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北九水风景游览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5&rec=21&run=13

位于崂山的中部偏北,以自然溪谷、山林景观为主要特色,有菊湾、玉笋峰、三
水水库、玉笙涧、骆驼头、飞虎峰、小丹丘、松涛涧、九水村、双石屋、内三水、飞
凤崖、锦帆嶂、连云崖、鱼鳞峡、潮音瀑、凉清河谷、蔚竹庵、柳树台共19处景点,
面积20.7平方公里。北九水为白沙河的中游峡谷地带,因水有九折而得名,以北九水
疗养院为界分“内九水” 和“外九水” 。外九水自菊湾溯流至北九水疗养院,长约
6.5公里,游览路为水泥公路;内九水自北九水疗养院溯流而上至靛缸湾,长约3公里,
内三水以内为石台游览路。这里奇峰怪石、悬崖幽谷、深潭激流、飞泉瀑布融为一体,
形成了一处大自然的山水画廊。《胶澳志》赞曰:“滩峡奇秀,清流激湍,峭壁危岩,
石同虎踞,音乐图画,文本天成。”崂山十二胜景中的“九水明漪”、“岩瀑潮音”、
“蔚竹鸣泉”诸胜景均汇集于此。北九水地处巨峰之阴,空气湿润,气候清凉,适于
生长辽东半岛的植物,素有“小关东”之称,是全国有名的疗养、避暑之地。
【外九水】 外九水自孙家村村东之菊湾溯至北九水疗养院,全长6.5公里。外
九水以山有九折水有九曲而得名,其转折处,必有峭岩削壁,岩壁下水汇成澄潭,所
谓九水,实际上是指九个潭水。清代乾隆年间自号“大劳山人”的即墨文人张鹤曾写
道: “涧道一发,随山九折,每折则两岸岩岫必蓄奇气,瑰玮恢诡,震荡心目,路穷
壑转,豁然改观,游人至此,心栖太古不复念世事。”
一水 始自孙家村村东之菊湾,南有峭拔矗立似竹的玉笋峰,北有粗武雄伟的黑
虎山,两山相夹,中为大涧,涧底巨石交错,姿态万千,峦翠环于上,水湍激于下,
潭光树色,步步引人入胜。
二水 涧中大石垒迭,两岸山峰排空壁立,狮踞虎伏,形态各异。涧南侧有峭壁,
石色苍翠,名为锦屏岩。
三水 1967年在此处建三水水库,水清澈靛蓝,为九水添一新景。水丰时从溢洪
坝顶凌空跌落,如挂珍珠壁帘,晶莹夺目。坝东一峰如兀坐的老人,石纹披斜恰如衣
纹,颇似老僧打坐入定,故名定僧峰。清代画家高凤翰有《三水题定僧峰》五言律诗:
“三水峰尤怪,天然古定僧,禅机云冥冥,骨相石棱棱。破衲合荒藓,庞眉引瘦藤。
何年占此胜,跌坐悟三乘。”
四水 南北两峰对峙如门,名天梯峡,水自峡涧中涌出,银花四溅,声荡幽谷。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 “四水,清流激湍,澎湃之声闻数里。”建三水水库后,
此峡已沉身库中,仅可见露出的对峙石壁。
五水 四周山峦重绕,山黛松翠,故名环翠谷。涧底流水穿石而过,其声如笙如
簧,因此又名玉笙涧。
六水 涧北有黄褐色山峰耸立,直插蓝天,远望如一匹骆驼临涧而卧,有昂首嘶
空、气吞长川之气势,此峰俗名“骆驼头”,峰侧新镌“驼峰烟云”四字。此峰从不
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状,由东看似骆驼头,由西与南望则形似鹰嘴,东北望狰狞粗
猛形似恶鬼,故亦有鹰嘴峰和恶鬼峰之名。峰西迭嶂排空,陡峭险恶,名飞虎岩,这
两个并列的一峰一嶂,令人叹为观止。此处不仅山险,涧水也分外湍急,在飞虎岩下,
涌成一个形似鸡爪的深潭,名为鸡爪潭。清代康熙年间即墨文人宗方侯有《骆驼头》
诗:“秦桥万里返东流,疑是当年鞭石游。力尽五丁驱不得,山灵幻结骆驼头。”
