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仰口风景游览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5&rec=20&run=13

以仙山宫殿和海湾沙滩景观为主要特色,主要有太平宫、白龙洞、犹龙洞、白云
洞、关帝庙等道教人文景观,上苑山、狮子峰、觅天洞及仰口雕龙矶、峰山岬角等自
然风光, 面积22.5平方公里。 岚光霭气中群峰峭拔,争奇斗异,翠竹青松里掩映着
“海上宫殿”太平宫,悬崖峭壁下隐藏着奇洞怪石。仰口海滩宽阔平展,沙质优良,
海水澄碧,是理想的海水浴场。这里还是观日出的好地方,在有名的狮子峰巅可欣赏
动人的奇观“狮峰宾日”,在峰下则可仰观迷人的胜景“狮岭横云”。游客可乘坐仰
口索道,观天下第一“寿”之雄伟,享受觅天洞曲径通幽之乐趣。雕龙嘴村东海岸边
的雕龙矶,陡崖峭立,石矶入海,惊涛激石,颇为惊险。
【太平宫】 又名太平兴国院,与上清宫、太清宫同为宋太祖敕建的道观,距今
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胶澳志》记有: “太平宫,宋初敕建,乃华盖真人刘若拙道
场。”太平宫因建在上苑山,故又称“上苑”,明代黄宗昌《崂山志》中说:“上苑,
所谓太平宫者也。”
太平宫位于崂山东部仰口湾畔的上苑山南坡。 自仰口湾西面500米处,沿新修的
盘山石阶攀援,道旁古松苍劲,堆青叠翠,蓊郁成荫。在上苑山麓环山渠道的虹桥附
近,有两棵粗可合抱的古松夹道迎客,松旁两方巨石矗立。路南巨石上镌“疑是幻境”
四字,石上另刻有明代即墨文人杨泽《上苑》诗一首,稍西另一巨石上镌有“华盖迎
宾”四字。松石交映之景,名为“双石长松”,亦名“长松迎客”。绕松而过,曲径
通幽,在浓绿葱郁中有一所道观,这就是太平宫。山门照壁上大书“海上宫殿”四字,
背面刻有《太平宫记》。宫内房舍清雅,环境幽静,为二进院落。正殿建于后院,前
院分东、西两院,东院建钟亭一座,内悬大钟一口,旁有石碑,刻有“太平晓钟”四
字,此景定名为“上苑晓钟”,西院有水井一眼,名“龙涎”,水甘冽。
太平宫居上苑山山腰,依山襟海,景色绮丽,不仅是崂山最古老的道观,而且也
是风光最旖旎之处。奇峰横空,异石遍山,古洞藏幽,摩崖纷呈,景物擅崂山东部之
冠。更兼面对大海,碧波浩渺,白帆点点,景色万千。在太平宫不但能“观日”,而
且还可“听涛”,每当夜深,万籁俱寂的时候,澎湃的海涛声与宫中的松风声,合成
一种万马奔腾之呼啸,在寂寥之秋宵尤甚。明代即墨举人黄宗臣《宿狮子峰》诗中,
有“寒声时到秋山寺,半是松声半是涛”之佳句。
【狮子峰】 狮子峰在太平宫东北,危峰耸起,远望酷似一张口雄踞的巨狮。整
个山峰,由无数巨石组成,顶峰有一巨岩翘起,向西突出,与下面另一巨石形成狮口,
内可容10多人,内壁镌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监察御史蓝田和山东参政陈沂同游时的
题刻。上下腭间钟乳参差,因风雨剥蚀,形成了历历可数的“巨齿锐牙”。从“雄狮”
胁下,穿石洞可登上“狮背”,顶面很平敞,设有石桌石凳,可容数十人。石洞口镌
有陈沂手书“寅宾洞”,其义源出于《尚书》中的“寅宾出日”之句,寅宾即恭敬引
导之意,《尚书·尧典》中记有: 帝尧委派羲仲到东方掌握农时,命他每天要毕恭毕
敬地把太阳引导出升,然后带领农民从事劳作。据此引伸出狮峰宾日之语,并成为崂
