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分志提要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7&rec=54&run=13

《青岛市志·对外经济贸易志》 《青岛市志·对外经济贸易志》由青岛市史志
办公室编纂, 总编高国耀、 王柴、郑真何、王 现军 ,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由
《青岛市志·对外经济贸易志》 编纂委员会具体承编,主编申 同顺。五洲传播出版
社2001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全书22.8 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48
元。
《青岛市志·对外经济贸易志》编纂工作始于1991年。青岛市外经贸委为主编单
位。1996年 3月青岛市外经贸委重建史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充实了编写班子,
编纂工作步入正规。2000年6月底完成初稿,经过反复修改及征求意见,形 成评议稿,
于2001年1月召开了评审会。评审会后,进行了认真 的补充和修改,随即完成送审稿。
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审核, 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 ,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
出版。该志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全书分对外贸易、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3篇,计11章、33节。
青岛对外贸易历史悠久。 北宋在板桥镇设市舶司即为全国五大外贸口岸之一。
1862年设 东海关后, 青岛口、金家口、塔埠头为东海关分关,奠定了青岛外贸口岸
的地位。 德国侵占 时期,不仅投入本国资本,还吸引列强资本,使青岛外贸步入新
的阶段。 至1912年,不仅取 代了烟台港的山东第一大港地位,而且在全国46个港口
中居第六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侵占了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迅速控制青岛对外贸易。
北洋政府 统治及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 对外贸易仍为外国垄断和控制,在
进出口商品量、 进 出口额和进出口航线方面都占重要地位。日本第二侵占时期,青
岛的对外贸易受到极大摧残 ,众多商品的出口陷入停顿。
青岛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采取量出为入,扩大输出,管理
输入的政策,抵制和粉碎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
1959年,青岛建立市级外贸机构。随着国家经济调整的顺利进展,出口商品收购
值逐步增 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经贸领导工作的加强及外贸体制的改革,
推动了全市外经贸 事业的迅速发展。 1984年进一步对外开放后,全市利用外资规模
不断扩大, 并把利用外资的 重点转移到举办三资企业上来。1988年,国务院做出加
快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决定, 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市政府确定了三级承包、
包到企业、 条块保证、自担风险的 承包办法。同时,青岛把引进先进技术、改造现
有企业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兴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青岛对外开放工作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料
加工, 来 样制作,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业务也迅速开展;对外经济技术
合作逐步发展 ;同时,在海外投资办企业也相继开始。
青岛外向型经济已迈出坚实步伐,引起国际经济贸易界人士的关注,许多国家和
地区 的贸易界、金融界纷纷在青岛开设商务办事机构。
该志以大量的史料,记述了青岛对外贸易的发展,客观地展示了青岛的地方优势
和地区特点 ,对青岛的招商引资,以港兴市的资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岛市志·工商行政管理志》 《青岛市志·工商行政管理志》由青岛市史志
办公室编纂, 总编郑世侗、高国耀、张书 荣、周志公、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高
庆才; 由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具体承编, 主编张 承珠。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2开精装本,全书17.5万字,印数1 000册,定价46
元。
《青岛市志·工商行政管理志》 的编纂工作始于1983年。1991年3月组建了青岛
市工商 局史志编纂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正式启动。1993年初形成初稿,1994年形
成评议稿, 10月 份召开了评审会。此后经加工梳理,于1995年形成送审稿,市史志
办公室在广泛征求意见的 基础上, 终审定稿,经省史志办公室审核后,由青岛市人
民政府批准出版。该志上限自1891 年青岛建置始,下限1990年。全书设管 理机构、
企业登记管理、私营工商业改造、市场管理、商标管理、广告管理、经济合同管理 、
经济监督检查、市场交易管理9篇,计27章、44节。
青岛的工商行政管理始于1898年, 由胶澳总督府专办中华事宜的辅政司管辖。
1914 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 由日本守备军司令部民政署总务课掌理。1922年北
洋政府收回青 岛 后设胶澳督办公署,工商行政管理由警察厅掌管。南京国民政府第
一次统治青岛期 间由青岛特别市社会局主管工商行政管理。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
设治安维持 会, 由警察部掌管工商行政管理。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
由青岛特别市社会 局主管工商行政管理。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工商部接管工商行政
工作 。 6月中旬正式成立青岛市人民政府工商局,7月成立青岛市杂货交易所。1951
年1月成立青 岛市私营企业重估财产评审委员会, 5月成立人民政府加工订货管理委
员会, 同时青岛市企 业中公股公产清理小组改为青岛市公股公产清理委员会。1957
年秋恢复和建立市属台东、台 西、沧口市场管理所。1959年1月工商局与商业局合并。
1962年1月成立青岛市物价管理局与 市工商局合署办公,7月8日水产市场交易管理所
划归市工商局领导。 1966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陷入瘫痪。1968
年以市工商局为主, 成立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打击 投机倒把办公室,同年又将物价工
作划归市工商局。 1975年,设立口岸检查站,成立市场管 理领导小组。1977年,又
将物价工作划归青岛市计划委员会。1977年5日,市工商局增设合 同管理科、商标管
理科和商品质量检验所。 各县区单设工商行政管理局。1980年青岛市建立 17处农副
产品市场, 分别由所在区县工商局管理。 1982年实行对广告单位业务管理,同时设
立经济检查科。1984年成立青岛市工商局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1987年成立机动车辆
交易市 场管理所。 1988年成立清理整顿公司领导小组。 1989年成立商品交易所。
1990年, 青岛市工 商局共设处、 室、所、站、分局15个,学会、协会6个,辖属县
(市)区工商局13个,形成 系统的工商管理体系。
该志编写中力求突出青岛工商行政管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真实全面地反映
了工商行政 管理事业的历史与现状,是青岛有关工商行政管理的第一部专志。

