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分志提要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7&rec=55&run=13

《青岛市志·海港志》 《青岛市志·海港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郑世侗、 高国耀、张书荣、周志 公、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高庆才;由《青岛市
志·海港志》 编审委员会具体承编,主编 寿杨宾,副主编张宗申。新华出版社1994
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全书20万 字,印数1000册,定价37元。
该志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经过组建班子、征集资料、拟定篇目、分工编写、组
织评审 、编纂加工等过程,于1988年出版了内部发行本。1990年,根据《青岛市志》
进入总纂的要 求, 青岛港务局、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山东省筑港
工程公司、 山东省青岛 地方港务管理局联合组成了《青岛市志·海港志》编审委员
会,下设办公室,对志稿进行再 加工。经反复修改、充实资料,于1992年4月完成送
审稿。 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审核 ,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报青岛市人民政
府批准出版。该志上限至1891年青岛建 置始,下限至1990年。全书 设海港分布、海
港建设、港口生产、港口管理、港口服务5篇,计16章、47节。
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港城市之一。自春秋到金元,今青岛所属县(市、区)的沿
海线上 , 都有海港和港航活动的记载。明清之际,董家口、女姑口、青岛口等港口
相继兴起, 并成 为青岛近代海港的基础。1892年青岛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即青岛前
海栈桥兴建, 是青岛建港 的开端,也是青岛港航活动的转折。青岛港外通朝鲜,北
通辽宁, 南通江浙闽粤,以及山东 诸港,进出口贸易也很活跃。德国侵占青岛后,
从长远利益出发,优先发展港口。1901年建 成小港,到1908年青岛大港一、二、四、
五号码头相继竣工。 随着青岛港的建成,贸易得以 长足发展。1904年青岛港的贸易
额在华北五港中居第五位, 至1913年已达第三位。1914年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
利用攫取的特权大量倾销日货, 疯狂掠夺中国资源,从而使青岛港 输出入货物急剧
增加,贸易额暴涨。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青岛港虽不复为一、二 国 家所独
占,但十之八九均系外轮,主权得不到保证,尤以日本势力根深蒂固,港口 呈现 外
轮压倒国轮、 外货压倒国货、外商压倒华商的畸形局面。1929年南京国民政 府接收
青岛后,青岛仍未摆脱帝国主义的经济控制。但这一时期比较安定,形成了港口发展
的有利条件,兴建了三号码头,1934年贸易额已超过广州港而居全国第四位。1938年
日本 第二次侵占青岛后, 青岛港处在法西斯殖民统治之下。日本为了扩大战争,支
撑国内日益严 重的经济危机, 疯狂掠运山东物资,从而使青岛港的吞吐量和贸易额
呈现病态的增长。 南京 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美军在青岛港登陆,与国民党军
队将码头、 船位、堆栈、仓库等 大部分占用,青岛商港几成军港,军事运输繁忙,
正常贸易难以开展,货物吞吐量仅为20年 代水平。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青岛港回
到人民手中。 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国家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青岛港的疏
浚、修复,使之由战争年代破败残缺、港口淤滞、不堪使 用 的状态中复苏为新中国
重要的对外经济贸易口岸之一,年吞吐量从1950年的126万吨增至195 9年的556万吨。
1968年, 青岛港自力更生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煤炭专用码头,港口装卸 能力、
机械化作业水平较建国初期有了一定提高。1973年港口吞吐量达到1000万吨。1976年
,建成原油输出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的黄岛一期油码头。1978年港口吞吐量突破2000
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港进入了大规模投资建设的时期。1985年建
成国内最大的件 杂货码头——八号码头。 1988年建成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原油码头—
—黄岛二期油码头的20万吨级 深水泊位。1990年建成前湾新港区一期工程的2个杂货
泊位,使青岛港成为拥有全国最大的 、能停靠5万吨级船舶的综合性杂货码头和全国
最大的、 能停靠20万吨级油轮的原油进出口 码头。至1990年,青岛港的规模发生了
巨大变化,已由建国前的6座码头36个泊位增加到12 座码头66个泊位。码头的兴建,
生产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 使其成为中国沿海以能源输出为 主体、散什货并重,集
水路、铁路、公路和管道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枢纽大港。青岛港与12 1个国家和地区
的450余个港口通航贸易,1990年吞吐量完成3034万吨,列上海、大连、秦 皇岛之后
居全国海港第四位。
《青岛市志·海港志》是青岛有史以来专门记述海港建设、港口生产、港口管理
和港口服务 的第一部专著。 该志资料翔实,内容充实,以生产力发展为主线,实事
求是地记述了青岛海 港及其生产的发展与变化, 客观地展示了这种发展变化的时代
脉络,反映了应有的时代特点 ,同时鲜明地反映了青岛海港的地方特色。

《青岛市志·邮电志》 《青岛市志·邮电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郑世侗、 高国耀、张书荣、周志 公、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高庆才;由青岛市邮
电局具体承编,主编杜淑华,副主编章成 德、李玉昌、金平安。新华出版社1994年8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全书14.6万 字,印数1000册,定价37元。
该志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经过组建班子、征集资料、拟定篇目、分工编写、组
织评审 、 编纂加工等过程,于1983年成立了邮电局史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内部出
版发行了《青岛 市邮电志》。1991年,市邮电局根据《青岛市志》进入总纂的要求,
对《邮电志》 进行扩编 、改写、再加工。经反复修改、多方充实资料,于1992年12
月完成送审稿。 送审稿经山东省 史志办公室审核,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
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 该志上限 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全书
设邮政、长途电信、市内电话、 农村电话、管理5篇,计19章、62节。
青岛是中国邮电事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1893年,清政府在杨家村创建军用电
报房, 是青岛近代邮电通信业的开端。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为控制山东内陆的
商业活动, 扩大 经济掠夺,提供通信便利,成立了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并胁迫清
政府于1899年7月1 日成立了胶州邮界, 全面把持了青岛的邮电通信,为其长期的侵
略利益服务。 尤其是1900年 北京条约签定以后,德国相继在胶济铁路沿线连续开办
了四方、 高密、济南等17处邮政机 构,极力拓展、垄断电信业务,攫取丰厚利润,
造成了青岛邮电业的畸形发展。 1914年日 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成立邮便局,发行
日本邮票, 并在胶济铁路沿线城镇设立分局。1919 年建邮便局大楼,后开通青岛至
济南的长途电话线路, 对青岛的邮电通讯实行军事统制和业 务垄断。1922年北洋政
府收回青岛后,被迫从日本手中重金赎回邮电通信设施,但没有从根 本 上摆脱日本
的控制。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的邮电事业虽未从根本上摆脱帝国 主
义的控制,但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邮电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重要局所由
1922年的5处发展到24处; 村镇邮站由无到有,发展为44处,遍布城乡的通信网络基
本形成 。 1938年后,随着日本的第二次侵占,青岛的邮电通信业主要为战争服务,
自身没有得到大 的发展。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邮电通信迅速恢复。建国后,邮电
职工在美国经济封锁、 设备陈旧、配件缺乏的情况下,挖潜革新,使青岛的邮电业
务稳步开展, 业务量逐年增长。 50年代完成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改革项目23项。文
化大革命中,青岛邮电职工,排除 干扰,坚守岗位,保证了通信畅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邮电局实施了扩建基础设施、引进先进技术和
设备、 扩大 通信网络、增设服务项目等一系列改造措施,使青岛的邮电通信事业取
得了长足的发展。 至 1990年, 全市的市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6.09万门, 市属各县
(市、 区)的长途电话全部进 入 全国长途电话自动拨号网。青岛市可与国内700多
个城市、180个国家和地区直拨长途电话。 其他邮政储蓄、集邮、有声信函、国内国
际特快专递和邮政快件业务也从无到有, 发展迅速 ,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覆
盖全市,连接山东省、全国及国际的邮电通信网络已全面形成。
《青岛市志·邮电志》是体现青岛邮电事业迅速兴起到高度发展的全过程的专志,
有史 以来第一次客观、 准确地记述了青岛地区的邮政设施建设、业务开拓,以及无
线通讯业务的 发展状况。 该志资料翔实、体例完备,实事求是地记述了青岛邮电通
信业的发展与变化,显 现时代脉络,反映时代特点,突出了青岛邮电通信业起点早、
发展快、成效显著的地方特色。

