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 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5&rec=70&run=13

吾堂序
【明】高弘图

《齐记》称,吾东海大小劳,虽以泰山高不如也。苏子瞻复称,其中多隐君子,
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盖公堂所为作也。劳,以是故复甚名。黄石宫者,于
全劳属西岳,从华楼山阴,望之居然北极。而以颜其周山,石色尚黄,天颜之也。又
大类济北谷成山下状,因名宫,亦名公,公穴石为户,以容人仰趾,是称公门也。去
其门咫有尺,为黄石坡,亦为华阴麓,盖公之邦人,石闾子堂在焉。嘉靖癸巳秋,陈
鲁南公沂,尝穷劳之盛,有记,记独不及黄石,必以为当日穷览缺典。何为其穷览而
复缺典也,岂所谓黄石宫者,初未肯逢人辄自降履,彼下邳圯上之事可再乎哉。而乃
以开吾闾,听吾居,以成吾堂,是不可不一序,序所自以答黄石之赐。按黄石在汉称
公,疑即老子太极。左仙葛玄曰,老子高而无民,贵而无位,间下为国师,代代不休。
诗纬曰,风后,黄帝师,后代为老子,又后,化为黄石,其在周,周守藏室之史也,
周官之曰柱下史,居周久之,去官归毫隐焉。其言曰,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则蓬累而
行,欲知良贾之深藏若虚也,盛德容貌若愚也。以故孔子目之为犹龙。犹龙者,能乘
风云而上天,虽有銲缴不可以相及矣。昭王十三年,骑青牛西迈,尹子喜瞻知之,愿
从大道俱隐,结草楼清斋,以屏绝人事,因得究其道德一二篇,五千文上下玄授作文
始,遂号文始先生,先生尝函关令也。盖凡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而皆得称公,
或称令。济北谷城山下黄石,与我胶西盖公并称公,关尹子称令。余方为黄石宫僚吏,
典黄石事,号石闾子,今以堂吾居,曰太古堂,而以令吾堂,亦称太古令,亦称黄石
令,亦称太古黄石居士。自余之居于斯,堂于斯也,非以自舍,将以舍古之至人,得
道而不死者,使余庶几旦暮遇其人,读其书,师其所学。子瞻以为不可见不致者,余
独从之游,虽有矢曾缴,安所及吾堂乎!故以比于太古而作序序吾堂。吾堂者,太古
堂也。
【作者简介】 见高弘图诗《题黄石宫》。本文录自清同治版《即墨县志》。

玉蕊楼自述
【明】黄宗昌
玉蕊楼,余所景慕康成先生而作者也。遐想当年,先生持人纪于天地,于斯托处
以身教焉。山与为灵,草与为馨,即所居而披服蒸动,成造化之德。以予不敏,其何
能私淑窃取,少继前徽,而忧心孔艰,先生其诏我矣。尝抚躬自按,今之泉石也,丰
树修篁,自在天壤,日兮月兮,于予何有?乃回首先生故址,宿草荒烟中,恍若有得
焉,又颓然如失焉,是知君子之自立,固无所供资,而山川人物,实有相待而成者,
则人道在斯,先生之启予何多也。将恐将惧,服先生之教,亦何容于恐惧乎?将安将
乐,食先生之泽,亦何所夫安乐乎?梦梦者天地,而昭昭者先生之生平也。嗟乎!知
困者,行不殆;虑始者,持必终。余虽不敏,敢忘斯义?
【作者简介】见黄宗昌诗《山中春兴》。本文录自黄宗昌《崂山志》。

《崂山志》自序
【明】黄宗昌

嗟!余今之日,乃焉《崂山志》也。由今思昔,余及为崂山中人矣。崂山何取于
余,而实逼处此乎?余不敏,不见容于世,不获驰驱王事,上报天子,及于今也,崂
山乃容余乎?春非我帮,秋非我秋,环视天下,独有崂山耳。嗟乎!时所在,命所在
也;命所在,性所在也。人道不昧,其崂山之力乎?余无足重于崂,而崂为余有,则
崂所自立于斯也斯人之会者,因缘不偶,是安可忘哉。志所见,志所闻,崂无心也,
心乎崂者,其恍然于所见所闻之外乎?
【作者简介】 见黄宗昌诗《山中春兴》。本文录自黄宗昌《崂山志》。