山十二景之一“狮岭横云”。近年修复太平宫时,又在峰东新镌“狮峰观日”四个大
字。
寅宾洞南侧石壁上有明代陈沂《狮子峰》 诗一首, 另有明代山东提学邹善题刻
“山海奇观”和“明明崖”。狮子峰顶西侧镌刻有清代高密文人孙风云《狮峰观日出》
七言诗,其中有“霞彩千条天簇锦,洪涛万里涌溶金”之佳句。在狮子峰顶观日出,
因地势较高而且离海较近,故视野开阔,一望无际,可尽情领略沐日美景。明清以来,
许多文人墨客在其游记和诗词中,饱笔酣墨地称颂狮子峰的景色。清代文人林钟柱登
狮子峰诗曰: “独登狮岩顶,危峰拔地高。四围低乱嶂,万里矗惊涛。澎湃声犹壮,
风云气易豪。眼前村落小,点点俯平皋。”
【绵羊石】 绵羊石在太平宫东,是崂山著名象形石之一。出太平宫东门,便可
见一新建之平台, 外面护以石栏,内设石凳,这里有新镌刻的臧克家七言绝句一首:
“黄金足赤从来少,白壁无瑕自古稀。魔道分明浓划线,是非不许半毫移。”自平台
东去,山坡大石相叠,如一只跪伏的绵羊,尤其在特定的角度和光线等条件下,形态
逼真,惟妙惟肖。
【翠屏岩】 翠屏岩在太平宫西北,是一块崭立的绝壁,遥望如屏,苍翠悦目。
从太平宫远观,绚丽之景色如一幅丹青高悬。崂山翠屏岩有二,一在华楼,一在此处。
华楼之翠屏岩峭壁耸立,苍翠斑烂;此处之翠屏岩秀屏如画,绚丽多姿。
【犹龙洞】 犹龙洞在翠屏岩下,是一座天然的叠架石洞,洞口东向与狮子峰相
对,深广各数丈。该洞原名“老君洞”,内供奉太上老君及道教“南五祖”、“北七
真”。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山东提学邹善来游崂山,游至此处嫌老君洞之名称不
够雅致,同游之即墨县知县杨方升取《史记》中“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之记载,
遂将此洞更名为“犹龙洞”。洞前有一巨石,上镌刻“鳌老龙苍”四字。
【混元石】 沿犹龙洞侧新修石阶,可绕上石顶,石上刻“混元石”三字,字径
30厘米,其年代及书刻者皆不详。在石上还刻有星座图案,镌刻年代亦不详。混元为
道家语,系指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状态,宋真宗崇奉道教,奉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德皇
帝,因此石靠近老君洞,故亦因老君而得名为混元石。在石上举目四顾,群峰排空,
峭壁耸崎,大海广漠,碧浪连天。
【仙人桥】 从太平宫后曲折北下,是一条深涧,涧底大石累累,形成一座天然
的石桥,横跨两岸,名仙人桥。水从石隙中下泻,人自桥上走过,峦光云影,松韵水
声,环境幽雅。
【白龙洞】 仙人桥东有一泓澄碧的潭水,名白龙潭。桥北有巨石结成的山洞,
名白龙洞。此处镌刻明代武举周鲁题写的“白龙洞”三字。洞额镌邱处机七言绝句20
首,字径10余厘米,摩崖巨幅颇具规模,书写工整,刻工亦佳,极具文物价值。邱处
机于金代泰和八年(1208年)来崂山,因嫌其名不佳,“遂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
另外还刻有“鳌山”二字,后署“明嘉靖壬辰六月二十五日,山东都指挥戚景通书”,
戚景通乃抗倭名将戚继光之父。明代文人李岩有《白龙洞》诗: “洞口翱翔忆白龙,
白龙飞去白云封。沧田自识千年迹,邱壑应深一世慵。大海滩头惟闻水,仙人桥上但
余松。扶桑日月鞭驹过,数度震钟又午钟。”
【觅天洞】 从太平宫后沿涧西南行,约行1.5公里即为“槐树洞”。洞由两侧