《青岛市志·劳动志》 《青岛市志·劳动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高国耀、 王柴、郑真何,副总编 段祥泰、寿杨宾;由青岛市劳动局具体承编,主编
卫道光,副主编韩金梁。新华出版社1999 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全
书22万字,印数100 0册,定价55元。
《青岛市志·劳动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4年,青岛市劳动局为主编单位,成立
了青岛 市劳动局史志办公室。经过辛勤努力,搜集了约350万字的资料,于1991年底
完成初稿。 之 后,经有关领导和专家评审后,于1997年完成送审稿。经山东省史志
办公室审核, 市史志办 公室组织终审, 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 该志上限自
1891年青 岛建置始, 下限至1986年。全书分劳动力管理、职工工资、劳动保险、劳
动保护 、职业技术培训、劳动争议处理6篇,计20章、63节。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 青岛有企业20余家,产业工人约7000人,非产业工人1万余
人。 日 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外资企业和民族工业同步发展。工
人来源除当地居 民和农民外, 不少是南方通商城市雇来的技术工人。南京国民政府
统治时期, 虽有社会局管 理劳动行政,也颁布了《最低工资法》等劳动法规,但都
不兑现。 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时 间长,工资低,生活状况低下,劳资关系相当紧
张。 市政当局维护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利益,引起广大工人的强烈不满和反
抗。 在腐败政府的统治下,许多工厂倒闭,工人生活 在贫困线上挣扎,失业工人流
落街头。 青岛解放后,工人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社会地位发生 了根本的变化。1949
年8月成立青岛市劳动局后,同年10月就成立了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 劳动就业委员
会、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劳动安全卫生委员会等专项机构。劳动部门积极组 织生
产自救,采取以工代赈、转业训练等措施,很快解决了失业工人安置问题。随着国家
一 系列政策的出台, 逐步将劳动力管理纳入国家计划,对职工工资进行了整顿、改
革, 初步建 立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劳动
保护和劳动保险 法规, 职工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得到保障。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
于受左的错误影响, 产业结构比例失调,劳动力管理一度失控。随着国民经济调整,
劳动力管理逐步恢复正常。 文化大革命时期,劳动管理事业受到了冲击,各项政策
法规得不到有效落实。 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劳动管理事业得到全面恢复和发
展。1982年开始在部分企业中试行劳动合 同制,1983年全面实行。在工资制度方面、
劳动保险制度方面、 劳动技术培训方面和劳动保 护、劳动争议仲裁等方面都进行了
改革创新。 通过这些制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 的劳动积极性,劳动生产
率明显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逐步迈向小康。该志以翔实的资料,围
绕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从职工工资、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及劳动争 议仲裁等方面,
深刻反映了青岛产业职工在建国前后由于社会地位的截然不同,所得到的两种截然不
同的生 活和政治待遇,充分体现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青岛市志·旅游志》 《青岛市志·旅游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高国耀、 王柴、郑真何,副总编 段祥泰、寿杨宾;由青岛市旅游局具体承编,主编
吴佩钦, 副主编孟祥毅、陈松林。新华出 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
精装本,全书27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55元。
《青岛市志·旅游志》 的编纂工作于1998年3月正式启动, 收集资料逾1000万字。
1999年2 月形成评议稿, 7月形成送审稿,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经山东省
省史志办公室审 核, 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 该志上限自1891年始, 下限至
1993年。全书设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旅游服务与管理3篇,计12章、63节。
青岛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使青岛成为著名旅游
度假观 光避暑胜地。青岛地区有记载的著名旅游活动可溯至古代的帝王巡游,吏宦、
商贸、 文人漫游和道僧云游一度也成为青岛古代旅游的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琅琊
是中国最早的五大港口之一。秦时徐福曾率阵容庞大的船队,由此入海求仙药。唐宋
时期现 胶州市的密州板桥镇成为全国著名的港口, 北宋时为中国北方唯一设市舶司
的对外贸易港口 , 海内外商贾云集,促进了商旅活动的繁盛。青岛崂山是中国古代
道教 名山, 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元、明、清的青岛地区道教,推动了青岛早
期的宗教云游 。 佛教自东晋年间传入青岛也一度十分兴盛。至于经师儒贤、文人骚
客 , 隐君居士所留下的许多不朽篇章,诗词石刻,遗文轶事,则更加丰富了青岛旅
游文化的丰 富内涵。
青岛近代旅游发端于德国侵占时期,德占青岛的主要目的是将其变为海外扩张的
军事要 塞和商业殖民地, 后鉴于其美丽迷人的景色,而作了一些旅游规划和开发,
试图把青岛建成 服务于欧洲侨民的旅游城市。 1898年开始兴建有规模的欧式建筑。
1900年正式推出胶澳青岛 区总体规划, 在市政建设方面对街道的分布、宽度、房屋
造型、 高度、间隔、色彩及下水道 、城市环境卫生等都做了细致的筹划和安排,并
规划了主要服务于旅游业的别墅疗养区和海 水浴场。
1901年开始,城市营建活动活跃,城市规模扩大,汽车、邮轮开始出现,次年青岛第
一 次迎来了携家眷专门来青消暑的游客。 此后旅游设施不断兴建,各种旅游组织和
俱乐部陆续 成立, 中外文版的导游材料不断出现。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
旅游业受到抑制 , 后虽经逐渐恢复,但因战事迁延,已不如前兴盛。1922年北洋政
府收回青岛后,旅游活动日 趋 繁盛,特别夏季观樱和海浴非常活跃。30年代初,中
国旅行社青岛分社印广告于世, 专门办 理国内外旅游事宜,开通空中航线,海上航
线增多。 城区开通多路公共汽车,栈桥整理扩建 ,水族馆竣工开馆,湛山寺开光,
青岛旅游逐渐呈现以度假旅游、 海滨观光、商务旅游和宗 教旅游四大特色。30年代
中期,市政府设立旅客接待处,并在《青岛市实行都市计划案》中 把 青岛定性为中
国五大经济区中黄河区的出海口, 工商、居住、游览城市,青岛作为海滨 旅游度假
避暑疗养胜地闻名遐迩。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 旅游业急剧衰败,虽然日占当局
依 旧将观光城市作为青岛城市发展目标之一, 但主要服务于侵华日军和日侨,旅游
业没有 大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期间,由于国民党热衷于内战,社
会经济陷入危机 ,青岛旅游业未能得到恢复。
建国初期, 度假疗养成为青岛旅游的主要特征,所接待的海外游客 一是来青度
假疗养或参观访问的友好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党政贵宾等; 二是探亲的华侨和港澳 同
胞。1958年成立建国后第一家旅行机构——青岛华侨旅行服务社,专门负责华侨和港
澳同 胞的接待服务。 文化大革命初期各种度假、疗养活动停滞。1975年成立中国国
际旅行社 青岛支社, 负责来青外国游客的接待和旅行服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
后, 青岛对外交流 日益增多。80年代初国务院将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公布为首批44
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 大大提高了青岛旅游城市的地位、旅游资源形象和价
值,使国内外来青游客逐渐增多。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青岛为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国务
院 正式批复《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 ,明确风景游览城市为青岛城市发展的目标之
一,青 岛 市开始有组织、有规划、有目的地对青岛旅游实施规模开发。1985年青岛
市旅游局成立, 对全市旅游业实施统一行业管理;1989年青岛崂山风景区管委会成
立,崂山旅游按照规 划目标逐步走向有规模、有深度、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建设阶段。
90年代初,青岛旅游资源已 形成10多种产品类型,100余处景点和游乐场所,民航、
铁路、海运、公路和市区交通形成 立 体网络,青岛旅游在建设和发展中已经初步构
筑起吃、 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 品体系和比较科学的法制化管理体系,青
岛旅游在不平常的经历中逐步成长、 壮大,辉煌了 自己,更辉煌了这座美丽的旅游
城市。1993年青岛市接待海外游客达13.2万人次,旅游创 汇 5000多万美元,接待国
内游客560多万人次, 旅游收入6.17亿元人民币,全市旅游行业从业 人员达2.8万余
人。
该志全面记述了青岛有史以来有关旅游资源、 开发、服务与管理,内容翔实, 对于
青岛旅游业的形成与发展做了较为全面的记载,是青岛关于旅游事业的第一部专志。

