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名 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5&rec=62&run=13

【姜抚】 唐代术士,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人。自言通仙人不死术,隐居不出。
开元末年(公元741年),太常卿韦绦祭名山,兼访民间隐逸之士,闻听姜抚已满百岁,
特向皇帝推荐。后将姜抚召至洛阳,安置在集贤院,授银青光禄大夫,号“冲和先生”。
姜抚向皇帝献长青藤、终南山旱藕,并言食之可延年益寿,此事被右饶卫将军甘守诚
识破,因民间饮用以酒渍长青藤者,很多人暴死。姜抚惭悸,请求到崂山采炼仙药,
遂逃出洛阳。
【孙昙】 唐代道士,生平不详,天宝二年(公元743年) ,奉唐玄宗之命到崂山
采炼仙药。孙昙之事史无记载,惟在崂山摩崖刻石记有。一处刻石在招风岭前明道观
之南石壁上,有线刻菩萨像,其旁镌“敕孙昙采药山房”,此处旧名“柴房”,孙昙
曾在此筑庐居住。另一处是刻有69个字的成篇刻石,可惜经过1000余年的风雨剥蚀已
漫漶不清,据清代记载尚可辨认37字,其大意是: 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奉命采仙药
的孙昙在崂山发现了仙药,遣人报告,等待回音。
【李哲玄】 字静修,号守中子,唐河南道陈留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人。李哲玄
生于唐代大中元年(公元847年) 二月二十七日,幼年聪敏异常,诵读不忘,15岁场试
中选,旋登进士第。惟性好清淡,无意仕途,喜阅道书,厌世弃俗,遂云游四方,访
求至道,多年未遇,不懈初志,迨遇罗浮道士,随其入罗浮山,潜修多年,得其玄妙。
唐天礻右元年(公元904年) ,李哲玄东游海岛至崂山,与张道冲、郑道坤、李志
云、王志诚诸公相投契,遂留居崂山,在今太清宫处筑茅庐,名“三皇庵”,供奉三
皇神像,居此养真修道。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 ,道人刘若拙自四川来崂山,李
哲玄与之相谈甚契,极为投合。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 ,李哲玄赴京城被敕封为
“道化普济真人”,回归崂山后,自居山庵,日阅《黄庭经》以为常。后周显德六年
(公元959年)八月十二日,李哲玄卒于崂山,年115岁,葬于太清宫东山之阳。
【刘若拙】 号华盖真人,宋代人,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 ,他自四川来崂
山,与李哲玄相谈甚契,遂留居山中。他在太清宫东南山前建一草庵,内供老子像,
在此潜心修行,因此时崂山有虎为患,故在草庵门额上书写“驱虎”二字,以冀辟除。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 ,宋太祖闻其有道,加之在其未发迹时曾与刘若拙有故
交,遂召刘入京觐见,并敕封“华盖真人”,留京布教,后又准奏允其回崂山。宋太
宗改元太平兴国后,秉承太祖遗命,敕建太平兴国院(今崂山太平宫),令刘若拙居之,
另建上清宫与太清宫亦作为其修真之所。
刘若拙在崂山修行期间,闻名求道者踵至,他挑选弟子十余人传授道要,后来他
又出游多年。据传,刘若拙庞眉皓发,面如渥丹,体魄雄浑,步履矫健。冬不戴帽、
不烤火,夏不穿鞋、不用扇。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 卒于即墨,葬于即墨县东关高
真宫前(今即墨市东关小学院内),其墓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甄栖真】 字道渊,号神光子,宋单州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博涉经传,长
于诗文,数次应科举考试而不中,自叹曰: “劳神敝精,以追虚名,无益也。”后出