《崂山志》序
【明】宋继澄

山之有志也,志其盛。与夫山所自有,率皆述其山之得于人者也,而人之得于山
者不少。概见崂山志,志之自黄待御先生,则先生之所自为,俯仰于崂山沧海间者也。
先生直谏触奸,退而处潜,风雨晦明,天地之纪庶其在兹。而先生曰:“吾其以白草
寒烟,发二崂之光乎于其中,而遭逢曾不为。”先生易其后焉,此岂易持之人道哉?
惟崂盘结耸峙,收齐鲁之秀,会太海,所蓄而不癢,持地维于永终,而有此获乎?节
之所止,其征动发舒,卓然特之者,造化之形容也。君子比德焉,彼浮而不切之缘,
判乎其不相入矣。故先生志之。
【作者简介】 见宋继澄《黄氏山庄》诗。本文录自黄宗昌《崂山志》。

《崂山志》序
【明】张允抡

山之高深,以人为高深者也,无人,则山不灵。而人之立于两间者,岂为山重乎?
人伦之责,其忧方大,与山为缘,岂其本。怀顾天下,无失已之人伦,道消道长,时
不我与。出不可以为出,而处以当之,此固有深山中人道耳。嗟夫!君子不幸,而与
山为缘,犹幸而得,不愧于两间。则舒惨啸歌,亦安庆,不可一日百年哉,此志之不
可以已也。吾悲天花板先生,处晦而困,心衡虑不得一伸,乃作山志,其亦重在憾也
夫。
【作者简介】 见张允抡《春日同杜克明游邋遢石》诗。本文录自黄宗昌《崂山
志》。

《崂山志》序
【清】顾炎武

崂山,在今即墨县南海上,距城四五十里,或八九十里。有大崂、小崂,其峰数
十,总名曰崂。志言秦始皇登劳盛山,望蓬莱,因谓此山一名劳盛,而不得其中所以
立名之义。按《南史》明僧绍隐于长广郡之崂山,则字或从山。又《汉书》成山作盛
山,在今文登县东北,则劳盛自是两山,故立言尚简。齐之东偏,三面环海,其斗入
海处,南劳而北盛,则尽乎齐东境矣。其山高大深阻,磅礴二三百里,以其僻在海隅,
故人迹罕至。凡人之情,以罕为贵,则从而夸之,以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其云说:
吴王夫差登此山,得《灵宝度人经》。考之《春秋传》,吴王伐齐,仅至艾陵,而徐
承率舟师,自海入齐,为齐人所败而去,则夫差未尝至此。而于越入吴之日,不知度
人之经,将焉用之。余游其地,观老君、黄石、王乔诸迹,类皆后人之托名。而耐冬
白牡丹花,在南方亦是寻常之物,惟山深多生草药,而地暖能发南花。自汉以来,修
真守静之流,多依于此,此则其可信者。乃自由齐之末,有神仙之论,而秦皇汉武谓
真有此人,在穷山巨海之中。于是神仙之祠,遍于海上,万乘驾,常在东莱,而崂山
之名,至此起矣。夫崂山皆乱石砏岩,下海大海,逼仄难度,其险处,土人犹罕至焉。
秦皇登之,是必万人除道,百官扈从,千人拥挽而后上也。五谷不生,环山以外,土
皆疏瘠,海滨斥卤,仅有鱼蛤,亦□其时。秦皇登之,是改一郡供张,数县储待,四
民废业,千里驿骚,而后上也。于是齐人苦之,而名曰劳山也。其此是,夫古之圣王
劳民而忘之。秦皇出游,而劳之名传许万年,然而致此则有由矣。《汉书》言,齐俗
夸作,自太公、管仲之余,其言霸术,已无遗策。而一二智慧之士,倡为迂怪之谈,
以耸动天下之听,彼其意,不过欲时召拥,辩士诎服,以为名高而已,岂知其患之
至于此也。故御史黄君,居此山之下,作《崂山志》未成,其长君朗生,修而成之,
属余为序。黄君在先朝,抗疏言事,有古人节概,其言,盖非夸者。余独考劳山之故,
而推其立名之旨,俾后之人,有所鉴焉。
【作者简介】 见顾炎武诗《劳山歌》。本文录自黄宗昌《崂山志》。

