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惜福镇风景恢复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5&rec=26&run=13

位于城阳区惜福镇地域范围内,有康成书院、林花庵、圣水庵、通真宫、百福庵、
书院水库、三标山、傅家埠、科埠、超然庵等景点,以三标山、二标山、大标山北部
和西部的山林景观和康成书院等人文景观为主要特色。
【三标山】 三标山位于崂山东北部,不其山之东,劈石口之北,以山巅之分水
岭为惜福镇与王哥庄镇的自然分界线, 海拔683米。山顶有三峰秀立,南、北、中一
字并列, 远望似3个梭标,矗立云天,故名。三标山北、中两峰陡峭不可登,南峰可
由东葛家村西逆涧南上,夹涧山石纹理俱为大小劈斧式,颇为奇特。南峰之上,岩石
垒叠堆积,下成洞窟,甚深广,隙窍四通,能容数百人,旧时每逢兵乱,山民多到此
避藏。三标山南麓旧有圣水庵,为元代所建,北麓有白榕庵,位于曲家沟村东,明代
建,现皆已倾圮。在三标山北有烟台顶山,两山之间,为由即墨入崂山要道,迤东有
峡口庙, 唐代僧人普丰自四川峨嵋山来此所建, 原名“大悲阁”,明、清皆重修,
1966年拆除。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即墨人蓝田有《三标山》七言律诗: “三峰海上接
云平,洞里丹经不识名。东望仙舟悲汉武,西邻书舍忆康成。崎岖百转泉流绕,苍翠
千重夜气生。多病年来忘百虑,独立林壑未忘情。”
【不其山】 不其山位于崂山西北部,在三标山之西,记述不其山最早的史书是
《汉书》,在武帝纪中有: “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据已故近代考古学家王
献唐考证,在原始社会末期,山周围聚居着“不族”和“其族”两个小部落,后以两
族之名为山名。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有:“不其山,县东南二十里,一名铁旗山。”
因山巅岩石排列似城堞,又名石城山。此山虽不高大,亦无殊丽景色,但知名度颇高。
山中有东汉经学家郑康成设帐授徒之处,另外还有百福庵和玉蕊楼等古遗址。
康成书院在不其山东麓的书院村,原为东汉末年大经学家郑康成讲学处。明正德
七年(1512年),即墨知县高允中在原郑康成筑庐授徒原址建康成书院。据《大清一统
志》载,此处旧有郑康成祠。明、清之际的学者顾炎武有《不其山》诗: “荒山书院
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玉蕊楼在书院村南1公里, 明代进士、即墨人黄宗昌所建。黄宗昌为官正直,晚
年因慕郑康成之学识和为人,在康成书院附近筑楼隐居,著有《崂山志》。玉蕊楼现
已倾圮,据记载,玉蕊楼建筑精巧,环境幽静。该处村庄以楼为名,称楼上村,1976
年因修书院水库,村民迁移,原村废除。明代黄宗昌《崂山志》中载有《玉蕊楼自述》,
黄宗昌还写有《玉蕊楼》七言绝句: “四山菡萏玉嶙峋,中有危楼耸出新。十亩长松
半亩竹,康成书院北为邻。”
邋遢石在楼上村涧东,系一巨石,相传是张三丰道士升仙的地方,因张三丰一名
邋遢,故此石名“邋遢石”。石东有潜虬峰,绕峰而上可登三标山。
百福庵在不其山西南麓,是一处林壑幽美、院宇清静的道观。百福庵创建于宋代
宣和年间,原为尼姑庵。清代初年,道士蒋清山来此隐居,改为道观,庵中有玉皇、
三清等殿,庵门外修竹万竿,院中有一石洞名“萃元洞”,中有玉皇像,洞上建小石
塔一座。隐居崂山之王悟禅有诗赞为: “怪石鬋轞石福蟠,仙家风月古桃源。水通夹
涧流东海,山映高标枕左桓。息养真人成道果,爱留后世启玄门。至今遗像松阴下,
仿佛音容课我勤。”
【通真宫】 通真宫,一名童公祠,位于傅家埠村南1公里处,在王乔崮西麓,
内祠汉不其令童恢。童恢是受百姓爱戴之县官,死后,当地百姓将其衣冠葬于此,并
立祠祭祀。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改为道观。宫庭前有古柏数株,老枝蟠结,祠后为
童公墓, 墓高一丈余,绕墓环以围墙,苍松成林,葱郁蔚茂。在通真宫西北5公里处
为驯虎山, 是传说中童恢训虎处。 清即墨文人杨还吉有《过童府君墓》 七言律诗:
“海上双凫飞复还,府君祠墓正东偏。当年歌哭人何在,此日威仪思黯然。玉佩风来
松自舞,石麟秋老月空悬。南阳帝里萧条甚,独有空山纪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