家为道士,访道崂山,以华盖真人刘若拙为师。久之出游京都开封,到建隆观为道士。
大中祥符中(1012年前后),居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紫极宫,性和静,无所好恶,晋
人爱之。年75卒。《宋史》中有“甄栖真传”。
【邱处机】 又作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元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县)滨都里
人。他生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的农历正月十九日,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赴
宁海州昆仑山烟霞洞学道。 翌年9月,拜王重阳为师,与马丹阳、谭处端、赫大通、
王玉阳、刘处玄、孙不二同称全真道北七真人。金大定九年(1169年)冬,邱处机入今
陕西餯溪及龙门山潜修十三载,创立全真道龙门派。金明昌二年(1191年)秋,邱处机
回归故里, 在登、 莱、青各州传道,时宋、金、蒙古三方纷争,战乱不止,乃倡导
“摒恶行善”、“恤苦救民”,深受民间拥戴,声望与日俱增。
邱处机曾三次到崂山游观布道。南宋庆元元年亦即金明昌六年(1195年),邱处机
同刘处玄等首次由昆嵛山来崂山太清宫等处传道谈玄,道众大悦,各受戒律,旋离去,
并在太清宫三皇殿后之巨石上留有诗刻10首。金泰和八年 (1208年) ,邱处机自昌阳
(今山东省莱阳市)醮罢,抵于望城(今山东省莱西市望城镇)永真观,又转道来崂山,
吟诗20首, 并将崂山改名“鳌山”,这20首诗于同年3月镌于白龙洞额之上。金大安
元年(1209年),邱处机又自胶西(今山东省胶州市)醮罢,应崂山道众之邀再次来游崂
山,上至南天门,命黄冠士奏空洞步虚毕,乃作词一首,名曰“青玉案”,镌于上清
宫石上,又作诗10首,镌于上清宫玉皇殿西墙外之浑元石上。此外,还在崂山的多处
道观名胜,留有许多诗词题刻。
蒙古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诏,自莱州起程西行,1222
年农历四月会成吉思汗于雪山(今阿富汗境) ,时成吉思汗日事攻战,邱处机乃进言:
“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治天下以“敬天爱民为本”,长生以“清心寡欲为要”。
成吉思汗大悦,录其言,以为《玄风庆会录》,赠虎符、玺书,封为“神仙”,令其
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遂盛极一时。蒙古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 年)春,邱处机到达
燕京天长观,因邱处机主持于此,遂改名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南宋宝庆三年、金
正大四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农历七月九日,邱处机逝世,遗骸葬于白
云观处顺堂。元世祖时加封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在崂山上清宫前也筑有他的衣
冠冢。邱处机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丹直指》、《撮生消息论》、《餯溪集》、《鸣
道集》及《西游原旨》等传世。
【刘处玄】 字通妙,号长生子,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武官庄人,生于宋绍兴
十七年(1147年)七月十二日。侍母至孝,夙愿修道,因母在不敢违,清静固守。金大
定九年(1169年),其母去世后,遂拜王重阳为师入道,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