《崂山志》记言
【清】黄坦

穷通显晦,时也,时所遭,即为人道,尽人之道者,非时所能制也。嗟呼!先君
子生平,其以忧患为人道乎?先君子非以见嫉于权臣为忧患者也,忧天下事之败于权
臣,而患国家之沦胥以亡者也。小子坦,日侍先君子侧,见所为,抚今追昔,形诸寤
歌。术自立于时,命中才远不可即,近不可居,天若限之,而已独持之,卒愤志以终
也。悲夫!是君子之为《崂山志》也,岂志山哉,志其所以处山者耳。故即事以见义,
触于目,发于言,人以为性情之适也,而不知伤心为大耳。山之深,海之阔,岂有当
于草野微枕哉,已矣乎!先君子明于春秋大义,内君子,外小人,始而去就以是也,
终而□藏以是也,山志之取,盖可知也。
张饶州并叔,其居官行已,先君子素所闻而慕之者。尝语坦曰:“今之日而有是
人也,使在朝廷可以观矣,然谁其容之哉?”先君子殁数年,而并叔先生入崂,坦客
之玉蕊楼,盖亦时不淑,而克尽乎人道者,故推先君子之志。补入栖隐者,若自华,
若慈沾,先君子皆嘉其行修也。先君子殁,而两人者克有成,则亦仙驿之不可遗者,
并及之。男坦谨记。
【作者简介】 见黄坦《上庄望海》诗。本文录自黄宗昌《崂山志》。

劳山考
【清】顾炎武

劳山之名,《齐乘》以为登之者劳,又曰一作牢,邱长春改为鳌,皆鄙浅可笑。
按《南史》明僧绍隐于长广郡之崂山。《本草》天麻生泰山、崂山诸山,则字本作崂。
若《魏书》地形志、《唐书·姜抚传》,并作牢,乃传写之误。
诗:“山川悠远,维其劳矣。”笺云:“劳劳,广阔。”则此山或取其广阔而名
之。郑康成,齐人,劳劳,齐语也。
《山海经·西山经》亦有劳山,与此同名。
《环宇记》秦始皇登劳盛山望蓬莱,后人因谓此山一名劳盛山,误也。劳盛,二
山名。劳即劳山,盛即成山。《史记》封禅书七曰,日主祀成山。《汉书》作盛山,
古字通用。 齐之东偏, 环以大海,海岸之山,大莫大于劳盛二山,故始皇登之。又
《秦始皇记》,令入海者赉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至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
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正义》曰荣成山,即成山也。按史及前代地里书,
并无荣成山。 余向疑之, 以为其文在琅邪之下,成山之上,必劳字之误。近见王充
《论衡·实知》篇,引此正作劳成山。乃知昔人传写之误。唐时诸公亦未之详考也。
遂使劳山并盛之名,成山冒荣之名。今特著之,以正史书二千年之误。
【作者简介】 见顾炎武诗《劳山歌》。本文录自顾炎武《日知录》。

劳山说
【清】王士□

劳山,在莱州府即墨县境中。昆山顾宁人炎武序《劳山图志》曰:“自田齐之末,
有神仙之论,而秦皇、汉武谓真有此人在穷山巨海之中,于是八神之祠遍于海上,万
乘之驾常在东莱,而劳山之名由此起矣。山皆乱石砏岩,下临大海,逼仄难度,其险
处土人犹罕至焉。秦皇登之,是必万人除道,百官扈从,千人拥挽而后上也。五毂不
生,环山以外,土皆疏瘠,海滨斥卤,仅有鱼蛤,亦须其时。秦皇登之,必一郡供张,
数县储待,四民废业,千里驿骚,而后上也。于是齐人苦之,而名曰劳山也。”杨太
史观光,《致知小语》曰:“山祖昆仑,起自西北,劳山居东南,为中国山尽处。行
远而劳,所以名也。”二说未知孰是?以理揆之,顾说为长。顾近寄所著《日知录》,
内辩劳山三则,又与前说不同。
【作者简介】 见王士□诗《赠劳山隐者》。本文录自王士□《池北偶谈》。