七水 此处山谷宽敞,天光大亮,两岸翠竹苍松,山村掩映其间。涧北一峰临水
独立,呈丹褐色,山势奇特秀如盆景,名小丹丘,又因岩石突出如发髻,又叫仙人髻,
亦名小梳洗楼。峰顶石上,南向刻有“小丹丘”三字,乃集郑板桥字而非郑板桥所手
书。东北山凹处是通往王哥庄的山口,由此经土浅岭可抵王哥庄。
八水 山势舒缓,涧水悠悠,漫山皆松,山风徐来,松啸声和水流声相应,溶为
一片涛声,名松涛涧。水中石崮上刻有“松涛涧”三字。
九水 为外九水的尽头,是一处不大的山坳,松竹相间,流水潺潺,凉风习习,
素有“小关东”之称,是崂山风景优美的避暑疗养胜地。涧南是北九水疗养院,涧北
是太和观,又称九水庙,西山有仙古洞。仙古洞内壁光滑,洞为卵形,高2米,深3米,
明代登州武举周鲁曾题刻“仙古洞”三字于洞左,为丛林所蔽,游人多不知,在山坡
巨石上另有题刻“仙古洞”三字。清康熙年间即墨文人杨还吉有《宿仙古洞》七言律
诗: “一溪九折逶迤出,水绕山回古洞存。谢客不知穷雁宕,渔人何事问桃源。涛声
入夜连孤岛,清磬流云失暮村。自有登临来我辈,遥惊羽士下昆仑。”
【太和观】 太和观,又名北九水庙,位于北九水的涧北,与北九水疗养院隔水
相对,由此西北为外九水、东南为内九水。太和观北倚卧龙山,苍松修竹,古木澄潭,
构成了幽雅寂静的环境。太和观创建于明代天顺二年(1458年),正殿祀真武,在大殿
东壁嵌有《重修九水庙碑记》,字已漫漶不清。大殿石柱有一幅楹联,左为“龙扇初
开四大天兵分左右”,右为“珠帘才卷二十八宿列东西”,字径约15厘米。另有诗刻
嵌于太和观东壁,保存完好,刻石长可1米,诗为山东抚军崔应阶之《玉鳞口》七律,
此为其真迹。清代乾隆年间,知县叶栖凤在太和观厢房设“石屋书院”,供即墨县一
批生员在此攻读,道光中期废止,直到民国初期,观中之西厢房仍存有该书院的大量
古书。青岛解放后,在太和观旧址设九水小学,现改建为九水饭店。清初莱阳文人孙
笃先有《太和观》诗为: “茅屋倾欹柴户闭,绕门修竹几竿遮。道人十日九不在,游
客空来踏落花。”
【双石屋】 太和观东南约1公里,北山坡有两巨石相临,此处有村名双石屋,
是一个景色幽深的小村。其北有高山,即大劳崮,崮顶两岩对峙,瀑从峡间飞下,如
长剑倚天,涧水东流为异云河。在双石屋村东河谷大石上,刻有“江山如画”四字,
字径1米。在路侧巨石上,还刻有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七言诗,幅高4米,该诗为郁
达夫1934年游崂山所作。 清代胶州著名文人王大来有《双石屋访华山人》五言律诗:
“一流合众派,千里响春雷。水逐千峰转,人穿九曲来。天光随笠小,树色到门开。
采药山翁去,夕阳犹未回。”
【内九水】 自北九水疗养院溯流而上至靛缸湾,长约3公里。两山夹立,水流
中穿,峭壁危岩,澄潭激湍,与外九水相比,内九水峰峦更加峭拔,峡涧更为险峻,
景物荟萃,奇境变幻,丰富多彩,素有“九水画廊”之称。清康熙年间即墨文人宋绍
先有《游内九水》五言律诗:“路出千林杪,探奇时已过。地偏人迹少,山静鸟音多。
倚仗听岩溜,看云入涧阿。尘客净如涤,不必俟清波。”
内一水 从太和观左侧沿山路东南行,过滚水桥便见前有“一鉴潭”,半亩澄波,
中涵如镜,云影岚光,尽收潭底。也就是内九水之一水。
内二水 从一水溯涧上行不远双石屋村南,巨石横陈涧底,潭处石间,澄泓湛碧,
寒气凌人,名“印月潭”。村对岸山峰突起,酷似身着盔甲的将军,故名“将军崮”。
1994年4月28日在村中建造了一座石桥, 取李白游崂山诗中“飞步登云车”之意定名