金明昌六年(1195年) ,他与邱处机及其他道侣7人,由宁海昆嵛山来崂山。邱处
机等人离去后,刘处玄独留崂山太清宫,讲授道家经典年余,于是太清宫道众由此归
宗,从属刘处玄所创立的随山派。金承安三年(1198年),刘处玄奉诏赴金之京都,遂
离开崂山。金泰和三年(1203年)二月初六,刘处玄逝于武官庄灵虚观,年56岁。元至
元六年(1269年),敕封“长生辅化明德真人”,世称“长生真人”。全真道北七真中,
刘处玄居崂山时间最长, 著述、 阐教、讲道最多,著有《仙乐集》、《太虚集》、
《盘阳集》、《同尘集》、《安闲集》、《修真文》等,又有《道德经注》、《演述
黄庭》、《阴符经解》等传世。
【刘志坚】 号云岩子,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市)人,生于宋嘉熙四年(1240年)五
月二十日。刘志坚自幼不通文墨,但为人倜傥,办事干练,曾在元永昌王(即英王)府
掌管鹰房,兼办外务,故有刘使臣之称。他于33岁时弃家入道,初以东平县仙天观道
士郭至空为师,郭曾对其教诲曰: “闻汝善养鹰,学道亦不异是,锻去生犷野性,屏
去一切尘念,久之调服,自然入道。”刘志坚心领神会,遂历经邹、滕、沂、莒各县,
寻访云明,讲明心要。后赴崂山,见景色殊异,云光变幻,喜曰:“我与此山有缘”,
遂居于崂山西麓之华楼山一带,潜心苦修,在此成道。
刘志坚初栖崂山清虚庵,后在华楼山碧落岩下结茅庐居此修行,洞祁真人闻之,
特赐“云岩”为号。元大德八年,敕封“崇真利物明道真人”。大德九年(1305年)四
月十七日,端坐而逝,年65岁,葬于崂山凌烟崮,当地吏民不期而来会葬者甚众。刘
志坚去世20年后,其门人拟在其结茅庐处建华楼宫。元泰定元年(1324年)秋,刘志坚
的门人黄道盈亲诣京都,恳请大学士、光禄大夫赵世延为刘志坚撰写碑文,记述其苦
修的一生。碑文中引用了刘志坚的一首自述诗:“三十二上抛家计,纵横自在无拘系。
来到劳山下死功,十年得个真力气。”是他艰苦修行的真实写照。元泰定二年 (1325
年) 创建华楼宫时,遂将这座《云岩子道行碑》立于宫内院中,碑文今仍存,其中记
述刘志坚之事迹甚详。
【李志明】 号隐真子,全真道王重阳之徒孙。元大德元年(1297年)应云岩子刘
志坚之邀请来崂山,见上清宫院宇颓圮,荒草没径,喟然叹曰: “东海名山,祖师遗
迹,清虚境界,岂容泯灭,非天不卑人,人自弃耳。”于是与其徒斩除荆榛,采木陶
土,鸠工命梓,重修殿宇,塑造神像,使庙庑斋堂焕然一新,《重修上清宫碑记》中,
对此事有详细记述。元泰定三年(1326年),他又创建聚仙宫。嗣后,李志明独居崂山
明霞洞25年,问道者络绎不绝,年80岁时仍步履轻健,在崂山度弟子几百人,被敕封
为“通玄弘教洞微大师。”
【徐复阳】 字光明,号太和子,又号通灵子,明代莱州府掖县 (今山东省莱州
市) 人。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年)二月十四日生,幼年双目失明,精于医卜,游食多
方,后流落到即墨鹤山,被鹤山遇真庵道士李灵山收养为徒。李灵山系邱处机所创龙
门派的传人,莱州府昌邑县(今山东省昌邑市)人,本名李来先,灵山乃其字,号疑真
子。 徐复阳得李灵山秘方治疗,后双目复明,遂在鹤山遇真庵的鹤山洞中面壁9年,
又至明霞洞和太清宫潜修。功成后,仍入主遇真庵,创法派为“鹤山派”,亦称“崂
山派”。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五月二十日逝世,年80岁,敕封为“中元永寿太和
真君”。著有《近仙客词》。
【张三丰】 其名与字众说纷纭,一名通,一名金,一名思廉,一名玄素,一名
玄化,字为玄玄、山峰、三峰、三丰、君宝,《汇记》中又称其字君实、铉一、全一,
号昆阳。 因其不修边幅, 又号张邋遢。其籍贯也说法不一,大多皆记其为辽阳懿州
(今辽宁省黑山县)人。张三丰龟背鹤形,大耳圆睛,身长七尺,须髯如戟,丰神奇异,
仪表不俗。他行游四方,无固定居住,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初寓宝鸡县,后入
武当山。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遣使求之,明成祖于永乐年间(1402~1424年)