《青岛市志·计量标准志》 《青岛市志·计量标准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纂, 总编郑世侗、高国耀、张书荣、 周志公、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高庆才;由
青岛市技术监督局具体承编, 主编于吉喜,副 主编刘金福、杨文襄。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2开精装本( 与《青岛市志·物价志》合
订一册)。全书约10万字,印数 1000册,定价48元(合订本)。
《青岛市志·计量标准志》编纂工作始于1988年,青岛市标准计量局为主编单位,
成立 了局史志办公室。历时一年半的紧张搜集资料工作,共搜集资料1万余条。1990
年2月, 审定 篇目之后,开始进入编写阶段。至1994年6月,经过认真筛选、反复修
改、 专家评审,四易 其稿,形成评议稿。经过市史志办与局史志办的共同修改,于
1995年2月完成送审稿。 经山东省史志办审核,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后,报
青岛市人民政府 批准出版。 该志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87年。全书分
计量、标准化 、质量监督与检验3篇,计13章、42节。
青岛市的计量标准化和质量监督事业随着青岛市的工商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分
别从20 年代、 50年代和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青岛开始推
行标准制、 市用 制和划一度量衡, 为青岛该项事业的发端。 同年,青岛开始执行
《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 。1931年2月,青岛成立了社会局度量衡检定所,对青岛
市区及李村、 九水、阴岛、薛家岛 、水灵山岛乡区进行度量衡检定管理。日本第二
次侵占青岛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 时期, 由于战乱和反动统治阶级的巧取
豪夺, 度量衡制度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建国后,青岛市人民 政府很重视对度量衡的
管理,1949年10月成立了青岛市度量衡检定所,随即在全市开展取缔 旧 杂制、推行
新公制活动。 1952年11月,又在全市充实了度量衡检定队伍,强化了市内的检定 工
作。 1957年6月,将原先后由工商局和商业局辖属的度量衡检定所正式命名为青岛市
计量 检定所。 1959年起,青岛市从原来单一的长度、力学发展到热工计量和电磁计
量, 后又开展 了中温、高温、电流、电压等量值传递和计量仪器的检定管理,并成
立了实验厂研制生产一 些专用检具, 供企业计量室使用。1963年,青岛市计量检定
所改组为青岛市计量标准局。19 75年7月,又开展了酸度计的检定工作和理化计量仪
器的修理工作。至1987年,青岛市标准 计量局共有各类人员208人,已制定了长度、
热工、力学、电磁、化学五大部类45项、166种 计量标准,保证了全市各行各业使用
计量器具和计量仪表的准确一致。 全市1000余个企业都 设有计量机构,专职计量人
员达4700人。 1987年,经国家经委同意,青岛市有权评选市优质 产品,可直接申报
部优和国家质量奖,并执行优质优价政策。同年7月,青岛市标准计量局 成立优质产
品办公室,当年评出优质产品141种,为青岛市的产品打入国内市场、走向世界 起了
重要作用。
该志以较浓重的笔墨对青岛市计量标准事业的机构变化及背景材料作了详细、准
确的记 述。 另外对本事业的业务状况较多选用表的形式作了具体的记述,突出体现
了计量标准事业 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青岛市志·物价志》 《青岛市志·物价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郑世侗、 高国耀、张书荣、周志 公、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高庆才;由青岛市物
价局具体承编, 主编张彬,副主编李德爱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
版第一次印刷, 32开精装本(与《青岛市志·计量 标准志》合订一册)。全书约10
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48元(合订本)。
《青岛市志·物价志》 编纂工作始于1986年7月,青岛市物价局为主编单位,成
立了局 史志办公室。 1986年7月至1988年9月,编写人员搜集近40万字较有价值的入
志资料,对编写 篇目 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选定,1989年10月完成了《青岛市志·物
价志》 初稿。在对初稿进行广 泛征求意见后,又对志稿进行了大的改动,特别是对
具体价格的变动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核实 、 修改,同时还特别注意补充了各时期价格
变动的连贯性。 1992年11月,市物价局召集各有 关业务部门的负责同志和老专家对
志稿进行了评审。 会后,根据评审会上提出的意见,再一 次对志稿进行了较大的认
真修改, 最终形成送审稿。经山东省史志办公 室审核,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
审, 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该志上限自1891 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86年。
全书分价格管理体制与价格政策、 主要商品价格、非 商品价格与劳务价格、价格监
督检查4篇,计13章、40节。
青岛市物价从有记载的1923年开始到1936年的14年中,除1924年因粮食价格大幅
度上涨 , 而对当年市场物价水平有较大影响外,其余年份变化不大。自日本第二次
侵占青岛 至1949年5月青岛解放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和国民党反动派挑起
的内战混乱, 青 岛市场萧条, 经济萎缩,通货膨胀,物价猛烈上涨。1945年9月至
1948年8月,青岛市10种主 要商品价格上涨5900倍;1948年9月至1949年5月,10种主
要商品价格上涨107万倍。
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紧缩通货、取缔金银黑市、限制囤积居奇,同
时 组织有关部门大量抛售物资,调整商业,开展物资交流等,至1950年4月市场物价
开始基本 趋向平稳,并稳中有降。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青岛市物价一直保持稳定。
1960~1962年三 年经济困难时期, 青岛与全国一样,物价普遍上涨。青岛市人民委
员会执行中央各项政策、 措施,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不受大的影响。青岛市物价工
作先后由商业局、 计委和工商局管 理,1980年成立青岛市物价局,开始独立行使其
职能。 1984年,青岛市及各县、区又分别 成立了物价检查所,专门负责物价的监督
检查工作。从1985年10月起,在全市商业企业中 开 展了物价计量信得过活动,促进
了生产、 经营单位自觉执行物价纪律。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物价工作进行了
一系列的改革, 对促进青岛市的生产发展,搞活商品流通,丰富 市场供应等,起到
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该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志稿中有关价格的变动情况,资料翔实,内容丰富。
特别是10种 主要商品的具体价格, 在逐年变动中的具体记载都有据可查,全书较多
利用表格的形式,有 利于新旧时期价格的对照、比较。