 与顾亭林论劳山书
【清】李象先

黄冠别说,崂山有吴子宫,是吴子夫差请《灵宝度人经》处。春秋吴伐齐至艾陵,
艾陵齐南境, 今郯城, 去劳六、七百里,甚为帝合难据。是不未读道书,道书云:
“许旌阳弟子吴猛,东昌人,入崂请《灵宝度人经》。”是吴子乃吴猛,非夫差也。
道家所居皆曰宫,不仅王侯也。亭林复书云:“道家荒唐之说,不足辩。”《莱州府
志》传疑一条云:“春秋时,吴王夫差,登劳山,得《灵宝度人经》,今欲去其年代,
而改为吴猛,庸渠可乎?且许迈晋时人,当其时,尚未有东昌之名也。”
【作者简介】 李象先,清代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生平不详。本文录自
周至元《崂山志》。

华阳书院记
【清】冯文癋

大劳之山多别墅,其最著者,无如蓝氏之华阳书院。夫数之有显晦也。自明迄今,
凡几年,其间烟清电灭,倏乎沧桑者,比比而是。而书院岿然为蓝氏世业,而载于阁
乘,列于山志,杂见于文人学士之歌咏,虽远方游人,无不啧啧知有华阳也,是遵何
道哉?谓其此山水而已也,则石门表峻,金液呈奇胜矣。而三标、九水之间,何以不
如华阳也?谓其以吾阁而已也,则堂开碧山,楼齐紫云丽矣。而上清、黄石之外,何
以不知华阳也?然华阳之有书院可知矣。夫君子选胜也,匪啸歌之,又将咏焉。观山
之碑,思数子而流涕,绿野之堂,得吾公以优游,岂其地固灵哉?明德远而流泽长也。
今蓝氏之先人司寇公,平贼于前,绣衣公,忠言于后,直声亮节,炳耀丹青,其德泽
固不可及矣。及其晚年,归隐林麓,结精庐而老焉。一丘一壑,一草一石,虽物,犹
将护之。而后之过者,指点凭吊,若将见之。况蓝氏之世业,山水亭阁,巍然在望者
哉!且亦独先德茂也。祖宗燕翼,虑无不建千年之计,而堂构弗承,皆平泉佳石矣。
令蓝氏自南皮公后,世绍弓治,无论其登贤书,稳南宫,入翰院,至仕籍者,绵绵翼
翼,迄今不绝。即束发读书之士,亦无不恪遵家训,守遗业,而肯构之。前有所创,
后有所承,则华阳书院之独著于大劳者,又岂陡然而已乎?
【作者简介】 见冯文癋《城阳道中》诗。本文录自周至元《崂山志》。

一壶先生传
【清】戴褐夫

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尝往来
登莱之间,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久之,复来,其踪迹皆不可得而知也。好饮酒,
每行以酒壶自随,故人称之曰“一壶先生”。知之者,饮以酒,留宿其家,间一读书,
欷虚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与即墨黄生 、莱阳李先生者善。两生知其非常人,
皆敬事之。 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至其家。然先生 对此两生,每瞠目无语,辄曰:
“行酒来,余与生痛饮。”两生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尝从容叩之,
不答。一日,李生乘马山行,望见桃花数十株盛开,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心度之
曰:“其一壶先生乎?”比至,果先生也。方提壶饮酒,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别去
先生踪迹即无定,或久留之,乃去,去不知所至,已而又来。康熙二十一年,去即墨
久矣,忽又来,居一僧舍。其素所与生来者视之,风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问其所
自来, 不黍。每夜中,放声哭,哭竞夜,阅数曰,竞自缢死。赞曰:“一壶先生 ,
其殆补锅匠,雪庵和尚之汉亚欤!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俯仰天地,其气犹壮
也,忽悲愤死,一瞑而万世不视,其故何哉?”李先生曰:“先生卒时,年垂七十”。

【作者简介】 戴褐夫,清代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生平不详。本文录自
周至元《崂山志》。

