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戏 舞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3&rec=23&run=13

木偶 木偶戏,青岛地区叫“撮头子戏”,是流动艺人在集市、村镇演出的一种
娱乐形式。表演者自带一微型戏台,状若立柜。演员躲于下面布幔中,操纵上面木偶
演出。制作粗糙,剧情多为传统的小故事。
1979年春,在莱西小沽河东岸院里公社岱墅村东群众俗称为“点将台”的高地上,
挖掘出汉墓两座, 陪葬物品中有一大型木偶,身长193厘米,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
早的木偶,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
社火 青岛社火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记载,主要烘托节日喜庆气氛。尤其是旧历正
月十五上元节,最为兴盛。建国前,市内及即墨、胶州等县城自正月十四日起各商号
团体就组织社火演出庆祝,集镇和村庄也各自组织活动,串街走巷,锣鼓喧天,形式
有高跷、秧歌、旱船、跑驴等。

高跷 高跷兴起于汉代,一直属于宫廷艺术,清朝以后才流入民间。这是一种集
体性的群众娱乐活动,在青岛地区十分流行,参与人数一般在10~30人之间。
胶州的高跷其扮相多为戏曲人物,如《西游记》、《白蛇传》中的人物。高跷队
中常有一人饰小哑巴,一人饰带辣椒耳环媒婆,一人饰姜太公。演出时,姜太公开路,
媒婆殿后,小哑巴穿行插科打浑。以锣鼓为前导行进,以唢呐伴奏扭舞,以唢呐或二
胡伴奏演唱。
即墨高跷还是一种生产工具, 在金口、臬玉、丰城一带的村民踏着1米多高的高
跷,在两米多深的海水中捞取海产品。

旱船 旱船是用竹木扎制而成,长约两米,彩绸装饰,若画舫状。船面正中摆假
腿呈盘坐状。一一人扮乘船女子,在船中提船边跑边舞,另一人饰艄公,手持船桨在
外与船女对舞,演员俱为戏装。旱船表演一般是两两对称,锣鼓奏乐,行进演出。

龙灯舞 龙灯是二三十人共舞的集体活动, 一般龙为两条,相互交叉起舞。
胶南制做龙灯是以荆条、竹条或铁丝做龙骨,外用纸或布糊成龙的形体,一般为13节
或15节,头、尾、身各节用一木棍支持。舞龙灯时,由鼓乐伴奏,前面一人手持纸扎
“明珠”导引,两龙头追逐环绕,龙身各节和尾部均按相反方向摇摆舞动,气势雄伟,
逼真动人。
崂山龙灯的龙身为深灰色, 共九节, 全长11米,他们演出的“大、小五花”、
“滚龙”在方圆百里都负有盛名。

狮舞 胶州的狮子制作精细而威风,项带响铃,狮身以青灰色丝线丝绸缝制。表
演狮舞时,5人一组,狮子两只,每只中有两人同时扮演,另有一人执绣球逗引狮子,
在鼓乐伴奏中翻滚跳跃,十分活跃。
即墨的九狮舞又称九狮图,属于软架予灯舞,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武术功底,舞
蹈动作刚柔结合,干净利落。它由] 2名演员组成演出队伍,在欢快的锣鼓声中,7只
“子狮” 环绕2只“母狮”欢腾跳跃,执绣球者穿插其间逗引群狮,场面生动活泼,
紧张热烈。其表演形式分为“走街”和“圆场”两部分,“走街”为行进舞蹈,演员
表演“龙摆尾”、“扭绳”、“剪子股”、“双对狮”等图形。“圆场”为就地表演,
主要场面有“四门斗”、“绣狮扑珠”等。

舞狮的制作方法是,先用木棒、竹片绑扎成长约1.5米的狮子骨架,于下腹捆绑
约1米长的木柄, 然后用毛头纸裱糊,外层披以黄绿色麻皮缀成的皮毛、耳朵,狮尾
以弹簧联结,夜间腹内点燃蜡烛,表演者手执木柄,擎狮表演。
江公背江婆 又称“老江背江婆”、“姜老背姜婆”。是一种硬架子导具舞。在
青岛各县、市均有表演,主要在胶南六汪一带为盛。表演者一般只有一人,男扮女装,
着民间古装,扮做老妇人形象(江婆),胸前用一农用簸箕制做一个老汉(江公)形象,
两者合为一体成为江公背江婆的造型,表现一对年迈劳动夫妇真挚相爱、相濡以沫的
淳朴感情。尤其是表演过河的舞蹈动作时,妙趣横生,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跑驴 跑驴是一种很简单又很风趣的表演形式。“驴”是由竹木扎成龙骨,外面
糊以纸或布,与真驴相似。演员一人,立于当中提驴表演。着地方戏戏装,扮为小媳
妇,为妻。另有一人为男人,扮做赶驴的,为夫。大意是一个做丈夫的赶着小毛驴载
着年轻的妻子回娘家,小毛驴在路上不听使唤,在上崖下坡过河时出了许多难题,做
丈夫的一一都解决了,妻予时惊时喜时怒时乐,表现了农村新婚夫妇的幸福美满,幽
默风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扮碜官 扮碜官是一种滑稽味很浓的表演形式。在每年正月的十四、十五、十六
日三天表演。一人扮作“碜官”(即小丑县官的形象),以扁担为轿,前有鸣锣开道的
皂隶,后有官娘子及仪仗等,“碜官”身上披着“清正廉洁”的符号,手中却高擎着
金钱元宝,做出各种滑稽的丑态。揭露r封建官吏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等丑恶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