年上半年,青岛的反帝爱国斗争风起云涌,民主运动
空前高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反帝爱国浪潮。青岛
国共两党发动的反帝爱国斗争, 触动了日本及其豢养的北洋军阀的根本利益,5月29
日遭到了胶澳反动当局的残酷镇压,制造了震惊全国的青岛惨案。次日,上海亦发生
了“五卅”惨案。在青岛国共两党领导下,一个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在全市范围内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 参加这次运动的近10万人。至7月上旬,成立各
种反帝和支持、声援沪青惨案中受难同胞的群众团体近50个,青岛各界或联合或单独
举行了上百次集会, 其中规模较大的6次。在斗争的紧要关头,全国总工会副委长刘
少奇于5月中旬来青岛视察与指导工人运动。 在青岛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形成高潮的
时候,奉系军阀、山东省军务督办张宗昌调集大批军警对青岛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进
行疯狂镇压,中共青岛地方组织负责人李慰农与《青岛公民报》主笔胡信之惨遭杀害,
一批共产党人、革命志士和工人、学生骨干被捕,青岛国共两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民众爱国团体悉遭取缔,人民群众的一切自由均被剥夺,整个青岛笼罩在极端的白色
恐怖之中。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两党在青岛的合作破裂。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国民党青岛当局为维护蒋介石的卖国独裁统
治,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中共青岛地方组织领导的人民抗日救国活
动,进行残酷镇压。同时网罗了一小撮共产党叛徒,组成“捕共队”,专门搜捕共产
党员。1929~1935年期间,驻在青岛的中共山东省委和中共青岛市委机关及基层组织
接连遭到破坏, 几任省、市委主要负责人及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群众共120余
人被逮捕,部分人被杀害。1933年12月,中共青岛地方组织遭破坏后,青岛党的工作
暂由共青团青岛工委代管。 1935年2月,共青团山东省工委在青岛成立,并代管青岛
党的工作。 4月27日,省、市团工委负责人被捕,团代管党的工作中断。在团组织代
管党的工作期间,中共上海中央局也在青岛建立过中共青岛市委、工委等领导机构,
但都为时不久即遭破坏。
1937年“七七” 事变,同年9月国民党东北军51军移驻青岛近郊,设在该军的中
共东北军工委,组建了以山东大学党员学生为主体的中共青岛特别支部。11月,经中
共东北军工委批准,在特别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青岛市委,机关设在崂山埠落村
小学, 开始组建抗日武装。1938年1月10日,日本侵略军在青岛登陆,青岛沦陷。中
共青岛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指示,
其主要成员于1月底带领崂山游击队第四中队赴内地与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领导的部
队合并,在中共鲁东南工委领导下,开展武装抗日斗争。青岛市级党的领导机构再次
中断。
为开展青岛市内党的秘密工作,邻近青岛的抗日根据地的中共组织,有计划地派
员进入市内,发展党员,建立组织。1939年秋,中共胶东区委先后派曲华(李继仁)、
谢明钦(李子斌)到青岛,相继建立中共崇德中学支部、中共颐中烟草公司支部和中共
四沧分区委。1941年秋成立了中共青岛市工委。1940年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五地委
派王刚(王泽勋)进入青岛市区,发展党员,建立中共青岛市内支部和中共沧口支部。
1943年7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发布《关于开展大城市工作的指示》,要求各
大城市及沿铁路海岸线经济发达、工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市委和工委,其机关可设
于根据地或边缘区。 此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于1943年10月和1944年3月先后两次在
莒南县壮岗区稻草峪一带组建了中共青岛市工委。
为了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中共青岛地方组织还组建了一些政权机构、地方武装
和群众团体,以主要力量深入工人群众,组织发动罢工、怠工,破坏日本侵略军在青
岛的军工生产等。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了做好青岛的收复接管工作,中共中
央山东分局决定, 将中共胶东区委和中共滨海区委分设的2个工委合并,组成中共青
岛市委。 这时,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加紧抢夺抗战胜利果实。8月18日,蒋介石
电令崂山的国民党青岛保安总队队长李先良抢占青岛市区,称“如全力不足分配,可
转达长野荣二(日本驻青岛侵略军司令),暂行维持青岛治安,勿为匪乘机,待我军到
达后再移交。 ”9月11日,美国第七舰队开进胶州湾。13日,李先良率其保安总队进
入市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形势的变化,决定暂不用武力解放青
岛, 转为进行长期隐蔽斗争。 1945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
岛后,11月,国民党青岛当局决定按甄审条例对青岛中等学校以上学生和中小学教职
员进行甄审,并称: “未经甄审或甄审不合格者,一律不得聘用。”这一决定引起广
大师生的强烈愤怒,爆发了全市规模的反甄审运动。中共青岛市委在领导这一斗争中,
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教育了群众,扩大了革命影响,涌现出一批革命骨干力量。
1946年6月, 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1947
年6月, 青岛人民及广大青年学生,在中共青岛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在全市掀起了以
反饥饿、反内战为主要内容的罢工、罢课、罢教斗争。同时,中共青岛市委地下情报
组织,打入国民党军警宪特等要害部门,获取了许多重要情报,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
胶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作出重要贡献。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国民党青岛当局计划
在撤退前将重要工厂南迁,或在撤退时进行破坏。中共青岛市委针对这些阴谋,发动
和领导各阶层人民开展护厂、护校、反南迁斗争,保护了城市的重要部门和重要设施,
直至青岛解放。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中共青岛市委成功地采取了一系列建设政权、稳定社
会、 发展经济的重大措施。8月22日,中共青岛市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讨论并通过
了《关于改造建设青岛的方针任务》、《关于精简节约的方案》和《关于纯洁党的思
想,严肃党的政策,加强党的纪律的决议》。嗣后,开展了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
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民主改革等运动。经过
三年艰苦奋斗,顺利地完成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任务,并解决了民主革命时
期的遗留问题。1952年,青岛市工农业总产值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了11.42%。
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
义的伟大任务。
1957年7月12日,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乘专机抵达青岛。在青岛期间,召开了中
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发表了《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接见了全国民族座谈会
代表及青岛市党、政、军领导干部,并分别合影留念。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党
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还分别视察了青岛市
的一些工厂和码头,游览了市容。使全市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
在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期间,中共青岛市委在党的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以生产为中心,坚持自力更生,对工业进行挖潜、革新、改造,
同时,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57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超额9.46%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五年累计完成社会总产值904284万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647974万元, 农业总产值
124425万元。文化、教育、科研、卫生和城市公用事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从青岛解放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党组织在整顿中发展, 在发展中壮大。
1956年底, 全市党员35574人。中共青岛市委组织各级党委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优
良传统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在群众中大张旗鼓地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
级国际主义和法纪教育。同时,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处理好党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
关系。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市、区不仅在机械、轻纺、化工、交通等行业新建、