《青岛市志·科学技术志》 《青岛市志·科学技术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纂,总编高国耀、王柴、郑真何,副 总编段祥泰、寿杨宾;由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具体承编,主编姜华山,副主编李振谆、李 波、王双保。新华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
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全书20万字,印数100 0册,定价48元。
该志编纂工作起步于1990年。 1991~1995年曾编写《青岛市 科学技术志》(部
门志) ,但未成稿。1996年初,明确了 《青岛市志·科学技术志》的编纂指导思想
和编写规划, 将原来主要记述各行业调整为主要 记述青岛市科委和青岛市科协在领
导全市科技事业方面的政府职能及其行政管理。 经过三易 篇目,在征集了大量资料
的基础上,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完成了初稿。1997年3月始 ,在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的
指导下对志稿进行了编辑加工。 同年10月,完成了《青岛市志· 科学技术志》评审
稿。经专家评审和进一步深加工后,于1997年12月形成送审稿。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
审核并由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后,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
该志上限自1891年, 下限至1990年。 全书设科技机构与群众团体、科技管理、
科技信息与交流、科技群团活动4篇,计13章、28节。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 其科技事业大体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一是远古时期的 科
学技术,二是近代科学技术,三是建国后的现代科学技术。
青岛地区远在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的先民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在同
大 自然斗争中积累的经验创造了原始的科学技术, 如种植粟的栽培技术,高精细的
各类石器, 蛋壳陶的制陶工艺,夙沙氏的煮海为盐即(煎盐);及西汉历法家徐万
且的《太初 历》等。
19世纪末叶,青岛地区近代科学技术开始萌芽,棘洪滩百台木制机的纺织作坊,
即墨鳌 山湾首创开滩晒盐法, 前海栈桥的修建等都是其集中体现。1897年德国侵占
青岛后,西方 近代的科学技术也随之陆续传入青岛。青岛市先后在发电、天文气象、
城市供水、 港口建设 、铁路交通、市政建设、开办工厂、医院与创办高等教育、农
业科技等方面均领先于国内其 他地区。 特别是青岛观象台的发展,中国建立最早的
海洋科技机构, 中国第一个水族馆的建 立等,都为以后青岛市海洋科技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建国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与发展 。 特别是在全国科技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青岛的科技
事业进入了一个 更加蓬勃的新时期。
1950年, 中国第一个从事海洋生物研究的专业机构——中国 科学院水生生物研
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成立(1959年正式改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950
年9月山东省水产养殖场在青岛成立,1953年青岛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1958 年
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至1990年青岛市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中,中央属科研机构
42个 ,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45个,在171个大中型企业中有97个企业建立了105个厂办
科研机构。
青岛地区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近代以来,造就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如气象学
家蒋丙 然、著名的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海洋生物学家朱树屏,眼科专家潘作新等。
建国后, 在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又涌现出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其中有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遗传学
家方宗熙, 海洋物理学家毛汉 礼、文圣常等。 改革 开放以来,青岛市完善了科技
人员的管理制度, 每年接受大量的国家分配的大专 院校毕业的科技人员,还从外地
不断招聘、引进具有专业特点的科技人员。到1990年, 全市科技人员已达110809人。
其中,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9198人, 中专文化程度的25706人 ; 具有高级职称的
6332人,中级职称的28923人,初级职称的51917人。
青岛市建立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始于1958年,由青岛市科技情报研究所负责科技成
果的登 记与上报, 1963年改由青岛市科委情报室负责此项工作。政府还制定与发布
有关科技成果 鉴定办法,以及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高知识分子待 遇,极大地激发
了广大科技人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而努力拼搏的积极性。 1981~19 90年青
岛市共获国家发明奖15项,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9项;1982~1990年共获国家自
然科学奖7项; 1985~1990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9项。1978~1990年青岛市还获得
山东省 优秀科技成果奖或进步奖422项;1978~1990年全市共有1011项科技成果获得
青岛市优秀科 技成果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奖。另外,青岛市还授予发明、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等专利的项 目共632件。
40年来, 青岛市十分重视制定合理的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规划与计划。
1963年青 岛市制定了第一个《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至1990年先
后制定了大的规划 纲要3个,专项计划10个。通过这些规划的贯彻实施,1990年青岛
市累计新增产值52亿元, 利税11.7亿元,节汇1.3亿美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达38%。
另外,通过建立技术市场、情报服务、科技咨询,实现了科学技术为工矿企业服
务, 为 基层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在大力开展的科技普及教育中,大大提高了
广大人民群众的 科学意识和文化水平。 同时,青岛市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
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 了科技交流的合作关系, 使青岛在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中不
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
青岛市东临黄海,地处胶州湾畔,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是中国海洋科学的研究
基地。 国家和山东省驻青岛市的17个科研机构中,有12个是从事各种专业的海洋科
学研究机构。 同 时,中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海洋科学研究人才的综合性大学——青
岛海洋大学也设在青岛。 40年来,青岛市已形成了一个具有全国海洋科技中心地位
和较强辐射能力,同时也具有其他 学科门类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
该志在篇目设置上紧紧围绕其统领全市科技事业的行政管理这一主线,突出海洋科技
在青岛 的特色,全面展示了青岛科技事业的发展,是青岛有史以来第一部科技专著。

《青岛市志·教育志》 《青岛市志·教育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郑世侗、 高国耀、张书荣、周志 公、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高庆才;由《青岛市
志·教育志》 编纂委员会具体承编,主编姜万校、王锡衔,常务副主编 管惠远,副
主编陈显青、钱惠琪、宫惠英。新华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 精装
本。全书约25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37元。
《青岛市志·教育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主编单位为青岛市教育局,成立
了青岛 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 经过深入细致的资料收集和资料长编的编写,1988年
形成约30万字的 初稿。 1988~1991年,对初稿进行了初审、评议和反复加工修改,
于1992年10月完成送审稿 。 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审核,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
审,报青岛 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该志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87 年。
全书分教 育行政、 幼儿教育、普通初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成 人教育7篇,计33章、75节。
青岛建置初期,文化教育以私塾为主,除少数富户聘用教师或设馆教学外,大都
是村办 塾堂。 学习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
《五经》 等。18 97年,青岛有私塾150余所,塾师232余人,学生3243人。1941年,
青岛有私塾200余所, 青岛解放时有10所,解放后逐渐消失。德日侵占青岛时期,在
青岛办了几所为殖民者子女专 用的小学和中学, 如礼贤书院、德华书院、总督府学
校等。同时还开办了一些蒙养学堂,对 中 国少年进行奴化教育。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按照新学制改造增设了各类小学50余所。 社会各 界人士相继办起了私立青岛中学、
胶澳中学、师范讲习所等。同期又开办平民教育,先后设 立市民学校37所。1924年9
月, 蔡元培、张伯苓等在青岛创立了私立青岛大学,培养了不少 有志爱国青年。他
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揭露军阀、 帝国主义的罪行,为支持工人运动, 积极参加
示威游行和罢课斗争, 为青岛民族解放事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日本两次侵占青
岛时期,在青岛强制推行法西斯奴化教育,迫害进步师生,激起了学生们强烈反抗。
南京国 民政府两次统治时期,推行的是封建伦理教育,压制学生们的抗日爱国斗争。
特别是1945年 在教师、 学生中进行的政治甄审,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强烈不满,并引
发了广大师生的反甄审 运动。 青岛革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
抗日活动,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 质,扩大了革命影响。至1949年6月,青岛市有公私
立小 学124所, 在校学生6万余人,教职员工1600余人;有中学和职业中学20所,学
生1.3万余人 , 教职工500余人;还有山东大学在青岛办学。青岛解放后,市军管会
立即接管了在办的大 学1所、中学28所,小学79所,并迅速组织复课。至1952年,又
完成了对私立(其中有外国 教会所办) 中、小学的改制工作。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指
示, 对教职工统一调配任用,取消训 导制度和公民、党义、军训、童子军等课程,
开设政治理论和思想政治教 育课, 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制,同时建立新民主主义青
年团、 少年先锋队组织。50年代初期 ,青岛开展了全市规模的扫盲运动,扫盲对象
主要是在职职工。 随后进行了勤工俭学、脑力 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半工半读等
教育活动。 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学秩序被打乱,教 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把教育工作列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 重点,教育工作有了显
著变化。 全市调整学校布局,整顿教学秩序,积极开展教研工作,加 强德育工作,
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1988年,青岛市有大学7所、普通中学547所、中专23所 、农
业职中74所、技工学校27所、小学2645所、特殊教育14所、幼儿园4859所。全市普及
小 学教育,市区普及初中教育。大学在校生1.4万余人,中学在校生35万余人,小学
在校生63 万人。全市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普通教育在茁壮成长,
成人教育已发展 到进行科技教育, 农校、夜大、函授、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迅速,成
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该志以翔实的资料,专家的笔触,高超的布局,把青岛建置近百年的教育史真实、
全面 、 深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该志根据青岛的历史特点,记述了德、日、美等帝
国主义 侵占青岛时期, 在青岛强制推行的奴化教育等卑劣行径,以激起后人强烈的
民族义愤。 同时 又热情讴歌了新时期青岛教育战线上的累累硕果,激发人们奋发向
上的崇高热情。

