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棋盘石风景游览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5&rec=19&run=13

以山海奇观和内向、幽奥、灵异的山林胜境为主要特色,位于崂山东麓,有砥柱
石、华严路、华严寺、那罗延窟、八仙石、明道观、泉心河谷、棋盘石、泉心河水库、
泉心湾、斐然亭、大圈山、日起石、高石屋、纱帽石、山海崮共16处景点,面积19.6
平方公里。西倚巨峰,南接上清,北与仰口景区毗邻,东临浩瀚的大海。从泉心湾经
泉心河水库、泉心河谷到棋盘石,或从刻有“山海奇观”的巨石上行,经华严寺、鱼
鼓石、那罗延窟到八仙石,神奇的画卷次第展开,令人目不暇接。这两条游览路最终
汇入山上的明道观。自泉心河水库向西南行,可达日起石,是近海高山上观赏崂山日
出的佳处。
【日起石】 又名一气石,位于黄山村西北,长岭以西,泉心河南岸。因在石上
可以望日出,故名。该石如巨岩突起,攀缘石缝勉强可登,穿过石洞与石夹缝,盘旋
到顶,其南山根洞窟甚多,大者平旷敞朗,其西有一巨石形成的穹窿可容纳数百人,
名为清风洞,又名高石屋。清初有尼名广住,字大方,曾独居在此,苦修18年,洞前
为弥罗庵故墟。
【斐然亭】 返岭后村南有山岬深入海际,上建有斐然亭。亭建于1932年,是上
海人士为颂扬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开发崂山功绩而建。沈鸿烈,字成章,该亭取“斐然
成章” 之词而命名。亭为方形,纯用石建,高5米,宽4米,深6米,结构仿欧式,美
观大方,亭外绕以石雕栏杆,游人可在此倚栏凭眺四周景色。斐然亭是一处富有诗情
画意的地方,因该亭位于崂东海滨公路南北中间,从这里四望,各方景色迥然不同,
西面是青苍不断的奇峰秀峦,东面是浩渺无垠的万顷碧波,北面遥遥可见若隐若现的
3山, 南面举目便看到蜿蜒走入大海的崂山头。其他如海中的小岛,天外的渔舟,岭
下的惊涛,林间的幽村,无一处不是美景照眼。
【棋盘石】 巨峰东北的棋盘山麓,崎岖绵延,在明道观南,孤峰挺拔,峰顶一
危石向西探出约三分之二,上平如台,下悬空于深渊之上,形如跳水台,传说中曾有
神仙在此对奕,名为棋盘石。这是一座斜立的险峰,三面陡峭,下临危壑,唯东面山
势较缓, 但也必须踏着凿刻的脚窝,方可攀登而上。棋盘石海拔657米,顶面南端圆
而宽,向北渐窄渐倾,石面平滑,南北长12米,东西宽67米,石面上刻有一个双线勾
勒的“十”字形,传为道家拜星斗的方位图。另据民间传说,古时一樵夫见二仙人在
此对奕,棋罢飘然而去,故此景观又有“棋盘仙奕”之称。人处其上,头晕目眩,毛
骨悚然,惊险万分,棋盘石下,镌“敕采仙药孙昙遣祭山海求仙石”。《胶澳志》载:
“由巨峰沿第五号路向东北行,过一、二小梁,循坡而下,路渐平坦,其北有巨岩,
方广二、三丈,为棋盘石,有庙为明道观。”清即墨文人黄象>有《棋盘石》诗:“局
里乾坤日月频,风车石马灿星辰。仙家一著真成错,竟把洞天输于人。”
【明道观】 明道观在棋盘石之北,位于海拔640米高处的招风岭前,是崂山现
存寺观中居处最高者。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明霞洞道士宋天成来此创建,庙分两
院,东院是玉皇殿,西院是三清殿,院宇宽敞,松青竹翠,在山门右巨石上,镌刻着
清宣统二年书“明道观”三字。观周围岗陡平衍,林壑幽静,居高而不危,地僻而景