复遣使求之,皆不遇。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敕封“通微显化真人”,成化二十二年
(1486年)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封为“清虚元妙真君”。
明代永乐初年,张三丰自青州云门山来崂山,住山民苏现家中,当时崂山山区无
耐冬花,张三丰自海岛移来一株,植苏现家中,后渐繁殖,今崂山各处皆有这种名为
山茶的耐冬花。张三丰在崂山时,曾居于太清宫东南的驱虎庵,《太清宫志》中称他
为崂山道教祖师之一,据传,他也是崂山拳术武当派之祖。崂山明霞洞北上有一洞,
名玄真洞,为张三丰修真处,洞口镌“重建玄妙真吸将乌兔口中吞”数字,传为张三
丰手笔。此外,崂山还有张仙塔、邋遢石等与张三丰有关的名胜。
【孙玄清】 号紫阳,又号金山子、海岳山人,明代寿光(今山东省寿光市)人。
生于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八月二十二日(一说为弘治十七年),幼年双目失明,出家
为僧。嘉靖初年,孙玄清辗转来到崂山明霞洞,弃释修道,20多年后,目疾不治而愈,
名声大噪。当时,正值朝廷差官诏取天下玄文秘录,同洽并参。孙玄清于嘉靖三十七
年(1558年)应诏到京师,功事完毕,赴白云观坐钵堂一年,注《灵宝秘诀玉皇心印经》、
《太上清净经》、《皇经始末元奥》等,又造释门宗卷八部六册,由阁老翟銮和少卿
龚中佩为主进呈御览,敕封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掌管真人府事。明代隆庆三年
(1569年)六月二十六日,孙玄清逝于崂山上清宫,年73岁(一说为65岁,待考)。文渊
阁大学士、太傅翟銮曾为之题诗吊唁,诗刻于明霞洞处。
孙玄清在上清宫和明霞洞共修行50余年,“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以计数”。他
创立了道教全真金山派,并以明霞洞为金山派的祖庭。明霞洞左侧镌刻有《孙真人紫
阳疏》成篇石刻,又称《海岳修真记》,该刻石占明霞洞巨石之大半,字尚可扪读,
疏中述孙玄清事迹甚详。又据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崂山道士王生本在白
云洞立有白云洞历代碑,内述其金山派祖师海岳山人之功果,惜碑文已佚。
【李阳兴】 明成山卫(今山东荣城市)人,道力精坚,气宇潇洒。明嘉靖年间入
崂山,师事朴一向道士。是时巨峰白云庵已圮,李阳兴在其师初修的基础上,继续修
复该庵。他募资鸠工,大兴土木,盖起玉皇殿三间,宏丽壮观,房顶尽覆铁瓦,称铁
瓦殿,香火盛极一时。生徒从归者,不下千余,道风之畅,为崂山一时之最。
【耿义兰】 字芝山,号飞霞,又号灵应子,明代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生
于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十八日。嘉靖年间进士,后弃家入道,从师太清宫道士高礼
岩,偕师同去华山北斗坪挂单10余年,拜赵景虚学道说法,后辞师入京都白云观丛林
挂单,参访道理玄学。未几即归崂山,隐居慈光洞、黄石宫等处静修。
万历十七年,耿义兰与贾性全、刘真湖、张复仁、谭虚一等道人上书县、府,控
告憨山和尚在道院建佛寺。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耿义兰赴京城上控,万历二十八
年(1600年)朝廷降旨毁海印寺重建太清宫,敕封耿义兰为“扶教真人”,应耿义兰之
奏请, 皇帝又赐《道藏》共480函,并钦赐御伞御棍,金冠紫袍,永镇太清宫道场。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十月十五日耿义兰去世,年97岁,葬于三皇殿前,今太清宫三
皇殿西厢为“耿真人祠”,内祀扶教真人耿义兰之神位。
【齐本守】 齐本守,字养真,号金辉,又号逍遥子,明代钱塘 (今浙江省杭州
