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侨居人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5&rec=61&run=13

【田横】 秦末狄(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 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六
国旧王族趁机反秦自立。田横本是齐国贵族田氏后代,与从兄田儋起兵重建齐国,后
在楚汉战争中, 田横自立为齐王。汉朝建立后,他率领从属500余人逃至崂山东北部
海域中的岛上,该岛即今即墨市田横岛。
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遣使诏田横至洛阳,他被迫前往,因不愿称臣于汉,行至
距洛阳30里之偃师县自杀身亡, 留居海岛的500人闻讯后全部自尽。当地土民感其忠
义,遂于岛的最高处修筑五百义士墓,俗称“田横顶”,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有:
“齐义士冢,县东百里田横岛中,世传五百义士同葬处。”还记有: “齐王祠在县东
百里田横岛中,祀齐王田横。”即墨旧有九贤祠,田横亦位列其中。《史记》和《汉
书》都记有田横的事迹,司马迁赞曰:“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
【张廉夫】 字静如,号乐山,西汉豫章郡瑞州 (今江西省高安县) 人。据崂山
《太清宫志》记载,其人当属西汉时栖居崂山方士。张廉夫生于汉文帝九年 (公元前
171年) ,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入仕,官至上大夫,后因得罪权要,弃职精研
玄学,入终南山数载,并遨游天涯。张廉夫来崂山后,在今太清宫一带筑茅庵而居,
开山垦田,自食其力,潜居修行。后回江西,居鬼谷山,又屡来崂山,云游东海诸名
胜,虽年逾百岁,仍鹤发童颜,精神不衰,后不知所终。
【逄萌】 字子康,一为子庆,汉北海郡都昌县(今山东省昌邑市)人。家境贫困,
曾任亭长。县尉路过驿亭,逄萌候迎拜谒,感慨不已,喟然叹曰: “大丈夫岂能为他
人服役! ”遂去长安就学,研读《春秋》。在长安时闻听王莽杀其子王宁,逄萌对友
人说: “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于是悬冠于长安东郭城门,回归故里,携家
渡海到辽东居住。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即位后,逄萌又从辽东来到崂山,隐居在不其
山(今崂山之铁骑山)下,讲学授业,“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汉明帝曾屡次下诏
征其出仕,逄萌佯作疯狂拒之,后以寿终。明代即墨文人周如锦有诗赞曰: “逄萌悯
三纲,举世无枉足。辽东不可留,崂山栖黄鹄。”
【王扶】 字子元,东汉时掖(今山东省莱州市) 人,少修节行,客居不其山(今
崂山之铁骑山) 。东汉光武帝中元年间(公元56~57年),太傅邓禹闻其贤,辟征之,
官拜议郎。东汉永平中期(公元67年前后)刘复所著《汉德颂》中,盛赞王扶为名臣。
清代《即墨县志》记其生平,并将其名列入乡贤祠。
【童恢】 字汉宗,东汉琅琊郡姑幕(今山东省安丘市石埠子乡)人。年轻时曾任
州郡小吏,司徒杨赐闻其奉公廉洁,乃召至府中委以官职。后杨赐被劾,其属下之椽
吏皆散去,唯童恢诣阙争之,杨赐免罪获释后,童恢方离去。
光和五年(公元182年) ,童恢出任不其县令。在职期间,勤于政事,体恤民情,
县衙小吏或百姓有过错者,晓以理义,对恪尽职守或执法廉平的小吏、衙役,则赐酒
肴勉励之。童恢身为一县之尊,不图荣华富贵,专事倡导农、桑、牧、织等业,一时
境内安宁,牢狱连年无囚,邻县百姓迁来就居者甚多。童恢以政绩卓著,由不其县令