殊。明道观以南有一穹窿的山峰,名天茶顶,海拔981米,峰东高约5米的悬崖石缝中,
生茶树一株,冬眠春苏,枝叶繁茂,俗称“天茶”,山亦因此得名。观东有观日峰,
又名观日台,镌“浴日奇观”四字,拂晓登临,放眼远眺,旭日东跃,令人神怡。观
日峰北有挂月峰,夜幕笼罩,月悬峰顶,空溟寂寥,别有天地。观西南远远两峰矗立
如柱,一高一下,形如二人并肩伫立,又如相对与语,名二仙传道石,俗称两口石。
观后有三仙洞,为郝、李、袁三道士冢,洞下一泉,清澈长流。
【采药山房】 明道观附近原为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 孙昙采药山房,日久圮
毁,此处距明道观南约40米处,地名“柴房”,现仅有一孤石,左有线刻佛像,右有
阴刻“敕孙昙采仙药山房”。由此往西约60米处,巨石上刻60余字的短文,据清代记
载,此摩崖共69字,当时尚可辨认的有37字,这篇文字经历了1000余年的风雨剥蚀,
已漫漶不清,但“大唐二年三月初六奉敕采仙药孙昙”十几个字尚能辨识。该文的大
意是:唐玄宗天宝二年,奉旨采仙药的孙昙在崂山发现了仙药,遣人报告,等待来命,
云云。这两处刻石,再加上棋盘石下的一处孙昙刻石,是研究崂山宗教文化的珍贵史
料。
【望海门】 在挂月峰旁有望海门,两崖壁立对峙如门,巨石横缀其上,形成一
座石门,门向东,从门中俯视下瞰,海色浮天,明澈如镜,岚光云气,缭绕眼底。清
同治年间进士、即墨知县林溥游望海门留有七言律诗: “扶桑遥指海门东,俯视熊熊
旭日红。射眼金华成色相,逼人爽气散空蒙。从知妙谛应微合,翻讶游踪到此穷。快
我凌虚超象外,振衣千仞响天风。”
【华严寺】 华严寺在那罗延山西南麓,三面环山,左襟大海,殿宇楼阁之壮丽,
涧壑泉石之清奇,在崂山宫刹中当属前列。清时华严寺与法海寺、石佛寺(潮海院)并
称为崂山三大寺院,从海滨到寺前这一段路称华严路,是寺僧于1930年鸠工筑成的,
皆为用石条砌成的盘山道,竹松夹道,绿荫蔽日,林间大石横布,突兀捷立,石上有
前人题刻的“烟岚高旷”、“华峰福地”、“东瀛晓色”、“莲池海会”、“天风海
涛”等字。盘道曲折,始达宫前,透过一片青葱的修竹,便可看到高耸的藏经阁。它
建在寺门之上,阁外环有走廊,登阁凭眺,山海胜景,一览无余。阁中原藏有元手抄
本《册府元龟》和清版《大藏经》,现存青岛市博物馆。正中大殿,祀泥塑释迦牟尼
像,两旁的木雕佛像和木塔等,刻镂尤为精巧,佛殿檐下有一井,名甘露井,水极清
冽,庭前墙上镶嵌很多石碑,大都是清代游人之题刻。后殿祀观音,在东北角曾有西
式小楼,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青岛市政府就设在这里。寺内不仅松竹繁盛,奇花异
卉也很多,丹桂、耐冬、玉兰、紫薇皆大可合抱,其他如牡丹、杜鹃、芍药等亦有10
余种。清代即墨文人周缃有《华严庵》诗:“锡飞临绝0,塔影出重霄。涧曲松风细,
山深鸟意骄。丹青晃佛座,衣钵肃僧寮。咫尺沧波险,轻声杂晚潮。”
寺前路西有塔院,四周环筑围墙,内有砖塔一座,是寺中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的
藏骨处。院中苍松甚多,以前有两株苍松紧紧盘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
与砖塔相对的石塔,埋葬着第二代住持善和(即于七)的骨骸。塔院门前,有一石砌方
形放生池,上横跨小桥,池水清湛,鱼游上下。池北有一道流泉,从竹根下泻,注入