为“步云桥” ,桥头立一石碣,镌刻有209字的《步云桥记》。缓步桥上,拾取四周
景色,别有一番情趣。二水路旁石上,还镌刻着郁达夫游崂山诗文。
内三水 过内二水东行半里许之漫水桥头,有一大石上刻篆书“三水”二字。涧
水从东北方破峡而来,被涧中大石分隔阻拦形成激流,白沫飞溅,状如马尾,名“骏
马甩尾”。在这个峡谷中,从前栖居着许多鹳鸟,峭壁和山崖上多鸟窝,故三水这段
河涧又名“鹰窠河”,亦名“鹰愁涧”。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秋,著名文人高凤
翰游北九水时,写有《鹰窠涧》五言律诗,镌刻在内三水涧中巨石上。涧南山峦陡峭,
石纹垂直,又有九水石林之称。
内四水 从内三水上,境渐高,路越纡,景色也愈奇。乔松满谷,流水淙淙,云
雾缭绕,山峦时隐时现。涧对岸有一峰如削,秀出云端,从东南方飘来之云雾往往被
此峰分切,故名“斩云峰”。1980年夏季一场暴雨中,此峰被雷击而腰截,如今只存
峰尖的下半截。另有观景亭高耸于南岸,该处河南岸山中有石门,高如城墙,人可穿
行其间,以此为亭名。在亭旁卧石上刻有“石门亭”三字。
内五水 去五水途中,南岸悬崖垂石如裳,望之如士大夫拱手相揖,刻有“大夫
石” 三字。内五水山谷尤狭,涧南悬崖陡壁高约100米,色赭黄,石纹纵横有致,斑
驳绚烂,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因其色彩如凤似锦,故名“飞凤崖”,此三字镌刻在
谷中圆崮上。飞凤崖下有“凝碧潭”,清极而色碧。
内六水 山道随水势弯弯曲曲,水随山转,人傍水行,至内六水更入佳境。南岸
道旁有一潭碧水,名“镜天潭”,潭旁有一巨石,上平如台,台上置石桌、石凳,名
为“观音台” 。 居台上,可领略此处的奇异风光,能望见六水南岸的天印石,又称
“马首是瞻”。涧北有赭黄色崖壁拔地而起,高数十米,状如船帆,石纹纵横相缀,
在阳光下灿烂似锦,名“锦帆嶂”。另在内六水北岸峭壁40米高处,刻有“山高水长”
四字,字径1.5米,为北九水最大的刻石。
内七水 过七水亭,谷更加陡峭,两侧石壁之岩石呈青黛色,山上长满黑松,翠
绿如滴,景色幽深,古称“冷翠峡”。峡谷内一崮突起,上刻“冷翠峡”三字。涧内又
一处悬崖峭立,几与云接,仰望令人目眩,名“连云崖”。连云崖旁有一岩,似利剑直插
青天,此岩与连云崖之间是一道狭窄岩缝,整个悬崖仿佛摇摇欲倾,仰视惟见游云而逝,
人行其下,惊恐不已,莫不频频抚顶回首再三。1957年,朱德元帅和罗瑞卿大将漫游此
处时,将之定名为“一步三回头”。
内八水 过冷翠谷东上便是石门峡,峡两岸崖高数十米,对峙如门,故名。入峡
后为大龙门,古称“大崖门”,讹传为“大衙门”,俗称“大牙门”,清代张鹤改称
为“大龙门”。由大龙门东去,出口即为“二龙门”。两门之间,山峰弯曲似弓,翠
嶂环抱如城堞,故壁上镌有“月城”二字。月城俗名圈子里,明代黄宗昌《崂山志》
记有: “圈子里,四面皆绝壁,西入东出,水从中流,游人叫号,如瓮中音。”出月
城,在峡南岸凹洞内刻有“鱼鳞峡”三字,深秋时节,峡谷两侧花盛叶黄,又名金华
谷。
内九水 过金华谷,东南攀登而上,就是内九水。有峡谷广亩许,三面峭壁凌空,
东南方有一道瀑布从石壁凹处飞流而下,跌入峡谷,形成碧潭,名为“潮音瀑”。
【潮音瀑】 原名鱼鳞瀑,1931年叶恭绰游此,因其声似潮涌,而题书“潮音瀑”,
遂以此为名。潮音瀑是内九水的尽处,四面峭壁环绕,东南面岩石裂开如门,瀑布从