《青岛市志·文化志》 《青岛市志·文化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高国耀、 王柴、郑真何,副总编 段祥泰、寿杨宾;由《青岛市志·文化志》编纂委
员会具体承编, 主编时桂山,副主编吉军 。新华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
刷(与《风俗志》 合订一册),32开精装本,全书 25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55元
(合订本)。
该志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同年11月,由青岛市文化局、青岛市文联等四单位联
合成立 了《青岛市志·文化志》 编纂委员会, 编纂工作全面启动。19 89年完成了
《青岛市志·文化志》 初稿。经广泛征求意见, 反复修改,于1997年完成送审稿。
送审稿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审核, 由青岛 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报青岛市人民政
府批准出版。该志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 至1986年。全书设机构社团、 文
化设施,文化艺术,文博、电影,群众文化4篇,计10章、45节。
青岛物华天宝,拥有着厚重的文化土壤,自古以来,孕育了一代代灿烂文明。从
5000 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到商周文化, 青岛的文化历程浓缩了整个中国原始文明的发
展史。 秦皇汉 武数次登临,勒石琅琊,出海求仙,踪迹所至之处,不仅给后人留下
丰富的文化遗产, 也对 中国的海洋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秦汉以降,伴随着青岛神仙
窟宅的美名渐被人知,僧、 道、俗文学名家踵至,踪迹淹留,题词歌咏,名篇佳句,
倍增亮色。
青岛设防建置后,农、商、渔及航海业逐步兴旺,民间交流增多,南北文化糅合,
民间 传统文化艺术得到重大发展。 每年除夕后在天后宫设台耍景,时间甚至持续到
端午前后 , 主要演出杂耍、大书、梆柳、秧歌等。德国侵占青岛后,西方文明的渗
透和国人新文化运 动的兴起, 促使着青岛的民族文化事业向前发展。20世纪初,兴
建了第一家戏院, 建立了尊 孔文社藏书楼,出版了中文报纸《胶州报》。日本第一
次侵占青岛后, 加强军事统治,侵占 文化设施,致使文化市场凋零,文化事业跌入
低潮。 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 期,青岛的文化事业终于迎来了历史
上的高峰。 大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文人名士相继来 到青岛,尤其是国立青岛大
学创办以后, 老舍、洪深、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等 先后就教于各校,
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和艺术活动。 文学团体纷纷建立,各种文学体裁 的名篇创
作层出不穷, 各影戏院争相创办。 30年代的青岛,群星璀璨,名家荟萃,文化事业
空前繁荣。这不仅在青岛的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就是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也 留下浓重的一笔。 青岛已成为中国北方三个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日本第二次
侵占时期, 实行 殖民统治,文人走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沦陷区的文化事
业严重倒退,形同真空, 成为文化荒漠。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积极备战,
文化事业处于停顿状态, 文化设 施也难以维持。但爱国的青岛人民还是创作演出了
一些进步剧目, 出版报纸和文学刊物,为 新时代的到来积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青
岛解放后, 文化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解 放初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在
消除封建影响、 开拓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繁荣创作和活 跃人民文化生活方面,取得
了显著成绩。 但随后的十年浩劫,严重摧残了青岛文化艺术事业 和文化队伍。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改革开放的东风使青岛的文化事业重新走向繁荣。至 1986年,
青岛市已有11个专业剧团,专业人员3000多名;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名篇不断涌 现;
美术、音乐、舞蹈人才辈出;戏剧作品屡屡在全国获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同时,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由点到面,形成遍布城乡的文化网络;图书、文物、博
物馆等 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青岛市志·文化志》是一部全面展示青岛文化艺术事业曲折发展到高度繁荣的
全过程的专 志, 有史以来第一次客观、准确地记述了青岛地区的文学创作、群众文
化活动及文 化设施建设等状况。 该志资料翔实、体例完备,结合时代特点,反映文
化生活, 突出时代脉 络,体现了青岛文化事业起点高、发展曲折及文化繁荣的地方
特色。

《青岛市志·卫生志》 《青岛市志·卫生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郑世侗、 高国耀、张书荣、周志 公、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高庆才;由青岛市卫
生志编纂委员会具体承编,主编 杨秉钧,副主编李志宏。新华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
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全书 约23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37元。
《青岛市志·卫生志》 编纂工作始于1985年3月,以青岛市卫生局为主编单位,
成立了 青岛市卫生局史志办公室。历时3年,共收集1300万字的资料。1988年,编写
了60 万字的《青岛市志·卫生志》资料长编。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的筛选、整理,
最后形成修 改稿。 1991年6月至1992年7月,青岛市卫生局先后三次召集青岛市医药
卫生界的专家、教授 及有关领导等,对该志稿进行了分篇评审。1992年9月,又邀请
山东省史志办公室有关领 导、编辑来青岛,对该志稿进行了专门评审 。之后,又对
该志稿进行了加工、修改,于同年12月完成了送审稿。经市史志办公室组织 终审后,
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 该志 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86年。全书
分防疫、医疗、保健、疗养、医疗管理、爱国卫生运动6篇,计21章、72节。
青岛解放前, 缺医少药,传染病、地方病常年流行。清朝末年,传统的 民间中
医在青岛比较流行。德国侵占青岛后,设立种种法 规限制中医开业,使民间 中医举
步维艰。殖民主义者还把所有青岛百姓驱赶到大、小鲍岛和台东镇居住,由于居住环
境恶劣,使传染病多次爆发,疫情严重。期间,德国天主教和基督教先后在青岛办起
了教会 医院,借此宣扬西方文化和殖民统治。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极 力发展日
本私人医院, 为统治者服务。 北洋政府统治青岛时期,流行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
仅1926年9月间的一次霍乱流行, 300多名患者中因无钱医治而死亡的就达167人。南
京国 民政府统治时期,青岛地区建立了一些医疗机构,但劳动人民有病没钱看 ,只
能眼睁睁病死。 到1949年5月,全市仅有8处公立 医院、18处私立医院,而且大多设
在市区,医疗设施、技术都很落后。
青岛解放后, 医药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除对原有医疗机构进行扩
建改造外, 又陆续新建了第二、第三、第四人民医院,青纺 医院,青岛钢厂、四方
机车厂、 橡胶二厂等企业医院及市精神病院、传染病院、肿瘤医院等 。同时,市内
各区、 街道、企业、学校、市郊各县都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和防疫站 、专
业医疗防治机构。至1978年,全市拥有 各类医疗机构1192个。其中医院212处、门诊
部915处、疗养院12处、防疫站13处、妇幼保健 站9处、其他31处,有医疗床位13084
张。
1978年以后,青岛市人民政府拨出大量经费投入医疗基础建设。至1988年,全市
有各类 医疗机构1553个,其中医院228处、门诊部1230处、疗养院27处、防疫站所28
处、妇幼保健 站12处、其他26处,有医疗床位21677张。全市共有医疗人员26669人,
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 员15032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加强
了医学科学的研究和医药科 研的开发, 医疗技术水平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外科
手术方面, 如冠状动脉造影、法乐氏 四联症、心脏瓣膜置换、肾移植、肝移植、脑
血管搭桥、喉头再植等高难度手术都能成功进 行,肝胆PTC造影及溶石治疗法在全国
居领先水平, 直肠癌切除保留原肛门治疗法不仅在全 国领先,在国际上也产生很大
反响; 疾病诊断率有了明显的进展,如心脏病、恶性肿瘤等的 早期诊断使疾病得到
及早治疗; 青医附院教授史道生研制的治疗冠心病特效药环心丹、 皮肤科主任曲魁
遵研制的酒糟鼻特效药肤螨灵、 神经外科副主任陈世全研制的袖珍式无 创伤皮肤对
合器等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并在国际展会上获奖。青岛还拨出大量经费从国外进 口
大型精密医疗器械,如全身CT多功能B超检查系统、半自动生化分析仪、X光摇篮、血
气分 析仪、 高压液相色谱仪等,进一步提高了青岛的医疗水平。市立医院的烧伤外
科、人民医院 的心脏外科、第二人民医院的创伤外科、第三人民医院的职业病防治、
第四人民医院的普通 外科及第五人民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和神经外科、 台东医院的骨
科等都突出了青岛的医疗特色 。
该志的特点是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详略得当。记述脉络清晰,生动感人。
读之 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青岛市医疗卫生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