高70余米峭壁夹缝中的多块巨石叠摞而成,自上而下共有10层,盘旋曲折,离奇险怪。
洞内忽而幽深黑暗,须秉烛而入;忽而异境天开,如豁然开朗;忽而台阶蜿蜒,必拾级
而上; 忽而石壁陡立,得攀梯而登。站在洞顶石台上,放眼远眺,海天一色,群峰竞
秀。 据传早年当地人避兵乱曾藏于洞内, 能容数百人。明末进士、莱阳名士张允抡
《游槐树洞记》对此洞记述颇详。周至元咏觅天洞诗曰:“古洞悬崖半,扶梯始克上。
秉炬匍匐入,玲珑仙踪贶。初进狭而隘,再上幻而旷。洞尽天光露,微微一孔亮。平
生好探奇,兹游恣而放。低回不能去,惬此幽独赏。”
【东华宫】 从太平宫东南行1公里,有东华宫,建于明代,原为太平宫之脚庙,
清顺治年间重修,今已圮毁,原宫前有钟鼓楼亦倒坍。由此迤而北为北斗石,大石特
起,面如平台,为旧时道士礼北斗之步罡踏斗处。再东南行至猪头峰下为关帝庙,是
一处景色清丽的道院。沿路南上,即达白云洞。
【仰口湾】 仰口湾在群峰峭拔、古木参天、庙宇错致的崂山东麓,位于鹰定崮
之东, 南有泉岭,北有峰山,形成一个弯月形海湾,南北长2.2公里,宽阔平缓的沙
滩东西长约1200余米, 整个仰口湾之面积约2.5平方公里。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
岛时,即以舰艇40艘由此湾登陆。仰口湾风光明媚,景色旖旎,阳光充足,海水清澈,
金沙细软,并出产驰名中外的“海底玉”绿石。
【白云洞】 白云洞在华严寺西北,太平宫西南3公里处,洞位于山巅,海拔400
多米,背倚危石,前临深涧。登洞的道路有二,一是从刁龙嘴西上,二是由关帝庙南
登,两条路都峻陡如梯。从刁龙嘴一路,绕二仙山南麓,经过老君洞,北上为逍遥谷,
谷在二仙山与白云洞间,地势略平,行走轻快省力,因之又有“逍遥径”之名。谷中
苍松修竹,青翠照眼,有石塔二座,其一为白云洞开山祖师田白云藏骨处,另一座石
塔为崂山道士王生本的藏骨处。谷北有“象鼻”、“文笔”诸奇石,西去拾级再上便
到“白云洞”。白云洞是天然石洞,南向,由四块巨石架成,左青龙石,右白虎石,
前朱雀石,后玄武石。洞额镌“白云洞”三字,是清代翰林尹琳基题写。洞旁是清初
重建的道观,亦名“白云洞”,庙内建有新式楼房,叫“迎宾楼”,现已废圮; 还建
有古朴典雅的青龙阁,处其上可凭眺远景。崂山以洞为名的道观,仅白云洞与明霞洞
2处。
白云洞前有2株古银杏, 大可合抱,青龙石侧有一株古玉兰,粗逾合抱,春季花
开累累,如云似雪。洞后松树繁多,其中一棵尤属奇特的名为“华盖”,老干蟠曲,
虬枝密叶,婆娑如盖,遮满洞顶,小枝斜出,探向洞外,从下望去,极象一条张牙舞
爪的飞龙,这就是崂山十二景中的“云洞蟠松”,可惜此景已不复存。青龙石前有卧
云窟、菩萨洞、清虚洞和普照洞。菩萨洞内供铁佛一尊,传为清代乾隆年间道士赵体
顺从海中拾得。普照洞是一人工洞,小而光洁,旁有白骨松一株,坐于洞中可俯视山
海景色。白云洞之名的来源有二说,一是因白云洞位处高山而又临海,经常云雾缭绕,
故名。 另有一说, 是因其开山祖师为田白云道士而得名。 《胶澳志》记其景观为:
“洞在山腹,门前赭松千株,幽篁苍翠,又有银杏、玉兰围均合抱,洞乃岩石叠成,
上刻白云洞三字,人立岩上,可以观海。”清代文人钟惺悟有《白云洞》诗: “微行
黄叶路,小憩白云巅。晴翠飞衣上,沧溟落足前。临风数归鸟,倚石听流泉。抛却人
间累,神仙住洞天。”
【二仙山】 二仙山在白云洞东,与大仙山并列。大仙山不可登,二仙山之登山
道路十分奇险。崖壁陡峭,在峰顶南面有一大石,陡立如梯,名上天梯。手足并用爬