《青岛市志·财政税务审计志》 《青岛市志·财政税务审计志》由青岛市史志
办公室编纂, 总编郑世侗、高国耀、张书 荣、周志公、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高
庆才; 由《青岛市志·财政税务审计志》编纂委员 会具体承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全书约20 万字。印数1300册,定价
45元。
《青岛市志·财政税务审计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3年,主编单位为青岛市财政
局, 成 立了局史志办公室。1984年青岛市机构调整,青岛市财政局分列为青岛市财
政局、 税务局、审计局,各局又分别成立了史志办公室。经过艰苦细致的资料搜集
和筛选, 于1993 年编写出《青岛市志·财政税务审计志》初稿。之后,邀请有关领
导和专家对志稿进行了认 真的评审,经过反复的修改和补充,于1995年完成送审稿。
经山东省史志 办公室审核, 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
出版。该志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全书分财政、税务、审计3 篇,
计14章、42节。
清政府统治时期,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青岛地方没有支出管理权,只行征解税
赋 。 德国侵占青岛后,完全控制了青岛的财政、税务,地方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靠
买卖 土地。 财政支出除维持殖民政府所需费用外,相当一部分用于军费支出。日本
侵占青岛后, 青岛的财政支出也大多被用作军事和警察费用。北洋政府统治青岛后,
军阀割据,苛捐杂税 种类繁多,老百姓苦不堪言。这一时期,青岛财政连年赤字。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政局较为稳定,经济得以发展,财政收入相
应增长。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日占当局对工商业户采取强占、强行购买、强行入股
合资等手段 予以控制,使民族工商业遭致严重的打击和摧残。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 , 是青岛财政最为混乱的时期。国民党当局以滥发纸
币作为财政支出的主要手段, 使青岛民 族工业、家庭手工业遭受了空前的劫难。青
岛解放后, 市政府采取有效的开源节流措施,聚集资金,使 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市
财政收入由1950年的139万元增长到1952年的1752万元;财政支出主 要用于发展公益
事业、救济抚恤事业及恢复改造工程等。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市财政 受到了冲击,
收支很不平衡, 企业财政和纳税均受到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 市财
政、税务、审计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连年呈现上升的势头。1990年,青岛市财政
收 入由1978年的13.07亿元增长到22.78亿元,财政支出也由1.94亿元增加到11.64亿
元。 胶州 湾轮渡、308国道、民航机场、引黄济青工程、黄岛电厂、煤制气工程、
防氟改水、 大 型立交桥工程、青岛大学、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儿童医院等都是
在这一时期投资兴建的 。 其他如文教、卫生、科技、农业发展、群众生活补贴等也
都加大了资金投入。 随着青岛市 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财政、税务、审计事业在经
济建设中愈加显示出重要的杠杆作用。
该志资料翔实、 内容丰富,布局科学,编排合理,以时间为序 ,真实而全面地
记述了青岛市财政、 税务、审计事业近百年来的发展变化。该志选用一些具 体而生
动的史料,举一反三,深刻反映了建国前殖民统治者在青岛的卑劣行径,全面展示了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青岛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青岛市志·金融志》 《青岛市志·金融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高国耀、 王柴、郑真何,副总 编段祥泰、寿杨宾;由《青岛市志·金融志》编纂委
员会具体承编, 主编李昭丰、李延清。新华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
开精装本。全书约20万字,印 数1000册,定价50元。
《青岛市志·金融志》 编纂工作始于1986年6月,以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为
主编单 位, 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建设银行青岛市分行、农业银行青岛市分行、中
国人民保险公司 青岛市分公司等为承编单位,共搜集约300万字资料、100余幅照片。
在各承编单位编写行业 志的基础上, 由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进行统编合成。
1988年6月完成了该志的初稿, 并 印制成内部发行本。1996年3月,人民银行青岛市
分行再次组织青岛市金融系统有关单位对 《青岛市志·金融志》 进行修改和补充。
修改和补充的重点是建国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来青岛市金融事业的发展变化。根
据青岛市金 融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 增加了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和交通银行青岛
分行两个承编单位。 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先后三次组织各承编单位对该志进行修改
和补充之后,又于1997年6月2 0日组织召开了全市金融系统新老编志人员会议,对该
志进行了修改。 会后,人民银行青岛 市分行根据会上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了认真细
致的修改,最终形成了评议稿。1997年9月12 日,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组织召开了全
市金融界领导和专家参加的《青岛市志·金融志》 评稿会。评稿会后,又对志稿进
行了认真的修改, 最后形成送审稿。经山 东省史志办公室审核,由青岛市史志办公
室组织终审, 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 该志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
1990年。全书分金融机构、货币、存款、贷款 、外汇业务、保险、金融管理 、金融
市场8篇,计31章、80节。
建国前,青岛金融市场一直受外国银行长期统治。早在1898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仅
6个月 , 便在青岛成立了德华银行青岛分行, 在青岛发行货币、代收关税、组织贷
款等,逐步垄断了青岛的金融业,控制了青岛经济的发展。1905年,山东官银号在青
岛设立 分号,是青岛历史上最早的官办银行。1914 年日本侵占青岛后,除原有的横
滨正金银行外, 日升银行、朝鲜银行、正隆银行等日本银行 趁机挤入青岛,取代了
德国殖民银行在青岛的特权,一度成为对青岛实施
经济侵略的中心。1922年北洋政府统治青岛后,金融实权仍然控制在日本银行手中。
后来 随着代表中国民族金融业的北四行、 南四行、小四行等在青岛陆续设立分支机
构,青岛民族金融业才渐渐有了一席之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青岛后,时值中
国四大 家族为主的官僚资本银行垄断了国家金融业, 青岛市政当局借此控制了青岛
金融市场, 国内 一些商业银行也纷纷来青岛设立分支机构,使青岛逐步成为山东省
金融中心。 1938年日本第 二次侵占青岛后,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朝鲜银行等又卷
土重来,日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 大阜银行等也相继开业,支持日本扩大侵华战争。
日本投降后, 中央银行、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
储金汇局、中央合作金库等纷纷在青设立分 支机 构,使青岛民族资本金融业有所发
展。到解放前夕,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致使交通堵塞、 工业瘫痪、通货恶性膨胀,
金融界一片混乱,大多靠囤积、投机和经营副业维持生机。
青岛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很快接管了青岛官僚资本金
融机构 ,取消了外国银行在青岛的特权。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青岛
市分行,除经 营 业务外,对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交通银行青岛分行、中国人民保
险公司青岛市分公 司行使管理职能。 继之,人民币发行,肃清金圆券、银元券,禁
止外币和金银在市场上流通 等, 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初步建立。1953年,
完成了对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成立了公私合营银行青岛市分行,实现了全
市银行国有化。1958年4月,公私合营银行青 岛市分行并入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
大跃进中,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银行管 理放松, 信贷计划、信贷资金、货币发行
等失控,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2年后,执行中共中央 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
扭转了金融局势, 使当年货币回笼为建国13年来最好的年度。文化 大革命时期,青
岛金融业发展不利, 银行贷款业务无章可循,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全市工
业贷款增幅与工业产值增长成反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青岛市金融体制改革也走
出了新 路, 逐步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各专业银行为主体,保险公司、信
托公司和城市、 农村信用社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合作的金融体系。1984年10月,
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单 一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新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办
理原人民银行经办的工商企业存 款、贷款、结算及城镇储蓄业务。随后,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的信托投资公司, 以及融资公 司、证券公司、外汇调剂公司等相继成立。
1985年后, 外资金融机构也开始陆续在青岛设立 分支机构。至1990年,青岛市共有
银行机构6家,其分支机构825家;其他金融机构7家,其 分支机构16家;外资金融机
构3家。至年末,全市共有金融从业人员9991人。
该志的特点是资料翔实、全面,内容丰富。特别是对解放前青岛金融业在帝国主
义殖民压 迫下, 几经兴衰,饱受欺凌的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同时对建国后,
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后金融业的繁荣景象作了详尽的记述。