市钱塘县)人。性静默,厌世俗。明万历年间,随同其师白不夜由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来崂山。尽览崂山之胜景,至太清宫西北天门后,爱其两峰峙立,并有邱长春真人之
题刻,更见该处之先天庵幽静绝尘,遂留居于此。齐本守在先天庵修行期间,多事劳
苦,广行方便,自食糠秕,供人米粮,同居道众,皆为钦感。他以21年之艰辛,亲手
为先天庵增建殿宇三间及两廊配房,意志之坚,令人敬佩。齐本守晚年居太清宫,故
太清宫一度称金辉派道观。万历三十年(1602年)齐本守去世,敕封“上元普济道化真
君”。其遗留之法派称金辉派。
【刘贞洁】 字恒清,俗称刘仙姑,即墨马山东农家女。刘贞洁9岁始能言,年
15目不知书,但能领略道经要义。明万历年间,慈宁太后传旨派车马将其接至京城,
听她详述了《体原》、《豁悟》等八部经,赐号慧觉禅师。平日巾袍道装,人以仙姑
称之。后入崂山,居明霞洞之东铁佛涧,又居明霞洞与慈光洞,后由其侄迎归故里,
于其村东筑白云庵居之,死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年71岁。
【丁本无】 字太乙,明代浙江举人。因不满魏忠贤擅权结党,残杀忠良,于天
启年间(1621~1627年)弃家入崂山为道。其家中人曾追随不舍,丁本无乃攀上白云庵
旁的白云楼石崮,告诉家人,若不速返他将跳崖而死,并令其妾改嫁,家人无奈泣去,
他遂入白云庵为道士。丁本无居崂山30余年,经常潜居庵北葫芦洞中诵经著述,著有
《金辉录》、《戒杀文》、《群仙要语》等书。死后葬于姑余山下。
【边永清】 字震圉,号玄隐道人,明保定府满城(今河北省满城县)人。明熹宗
天启年间任乾清宫管事西协兼视忠勇营提督太监。
明亡后,边永清来崂山弃家入道,改称边静宁,为崂山王哥庄修真庵住持,其为
人然诺不欺,当地绅士多礼敬之。边永清来崂山时,曾携四宫娥,后皆为道姑。据崂
山碑记载,边永清约在康熙十年(1671年)前去世。海阳县进士赵似祖写有《边道人歌》
古诗,详述了边永清的一生,其中有诗句为: “我闻边道人,明季之内使。龙髯飞上
天,侧身莽无地。爰偕四宫女,黄尘苦巅踬。”
【杨绍慎】 字我修,号玄默道人,明天启年间任乾清宫管事提督上林苑监四署
太监。明亡后,与太监边永清一同到崂山修真庵出家为道士,改称杨静悟。兄事边永
清,尤朴诚和煦,与世无争,为人所称道。边永清去世后,他继任崂山修真庵住持。
崂山王哥庄村东有土山,名为“双台”,边永清与杨绍慎二人之墓皆在其下。
【于一泰】 号守元子,清东昌(今山东省聊城市)人。顺治年间居崂山明霞洞,
精通经义。后迁大庙,聚徒讲学,远近从之者甚多,是清初崂山道行较高的道士,年
84,犹如童颜。一日对其徒曰:“吾死后,勿建塔,筑一墓足矣!”言毕端坐而逝。
【蒋清山】 字云石,又名迪南,号烟霞散人,江南人,18岁出家于崂山百福庵。
蒋清山好读书,工书能文,修真养性,行谊高洁,士大夫皆雅重之,与流亭人胡峄阳
是契友,并与隐居崂山的莱阳名士孙笃先为至交。
蒋清山一生致力于重建百福庵,据其自述谓: “余幼住此山,古迹仅存,余荒地
耳,因发愿力修整殿庵……。”明亡后,养艳姬、蔺婉玉等四名宫女随边永清逃至崂
山,得蒋清山之助,得以到百福庵出家静修,精心研究道乐。蒋清山酷爱书籍,于百
福庵中藏有大量经典书籍,时称“蒋迪南书院”。蒋清山于年84岁时无病而终。
另据记载,蒋清山为江南进士,曾任河南祥符县知县,明亡后不愿继续为官,于
顺治二年(1645年)来崂山百福庵隐居,遂改百佛庵为道家之百福庵,着黄冠道袍以终。
但此说无根据,故存疑待考。而蒋清山自幼出家崂山之事,见于康熙五十六年 (1717
年)即墨进士黄鸿中撰《重修百福庵记》,清代《即墨县志》亦记蒋清山为自幼出家。
【刘信常】 原名刘显长,字调元,号熟阳,清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武兰庄
人,幼敏悟好学,虽业学孔孟,但志好老庄,后入崂山出家为道,拜师刘长眉。其师
去世后,刘信常遂迁身于三标山北一石洞。该洞原名消息石洞,刘改其名为熟阳洞,
一作> 阳洞或朝阳洞。初刘信阳结草庵而居,后募捐修建玉虚殿,康熙元年(1662年)