擢升丹阳郡太守。童恢死后,不其县百姓立童公祠,筑衣冠冢,年年祭祀。民间流传
童恢的轶闻很多,其训虎的故事至今妇孺皆知。
【郑玄】 字康成,汉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经学家,为汉代
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郑玄勤于学业,既学今文经,又从马融习古文经,
且学无常师,兼及百家。郑玄游归故里后,聚众讲学。汉灵帝建宁二年 (公元196年)
郑玄因党锢之祸被拘,其间潜心钻研经学,勤于著述。郑玄于建安五年 (公元200年)
六月卒,享年74岁。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 ,青州、徐州的黄巾军复起,62岁的郑玄与门人数
百人迁不其山(今崂山之铁骑山),后因粮食匮乏,郑玄解散诸生。郑玄一生不求仕途,
唯以注经授徒为业,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方面贡献颇大。三国时的名士崔琰、王经、
国渊、任嘏等人,皆为其门下。北海相孔融深敬郑玄,特命高密县令为郑玄立一乡,
名为“郑公乡”,名其门为“通德门”。郑玄当年在不其山设帐授徒处称“康成书院”,
该村名为“书院村”。明代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即墨知县高允中曾在此处建院宇、
辟学田,重建康成书院。明代进士、即墨人蓝田《三标山》七律中有“西邻书舍忆康
成”之句。
【崔琰】 字季王圭,东汉清河郡东武城县(今山东省武城县)人。青年时,好击
剑,尚武事,29岁时由家乡来到高密,在经学家郑玄门下就学受业。汉中平五年 (公
元188年)十月,黄巾起义军攻破北海郡,郑玄率领门人到不其山(今崂山之铁骑山)避
难,后因粮食匮乏,郑玄遣散诸门生各归故里,崔琰亦在此列。但因当时战乱频仍,
由崂山西行的道路受阻,崔琰只得乘船泛海南下,辗转返归故里,路经今胶南市大珠
山时, 他借景生情写下了文采绚丽的《述初赋》,崔琰在旅途达4年方归家。被袁绍
辟为骑都尉,曹操打败袁绍后,又辟崔琰为别驾从事,后升迁为中尉。
崔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曹操对他非常敬惮。后因谗言
被曹操赐死。对崔琰之死,陈寿在《三国志》的“崔琰传”中曾为其鸣冤长叹。
【明僧绍】 字承烈,平原郡鬲县(今山东省德州市)人。其先祖为春秋时秦国大
夫百里奚之子孟明,后以明为姓。明僧绍,明经有儒术,南北朝宋元嘉中期(公元438
年前后)举秀才。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镇北府辟为功曹,不就,隐居崂山,聚徒立
学。北魏克淮北,明僧绍乃南渡长江,在江乘(今江苏省句容县)摄山建栖霞寺居住。
南北朝齐永明初(公元483年前后),征聘为国子监博士不就,后卒。
【王伯恭】 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市) 人,北魏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农历正月
在崂山聚众起义,自称齐王,反抗北魏南侵。后与东莱镇将孔伯孙战,败死。崂山的
南窑半岛有“点将台”,四角各凿圆孔,以作竖立亭柱和旗杆之用,相传为王伯恭在
崂山聚众起义之遗迹。
【杨忄音】 字遵彦,北齐弘农 (今河南省灵宝县) 人,幼有清誉,后徙居清河
(今河北省清河县) ,又徙居莱(今山东省莱州市)。永安初年(公元528年)官至散骑都
尉,后为高欢之行台右丞,当时的文檄教令皆出自杨菼之手,韩陵之战,每阵先登,
同僚们叹曰:“杨氏儒生,今遂为武士!”其堂兄游卿为岐州刺史,因直言忤旨获罪,
杨菼恐波及自身,伪作投水自溺,惧罪逃亡。初入嵩山,又潜至东莱,约在天平元年
(公元534年) ,辗转逃入崂山东北部海中之田横岛,易名为刘士安,以讲学为业。东
魏丞相高欢知杨菼行迹后,以礼聘之,仍任右丞之职。天保元年(公元550年) 娶太原