中三折泻下。第一折西向,流长约6米,下注鼓腹状的石槽中。二折西北向,流长约5
米,下注椭圆形之石缸内。三折最长约10米,西南向,下注直径20多米的池潭中,水
色靛蓝,深难见底,故名“靛缸湾”。瀑布倾泻时,急流掠石,迸珠溅玉,如泛起层
层鳞花,似扬起片片碎玉,故此瀑布古称为鱼鳞瀑或玉鳞瀑,但其声又如潮涌,又名
潮音瀑。前者为观其形,后者为闻其声。潮音瀑在崂山十二景中称“岩瀑潮音”。
此处飞瀑清潭, 谷壑幽邃, 凉气袭人,盛夏游此,分外惬意。靛缸湾北岸建一
“仙舫”,是为纪念在此与侵华日军作战而牺牲的崂山游击队的将士们。观瀑亭建于
西南崖巅,内设石桌、石凳,在舫与亭中凭眺危崖垂瀑,兴致无穷。清代胶州文人王
大来有赞九水瀑布诗: “谷口销重重,攒天尽两峰。半空飞瀑布,一客拄长筇。洗净
尘嚣耳,清浇磊块胸。悬流穿地底,下有老蛟龙。”
【蔚竹庵】 蔚竹庵在北九水村东北约3公里的凤凰崮下,地名蔚儿铺,据蔚竹
庵之《嘉庆刻记》 中记载,蔚儿铺也是蔚竹庵的俗称。蔚竹庵居海拔650米高处,松
青竹翠,涧水成韵,在崂山十二景中称“蔚竹鸣泉”。对去蔚竹庵之途径,《胶澳志》
中记述甚详: “由鱼鳞口北岸攀援而升,越一山梁,别有溪源清流,石上有庙名蔚竹
庵,此为鱼鳞口赴蔚竹庵之捷径。其大路则由北九水双石屋登山,有松成林,触风作
韵。大路所经气象开阔,而捷径则山花载途,泉石幽邃,取径不同,景物亦异。”由
蔚竹庵入崂山深处,山路陡曲奇险,东南行可登巨峰,东去越过滑溜口可到棋盘石、
华严寺,直达东海岸。
深藏于绿荫沉沉中的蔚竹庵,建于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清代道光年间重修,
是一座玲珑秀雅的院落。蔚竹庵现有三块石碑,“文化大革命”期间崂山各庙宇的石
碑破坏殆尽,惟此处石碑幸免于难。庵后陡嶂为屏,崖顶危石岌岌欲坠,门前涧水潺
潺,四周翠竹萧萧,环境清新幽静。在凤凰崮上有许多象形石,如婷婷玉立的“姊妹
峰”,风度翩翩的“相公石”,栩栩如生的“海豹石”、“靴子石”、“扇子石”等,
每块石头都有一则妙趣横生的民间故事。1934年,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到此游览时曾
留有《蔚竹庵》七言诗。
【狮身人面石】 狮身人面巨石见于蔚竹庵以东1.5公里处,石居峰顶之上,高
约40米,坐东面西。“狮身”由整块巨石构成,浑然天成,呈跃起状,背上被一巨石
镇住,故又名“石镇狮身人面石”。最为难得的是它的“人面”,侧面看去,眼鼻口
俱备,且比例合度,造型逼真,颇似埃及狮身人面像之侧影,有鬼斧神工之妙,令人
叹绝。 从蔚竹庵东北侧沿朝滑溜口方向走,约行1.5公里,举目东望眼前之山峰,狮
身人面石便赫然在目。
【柳树台】 柳树台位于竹窝村北,在折崮顶西北,是青岛市区的台东至柳树台
公路的终点。 柳树台地势高旷,海拔500余米,东西两山夹立,中豁一口。从这里行
12公里可东上巨峰, 北去1公里可达北九水疗养院。德国侵占青岛时,曾在此处筑有
疗养院,并修台柳路自青岛市区抵此。旧时,凡游北九水景区者,多从南九水入山,
经柳树台至北九水。故《胶澳志》记有: “柳树台为入山之孔道,南赴巨峰,东往北
九水,于此分道。台上昔设疗养院,废屋犹存,附近亦有小旅馆一二所,为外人所经
营。”蓝水有《柳树台》诗为: “青杨无一树,何以柳名台。游客攀松上,高楼临涧
开。泉声听渐远,云意懒成堆。风挂孤帆满,遥遥海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