《青岛市志·海关志》 《青岛市志·海关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高国耀、王柴、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由青岛海关史志编纂委员会具体承
编,主编江景渭,副主编赵猛。新华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
本。全书20 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48元。
《青岛市志·海关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5年,1988年完成初稿,1996年形成评
议稿, 1997年送审。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审核,报
青岛市人民政府 批准出版。该志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92年。 全书设
管理体制、监管、关税征收 、查缉走私、统计5篇,共15章、34节。
青岛,自古以来港航活动、海陆交通发达,设立关卡、征收税赋历史悠久。古代,
先秦 时期在琅琊、 安陵(今灵山卫)等口岸即设有关卡掌收出入税,稽察行人。北
宋时期, 胶州板桥镇设市舶司,塔埠头设抽解务,已具有近代海关的职能。18世纪
30~90年代, 清政 府也曾在青岛地区设税关征税。德国侵占时期,清政府被迫同德
国签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 》 ,于1899年设立胶海关。它除了担负进出口货物、轮
船、 旅客行李等的监管,征收关税、 查缉走私、编制统计外,也办理帆船及其所载
货物的进出口手续、 征收厘金等常关业务以及 办理邮政、测量航道、管理港航设施
等与海关没有直接关系的事务。胶海关虽为中国海关, 但却德国殖民当局的把持下。
之后,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 府第一次统治时期和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 胶海关一直在外国势力的把持下。南京国民政府 第二次统治
时期,胶海关摆脱了外国税务司,中国才在名义上拥有了胶海关主权。
青岛解放后,胶海关更名为青岛海关,废除了旧法规,建立体现国家主权和尊严、
维护国家权力和利益的海关法规,并迅速建立起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海关队伍。
文化 大革命时期, 青岛海关各项法规、业务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 青岛 海关恢复和建立了必要的法规,改革了管理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发展, 对外海、空航 线增多,进出口船舶和货物激增,青岛海关的业务量亦大为增
加。 在货运监管方面,强化了 监管职能,不断改革监管模式和作业流程,监管货物
从1980年的959万吨增至1992年的2419 万吨;在运输工具监管方面,建立了海、陆、
空立体运输的监管格局, 年监管船舶进出境从 1979年的1864艘次增至1992年的6309
艘次, 年监管飞机进出境从1988年的295架次增至199 2年的675架次;在行邮物品监
管方面, 改革了查验方法,仅监管进出境的印刷品即从1987年 的12万件增至1992年
的38万件;在关税征收方面,按依率计征、依法减免、严肃退补、及 时入库的方针,
依法征税; 在查缉走私方面,1980~1992年,共查获走私案件2959起, 案值6635万
元; 在业务统计方面,开发应用计算机录入统计数据,编制统计报表,为决策 机关
及时、准确地报送海关业务统计数据,被海关总署列为统计报表免交核单位。
《青岛市志·海关志》篇目设计合理,门类齐全,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前后一
致,层次分 明,详略得 当。它写出了特色,一是突出了海关的时代特点,按照东海
关、 胶海关、解放 区海关和青岛海关的顺序,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海关在不同历史时
期的实况; 二是突出了专业 特点,海关专业占整个志书篇幅的大部分;三是突出了
地方特点, 根据青岛的特殊地理位置 和历史地位,抓住了其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
特别突出了解放区海关的内容。 另外,附录以 青岛海关各个时期的规章制度为主要
内容,展示了青岛海关法规制度逐步成熟、完善的发展 过程。

《青岛市志·环保志》 《青岛市志·环保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郑世侗、高国耀、张书荣、周志 公、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高庆才;由青岛市环境
保护局具体承编, 主编王焕兴。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
刷,32开精装本,全书12万字,印数1000册,与 《环卫志》合订,定价48元(合订本)。

《青岛市志·环保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7年。1993年正式成立编委会, 全面开
展修志 工作。 1994年通过评审形成送审稿,此后经市史志办终审,省史志办审核,
由青岛市人民政 府批准出版。 该志上限自1891年始,下限至1990年。全书设环境污
染和治理、环境管理、环 境监测和科研、环保宣传和教育等4篇,计10章、40节。
青岛解放前工业发展缓慢,环境污染不甚明显。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从1958年
起, 化 工、钢铁、电力、机械、造船等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大办钢铁期间,小
炼铁炉、 土 焦炉遍地开花,烟尘在居民密集的街巷低空排放,废水、废气、废渣随
之出现;有的地方大 砍树木,使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60年代初,青岛开始注意三废的治理,成立专门班子负责全市水、电、煤、木材
等 方面的节约和综合利用。1964年青岛市经委又组织了全市工业三废排放状况普查,
各企 业开展了三废综合利用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利于保护环境的规章制度一
度被 批判, 管理失控。一大批街道工业污染严重,造成居民与厂家纠纷不断。青岛
市制定了《关 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成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1976年成
立青岛市环境保护领导 小组, 组织了第一次城区消烟除尘大会战。1977年着手对污
染胶州湾50个工业排放废水项目 进行治理。 1978年开始按照中共青岛市委的要求,
各区县、 各企事业单位都建立健全环保机 构。1979年12月成立青岛市环境保护局,
翌年又组建环保监测站, 各工业主管部门大中型企 业也开始组建职能部门。六五、
七五期间,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政府把环境保护 纳 入城市发展规划,并提出对一
切单位排出的废水、 废气、废渣及噪声、粉尘、恶嗅,要本 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
则积极治理,及早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一时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 要 按规定缴纳排
污费。 1988年青岛市实施了市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城市治理的环境综 合整治
纳入工作目标管理。 六五期间,长期污染环境的青岛钢厂黄龙(烟尘)、青 岛蓄电
池厂的白龙(铅烟) 和青岛石棉总厂的石棉粉尘等重点污染源得到治理;七五 期间
青岛染料厂的废水综合处理项目,青岛红星化工厂硫化氢尾气和青岛造纸厂废水等,
都配备了处理设施。在治理污染点源的同时,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通过专业化调整
撤掉了 污染严重的厂点,在联片供热的基础上,成立了集中供热办公室,建成7个集
中供热站; 民 用型煤推广有所突破。1989年开始组织创建烟尘控制区,同时开始植
树造林山头绿化等活动 , 使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都有所提高。清洁文明
工厂、 环境优美工厂、环保先进 单位不断涌现;各县区还着手制定环保规划,进行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农业生态向良性 循环转化。1990年与1980年比,青岛市区
大气中含各种有害物质除二氧化硫为马鞍型变化外 , 其他均有所下降,污染恶化的
趋势初步得到控制。 各县(市)区也开设了大气监测,对大 气环境质量状况、发展
趋势以及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单位排污规律等有所掌握; 同时又组织社 会各方力量完
成了大环境容量、控制烟尘、水环境、噪声区划、监测仪器研制等50多项环保 项目,
配合了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全面展开。
该志全面阐述了青岛环境保护事业的形成、 发展和现状,力求突出 青岛环境保
护事业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是青岛有史以来有关环境保护的第一部专志。