长公主为妻,升任尚书令,为骠骑大将军,封开封王,乾明元年(公元560年) ,北齐
孝昭帝篡位时被杀。
【高允中】 明山西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举人出身,曾任福山县教谕,明
正德四年(1509年)授即墨知县,为政严明,多有建树。正德七年(1512年),在崂山铁
骑山原汉代大儒郑康成授徒讲学处,建院宇,购经书,聘教授,辟学田,重筑康成书
院。正德九年(1514年)春,他又主持修筑淮涉河堤,造福地方,乡人甚感念之。
【许铤】 号静峰,明河北武清县(今天津市武清县)人。进士出身,明万历六年
(1578年)任即墨知县,励精图治,清吏蠹,定户则,垦荒田,招流移,筑堤岸,通商
艘,戢营军,禁衙役,修志劝学,文教斐然,卓有政绩,为即墨历届知县之佼佼者。
万历七年(1579年)许铤主持编修成历史上第一部《即墨县志》,书中除详记即墨的历
史与社会外,还对崂山的山川、景观、古迹、释道和诗文等,皆分门别类予以记述。
【高弘图】 字子犹,一字研文,号 斋,明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明万历
十一年(1583年)生,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考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因上书触犯熹宗,
夺俸两年。天启初年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天启六年(1626年)因忤魏忠贤而被罢官。崇
祯三年(1630年)春复官,任左佥都御史,后升任左都御史,崇祯五年(1632年)改任工
部右侍郎,因反对宦官专权,再次被削职罢官。
任大理寺评事的胶州人赵任,在崂山华阴有一别墅,名为“皆山楼”,建筑十分
精美,高弘图罢官后游崂山时,甚爱此楼,正值赵任年老思归故里胶州,遂将这座别
墅赠于高弘图, 高弘图为其更名“太古堂” , 徜徉于崂山之山水间。 崇祯十二年
(1639年)夏,高弘图与友人一起,历时15天,游览了崂山九处风光山色,撰写了《崂
山九游记》,对崂山之风景、轶闻、掌故多有记述。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复官,补南京兵部侍郎,继而升户部尚书。李自成攻破北京,
福王在南京被拥为新主,高弘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加封太子太保加太傅。
南京失守,流寓江南,有感于国破家亡,遂于南明福王弘光元年(1645年) 绝食9日而
死,著有《太古堂集》。
【宋继澄】 字澄岚,号渌溪,又号万柳居士,晚年自称海上病叟,明莱阳 (今
山东省莱阳市) 人。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善古文词,文名满海内,与其子宋琏皆
为“复社”中坚人物。宋继澄为明兵部尚书黄嘉善之孙婿,明亡后,隐居不仕,设教
于即墨,居黄宗昌在崂山修筑的玉蕊楼多年,与即墨之黄姓、蓝姓诸望族之文人结诗
社,朝夕吟咏,曾与顾炎武一起为黄宗昌的《崂山志》作序。清康熙五年(1666年)受
即墨“黄培文字狱”的株连,幸免于难。著有《四书正义》、《诗经正义》、《万柳
文集》等。
【张允抡】 字并叔,号季栎,别号栎里子,明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人。崇祯
七年(1634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后授江西饶州知府。明亡后,入崂山隐居不仕,
曾在崂山玉蕊楼、张村等处,授徒10余年,晨夕樵汲,唯一老仆。著有《希范堂集》、
《廉吏高士传》及诗文11卷。张允抡遍游崂山名胜,其《栎里子游崂山记》中,收有