池中。在寺前路西,是一片高大的竹林,青葱密茂,寺后山上多古松。
【砥柱石】 循崂山东部滨海公路至返岭后村,路西有一圆丘形巨石,名砥柱石。
因此石是返岭后村与华严寺庙产分界的标志,故又名志石,附近还有一个20余户的志
石村。 砥柱石高近10米,正面镌“山海奇观”四个大字,每个字2米见方,在古代崂
山的诸多刻石中,为字体最大者。此字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山东巡抚惠龄游崂山
时所题刻,巨石南面还有石刻题记一篇。清末翰林、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劳山
游记》载有: “出寺里许,折而北,石壁多摩崖,大书有山海奇观四字,字大逾丈,
最为雄伟,乾隆巡抚惠龄所书,僧言,竟以此被劾去职,可谓风流罪过也。”
【鱼鼓石】 从华严寺涧底西上,夹涧峦峰苍翠,袭人眉宇,泉韵松声,不绝入
耳。约半公里处,路旁有一巨石,上面有一小洞,直径20厘米,深80厘米,用手拍击
洞口,琅琅作响,酷似道士所用的敲击乐器渔鼓之声,但因此石斜卧如鱼形,故取其
形与音二者之特征,名之为鱼鼓石。清平度举人王菘翰题刻“云穴”二字于其上。
【那罗延窟】 那罗延窟在距华严寺西1.5公里处,是花岗岩崩塌洞,宽约8米,
高30米,深36米,四壁削立,底石光平,顶有圆孔,天光射入。窟门北向,踏梯石始
可上,窟内南壁上有薄石架出约丈许,好像阁的复板,相传很久远的年代,有个西方
哲人在窟中说法,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那罗延窟”。据记载,达观禅师和明
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都曾在此坐禅,此即崂山十二景的“那罗佛窟”。那罗延
是梵语坚固的音译。清代文人蓝立世诗云:“华严之西那罗窟,穿衣怪石竟鸆H。游人
晓起理轻策,云梯直上蹑鹏鹘。”
【天波池】 在那罗延窟西边,有一个广阔数亩的大石坡,石坡中有一洼,满贮
池水,名天波池,明代黄宗昌《崂山志》中称天池。池中生长很多蒲草,旱天时,其
他河水皆已干涸,唯此处有水。寄居华严寺的仁济和尚有《天波池》诗: “寺南山势
耸嵯峨, 船眼编东西涧多。惟此广池临0顶,是谁赐号曰天波。金茎承露曾疑似,石
磴凌烟莫奈何。数欲攀登偿宿愿,峰高路险竟蹉跎。”
【华严洞】 由那罗延窟顺涧北上,在绝壁下有一山洞,名华严洞。洞口东向,
可俯瞰大海,洞前有平地,相传是明代黄宗昌初建华严庵的旧址。从这里沿径西上,
再行1公里就到明道观。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华严洞,在那罗延窟涧北,洞
东向,石壁万仞,沧海在足下,沐日浴月之胜,举目得之。”
【望海楼】 华严寺后为狮子岩,巨石高耸,岌岌欲坠,突兀如踞狮,名狮子石。
遍山皆曲盘虬蔓之苍松,葱郁幽邃,山半有石洞,轩敞明洁,可容数人坐,额镌“寂
光洞”三字。其顶巅有平石如台,名望海楼,又名望海石,由此东眺大海,明旷无碍,
亦为崂山观日胜地之一。 清代嘉庆年间即墨文人黄岩有《望海石观日出》七言律诗:
“扶桑隐隐起红涛,曙色渐开大小劳。雾散狮峰天半彻,云洪贝阙海门高。琪花迎旭
明三岛,羽客凌晨策六鳌。谁觅瀛洲三界路,晴光万点轻舟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