《青岛市志·环卫志》 《青岛市志·环卫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郑世侗、 高国耀、张书荣、周志 公、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高庆才;由青岛市环
卫局具体承编,主编毕建军,副主编赵以 程、胡 延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2开精装本,全书10万字,印 数1000册,与《环保志》
合订,定价48元(合订本)。
《青岛市志·环卫志》 的编纂工作于1987年开始酝酿。1993年9月青岛市环卫局
成立了 史志编纂委员会, 调整了工作班子,加强了对史志工作的领导,10月份正式
试写,于次年7 月完成初稿。此后,市环卫局又反复组织专家评议,三易其稿,形成
送审稿。1995年2月由 市史志办终审后,经省史志办审核,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
版。 该志上限自1891年始, 下限至1990年。全书设环境卫生设施、粪便治理、垃圾
治理、清扫 保洁、环境卫生管理5篇,计13章、34节。青岛风景秀丽,居民自古就有
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德国侵占时期,胶澳总督按照 殖民地的方式把环境卫生
和治安结合在一起, 统由巡捕局管理,颁布整治市容和环境卫生的 规章,订立歧视
中国人的规则。 1898年开始,在接近前海岸的欧洲人居住区铺设地下管道, 疏导雨
水和排污水, 抽取洁净地下水用自来水管道输送到欧洲人居住区。 日本第一次侵占
时期, 承袭德国人的办法继续召商承包环卫业务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仍由警察厅
管理卫生,1923年开始每年春秋两季进行卫生检查。南京 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
由公安局公布实施了7项有关环境卫生的规章, 在台西镇陆续建 成8个平民大院,派
员管理卫生事务,改善卫生设施,并建起一些简易公共厕所。日本第二 次侵占期间,
伪政权和警察及卫生部门曾轮番管理环境卫生, 但各项环卫设施破坏严重。南 京国
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由警察局组建清洁队,但环境卫生依然很差。
解放后,公安局、建设局、卫生局等都曾主管过青岛市的环境卫生工作,其中卫
生局管 理持续28年,至1981年成立市环境卫生管理局。 50年代初,美国发动侵朝战
争,并把细菌 战扩大到中国,先后4次派飞机侵入青岛上空,投掷带病菌和昆虫的物
品, 青岛市人民政府 发布紧急通告,立即组织群众实施有效办法,分区包干,迅速
扑灭美国侵略者撒布的细菌毒 虫, 环卫职工走在最前列。此间各种群众性卫生组织
和卫生制度普遍建立起来, 在1952年召 开的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青岛被评为全
国卫生城市。 1953~1958年,青岛各界群众开展 了除四害、讲卫生、争创五洁四无
城市运动。 1958年10月,山东省爱国运动委 员会宣布青岛市为山东省第一个五洁四
无城市, 同年又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此 后受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
运动的影响, 以及自然灾害期间各单位贯彻以粮为 纲,干部职工下乡种地,农民进
城集肥, 使城市卫生水平下降。6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开 始好转,环境卫生得到加
强, 但文化大革命期间环卫工作又受到冲击。到1978年底, 青岛市才逐步恢复五洁
面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的环卫管理体制由单一的 市级管理向市区街三
级管理过渡, 形成了3000人的专职监督市容环卫的队伍。80年代以 后,环卫工作进
入以法治脏的新时期,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环 卫管理的法规。1990年,中共青岛市委、
市人民政府号召市民做文明市民建卫生城市, 市长与各部门、 各区负责人签订了
《责任书》 和《任务书》。还集中开展清理整顿市容环境 的突击活动。12月,全国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公布青岛市为卫生城市, 总的评价认为, 在全市上下开展了创
造卫生城市的活动, 使整个市容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显著改观,城市环 境卫生工作
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先进水平,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该志突出了青岛的环卫事业的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 准确、客观、翔实地展 现
了青岛环卫事业的发展轨迹,是青岛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环卫事业的专志。

《青岛市志·城市规划建筑志》 《青岛市志·城市规划建筑志》由青岛市史志
办公室编纂, 总编高国耀、王柴、郑真何 ,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由《青岛市志
·城市规划建筑志》 编纂委员会具体承编。新华出 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
刷,32开精装本,全书25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55元。
该志编纂始于1997年9月,1998年5月完成评议稿,10月完成送审稿。送审稿经山东省
史志办公室审核,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该志
上限 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 下限至1990年。全书设城市规划、建筑、施工、管理 4
篇,共12章、43节。
青岛建置时期,建筑了总兵衙门、军营炮台、青岛栈桥、商店、作坊等,使青岛
形成初具规 模的市镇。
德国侵占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制定和不断完善,城市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德国侵
占时期 , 已形成以行政中心区、经济贸易区、住宅区、军事区等为主的建筑群体,
奠定了近代城市 的基础。 从该时期起有俄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20多个国
家风格多样建筑出现, 特 别是商业、金融、工业建筑得到较大的发展,奠定了半殖
民地半封建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明确出城市建设要为国防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
服务 的方针, 制定和不断完善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建筑迅速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期, 住宅 建筑以二、三层为主,至1957年,住宅竣工85.1万平方米。工业建筑总
投资12141万元, 总 面积43万平方米。公共建筑主要是学校、医院、商店、文化娱
乐等群众急需的建筑。 第二个 五年计划时期,突出了工业建筑,仅1958年就达42万
平方米。该时期住宅建筑共投资1465万 元,竣工31.9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处于低潮,
仅建了人民会堂、八大关小礼堂等。国民经 济 调整时期,基本建设大大压缩,以基
建维修为主。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投资 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90%左右。住宅建筑
投资4170万元,建成住宅67.9万平方米。中 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规划建筑进
入了繁荣发展时期。 至1985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96332万元。住宅建筑投资
94169万元,为前30年住宅建筑投资总和的5倍多,建筑面积62 6.3万平方米。1986~
1990年, 每年住宅竣工面积都在100万平方米以上。至1990年末,人 均 居住面积达
6.6平方米。公共建筑规模也逐年扩大。以1980年5月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共 21 层
的黄海饭店动工为开端,先后有海天大酒店、丝绸大厦等近20座高层建筑相继兴建。
工业 建筑也朝着规模大、质量高、科技先进的方向发展。
《青岛市志·城市规划建筑志》是青岛有史以来第一部记述城市规划建筑的专志。
该志 资料翔实、 观点鲜明、图文并茂、实事求是地记述了青岛城市规划建筑事业的
起伏变化, 客 观地展示了这种起伏变化的时代脉络,突出了应有的时代特色和地方
特色, 是一部可供规划 建筑专业人员、规划建筑业大专院校学生和其他读者阅读参
考的著作。

《青岛市志·房产志》 《青岛市志·房产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高国耀、王柴、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宾杨宾。由《青岛市志·房产志》编纂委员
会具体承编, 主编柳耀南。新华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
全书共19 .5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48元。
《青岛市志·房产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6年,1987年2月初定篇目,1997年底形成2
0余万字的初稿, 1998年形成评议稿,全面修订后,正式报送送审稿,由市史志办公
室组织 终审,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审核后,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 该志上限
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 全书设管理体制、产权产籍、房屋管理3篇,
计13章、28节。
青岛建置初期, 民间的房地产交 易活动较少,一般采取契约的方式进行。德国
侵占时期, 德国胶澳当局禁止民间 房地自由交易,开始有计划地收买租借地。日本
第一次侵占期间,日本人以每亩30~60元的 低价强买土地14357亩,建成大批店铺、
工场。 北洋政 府统治时期,胶澳商埠当局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对房地产交易和
官产房屋修缮、出租等 作了规定,房地产纠纷由青岛地方审判厅受理。 南京国民政
府第一次统治时期, 青岛市人口迅速增加,市区房屋建筑增长较快。市政府先后 颁
布了有关不动产移转、出租、评估的暂行规则,并对全市土地进行测量,在全市进行
公 私土地及地上物登记,换发土地权 利书状。其间,房地产纠纷由市财政局所属第
三科房地股受理, 不服者由法院判决。日本第 二次侵占时期成立东亚株式会社,掌
管土地废筑之售卖、 放款、租房及建筑包工,垄断土地 房产的处置交易。南京国民
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 成立青岛市房产委员会,负责处理日伪房 产以及中国民众被
日伪强占房产的接收保管和发还事宜。 成立地政局,设 土地登记处,负责全市土地
行政事宜和登记工作。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房地产管理局成立,对全市房地产实施行政管理。市政府先
后颁布 了有关规定, 对公共房产的租赁、修缮,房地产交易,民有房地产的管理、
公私房地产的登记、 公私房地产的契税标准以及青岛市的 住宅统一建设等均做了比
较具体的规定,使全市房地产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19 58年5月,青岛市开
展了对私有出租房屋的社会主义改造。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市房 地产业的发展受
到一定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的房 地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制订颁
布了一系列房产管理法规、 规定, 房产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先后开展了
城镇住房普查和房产全 面登记, 落实了房产政策,规范了民用旧房估价标准,开放
了房产交易市场, 规范市区的换 房活动,调解、裁决房产纠纷和房屋拆迁纠纷,建
立了白蚁防治机构。至1990年底,青岛市 市内五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3304.41万平方
米,直管公房建筑面积878.35万平方米,人均 居住面积达6.6平方米。
《青岛市志·房产志》记述了青岛不同历史时期的房地产管理体制、产权产籍以
及房屋管理 等内容。 重点是房屋管理部分,分别介绍了房屋的使用分配、租金和修
缮, 私改房产、代管 房产、华侨、宗教房产等的政策落实,以及房屋拆迁情况,真
实地反映了青岛房地产事业的 不断发展,以及居民住房条件的日益改善。