创基,康熙四十年(1701年)起大殿,庙名亦为熟阳洞。刘信常苦心经营近50年,方修
成此宏伟殿宇于寒崖僻坞之中。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百福庵道士蒋清山,根据刘
信常的自述,撰写《熟阳洞刘道人自叙碑》,植于玉虚殿中。
【褚守持】 字振远,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崂山太清宫出家,素勤俭,善
理财,日用节约,历40余载,添买庙产香火地并山场多处,年98岁终。
【刘精一】 字知微,清代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神凝洁而貌清癯,乾隆年间
住崂山太平宫静修苦参,玄道悟解,年70不火食。忽一日端坐而逝,面目如生。
【王生本】 号得一子,清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曾入太清宫为道士,乾隆
三十四年(一说康熙年间),寻得崂山白云洞,筑室其旁居之,工医术,食五谷不去皮,
年113岁时,须发皆返黑。一日,端坐而逝。
【王良辉】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崂山太清宫监院。王良辉赋性果断,好
习武术,是继张三丰之后在崂山的又一名武当名师。每日登山开地,修路栽竹植树,
治宫井井有条,任监院多年,深得道众称赞。
【张然江】 清代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家富于产,而生性恬静,不喜浮靡,
工诗善画,与其兄皆为本邑知名之士。清嘉庆年间弃家来崂山,至崂山明霞洞,喜曰:
“山青海碧,是足以栖吾矣。”因以著黄冠入道。其兄寻踪至,劝其返故里,终不肯,
兄叹息而去。其所画之山水,清淡中有深远之意境,见者知为逸品。
【陈合清】 清代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七岁出家于崂山修真庵,后入京白
云观受戒,继复访道辽东千山,晚年始归崂山。陈合清鹤貌松姿,矫然绝尘,年88岁,
犹强健如少壮。一日谓其弟子曰:“尔等好自修,莫蹉跎自误,道在至诚,无他嘱也。”
言毕更衣危坐,溘然而逝。
【王裕恒】 清咸丰元年(1851年)为崂山太清宫道长,性情谦和,品学兼优,参
考各种道教经典要旨,用以谈道说法,在崂山太清宫之拜斗石上,朝拜星斗40载不懈,
仙骨道风,童颜鹤发,据《太清宫志》载,其世寿136岁。
【韩谦让】 字太初,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来崂山太清宫。韩谦让性淑和,
尚俭朴,薄己厚人,视险如夷,深悟琴理,静参道玄,四方人士闻名跋涉相访,日不
暇计。曾任太清宫长老兼监院,友人题其堂曰: “道洽琴心”。据传,其徒犯有过错
时,他并不直言责怪,而是将道徒唤到身边,他从容鼓琴,直到对方被音乐打动,自
己跪下承认错误。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山东巡抚的翰林杨士骧来崂山,聆听了韩谦让弹奏的
古琴后,留下了“我闻太清宫,道士善弹琴。访得韩道长,琴床眠龙吟”的诗句。光
绪三十四年(1908年) ,衍圣公孔令贻带随从100余人来崂山,与韩谦让谈玄论道,甚
为投契。韩谦让93岁去世。
【周旅学】 字觉悟,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携带巨资来崂山太清宫出家。
周旅学自奉俭,热心公益,为太清宫添买地亩庙产,又常周济附近贫民,修筑桥梁道
路,捐劝义学公费,地方村民为之立碑颂其德,年98岁而终。
【刘永福】 清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儒生,善医精卜筮,生于清道光十
六年(1836年),中年(约光绪初年)来崂山,在崂山修真庵出家为道。他独辟一室,
塞其户,趺坐其中,人有乞其医者,辄慨然无难色。年92年岁跌坐而逝。1930年,王
哥庄村民集资在庵北三里处为之立塔。
