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树 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6&rec=80&run=13

朱树屏(1907~1976),号叔平,字锦亭,海洋生态学家。山东昌邑人。
朱树屏1928年毕业于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数理专科。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
学生物系,获理科学士学位。1934~1938年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36年出版了《原生动物实验法》(自然科学社)。1938~1941年留学于英国伦敦大
学、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2~1945年,任英国普利茅斯研究所
研究员、英国淡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并就任英国淡水生物学协会水产化学部和浮游
生物部两部主任。曾连续获得海产生物学会的“雷兰克斯特研究奖位”。期间,他研
究成功了17种藻类培养液的配方,即以他的姓命名的“朱氏培养液”。其中,“朱氏
10号”是至今世界上仍广泛使用的标准经典配方。1946年任英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发表了《浮游植物对有机磷的作用》 、《海洋硅藻无菌培养技术》及
《朱氏人工海水》等极有影响和价值的研究成果。《朱氏人工海水》是人工海水研究
史的里程碑,是50年代前人工海水的唯一代表。至今在国际上24种人工海水培养液中,
“朱氏人工海水”仍列首位。1946年12月回国。1947年1月至1948年9月,先后任云南
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水产系教授兼水产系主任。1948
年9月回上海,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任中国科
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到青岛,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实验室研究员。
同年3月调水产部海洋水产研究所(现名为黄海水产研究所) 任所长,直至去世。期
间,曾兼任山东省水产厅副厅长,山东省科学工作委员会海洋生物水产组副组长兼水
产分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水产组副组长,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专家、
海洋渔业专业组副组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副理事长兼
秘书长,中国水产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他深入云南各大湖及太湖、微山湖等多处湖泊进行水质和
水化学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预见性的开发利用意见。1953~1955年,任渤海经济鱼
类调查委员会副主任,参加并领导烟威外海鲐鱼渔场调查和内蒙古的岱海调查,提出
了调查报告和治理方案。经1954年治理后的岱海第一次放养鲫鱼、鲤鱼成功,并成为
内蒙古第一个国营养殖场。1955年,首先指导海带施肥养殖研究获得成功。1978年获
山东省科学大会奖。1956年8月至1957年6月,与有关专家组织领导海带南移研究获得
成功,1978年获山东省科学大会奖。1957~1958年,与有关专家共同发明创造了海带
自然光育苗法,推动了中国海带养殖的大发展,得到国家科委发明记录登记和全国科
学大会奖。期间,参加了中国12年科技规划(1956~1967年)与10年科技规划(1963
~1972年)水产部分的起草、定稿工作。1959~1960年,领导了渤海诸河口及外海渔
业综合调查,在中国最早提出了改良水域、提高海洋生产力,人工放流增殖资源的具
有战略和开创性的建议。1964~1968年,任全国“紫菜歼灭战”(即紫菜研究大会战)
领导小组组长,领导14个单位联合攻关、试验研究坛紫菜人工育苗与养殖研究并获成
功,开创了福建全省坛紫菜人工育苗与养殖的新局面,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
期间, 于1964年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主编出版了世界唯一的一部由8国文字撰写的
《拉俄中朝越蒙日英太平洋西部经济鱼类名称对照手册》。
朱树屏先后任政协全国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政协青岛市二、三、四届委员会
副主席。1976年7月2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