《青岛市志·体育志》 《青岛市志·体育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郑世侗、 高国耀、张书荣、周志 公、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高庆才;由青岛市体
育运动委员会具体承编,主编刘向东,副 主编公茂春、栗慎言。新华出版社1994年9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全书20万字 ,印数1000册,定价37元。
该志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6月。经过组建班子、征集资料、拟定篇目、分工编写、
组织 评审、 编纂加工等过程,于1992年12月完成送审稿。送审稿经山东省史志办公
室审核, 由青 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该志上限自
1891年青岛建置始, 下限至1988年。全书设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运动竞赛,体育
管理、设施4篇,计17章、67 节。
青岛体育源远流长。早在1891年建置之前,周围的各县、乡镇、农村,就有武术、
弈棋 、逾高、绝远、开弓、举石担等民间体育形式。20世纪初,带着西洋色彩的 运
动与竞赛随着宗教势力的渗透而流入青岛。 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在为数不多的新 学
中推广。 1901年开办的礼贤书院,体育被列为必修 课程。1908年青年会成立后,体
育开始由学校逐步 向社会扩展。 30年代,近代体育发展较快,形成青岛体育第一次
高峰。 1933年7 月,青岛建成当时国内第一流的青岛体育场。 青岛实行全市体育毕
业会考, 实施中小学体育暂行标准。 以特别市资格参加了旧七届全运会的四届和十
八届华北运动会的后四届 。 建国后,青岛体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全面发展
时期。青岛体育以田径、足球为龙头,由少项发展为多项,由陆上发展到水上和空中。
通过 推行劳卫制、 体育锻炼标准、人人爱体育,层层搞竞赛,出现了五六十年代两
次高潮。 文化大革命时期,体育事业遭到极 大破坏。但人民热爱体育、向往健康的
愿望并没有改变,为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而举行 的横渡汇泉湾和海上游泳活动,
持续了11年之久, 在青岛游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
体育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1979年, 青岛被列为全国足球重点城市之一,由15
名青岛籍队员组成的山东足球队参加第四届全运会 足球决赛, 荣获冠军。80年代,
全市兴起体育热。 1983年青岛首 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
人数的40%,1987年达到54%;职工 体育人数占职工总数的35.6%,1988年达到57.7%;
市区在校学生的锻炼标准达标率为 7 4%,1987年为93%,市属各县(市、区)学校均
达60%以上。 青岛大力发展社会办体育,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增强体 育事业的后劲,
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 19 86年以来,众多的企业厂家赞助或单独承办的各项
体育竞赛达100次以上, 投资近100万元。 市体育总会及其下属27个单项运动协会已
建起了群众体育群众办的网络。 80年 代的第三个高峰,充分展示了青岛体育跨入全
国先 进行列, 正向世界体育进军的好势头。40年来,青岛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亚运
会、 全运会都 取得较好的成绩,共有17人超、破、平37项世界纪录,13人超、破、
平24项亚洲纪录, 300 人次破62项全国纪录,5人获得世界冠军。在标志城市体育竞
技水平的第一、 二届城运会上 ,青岛分别以10枚和11枚金牌名列全国第四名。1990
年,青岛已有运动健将245人,其中15 人为国际级健将;有高级教练员31人;国家级
以上裁判员60余人;先后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 运动员3000多人。
《青岛市志·体育志》是青岛有史以来专门记述体育事业的第一部专著。该志资
料翔实, 内 容充实,实事求是地记述了青岛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变化,客观地展示了
这种发展变化的时代 脉络, 反映了应有的时代特点。同时用大量的事实记述了传统
体育基础广泛、 近代体育出现 较早,以及解放后经过三次高潮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
青岛体育运动项目,鲜明地反映了青岛 体育的地方特色。

《青岛市志·新闻出版志》 《青岛市志·新闻出版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纂, 总编高国耀、 王柴、 张书荣、郑 真何、周志公,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由
《青岛市志·新闻出版志》 编纂委员会具体承编 ,主编高纪明,副主编刘笃义、薛
开勋、田振昌。新华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2开精装本(与《青岛市
志·档案志》合订一册)。全书约17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78 元(合订本)。
《青岛市志·新闻出版志》编纂工作始于1990年,以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为主编
单位, 青岛日报社、青岛广播电视局、青岛出版社为承编单位,成立了联合办公室。
经过制定和修 改篇目、 收集资料、还原考证、统编等工作,于1993年底完成初稿。
后经3次反复修改,于1 994年完成评议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1995年3月3
日召开青岛市新闻出版界有关 人士参加的评审会。 会后,经过吸取会议提出的修改
意见做认真修改后,于同年7月完成送 审稿。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审核,由青岛市史
志办公室组织终审, 报青 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该志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
下限至1987 年。全书分报业、广播电视、出版3篇,计13章、40节。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不久,创办了德文报纸——《德国亚细亚报》,为青岛历
史上第一 张报纸。 以后又出现了日、 英文报纸。 中国人在青岛办的第一张报纸是
1900年朱淇创办的《 胶州报》 。1925~1931年,中共山东和青岛地方组织先后在青
岛创办了12种油印报。到青岛 解放前夕,青岛有各类中文报纸80余种。青岛解放后,
报业发展很快。 同年12月10日,《青 岛日报》创刊发行,同期《胶东日报》已在青
岛出版发行。随后,《青岛工人》、《火车头 》、《平度大众》等报纷纷兴办起来,
一些大、 中型企业也都拥有自己的报纸。至1990年, 青岛市发行各种报纸50余种,
同时,全国各大报纸都在青岛驻有记者站。
青岛广播业始于1933年6月,以青岛市教育局民众教育馆广播电台的建立为开端,
随后 又建立了1座私营广播电台,其发射功率都只有100瓦。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
建立了青岛 广播电台。1945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日伪青岛广播电台。青岛解放后,
人民政府接管了青 岛广播电台, 改称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到1986年,青岛人民广播
电台发射机功率由500瓦增 容到10千瓦,共开办三套节目。其中一套自办节目,一套
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 , 一套转播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节目。青岛农村共
建立8座县级广播电台(站),159座乡(镇 )级广播站。青岛电视台于1970年筹建,
1971年投入运行后, 仅转播北京和山东电视台的节 目。1976年改电视转播台为电视
发射台,电视发射由黑白机1千瓦逐步发展到彩色机10千瓦 。1985年建立卫星地面接
收站, 办有三套节目。另外还建立了平度电视台、胶南电视转播台 和20个电视差转
台,覆盖全市城乡近一半人口。
青岛的出版、发行、印刷业始于明清时期。初为雕版印书和活版印书,数量不多。30
年 代以后, 青岛出版业有了发展,有印书局、出版社等20余家,印刷业有30余个厂
家, 图书发 行业有40余家。青岛解放后,市军管会接管了旧出版发行机构,成立了
新华书店青岛分店。 1952年又成立了新闻出版室,负责青岛地区的出版发行、印刷
管理等。1956年,青岛有各类 印刷厂42家。1987年1月12日,青岛出版社成立,形成
青岛一套独立的出版、印刷、发行网 络。1987年青岛图书销售量近4000万册。
该志记述脉络清晰,结构合理,简明扼要,把报业、广播、出版分别记述,突出
了各自 的行业特点。