琴隐先生传
【清】胡峄阳

先生之来劳也,吾不知其时,就山之麓,结茅而居。园中孤松,壁有断纹琴,无
长物妻子,袺然少僮仆,资生砚田。山中人,时桐来,有铁旗山道人蒋云石,为方外
交,意契甚。嗜好颇不烦,惟钟意山水。一岁之中,苟不为衣食所困,虽再四巡游,
不倦。尝语人曰:“但使瓯有储粟,吾即至深山去也。”喜披古编,醉心更在南华,
性情与古之隐者近。诗书皆绝,而尤长于琴,每当桐梢月上,竹叶风来,清商一阕,
直飘渺于三山之巅矣。闻者或不解,先生曰:“吾自适其情耳!旁人解不解,吾无论
也。”先生家昌阳之南偏,孙姓,笃先其名,始生于淮之浦,故号为淮浦云。
【作者简介】 胡峄阳,清代即墨(今青岛市流亭镇人),约生于明崇祯十二年
(1639年),卒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精研《周易》,多有著述。本文录自周
至元《崂山志》。

华楼仙迹记
【清】张谦宜

顺治庚子秋,道士王云庄告予云,华楼山高千仞,方削不可上,其下为凤台观,
即云庄隐处也。相传,烟波月明时,每闻箫声鹤唳。崇祯间,观中有老道士嗜酒,醉
后向山膜拜曰:“仙翁怜予,独不能扶掖一登乎?”侪辈笑其狂,积岁不懈。一日微
酣,攀葛如挂盄,凡三息以达于巅。砥平约十余亩,松盘生石上,偃卧虬龙,天风簸
荡之枝,磨成片犹阔数尺,毛劲如铁。道士酒醒矣,不敢下,蹒跚蹲踞以进。中立大
石,紫翠玲珑,欹者如几,山嵌青玉碗,鈗长陷入窍中,可转而不可取。有白玉吕仙
翁像,长七八寸。乳泉一泓,掬饮如糯米汁,可以不饥。境界清寒,非凡骨所能居也。
初至一昼夜,熙熙然乐之,一二日渐恐,四五日后,展转悲思,俯瞰松下,股栗复回,
计无所出。则取玉像怀之,仙不佑我者,宁与俱碎,并取碗,折其鈗,面山附葛皴涩
凹凸处,揣蹑以退,山过半,石可立而下,皆陡滑无草蔓,外向招呼,远弗闻,身
才似小鸟耳,观中失道士浃旬,四出侦探无所见,会日中大市,其徒向山悲悼,岂能
上去耶?向夕返照约壁上,黑物动不止。道友曰,酒颠得毋是乎?顾相隔三十余丈,
无计取之,已乃拜求市人,借木与索,结驾连属以上,果酒颠也。下而惘惘若悔者数
日。令闻其控奇宝,捕系之,不得已,献像与碗。令又使人发屋壁,掘床下土数尺,
终无所见,久乃释之。自是不复闻箫鹤矣。后一好事令来,游乐其山川,立石碑於观
前,刻曰:“海上第一山”。形家云,此飞凤之势,而斫断其颈,后必无得道者。康
熙庚申,从舅挟我过华阴,望远树如荠,岂所谓虬龙搏凤者耶。
【作者简介】 见张谦宜《劳山赋》。本文录自清同治版《即墨县志》。

大劳草堂记
【清】张鹤

虽有崇山广壑、幽泉邃谷、崎窈窕之观,苟其中无旷士,则山川灵奥之气无所
于舒;而士之岩居而川观者,亦无以适其伴涣优游、晤歌自得之趋。故《易》以履道
坦坦卜幽人之贞,而《诗》人美闲闲桑者必曰十亩之间也。陶元亮记桃花源曰:“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盖惟深谷之中,开平畴而于时
处处焉。然后阴阳之变化,烟云之舒卷,与夫□光山气氲氤,而摩荡交会停蓄,以浸
灌于胸臆。而吾之心亦浩浩焉、荡荡焉,出乎尘埃,而与造物者游矣。
劳山自华楼以东,水益清,山色益奇,而旷土以寡,暖暖远村,人家半倚翠微。
故士大夫之卜居者罕及焉。甲午五月,余游九水,入大劳谷口,左顾北山之阳,有溥
原数十亩,南束大壑,东西冈陵抱之,虽为大林所蔽,而其宽广之势自不可掩,为相
度久之。
壬寅归自汝南,尽紸橐中装,得地五亩,伐树而结庐焉,八月鸠工,十月而草堂
成。嗟乎!余之为劳人久矣,回思数十年来,奔走大河南北,风尘憔悴胥易,曾不得
一日宽闲其心身。每读《诗》至《考盘》,辄抚卷慨想,二劳九水时时梦见之。盖积
半年隐愿,始克遂一壑之谋,又喜其地之平旷,山舒水缓,可蓄造化静闳之气,而劳
人况瘁之躬,将于此乎求息也。因此山之名名吾堂焉。抑吾闻汉逄萌隐劳山,不知即
兹山之麓否?余高望而远志焉。
【作者简介】 见张鹤诗《九水纪游》。本文录自清同治版《即墨县志》。