【李旅震】 清光绪元年(1875年)来崂山太清宫出家为道,性情圆通,忠诚纯
厚, 因喜栽菊, 别号菊农。李旅震常与道众讲解《道德》、《南华》、《清静》、
《阴符》、《黄庭》诸经,后居南阳玄妙观,任督讲20余年,回崂山太清宫后又任监
院数年,年83岁而终。
【赵善初】 道名泰昌,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来崂山太清宫出家。赵善初参
悟道学,志坚修真,常与人诵经拜忏,将所得经资积蓄30余年,全部施于太清宫,添
置庙产,永为香火之资。1939年太清宫道众为之立碑,以志功行。赵善初任太清宫监
院兼长老多年,后经青岛商会各董事推举为青岛天后宫住持。
【邹全阳】 清荣成(今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国初年,入崂山白云洞入道,继
复访道名山,云屐所至,遍于五岳。历十年,始归就即墨县武庙而居,时庙已荒废,
邹全阳募化重新建之,并于殿前建吕祖阁,功既成,命其徒王真朴守之,复入崂山白
云洞修真。1934年,邹全阳于白云洞建青龙阁,阁为砖木结构,斗拱出檐,风格古雅,
蔚然壮观。1939年5月4日(农历三月十五日),日本侵略军入侵白云洞,残杀邹全阳
等道士4名和巡山乡民2名。
【王真吾】 山东安丘县人。落落有节气,厌世务冗嚣,来崂山白云洞出家为道,
拜道人邹全阳为师。既而,闻亲殁,奔丧如礼,葬毕复还山。1939年,日本侵略军在
崂山白云洞残杀道士及山民6人, 其师邹全阳亦蒙难。时王真吾适外出,未罹祸事。
后归洞,尽收遗骨掩葬之,叹曰:“人生所重义耳,今国亡、亲殁、师死,吾安能偷
生!”众道请为洞主,辞不就。越数日,至崂山雕龙嘴,脱衣冠向北再拜,蹈海死。
三日后,尸潮至崂东文武港,面目如生,当地民众葬之,立碣永志。
【匡常修】 字和阳, 别号“一道人”,山东省胶县人。生于清代光绪三十年
(1904年)农历二月初四,原名匡桂林,字华泉,号山原,别号“卧云居士”。匡常
修生于贫苦农家, 曾读私塾4年,15岁在胶县的店铺中学徒,业余读书习武,18岁时
来青岛市四方区兴华鞋店学徒,19岁又回胶县改学中医,并习武授徒。
1930年,匡常修27岁时其妻病故,早有出家为道之心的匡常修遂离家出走,只身
来到了崂山白云洞,拜其叔父匡真觉道人为师。匡真觉是武当派传人李是卿的徒弟,
道术与武功俱有根底,匡常修在其教诲传授下,日益道深业精。30余年来,先后在白
云洞、明霞洞、凝真观、太清宫修行过,为全真道金山派道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匡常修积极参加各项反帝爱国活动,1952年被推选为青
岛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匡常修参加了崂山的道观和
寺院组成的佛道教生产合作社,为医药组负责人,在沧口明真观内行医治病。1966年
“文化大革命”初,崂山的庙宇遭到破坏,匡常修亦被遣回原籍胶县,在城关公社中
云生产大队当了14年医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遣回籍的僧、道人员落实了
政策。 1980年春,匡常修回到崂山太清宫任监院,同年5月,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
三届理事会理事。1982年被推选为山东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并为青岛市政协委员。
1985年被选为山东省道教协会筹委会副会长, 1989年被选为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
1993年病逝,终年89岁。匡常修道长除精于道法玄学外,还擅长气功、医学、武术,
并皆有一定造诣。此外,他对道教音乐、绘画及诗词歌赋,都有广泛地爱好。他还著
有《玄真篇注解》、《乾元丹指》、《先天气功基础要诀》、《吕祖万字碑》、《武
当别传》和《本草诗编》等书稿,可惜皆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