《青岛市志·档案志》 《青岛市志·档案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高国耀、王柴、张书荣、郑真何、周 志公,副总编 段祥泰、寿杨宾;由青岛市档案
局具体承编,主编滕长福,副主编潘积仁、于佐臣。新华出 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第
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与《青岛市志·新闻出版志》合订一册) 。全书约6万字,
印数1000册,定价78元(合订本)。
《青岛市志·档案志》编纂工作始于1987年,青岛市档案局(馆)为主编单位,
成立了 青岛市档案局史志办公室。 经过一年多的资料征集、 整理和编写工作, 于
1988年9月形成初 稿。同年11月,组织有关人员对初稿进行评议。之后,又进行了大
的修改和补充,形成修改 稿。期间,由于人员及工作的变化,至1996年完成送审稿。
经山东省 史志办公室审核, 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
出版。该志上限自 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全书分档案事业、档案管理、
馆藏 档案3篇,计9章、24节。
青岛市的档案保存管理始于1865年海关在青岛设分卡。德国侵占青岛后,胶澳总
督府办 公厅及各职能部门都设有档案室。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各机关部门和
一些大的企业也 都有档案管理人员。 1928年日本撤离时,掠走了大量档案资料,特
别是德占时期的档案资料 损失严重。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搜集了大量山东省
和青岛市的经济档案, 以此来制定 掠夺中国经济的所谓开发计划。南京国民政府两
次统治青岛时期, 都设有档案管理机构 ,但在其撤退时,掠走和烧毁了部分档案,
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青岛解放前夕,人民解放 军发布《公告》,将档案列入接收
范围。 军管会刚一入城,迅速封存、接收了国民党残留下 的所有档案。建国后,青
岛市档案工作在中共青岛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逐步走上了 规范化、专业化、
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档案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 提高,全
市形成了以青岛市档案馆为主体, 遍及各行各业, 多层次的档案工作网络,使档案
工作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各类建设事业的一项专门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
挥着越 来越大的作用。
该志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编者将该志安排得条理 清晰、错落有致,
突出了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青岛市志·民政志》 《青岛市志·民政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郑世侗、 高国耀、张书荣、周志公、 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由青岛市民
政局具体承编,主编王永章。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2开精装本。全 书20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46元。
《青岛市志·民政志》的编纂始于1987年,共搜集资料100余万字,编写了近100万字
的 初稿,1994年3月形成近50万字的评议稿,1995年10月报送送审稿,由青岛市史志
办公室组 织终 审,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审核,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该志上
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全书设管理机构、基层政权、优待抚恤、退
役军人 安置、救济救灾、社会福利、婚姻登记、殡葬管理 8篇,计18章、48节。
青岛解放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各个时期均设立管理民政(社会)事务的机关,名
称虽有 不同, 业务范围亦有所区别,但其根本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借民治之
名, 行搜刮 民财、镇压民众反抗之实。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民政局成立。解放初
期, 民政工作 主要是政权建设,土地改革,资遣灾民,组织失业工人进行生产自救
等。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青岛市的民政工作以优抚、复员安置、救灾和社会救济为
主要任务,同时负责基层政权建 设中的具体事务和行政区划、收容遣送、婚姻登记、
殡葬改革等项具体事务。 文化大革命 期间,青岛市的民政工作受到很大的破坏。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青岛市的民政工作 开始逐 步得到恢复。各级民政部门运用
行政、法律、经济 手段,健全和完善了基层社会民主 管理体系,改革了旧的社会风
俗习惯, 并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建设。1987~1990年,先后 在全市开展了创建和
评选模范村、 居委会活动;发放救灾款800万元、社会救济款142.45万 元 ,累计扶
贫11.07万户, 脱贫8.87万户;兴建敬老院827处,并实行了五保供养费统筹;改 革
了 封闭型、单纯供养型的社会福利事业,举办福利企业399处,安置四残人员7049人,
累计工 业总产值达93129.65万元, 实现利税10855.35万元;建设社区服务设施3400
多处; 妥 善 安置了26654名退伍义务兵和转业志愿兵,接收安置军队退休干部1129
名, 建立军队离退 休干部休养所13处;完成了撤县设市、设区工作,完成了14处撤
乡建镇工作; 收容遣送外流 人员4829人次。全市初步形成了残疾人、老年人、拥军
优属、少幼儿、便民服务、民俗改 革、康复医疗、社会治安等服务系列。
《青岛市志·民政志》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详细记述了青岛市民政事业在不同
历史时 期的工作重点, 以及基层政权建设、优待抚恤、救济救灾、退役军人安置、
社会福利、 婚姻 登记、殡葬管理等具体工作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工作方法和内容,真
实展现了青岛市民政事业 的发展历程, 客观反映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党和政府对民
政工作的重视。

《青岛市志·民族宗教志》 《青岛市志·民族宗教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纂, 总编高国耀、王柴、张书荣、郑 真何、周志公,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由青
岛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具体承编, 主编陈廷耀,副主编李恺。新华出版社1997年8月第
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全书16万字,印数1 000册,定价48元。
《青岛市志·民族宗教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91年。1995年完成14万字的初稿,
经修改 、补充后于1996年形成评议稿,同年9月送审。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
经山东省史 志办公室审核、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宗教事务局复核,报青岛市
人民政府批准出版。该志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全书设民族和宗
教两篇,计13 章、48节。
1891年青岛建置后,随着青岛工商业的发展,满族人、回族人即陆续来青岛谋生,
蒙古 族、 壮族、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则随其后。建国前,青岛市的少数民族深受
帝国主义、 封 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统治,同时还遭受民族岐视和民族压
迫, 大多没有固定职业 ,从事一些低下的工作。建国后,中共青岛市委和青岛市人
民政府十分关心、 重视少数民族 工作,专门成立民族工作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少数民族的生活得到保障,社会地位日益 提高,青岛市的少数民族人数也逐渐增多。
1964年青岛市有少数民族14个、 5944人。中共 青岛市委和青岛市人民委员会认真贯
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 人大代 表和政协委员中均有少数民
族同胞。 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青岛市增设了清真饭店、 清真食品店、清真
糕点厂、 清真肉食店和回民墓地。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市的民族事 务机构受到严
重破坏,民族工作几乎停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恢复 落实。
1982年青岛市的少数民族达24个、 计6724人。 至1990年达38个,人口增至9790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0.15%, 有少数民族干部800余人,占全市干部总数的0.31%。少数民
族人 口 分布以市区为主。部分少数民族的分布相对集中,如满族主要分布于李沧区,
回族主要分布 于四方区,其他民族分布较为均匀。
青岛是历史上中国宗教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先后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
教、伊 斯兰教等宗教传入。最早传入的是道教。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即有道人在
崂山修行。 东 汉张陵创立道教后得到长足发展,兴于唐、宋,盛于元、明、清,各
朝代道教在青岛地区先 后建有九宫、 八观、七十二庵,许多著名道士还受到皇帝的
召见和敕封。至明、清,全 真道在青岛已很盛行,20世纪初日趋衰落。青岛解放时,
市区保存完好的道观有59处,道士 、道姑200余人。到1959年全市有道士、道姑89人,
分布于27处道观。1990年有道士的道观1 处,太清宫为其主要道观,道士20余人。崂
山被誉为中国道教全真第二丛林。
公元3世纪佛教传入青岛,建于魏元帝景元五年(264年)的崂山崇佛寺是佛教在崂
山的发端地 。东晋义熙八年(412年),高僧法显和尚从天竺(今印度)取经后乘船到崂
山, 此后佛教在青 岛地区逐步得到发展,许多朝代都曾在此建有寺院。30年代兴建
青岛湛山寺, 亻炎虚法师任住持 ,成为天台宗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的名刹。1959年
青岛有佛教寺院13处,有和尚、尼姑、寄居(信徒住在庙里者)32人。至1990年,青岛
有佛教寺庙1处,和尚30余人。
基督教传入青岛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最早来到青岛的是美国北美长老会的传教士
郭显德。 嗣 后不久,美国美南浸信会、德国信义会的传教士也先后来到青岛。从德
国侵占青岛到青岛解 放 的50多年里,先后有13个国家所属的11个差会的传教士来青
岛传教。 青岛解放前夕,基 督 教各教派共有教堂及聚会场所140余处,外籍传教士
90人, 华籍教牧人员500余人,分21个教 派,信徒1.2万余人。至1990年,青岛有教
牧人员25人,开放教堂13处,其中江苏路基督教 堂为主要教堂。全市有聚会点27处,
信教群众1.8万余人。
天主教传入青岛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翌年德国传教士白
明德即来到 青岛, 此后天主教在青岛迅速发展。青岛解放前夕,市区有教堂10处,
修女院11处,外籍神 修人员36人,华籍神修人员158人,信徒5000~6000人。至1990
年, 青岛有天主教主教1人, 神甫3人,修女5人,信教群众2500人左右,开放教堂2
处,圣弥厄尔天主教堂为亚洲唯一的祝 圣教堂。
伊斯兰教于1928年传入青岛,许多回民从外地陆续来到青岛。回民穆斯林每到一
地都要遵守 伊斯兰教的功课, 建立礼拜场所。最初于河南路购买房屋一处,作为临
时礼拜场所, 于1929 年迁到常州路9号至今。1990年,青岛市有阿訇1人,穆斯林约
1000人,开放清真寺1处。
建国前,青岛的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主要被封建地主阶级以及反动军阀和官僚
资产阶级所 控制和利用; 天主教和基督教则控制在外国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手
中。 建国后,中国共 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推动宗教实行民主改
革, 青岛地区广大信教群众和 宗教界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宗教政策的
指引下, 进行着合法的宗教活动,充分 享受着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文化大革命期
间, 宗教工作部门被迫停止办公,宗教爱国 组织被解散、宗教活动场所被关闭,宗
教职业人员被逐出寺、 观、教堂,正常的过教活动被 迫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 党的宗教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1980年宗教工作机构恢 复办公,宗教爱国组
织和宗教团体相继恢复和重新建立, 宗教界人士的历史积案逐步得到平 反或纠正;
文化大革命中被遣送农村的宗教界人士均落实了政策, 被停发的生活费全部 予以恢
复和补发;宗教团体的房产政策逐步得到落实,被关闭的寺、观、教堂相继恢复和开
放,宗教活动亦逐步趋于正常;宗教界人士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恢复。1990年,青岛
市区及 所属各县(市)、区共有职业宗教人员105人,宗教团体18个,开放寺、观、教
堂18处。
该志的编纂特点主要是篇目简洁、合理,层次清晰。民族篇按在青岛的主要少数民族
满族、 回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设章,分别从徙居、习俗、社
会地位三方面作 了详细的记载。 宗教篇按青岛的主要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天
主教、 伊斯兰教设章,分 别从活动、教派、宗教活动场所、公益事业、团体、国际
交往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记载; 最后 一章为宗教事务,从宗教事务机构、宗教政策、
纯洁宗教组织三方面进行了记述。