《青岛市志·公用事业志》 《青岛市志·公用事业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纂,总编高国耀、王柴、张书荣、郑真何 、周志公,副 总编段祥泰、寿杨宾;由青
岛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具体承编,主编郑斌、张文彦。新华出版社 1997年8月第一版第
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全书17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48元。
该志编纂工作始于1987年,1996年5月完成评议稿,7月完成送审稿。送审稿经山
东省史 志办公室审核,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
该志上限自 1891年青岛建置始, 下限至1990年。全书设公用事业管理、供水、公共
交通、供气4篇,共14章、42节。
青岛的城市供水和公共交通事业初兴于德国侵占青岛时期。1899~1908年,海泊
河、 李 村水源地先后建成,日供水6400立方米的城市供水系统投入使用。1901年青
岛出现两轮人 力车, 1907年德商开办市郊汽车客运,城市交通已成雏形。日本第一
次侵占时期, 城市供水 已有3处水源地,日供水1万余立方米;城市交通仍以人力车
为主,发展到800多辆。北洋政 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新建了一批水源
地、贮配水池、加压站,至1937年,年 供水量达5396848立方米;城市交通已由私人
办车行发展到官办或官督商办公共交通, 193 4年已有10条营运路线。日本第二次侵
占时期, 成立青岛交通株式会社,垄断了城市公共交 通。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
时期, 当局热衷于内战,除城市供水得以勉强维持外,市内公 共交通至1948年仅开
通3条线路。
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致力于城市供水和公共交通的恢复、建设和发展。三年经
济恢复 时期投资344.5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投资422.3万元用于公共事业建设。
1962年开发 了 无轨电车。 至1965年,公共汽车和电车共有171辆,18条运行路线总
长度达319公里;城市供 水量达32190158立方米。1972年,成立液化煤气站,1978年
液化石油气用户已达17万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的公用事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城市供水在提倡
计划用 水、 节约用水的同时,大兴供水工程。1978~1984年,仅大沽河引水应急工
程就新建水源地 5处。80年代末,又进行了引黄济青工程。1990年供水量增至9967万
吨,平均日供水27 .3万吨,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6.9%。公共交通方面,公共汽车和电
车已由1978年的409辆增 至 1990年的801辆, 年客运量已由1978年的27351万人次增
至1990年的62995万人次。 出租汽 车于1979年出现,已由28辆发展到832辆。小公共
客车作为公共汽车客运的补充, 已成为一 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供气方面,随着1987
年煤制气的开发使用,1990年用气人数已增至75万 人,用气普及率高达56.2%。
《青岛市志·公用事业志》是青岛有史以来专门记述城市供水、公共交通、供气
事业的 第一部专著。 该志资料翔实,内容充实,实事求是地记述了青岛城市公用事
业的变革与发展 , 展示了这种发展变化的时代脉络,反映了应有的时代特点,同时
鲜明地反映了青岛 公用事业的地方特色, 如使用管道供水和修筑汽车道路,在全国
是最早的城市。

《青岛市志·园林绿化志》 《青岛市志·园林绿化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纂,总编高国耀、王柴、张书荣、周志公、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由青岛
市园林环卫管理局具体承编, 主编李金广 , 副主编毕 建军、于鲁辉、孙守信。新
华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全书16 万字,印数1000册,定
价48元。
《青岛市志·园林绿化志》编写工作始于1989年9月。除在园林系统内收集资 料
外,还先后从南京国家第二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和图书馆、辽宁
省档 案馆收集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书稿编修历时3年,五易其稿。1996年后加快工
作进度,完 成25万字的评议稿,经评审加工修改,是年9月完成送审稿,经山东省史
志办公室审核,由青岛市史志办组织终审,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
该志上限自1891年始, 下限至1990年。全书设公园、风景区、城市绿 化、园林
绿化管理、园林植物、园林科教6篇,计17章、48节。
青岛地处植物南北过渡地带,为园林植物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生长环境。青岛市的
园林是 中国古典园林中师法自然和西方园林几何式园林两种风格的有机结合, 形成
了 人工加自然的独特风格。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40年) ,江西道人张廉夫到崂山草建道教庙殿三官
殿 和三清殿时, 开创了青岛地区栽植树木花卉营造林的先河,庙宇绿化为青岛地区
古典园 林之始。唐代昭宗元元年(904年),河南人李哲玄扩建三皇殿,使太清宫的
园林艺术 形成较完整的寺庙园林体系。 逐步形成以师法自然为主,人工设计为辅的
典型风格。 明清两 代,附近各县开始出现私家园林邸宅庭院。1891年青岛设总兵衙
门并在其周围栽植国槐、 杨 树、银杏等,是青岛地区建筑群周围进行配置的开端。
德国侵占青岛期间, 为了长期实行殖 民统治,在建码头、修道路的同时营造山林,
凡新辟一条道路, 必同时在两侧栽植树木,并 相继建立街头三角绿地;还于1904年
在会前村辟建植物试验场。 1903年建成的总督官邸按照 西方园林艺术的规范绿化,
并相继建起兵营公园和街心公园。德占末期,青岛地区共有林务 局经营的官林3.9万
亩,民有林10万亩,防风沙林0.13万亩,水源涵养林3万余亩;人行道树 的 道路20条,
街头绿地7处,较有规模的公园3处,绿化庭院3处。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被毁林地 较多,
此后虽有所补植和增植但很有限,多为侨民新辟果园和植物试验场。北洋政府收回青
岛后 , 编练林警40名负责保护林地,开设苗圃,修复林地道路,整理原有公园。南
京国民政府第 一次统治青岛时期, 改第一公园为中山公园,同时进行有计划的规划
和建设,并建起若愚公 园( 现鲁迅公园),在农林事务所倡议下,建立起每年清明
节栽植总理纪念林制度。 日本第 二次侵占期间,大量成材树用于战争。南京国民政
府第二次统治时期, 国民党军队砍树为 炊屡禁不止, 到1949年郊区山林残存不足
2000亩,城市绿地总面积仅剩642亩。
建国后城市园林绿化事业随着城市建设逐步发展起来。1950~1951年连续两次开
展大规模的 群众 义务植树活动。 50年代中期起,在八大关疗养区新辟3处较大的游
园绿地, 总面积2万多平方 米, 新辟建一批街头公共绿地,使市区公共游园面积增
加7万多平方米。60年代中期建苗圃33万 余平方米,引进树木30余种。文化大革命期
间城市园林受冲击遭破坏较大。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城市园林逐步进入
恢复和发展阶段。1982年,根据国务院指示,每年3 月12日为全民植树节。80年代中
期建成小鱼山公园, 并对观海山、观象山等10处山头封山植 树建园,使市区公园由
原来的6处增加到16处,绿化面积达426多万平方米,此后市内各区城 市 绿化中的公
共绿地、 游园、街心花坛、道路绿化带的建设发展较快。至1990年,公共游园绿 地
已达459处, 公共绿地面积达450多万平方米,全市道路绿化面积达9万平方米,市内
五区 绿地总面积1800余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24.44%,公共绿地面积为450余万平
方米,人 均 绿地面积为37平方米,拥有各种树林402余万株,行道树8万余株,绿篱
120余万米,草坪187 余万平方米。
该志全面阐述了青岛园林绿化事业的形成、发展和现状,是青岛市有关园林绿化事业
的第一 部专志。