上天梯,跃过“三步紧”,最后登上顶峰的会仙台。这座石台好象一只靠背椅,椅背
上刻有一个“仙”字。登台眺望,海色明澈,烟波浩渺,俯视悬崖,惊险万状。清代
胶州文人王大来有诗赞曰: “松间闲坐数烟峦,海气苍茫障远山。四面峦峰忽不见,
始知身在白云间。”
【观音岩】 白云洞西有五老松、九曲莲花洞诸名胜。再西行为西望海门,门东
向,南北两岩对峙,路从中过,北岩壁半上有白石隆起,状如观音小像,衣纹毕具,
神采生动,蔚为奇观。【石障庵】 从白云洞西过望海门、毛儿岭,就到石障庵,又
名石丈庵,因庵前有一巨石将庵遮住而得名。庵西有栖云洞,南下有伏龙洞,洞黝黑
阴森,冷气袭人。西山顶上有陨星石,悬置山头,危危欲坠。
【刁龙嘴】 又名“雕龙矶”。位于刁龙嘴村东海边,为深入大海中心的岬角。
五色毕备,层次分明。悬崖下插大海,状如龙头,每遇潮来,洪波簸荡,摇摇欲飞。
清代莱州举人林钟柱有《雕龙嘴望海》五言诗: “一碧茫无际,横空波浪悬。身前仅
有地,眼外竟无天。风急帆樯没,沙平与屿连。不知徐福去,是否返楼船。”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仰口湾西南,在上苑山东南猪头峰下,前临涧水,环于
苍松山楸间,是一处景色清丽的道院。崂山地区自清初就习惯把关帝庙与土地庙并排
而建,至清末遍及山区各村,而主祀关羽的道院,在崂山仅此一处,在全国也为数不
多。
关帝庙奉全真道华山派。据明嘉靖年间重修碑载,关帝庙本系太平宫之下院 (另
一下院为东华宫)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从太平宫分出,1929年由道士刘太清、贾
太成主持重修, 始具规模。重修后有大殿3间、道舍26间,为二进式院落。进山门为
前院, 有中殿三间,穿堂,两旁彩塑关平、周仓立像,高2米多,殿两旁各建倒房四
间。 后院为四合院,绕过照壁有大殿三间,内祀2米多高的彩塑关羽坐像,四周绘关
羽生平壁画,如“桃园结义”,“刀挑红袍”、“华容挡曹”、“单刀赴会”等,画
工细腻工整,比例匀称,是崂山壁画之上品。大殿两旁各有配房三间,东西厢房各四
间,皆为砖木结构之硬山式建筑,该庙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庙内
藏有《道德经》等经书4部、字画4轴,院内植芍药、耐冬、黄杨,皆百年之物。1948
年是该庙鼎盛时期, 有庙产600亩土地,佃户18户,雇工22人。“文化大革命”中,
该庙之塑像、供器均遭破坏,壁画用泥浆覆盖,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
1984年,曾由崂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青岛市人民政府
将关帝庙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峰寿字石刻】 1993年,崂山风景区管委会在仰口游览区的太平峰的石壁
上,镌刻了一个高20米,宽大16米的大寿字,中国书协代主席沈鹏欣然命笔“天下第
一寿”,一并镌刻于“寿”旁。1996年,又在此基础上兼收沈鹏、启功、黄苗子、吴
中启等39位书法名家的墨迹,并蓄魏、隶、篆、草等多种字体,在太平峰的石壁上形
成了群“寿”刻石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