《青岛市志·风俗志》 《青岛市志·风俗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 总
编高国耀、王柴、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由《青岛市志·风俗志》编写组
具体 承编, 主编阎立津,副主编肖相鸾、杨树基、崔少岩。新华出版社1998年10月
第一版第一次 印刷(与《 青岛市志·文化志》合订一本),32开精装本,全书10万字,
印数1000册,定价55元(合订 本)。
该志始修于1994年, 三易其稿,1996年7月形成初稿,并随即组织召开了专家评
审会。 根据 评审意见,又进行了多次深层次的加工修改,同年11月完成了送审稿,
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 审核, 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
出版。该志上限始自明清之际 ,下限 至1990年。全书设岁时节令风俗、婚育丧风俗、
衣食住行风俗、 家族乡社风俗、生产贸易风 俗、民间游艺风俗、陋俗禁忌、移风易
俗8篇,计25章。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是东夷族的发祥地,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尚习俗,经与中原文
化融合, 特 别是近代五方杂居,又兼收并蓄了外来文化,使之风尚习俗特点明显,
内涵更加丰富。 千百 年来,青岛地区的城乡居民,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
时也沿袭了一些封建迷信的道 德观念和陋俗。 建国后,通过移风易俗和良风美俗等
一系列改革, 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使优良传统和良风美俗在青岛城乡深深扎
根。
青岛市城乡传统节俗,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同时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腊
八、过小年 等农历节俗,也是遍及城乡的重要传统节日。公历节俗如元旦、国庆节、
国际劳动节等, 是 建国后在青岛市区和所辖县城逐渐盛行起来的,其中国庆节尤为
隆重。 该志在编写中采用了 新旧对比的方法,让读者能够对历史与现实加以比较。
在诸多民间礼俗中, 与婚嫁、生育、 丧葬等有关的内容最为丰富多彩,对此该志加
以浓彩重笔。 青岛地区的婚育丧风俗别具特 色,建国前儿女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
并要经过说亲、 定婚、送日子、送嫁妆、迎娶拜堂等 步骤来完成婚姻大事。同时讲
求门第财产、 年龄属相相当相合。育俗亦非常重视,从怀孕得 喜到降生添喜及坐月
子、过百岁等习俗繁多。在丧俗中,鬼魂与迷信贯穿其中。建国后 废 除了封建婚姻
制度,提倡自由恋爱,实行计划生育,以火化代替土葬。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有
些旧俗仍在不同程度地流行。
青岛地区的家庭,古时为九族制,其家族类型分为按世代不同辈分划分和按婚姻
关系划分的 两种类型。按世代组成的家庭,有夫妇一代家庭,有双亲子女两代家族,
四世同堂家族等 。 按婚姻构成的家族,有单一家族和复合家族两种。建国前多尚五
世同堂, 家大业大。建国后 提倡男女平等、家庭成员平等,专制的家长制渐被民主
家政所代替。 生产贸易亦自成风俗。 建国前以庙会、集市和渔民出海祭海神风俗最
为典型。建国后特别在改革开放之后,生产贸 易 中的风俗在观念上已有所不同,许
多诸如萝卜会、 糖球会等庙会形式都得以恢复, 并越办越好,对这些内容,该志均
尽量搜集整理, 收录其中。青岛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传统风俗,平度、胶南的
年画和莱西的剪纸等都非常有代表性, 建国后有的年画还被国家作 为珍品收藏,有
的流传到国外。 另外对茂腔、柳腔、吕剧、尤其是别具风格、乡土气息浓郁 的胶州
秧歌,以及踩高跷、跑旱船、龙灯、舞狮、儿童游戏等做了分门别类的记载。青岛地
区衣食住行自古民风纯朴,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进行多次改革,特别自80年代改
革开放 以来, 青岛地区城乡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风
俗。 该志特设衣 食住行风俗篇章,对青岛地区人民衣食住行习俗方面的发展变化,
给予了全面客观的记述。 
青岛地区特别在农村,人们日常崇拜的一些动物、植物及其他自然物均被视为灵
物 , 长期被一些巫婆、神汉及算命先生所利用,还借助法术欺骗和愚弄人民,使之
深 受 其害。对于这部分内容,该志作为陋俗禁忌篇章,加以有选择地记载,以期保
存整个风 俗资料的完整性。 在志书的最后,特设了移风易俗一篇,对婚丧改革、尊
老爱幼、五讲 四美三热爱、五好家庭等内容给予了概括的记载,昭示社会主义新风,
讴歌当今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
青岛从未编纂过全面反映青岛地区风土民情的风俗志,仅在旧志上略有记载,且范围
狭小, 不能完整体现青岛市区和所属各市、区的风俗概貌。《青岛市志·风俗志》
填补了这一空白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从饮食、
居住、 服饰到婚丧、节 庆、生产贸易、礼仪、娱乐等都记录在内,使读者能够通过
志书对青岛的风土民情有一全面 概括的了解。 在《青岛市志·风俗志》的编写中,
始终采用了纵、 横结合的编写方法,既让 每一个习俗的沿革发展脉络清晰,又横向
介绍所属各市、 区在同一事象中的不同习俗,充 分体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
丰富内涵。 同时还刻意贯穿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的原则,注意挖掘体现那些乡土
气息浓郁、地方特色突出的民俗事象。