游记13篇,诗70余首,对崂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记载甚详,所记年代有据可查者,
上起清顺治六年(1649年),下迄康熙十四年(1675年)。《栎里子游崂山记》于乾隆四
十一年(1776年)刊印,现尚存有孤本。
【李一壶】 佚其名,不知何许人。明亡后,着黄冠道衣,客居于崂山,貌颀而
长,须眉疏秀,行必以一壶自随,时称“一壶先生”。喜饮酒,一壶辄止,醉向南山
而哭,佯狂自放,读书则欷嘘流涕。人问而不答,居崂山日久则去之,不复又归来,
而容愈戚,哭愈哀。清康熙年间,自缢于僧舍,邑人黄坪葬之栗里,时常携酒一壶祭
其墓。即墨诗人黄有《方壶道士歌》记述其事,诗中有“青蛇在手气犹豪,白眼看
人歌且哭”之句。海阳进士赵似祖亦写有《一壶道人歌》。
【孙笃先】 字淮浦,清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人。孙笃先为陕西参政孙谦之子,
幼聪颖,工诗善画,尤精于琴,自号“隐琴先生”,自少至老,弦歌不辍。因慕崂山
山水之胜,遂结茅庐于崂山,尝自署联云: “外世曾无奢愿。看山自有深情。”寓崂
山数载,每日游观徜徉于华楼、九水间,曾对人说: “但使瓯有余粟,吾即深山日去
也。”
孙笃先居崂山时,与流亭胡峄阳、百福庵蒋清山结为挚友,年66岁卒。胡峄阳赞
曰:“远矣先生,独任天真。狎鸥海上,抱瓮汉明。五帝之世,三皇之春。性耽山水,
踪混嚣尘。卒岁游优,赋诗鸣琴。不愿浊富,足以清贫。仪容秀古,耳目精神。”
【康霖生】 清磁州(今河北省磁县)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康熙九年至
十一年(1670~1672年) 任即墨县知县。在职期间,厉行土地清丈法,历时2年,查清
全县各户农民实有土地亩数,按亩稽税,抑制了“田归大户,赋责贫民”的宿弊。康
霖生曾视察崂山地区,见山地硗确,山民贫困,审视崂山的山岭薄地宜种花椒,遂派
人回其故里,运来大批椒苗,并教授种植,崂山种花椒自此始,数年后,山区居民深
得花椒之利。
康霖生卒于任所,崂山居民对他不胜感念,在白沙河北岸之华阴杨家村修建康公
祠,历年祭祀。《康公祠碑记》详记了康霖生爱民扶困之事迹。咸丰元年(1851年)又
重修了康公祠,并立有重修碑。
【叶栖凤】 字梧冈,清四川广安州(今四川省广安县)人。举人出身,乾隆四十
七年(1782年)任即墨知县,政尚宽仁,修文庙、学宫及坛社等皆焕然一新。叶栖凤曾
在崂山北九水太和观建书院,兴学劝士,其教谕规章皆效法白鹿书院。叶栖凤在任五
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离任。
【尹琳基】 字琅若,清日照(今山东省日照市)人。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授
翰林院编修,官至祭酒,因直言罢官。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来崂山太清宫,拜道士
韩谦让为师,出资在太清宫建筑住宅院落一处,名“翰林院”,自题匾额“东海餐霞”。
因深感东汉时期大经学家郑玄(字康成)为人高洁,又见崂山的“康成书院”已成废墟,
故在此建祠堂,供奉大司农郑康成。
尹琳基在太清宫每日焚香顶礼,清斋静素,阅道藏,看丹经子集,修真养性。白
云洞洞额楷书之洞名为尹琳基题写,另撰有《观海市记》。后有尹琳基同科状元、山
东巡抚梁耀枢,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来游崂山太清宫,盘桓多日,题留匾额“经神
垂范”,遂邀尹琳基同去。尹琳基入崂隐居之时,其好友海丰御史吴徇曾赠有长诗,
其中有句为: “嗟我齐年友,蓦地成隔绝。欢会几何时,挥泪难为别。簪缨岂萦情,
生平重气节。”
【王大来】 字少楚,清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同治七年(1868年)贡生,工
诗画,尤喜山水,为胶州著名文人,著有《五亩园诗草》。曾七次游崂,俱有诗文记