《青岛市志·市政工程志》 《青岛市志·市政工程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纂,总编高国耀、王柴、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由《青岛市志·市政工程
志》编审委员会具体承编。
主编吕为成,副主编刘恩德。新华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
装本。全书19.7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48元。
《青岛市志·市政工程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8年。1997年8月形成18万字的评议稿,
1 997年10月评审修改后形成送审稿, 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审核,由青岛市史志办公
室 组织终审,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该志上限自1891年青岛 建置始,下限至
1990年。 全书设市政工程建设、市政设施养护、 市政工程管理3篇,计9章、18节。

青岛建置初期,无正规统一的市政工程建设。德国侵占时期,殖民当局把青岛作
为侵略 、 掠夺中国和远东的基地,开始在青岛建设道路、桥梁、排水管道等设施。
日本第一次侵占 时期, 大批日本人在青岛开店设厂,堂邑路、聊城路等处商业区、
居住区初建规模,期间共 修建市区道路60公里,桥梁4座,铺设排水管道71.7公里。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军阀混战, 无力投资城市建设,市政工程建设规模不大。南京
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 局势相对稳定 ,市政当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市政工程建
设。 辟建、维修了道路,并开始对部分道路铺设了 沥青路面。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
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 市政建设寥寥可数。至青 岛解放前夕,市区道路
坑洼残破,排水设施严重堵塞,市政设施千疮百孔。
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一般维护、重点建设的方针,主要建设与生产和人民生活
密 切相关的项目, 先后拓宽了南北交通干线——四流南路,开辟、拓宽、整修道路
200余条, 青 岛市的市政基础设施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
政工程建设进入了一个 崭新阶段。 1978~1990年共完成投资1.66亿元,先后开辟、
拓宽了大批主、次干道及新住 宅 小区的道路,并以年均递增10万平方米的速度翻建
道路128.21万平方米,建造桥梁25座, 铺设排水管道200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实验站
2座。
《青岛市志·市政工程志》 以市政工程建设、市政设施养护 及市政工程管理为
主要内容, 尤其以大篇幅记述了青岛在不同时期的市政工程建设情况,专 业特点与
青岛的地方特点紧密结合, 抓住了青岛市政建设的特殊境遇、 环境和条件,真实反
映了青岛市政建设自建置初期至1990年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青岛市志·地震志》 《青岛市志·地震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高国耀、王柴、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由市地震局具体承编,主编许国新。
新华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开精装本。全书10 .7万字,印数1000册,
与《土地志》合订,定价55元(合订本)。
《青岛市志·地震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7年。1998年上半年完成初稿,经评议
后于19 98年10月形成送审稿。 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审核,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
终审, 报青岛 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该志上限自青岛最早一次有感地震(公元前70
年) 起,下限至1992年。全书设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对策科
研、地震事业 管理4篇,计9章、26节。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 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 起,中间低陷,属海
滨丘陵城市, 属于华北地震区。自公元前70年以来,青岛及其邻近地区 ,有史籍和
现代仪器记录的地震近90次,其中5级以上的2次、4级以上地震14次。青岛的 地震观
测较早, 1909年正式在观象山建立地震台。日本第 一次侵占时期至南京国民政府第
二次统治初期, 地震观测时断时续,观测质量不高,观测资 料严重散失。青岛解放
后, 观象台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1956年, 移交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75年,青岛市地震办公室成立,开始统一管理青岛地区的地震工作,建立了一批群
众测报点和宏观哨。 1985 年后,青岛市逐步建立了以测震、地下水位、地应力、地
电阻率、 电磁波、水温 为主体,动物观测为辅助的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网络。青岛
市地震系统积累了大量监测数据 和分析资料, 为青岛市的地震预报提供了可靠的分
析依据。1990年,青岛地区进入全国确定 的 重点监视防御区,并组成了以地震地质、
地球物理、 微机管理、无线通讯等专业技术队伍, 协助有关部门完成青岛地区的地
震综合防御研究、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咨询服务工作20余项。
《青岛市志·地震志》主要以青岛的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
对策和 科研为中心内容, 描述了青岛自第一次有感地震以来的地震活动周期、活动
特征、 震害,尤 其是地震监测预报及地震对策部分,详细介绍了地震监测手段、预
报以及防震、 抗震的措施 ,使人们了解了进行地震知识宣传的重要意义,有助于人
们树立防震、 抗震的思想意识,也 反映了随着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人类必将掌握
地震发生的规律,地震预报水平将进一 步提高。

《青岛市志·土地志》 《青岛市志·土地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高国耀、王柴、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寿杨宾;由青岛市土地管理局、规划局史志
编纂委员会具体承编, 主编冷仪生,副主编李启深。新华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
一次印刷, 32开精装本,全书1 5.3万字,印数1000册,与《地震志》合订,定价55
元(合订本)。
《青岛市志·土地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93年,1995年完成20余万字的《青岛市
志·城 市规划土地管理志》初稿。1997年4月将城市规划全部内容划出,重新调整篇
目, 补充 内容,至年底完成约23万字的《青岛市志·土地志》初稿,1998年形成评
议稿, 并正式送审 。经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审核,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由青
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 该志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 下限至1990年。全书设土
地资源、 用地、地籍、土地赋税、土地规划、勘察测绘、管理7篇,计19章、53节。