改建和扩建一批企业;而且在农村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同时
还造就了一支经济、文化建设的干部、职工队伍。从50年代后期起,中共青岛市委受
“左”的错误的影响,出现了生产关系急于过渡、经济建设急于求成,阶级斗争扩大
化的问题。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把一大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员干部错划为
“右派分子”。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又由于高指标,瞎指挥,使国民
经济比例失调,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959年在党内错误地开展“反右倾”斗争,
对一些敢于向党反映真实情况的人错误地进行批判,有的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在政治上、经济上产生了不良后果。1960年冬开展的“整风整社”运动,对纠正“五
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一度把错误归咎于基层,错整了基层干部。60年代初,中共青岛市委认真贯彻国民
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按照农、轻、重的次序,采取了一系列以
调整为中心的措施, 使全市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开始逐步恢复正常。1962年4
月后,为“反右倾”斗争中被错批判和错处分的人进行甄别平反,为错划为“右派分
子”的部分人作了改正。但是,“左”的指导思想并未得到彻底纠正。1964~1965年,
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清理教师队伍”中,许多基层干部和教师又受到不应有
的打击。在对待知识分子、统战对象上,在教育文化工作方面,都产生了一些偏差。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市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中
共青岛市委在运动初期就受到冲击,工作陷于瘫痪,全市党的各级组织也无法正常开
展工作。 1967年1月22日,全市23个群众造反组织联合夺了中共青岛市委和市人民委
员会的权力,成立“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自此,全市开始了层层夺权,并成立
各级革命造反委员会。1967年3月1日,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更名为青岛市革命委员
会; 1968年2月10日,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和济南军区批准。1969年8月成立的中共青
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按照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的错误布置,在全市开展了大
批判、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 (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
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 ,使一大批干部、党外人士和知识分子被错误批斗和处理。
1975年8月, 中共青岛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第四届委员会。
经中共山东省委同意,撤销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各区、县和各基层
党组织, 亦先后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委员会。经9年动乱刚刚恢复的中
共青岛市委贯彻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提出的“全面整顿”的要求,全市形势一度
好转,但不到一年,又被“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所搅乱。直到1976年江青反
革命集团被粉碎,动乱才得以终止。
“文化大革命”中,青岛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
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
减轻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国民经济虽然遭受严重损失,但农业生产仍保持了增
长,工业生产也有所发展。另外,“文化大革命”从反面教育了全党和群众,留下了
沉痛教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青岛市委贯彻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拨乱反
正,实现工作重点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
创了全市工作的新局面。在经济上,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在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先后为3.49万人落实了政策,
恢复和健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进行全面整党,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在组织上,进行机构改革,调整、充实各级领导
班子,逐步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
1979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到青岛视察工作。28日在青岛召开的省、
市委书记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邓小平指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
决思想路线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和‘两个凡是’的争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
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这次讲话,对青岛进一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
理标准的讨论及思想解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邓小平对如何选拔培养接班人,
搞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青岛的改革开放、发展旅游事业均作了重要指示。
1980年后,中共青岛市委在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城
市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
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烟台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了开创青
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7月28日至8月3日,中共青岛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
习了《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关于讨论青岛市工作几个问题的会议纪要》。省委书记、省
长梁步庭和省委副书记李昌安到会听取了讨论意见并讲话。会议统一了思想认识,解
决了许多“文革”遗留下来的复杂问题,促进了稳定,增进了团结,形成了合力,为
青岛市的进一步开放和改革奠定了基础。到1990年,青岛城乡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
化,改革开放使全市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与1980年相比,到1987年就翻了一番,提前
3年实现了中共中央提出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57.2亿元。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日益繁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取得新进展。中共青岛市委根据新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进一步加强全市精神文明建
设。一方面以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为中心内容,以正面疏导为主,加强
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 另一方面改革科教文卫事业的管理体制,使之更好地为人民服
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从1979年开始,党内由点到面开展“创先
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评比活动。1990年,全市参加这一活动的党支部和
党员分别占支部、党员总数的96%和96.5%。
在全市广大群众中,普遍进行“五讲”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
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
民、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持续开展“创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活动。
1990年,全市共建成省级文明建设先进市(县级)3个、省级文明单位88个;市级文明建
设先进市(县级)、区、局(公司)19个、文明乡镇18个、文明单位(村庄)2307个。
为实现中共青岛市第六次代表大会确定的任务,提前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中共
青岛市委正带领全市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
治理整顿的重大决策,牢固地树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把社会主
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