修劳山书院记
【清】林溥

凡事无巨细,贵得天时,固也。然而人事岂可不讲哉?融如晴霁,天也,经营撙
节,则人矣。人定胜天,一不至,功且不成,事欲成之速且坚且省,未易言也。吾修
劳山书院益信。书院创于乾隆间,至是百年,倾颓过半,屡议修,迄不果,筹费限,
司事者且畏阻也,今年余集绅董广义,锐意捎修,余者倡,绅富量力捐得成数。山长
黄存廉举江君方,谙练明会计,俾董厥事,涓吉鸠工,两月而毕,坚好如式,不可
谓不速矣。初计工需三千缗,及竣事,工溢于所估,而费不加增,且赢五百缗,即速
且省,何道而能然哉?或曰天也,盖谓冬雪将辍工,忽融如晴霁,工复作也。中知虽
有人时,而督责不勤,必旷日持久,而工仍迟。勾稽不当,必有销糜费,而用不节。
不节且迟,当此严冬,费且告竭,融如晴霁能持久恃乎?乃董事者悉心经画,并日而
营,且锱珠程量,如家常之计米盐,督操作者然,又得天时以助之。夫是以成之速且
坚且省也。是天时半,人力全也。时余已瓜代,方谓不及视成,即蒇事来告实,始愿
不及此,欣然喜且叹,成事非难,得人难,知人尤难。苟得其人,斯无难矣,矧书院
关一邑文教,嗣是师生以时讲习,观摩砥砺,是盖文风将兴,殆有默相之俾。余锐相
修举,又得大力任其事,以至不日观厥成也。虽曰人事,其实天也。计修先大门,次
讲堂、堂后楼、后室、后橱皆五楹,堂有厢,楼有耳房,悉新之。工始于九月某日,
竣于十一月某日,共用京钱二千五百缗。总理者山长黄孝廉念昀,监工会计始终其事
者,贡生江方,副之者同衔任宗岳,廪生郭由章、监生江思先也。
【作者简介】 见林溥《劳山纪游》诗。本人录自清同治版《即墨县志》。

《崂山志》后记
黄象冕

崂山古无志。有之,自先侍御公始,先浦江公秋水居士补成之。先侍御公生明季,
世遭值沦海之变,孤臣*)傺,藉著述以发其悲慨,盖不徒纪名胜,表遗迹也。尔时文
禁方严,虑触忌讳,故书成而未付梓,道、咸而后迄于今。兹晚明遗老之书,渐以流
布,独是编素无刊本,知者尚鲜,潜德幽光,岂容终。爰亟商之族人,出资付印,
以饷同好。原稿似有脱文误字,恐臆改失真,俱乃其旧。而志中凡署论曰者,皆不载
姓家,今亦未由审定为何人,姑从盖阙。夫崂山斗绝,僻处海隅,自前代以来,非嗜
游好奇者,罕能至焉。故昔之人,目为灵奥之府,栖隐之宅。乃者寰瀛,交通崂山,
西南毗连青岛,诸峰划归租界。曾几何时,而人迹罕至之境,行且为中外辐辏之地矣。
嗟乎!世殊事异,陵各有不可知,览是编者,其亦不能无慨也夫。
【作者简介】 黄象冕,山东省即墨市人,为清代末年之即墨文人,《崂山志》
作者黄宗昌第十世孙。1916年10月,《崂山志》首次付印时,黄象冕书此后记,付于
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