《青岛市志·方言志》 《青岛市志·方言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 总
编高国耀、王柴、张书荣、郑真何、周志公,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由青岛大学师
范 学院《方 言志》 编写组具体承编,主编李行杰。新华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第
一次印刷,32开精装 本,全书16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48元。
该志在出版前由钱曾怡教授与刘俊一教授进行了审定,之后又经山东省史志办公
室审核,由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
《方言志》 是一部根据现 代语言学理论,运用科学方法编成的科学性很强的志书,
是国内省辖市首部《方言志》专著 ,从 而结束了青岛市无《方言志》的历史。该志
在编纂过程中, 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获取了第 一手资料,同时还选定了青岛市七
个方言点, 每个方言点又两位发音合作人发音,一字一词 都精益求精。所有的方言
资料都用国际音标注音,以保存方言的本来面目。志书中的每一个 字,每一个音标、
每一个符号, 都有实际的语言依据,真正是青岛方言的如实反映。该志在 所设的三
个主要篇目中, 在《语音》 中分别记述了青岛市区方言音系,青岛市所辖城阳区方
言 音系,以及青岛各县(市)的方言音系;同时还记述了450个普通去声字在青岛方言
中的归属 ,青 岛方言特殊读音与青岛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差异等。在《词汇》中分
别记述了同实同名词汇 , 同实异名词汇及特殊词汇。在《语法》中又分别记述了词
法与句法等。 在《语料记音》中 还记录了一些民谣、谚语、歇后语和故事等活生生
的方言语料。因此,这是一部有着时代特 点的科学著作。
《方言志》又是一部特色鲜明的语言志书。青岛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中的胶
(胶东 半岛) 辽(辽东半岛)官话。跟普通话大同小异。青岛话如果只指市区而言,跟
其他各区、市 又有 同中之异,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比较,揭示其中的规律,显示
青岛方言的特色是青岛方言 志的主 要任务,也是方言志的价值所在。广义的青岛方
言指行政区划所辖的市南区、 市北区、四方 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
以及即墨市、 莱西市、平度市、胶州市、胶南市共7 区5市的方言。其内部存在着种
种差异。而狭义的青岛方言仅指流行于市内4区的市区话。市 区话是一种独具特色的
新方言, 它是在融合市辖各区、市方言基础上形成的。虽然只有几十 年的历史,但
却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代表性。 通常所指的青岛话,就是这种有代表性的新方 言。
《方言志》 较好地解决了方言差别和行政区划不一致的矛盾, 是该志又一个成功的
例证。因而该志所记述的20世纪90年代的青岛话将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如果仅限于
市区的 方言, 则与青岛市的区域范围不符;如果包括7区5市,则方言差别明显,无
法作统一的描写 。 《方言志》则采取了以市区为主,兼及其他区、市有分有合的原
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 盾。青岛在100多年前只是一个小渔村,当时的语言资料一
点也没有流传下来。 有 了这部有国际音标注音、能够反映青岛话基本面貌的《方言
志》,即使300年后的人们,也 完全可以从这部志书中窥见今天青岛的概况。《方言
志》的出版,不仅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相当深远的历史意义。

《青岛市志·人物志》 《青岛市志·人物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 总
编高国耀、 王现军、张子忠,副总编段祥泰;由《青岛市志·人物志》编纂委员 会
具体承编。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全书 30余万
字,印数1000册,定价58元。
《青岛市志·人物志》编纂工作始于1999年10月。由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组织成立
了《青 岛市志· 人物志》 编纂委员会,2001年5月底完成初稿。经过反复修改及征
求意见, 于2001年12月完 成送审稿。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审核,由青岛市史志办公
室组织终审, 报青岛市人民政府 批准出版。该志上限适当上溯,下限至1990年。全
书分传记、 传略、表、烈士名录4篇。

《青岛市志·崂山志》 《青岛市志·崂山志》由《崂山志》编纂委员会编 纂,
主任马论业,副主任孙百刚、高国耀等;由《崂山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具体承编,
主 任段祥泰、副主任羌学军。新华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
全书48 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80元。
《崂山志》 的编纂工作始于1985年。1998年完成初稿。8月,召开《崂山志》编纂委
员会第 一次会议, 编纂工作全面启动。编委会办公室多方邀请崂山研究专家参加研
讨, 在广泛征求 意见的基础上调整框架结构,进一步收集考订资料,对志稿进行充
实、改写、扩编,于1999 年3月形成送审稿。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审核,报青岛市人
民政府批准出版。 该志上限 自事物发端,下限为1997年。全书设地理环境、风景名
胜、文物古迹 、宗教、山区居民、旅游、管理、人物、艺文、杂记10章,共有63 节。

崂山是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的全国风景名胜区之一。景区内主峰雄踞、碧海阑干,
千峦竞秀 、 万壑云封,苍松密布、清泉潆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人间仙
境。 《崂山志》 风景名胜章中,浓墨重彩地突出了崂山山海紧错的特点。如实的描
述, 优美的文辞,恰当 的比喻和渲染,形神兼备地描绘了崂山的自然景观,再现其
真实面目。读之如身临 其境,使读者知天下自有真山水,亦有真文章。
自然环境部分,为旧山志所无,是新编《崂山志》的创新。这一章,根据崂山的实际,
分设地理位置、地质、山脉、河流、海域、气候、土壤、植被、物产资源计9节,用4
万余言 , 科学地解释了崂山奇观形成的内在原因和外部条件,系统地记述了崂山的
资源,增强了志 书的科学性和知识性。
崂山是道教名山,崂山的开发建设与宗教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新编崂山志将宗教
单独设 章,详述了道教、佛教的传入、发展和兴衰。侧重介绍了道教始自春秋战国,
肇兴于唐宋, 鼎盛于元明,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的历史进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崂山历来备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之推崇,深为隐者文士所垂
青 , 求仙访道、遁迹隐居者比比皆是。《崂山志》专设人物章,分本籍人物、记山
人物、 侨居 人物、名道、名僧、游山名人6节,以7万余言记述了包括郑玄、李白、
丘处机、张三丰、憨 山、蒲松龄、康有为、蔡元培等共209位古今名人的游迹遗事。

崂山的山水之美,使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赞叹和陶醉,激发了永不枯竭的创作灵感,
千余年来 留下了大量题咏崂山的诗词歌赋, 使名山盛名远播。新编《崂山志》继承
传统, 设艺文 章,分诗歌、赋、游记、文记4节、8万余字,精选了包括李白、蒲松
龄、 柳亚子等所作在内 的古今诗词190余首、赋6篇、游记25篇、文记17篇。选文内
容兼顾古今、兼顾景区景物、兼 顾四季景色、兼顾各种形式,可谓琳琅满目。
旅游和管理两章,为旧志所不见。旅游章下设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土特名产,
管理 章下则设管理机构、 专业管理以及发展规划,为人们了解崂山管理体制的演变
和旅游事业的 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为今后的科学管理和长远规划提供了有力佐
证。
明清以降,曾有四部崂山志问世。但普遍存在观点失之偏颇、内容过于简约、体
例不够规范 的缺憾, 与崂山这座名山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极不相称。新编《崂山志》
统合古今资料, 对历 史文献进行反复的考订,力求准确无误,并极力选用最新资料
和科学成果, 反映了当代人认 识崂山的深度,使该志成为真实反映崂山面貌,具有
知识性、 科学性和较高审美价值的社会 主义新山志。该志不仅展示了崂山古老文化
和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 而且在发掘、整理、开 发利用崂山资源方面做了有益的尝
试。

《青岛世纪图志》 《青岛世纪图志》由《青岛世纪图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
主任高国耀, 副主任张绍麟、孟鸣飞、李厚基、潘积仁;由青岛市史志 办公室具体
承编,主编高国耀、副主编段祥泰。方志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 2开
精装本,印数5000册,定价78元。
该书是青岛历史上第一部以图片为载体,全面记述青岛地域历史发展进程的志书。
该书记述 范围上溯至远古,下迄2000年,按青岛历史发展的13个时期,以10万余字、
800余幅图片, 真实再现了青岛地域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及
由此对社会生活的各个 领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该书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立足于青岛地域的自身发展状况,在编纂过程中
主要突出了 以下特点: 一是在每一历史分期下配有简单概述,概括时代特点,揭示
历史进程, 简介重大 事件,具有较强的导读性。二是针对青岛地域发展历史源远流
长, 但城市建置相对较晚的特 点,在书中的第一部分单设建置前的青岛,对事物的
发端追本溯源, 直至三四千年以前 的夏朝。对先民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古代文明以
及现在的考古发现等予以较为完整的记述, 突出青岛地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
文化, 显现青岛作为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深 厚底蕴;同时,对近代青岛的
设防建置、 开埠建市直至当代青岛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 覆地的变化给予详尽
的记述, 充分说明了青岛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充满了前进的活 力。三是该
书在编纂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和尝试。 《青岛世纪图志》的编纂,突破了千 百
年来地方志以文字为主的编纂模式。它以图片为基本载体,真实、直观地解读了青岛
的历 史发展进程, 对青岛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状况的揭示较诸传
统的志体具有 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化, 严肃之中不失活泼,予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使读者在欣赏图片的同 时, 轻松阅尽青岛沧桑。这一创新得到了全国史志界同仁的
肯定和赞誉。同时,《青岛世纪 图志》的编纂出版,也在形式上弥补了《青岛市志》
按分志出版发行,缺乏总体概述的缺陷 ,使《青岛市志》成为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四是该书采用了全新的编排形式。 在具体的编 纂过程中,每年以综合大事记的形式
统领全书, 提纲挈领地揭示历史发展主线;采用能集中 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图片横
向展开,再现历史真实。纵横结合,纤浓有度。此外,为加大对外宣传青岛的力度,
该书还配有英文目录和序言, 这也为海内外各界人士了解青岛开启了一 扇崭新的窗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