述。其先人王锦,曾任知县,购得高弘图在崂山华阴的“太古堂”。嗣后,其子孙或
家居崂山华阴,或家居胶州故居。
咸丰十一年(1861年),王大来迁居崂山华阴,居20余年。其《移居华阴》一诗中
有“日在辋川图画里,平生夙愿快相偿”之句。另有《棋盘石》、《白云洞至雕龙嘴》、
《神清宫》、《鱼鳞口观瀑》等颂赞崂山之诗篇传世。《胶澳志·艺文志》书目中,
列有王大来撰写的《劳山七游记》一书,该书对崂山名胜记述颇详。
【林钟柱】 字砥生,清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光绪五年(1879年)举人,工
诗文, 有山水癖, 在崂山塘子观教授10余年,暇辄出游,崂山秀色尽收笔下,写有
《雕龙嘴望海》、《文笔峰》、《鹤山》、《骆驼峰》等许多吟咏崂山的诗篇。光绪
十七年(1891年),游崂山梯子石时,写有《梯子石记》,该文现镌刻于崂山梯子石东
端的登山南路,全文共395字。
【郭蓉江】 清代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人。光绪年间隐居崂山太清宫,芒鞋布
冠,飘然世外,徜徉山水之间。性嗜酒,因自号“啜醴叟”,著有《啜醴集》。
【王悟禅】 名明佛,号悟禅,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工诗能文,善酒,尤
工书法。清亡后,来崂山隐于黄冠,鸠杖囊诗,足迹遍崂山,晚年居崂山晓望村西南
二龙山巅的玄都洞。洞原甚小,王悟禅始凿而大之,栖居其中,洞门东向,其外缭以
短垣,奇峰四环,松竹幽深。王悟禅闲尝出游,以书换酒,酒醉书成,悠然不留,才
思敏捷,所作诗文一挥而就,而具清真淡远之致。78岁无疾而卒,著有《雪泥鸿爪集》。
崂东隐士张墨林常与王悟禅诗酒相酬唱,有七言诗吊唁之,其中有“学道愿学邱长春,
交友愿交素心人”之句。
【洪述祖】 字颖之,江苏省常州市人。洪述祖在清末为直隶后补道台,袁世凯
为总统时,他曾任内务部职员。1913年洪述祖受袁世凯指示,派人于上海刺杀宋教仁,
案发后,洪述祖逃往青岛,黎元洪继任总统后,下令通缉杀害宋教仁凶手,1917年洪
述祖被捕于上海,1919年被处死。
洪述祖居青岛时,除在福山路建住宅外,还在崂山南九水筑别墅,名“观川台”,
台作洋式,覆以厦,西临川,背依楼,楼后为山,石壁上刻洪述祖七律诗一首,其文
为: “青山转处起高台,台下川流更不回。涧势落成瓦建屋,溪喧声似蛰惊雷。凭栏
我有濠梁趣,作障谁为砥柱才。多少黄金延郭隗,几人比德水边来。”楼北有池,曲
栏夹桥宛转其中。现代著名剧作家洪深是洪述祖之子,那时他正在清华大学读书,每
逢寒、暑假回青,都到观川台去小住。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观川台别墅被日人强
行没收。嗣后,洪深每次来青,总要到南九水去探视一次。洪深曾以《我的失地》一
文,记述了观川台别墅被日人侵占的经过。
【西川文夫】 日本大坂府贝冢市人。1935年出生,1937~1946年曾随家人在青
岛居住,对于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山河造成的巨大创伤,他怀有深深的歉疚,因此他
决定到中国来绿化植树,为中日友好作贡献。1992年春天,他来到青岛市崂山区王哥
庄镇港东村野鸡山义务植树, 并正式创建“中日友好林”。他共出资400万日元,义
务植树200亩、近3万株,使昔日的一座荒山变得郁郁葱葱。西川文夫每年在港东村居
住6个月,亲自参加植树、护树,悉心管理这片友好林,他经常说:“我想通过自己的
一点力量, 尽力为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做工作。”1997年6月19日,西川文夫因病医
治无效,逝世于日本大阪市,终年62岁。他在弥留之际,曾谆谆叮嘱他儿子西川靖俊
继承他的事业,为中日友好林尽心尽力。根据西川文夫的遗嘱,他的骨灰安放在崂山
港东村的野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