青岛建置前,归即墨县辖治。清政府即墨县衙设粮户署,按土地簿册征收田赋。
德国侵 占青岛后, 设胶澳地亩局,实施了一系列土地政策,主要包括地制和税制两
大部分, 全部由 德国殖民当局以法规的形式颁布实施。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取
消了土地增值税, 并大量 强购民地。北洋政府接收青岛后,土地管理归财政局房地
科。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 岛后,成立地政局,清理土地租税,对公地租地实
行竞租,改订土地清册,统计全市土地, 整理 公有土地等。并改德国侵占时的地价
税为按等级分别交纳税金, 对公有地实行领租。日本第 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在地政
方面仍然施行掠夺式经营。
青岛解放后,全市实行土地改革,建立起土地公有制,由青岛市房地产管理局地
政科专 司土地管理。1958年后,青岛市的土地行政管理工作全部移交市城建局办理。
文化大革命 期间, 土地管理机构被撤销,人员被疏散,土地管理工作废弛。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 青岛市的土地管理工作得到迅速恢复、发展。80年代,青岛市推
进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使用 制度改革, 建立城乡土地一体化统管的新体制;逐步确
立有偿、 有期限使用国有土地的新制 度; 相继推出国有土地出让、 转让等措施。
1988年, 青岛建置以来第一个城乡土地统管一体 化的土地专管机构青岛市土地管理
局成立, 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土地使用、管理法规,加强 了土地法规的宣传,推进
了青岛市的土地管理工作。
《青岛市志·土地志》主要包括青岛的土地资源、土地使用、土地测量和登记、
土地赋税以 及土地规划等主要内容。 在土地使用及赋税部分,均以翔实的史料反映
了德国和日本殖民当 局对青岛土地的掠夺及利用青岛的土地对青岛人民的压迫和剥
削。

《青岛市志·交通志》 《青岛市志·交通志》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总编
郑世侗、高国耀、张书荣、周志 公、郑真何,副总编段祥泰、高庆才;
由《青岛市志·交通志》 编纂委员会具体承编,主编秦玉生,副主编童锡臣、 李传
海、 赵从增、赵忠彩、宋宝镜、李茂贤。新华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2 开精装本,全书33万字,印数1000册,定价55元。
《青岛市志·交通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1年,1988年完成初稿。1990年,青岛
市交通 局、 青岛市公路运输总公司、青岛铁路分局、山东省青岛海运局、交通部青
岛海上安全监督 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青岛分局、中国民航青岛站等单位
组成《青岛市志·交通志 》 联合编纂委员会,对初稿进行加工、修改和补充,1992
年4月形成评议稿, 1993年4月完成 送审稿。经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终审、山东省
史志办公室审核后, 报青岛市人民政 府批准出版。该志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
下限至1990年。全书设铁路、公路、 海运、民航4篇,计17章、66节。
青岛建置之前, 交通十分落后。海上运输主要有山东沿海和江、淮、闽、浙 等
地的民船,陆上交通运输既无铁路,也未形成正式的公路。至德国侵占青岛前夕,青
岛仅有通往崂 山、 即墨等地的骡马车道4条,共37.5公里;独轮车道6条,共30.5公
里。1897年德国侵占 青 岛后,为了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需要,开始在青岛兴建港
口、 铁路。随着青岛港和胶济铁 路的建成,德、英、日、美等国的轮船相继涌入青
岛港, 将由胶济铁路运到青岛的煤炭、矿 石、土特产品等物资装船运往国外,大肆
掠夺中国资源。 同时向中国倾销洋货,牟取暴 利,胶济铁路和航运主权沦于德国殖
民统治者和外国列强之手。 随之,德国殖民统治者将汽 车引入青岛,并在市内、市
外修筑道路, 进一步把持公路运输权力。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 ,继续利用胶济铁
路和港口掠夺中国资源并向山东各地倾销日货。同时, 日本殖民统治者不断扩张海上
航运势力,先 后 有15家航运公司在青岛经营海上运输。期间,英、德、美等国的轮
船公司由青岛至北美的航 线有7条,营运船舶69艘,共54.8万载重吨;通欧洲的航线
有8条,有营运船舶75艘,共53 .4 3万载重吨;至国内沿海航线有11条,营运船舶62
艘,共11.27万吨,其中中国船舶19艘、1 9 750吨。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
统治青岛期间, 青岛的交通运输特别是海上运输和 公路运输都有较快的发展。1928
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轮船招商局在青岛建立办事处。至30 年代,青岛的沿海运输船
行已达32个,有营运船舶52艘,计6.1万载重吨。30年代中期,青 岛的民营汽车行也
发展到30多家,拥有客货营运车150多辆。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对青岛的铁路
运输、 海上航运和公路运输实行 全方位控制,并通过胶济铁路和青岛港掠夺中国资
源、 运送军用物资、扩大战争、支撑国内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1942年,胶济铁路
货物的发送量达到500万吨以上, 海上货运量达300 万吨。这一时期,日本在青岛建
立了华北交通株式会社青岛自动车事务所,下设8个自动车 营业所,大量日本汽车进
入青岛, 基本垄断了青岛的公路客货运输。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 治青岛时期,由
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青岛的铁路、公路客货运输通阻无常,胶济铁路近 于瘫痪。
至解放前夕,青岛的公路总通车里程不足800公里,轮船招商局青 岛分局的全部船只
随国民党撤离,青岛的交通运输陷入瘫痪状态。
青岛解放后, 交通运输全面恢复。 至1965年,铁路客货发送量达到1424万人和
1257.5 万吨; 海上 客 货运输量为19万人和126万吨;公路客货运输量完成230万人
和690万吨。文化大革命开 始后,青岛的交通运输一度受到干扰和影响。1970年后,
交通运输生产逐渐好转。1974 年9月,东营——黄岛输油管线建成投产,当年实现输
油量270.8万吨。 1977年,青岛远洋 运输 公司成立,共有船舶21艘、62万载重吨,
青岛的交通事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青岛的交通事业进
入全面发展时期。至1986年,铁路运输部门共投资8.63亿 元 ,建成胶济铁路复线一
期工程和部分二期工程,开通济南至蓝村段双线,双线里程为339.2 公里,结束了胶
济铁路单线运行的历史,运输能力比1978年提高近一倍。公路建设累计投资 4亿元,
拓宽改造干线公路及重要县(区) 公路1140公里, 全市总通车里程达2668公里,共
有各类营运机动车7965辆,公路客货量分别完成1972万人和4741万吨。青岛远洋运输
公司发 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散装货国际海运专业公司,拥有2~12万吨级的远洋散装货
轮50艘,运输 航线遍布四大洋五大洲,直达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国际贸
易港口,1986年完成 货运量895万吨,货运周转量536.8亿吨海里;青岛—黄岛轮渡建
成通航,日均可渡汽车300 ~ 500辆,旅客4000人左右;青岛流亭机场扩建竣工,可
以降落除波音747以外的各种大中型客 机, 1986年完成客运量7.76万人次, 货运量
1297吨。 1990年,青岛铁路发送旅客1452.9万 人,发送货物3740.6万吨;青岛民航
完成旅客吞吐量281230人次,货邮吞吐量5440吨。
《青岛市志·交通志》内容系统全面,篇目设计科学合理,地方特色突出。志书
分别记述 了青岛的铁路、 公路、海运、民航在建设、运输和管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
状,突出反映了青 岛三面环海、一面接陆具有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