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贸易风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3&rec=20&run=13

集市 古时日中为市,以中午为齐集之时,人与物相聚会,买卖物品。今青岛各
地均称之为“集”,间有称小市者。至集上买卖名曰赶集、“上集”,无急要事而到
集上,见可买的就买点,称为逛集。集市结束日“散集”。
集有期,约定俗成,或单日,或双日,或“二、七”,“三、八”、“五、十”,
到期日“逢集”。大集全天,小集中午即散。
集上分行业设“市”、“行”,各“市”各“行”都有固定集中营业区域。如粮
食市。卖粮日“粜”,买粮曰“籴”.草市,又称柴市。蔬菜市,卖菜也卖菜种、菜
苗。鱼市,卖鱼虾、蛤、海参、鲍鱼等。鸡蛋市。鸡、鸭、鹅、兔市。猪羊市。骡马
市,出卖骡、马、牛、驴。破烂市,也称旧货市。
其他如木器行、铁器行、缸瓦市、条货市、杂货市、笤帚市、苇席市、花鸟金鱼
市等名目极多。每逢集日饮食业临时设摊,当地名吃、小吃荟萃,也别成一种风光。
腊月集 每年进入腊啁,人们开始置办年货,此时集市一变而为“年货市场”,
人称“腊月集”。腊月集上除日常消费品如新衣、新帽、布疋、百货、食品等种类和
数量都大大增加之外,还出现了画棚,卖年画、神像、族谱 (又称“影子”、“老爹
老姆”) 等。还有爆竹市,窗花、对联、门笺市。以及出卖祭神祭祖用的香纸蜡锞、
蜡台、香炉等的年货市。

庙会 民间称为“赶庙会”、“逛庙会”、“赶山”、“赶会”,原为祭奠寺庙
神佛而举行的集会。地址一般设在寺庙所在地和附近地方,会间往往还唱大戏,后来
渐有商贩参入,形成了祭神、游乐、贸易三合一的盛会。
在庙会上,有各类民间艺人的表演。常见的有耍刀枪的、变戏法的、耍猴的、演
傀儡戏的、说大鼓书的、拉洋片的。每演一个或几个节目,艺人即绕场募钱,洋片按
座收钱。
80年代,青岛市内的庙会,集宗教、文体、旅游、经贸于一体,庙会面目为之一
新。
青岛“萝卜会” ,是台东清溪庵的传统庙会。该庙建于元代,距今已有500多年
的历史,因庙前有一条长流不断的清澈小溪而得名清溪庵。每逢农历正月初九为其传
统的庙会日,届时庙外沿途彩灯高悬,踩高跷、耍龙灯、狮舞等各种杂耍争相献艺。
摊贩云集,人流如潮。各种土特产品、百货日用品、民间工艺品、儿童玩具、风味小
吃,尤其是各种各样的青红萝卜摊贩,遍布大街小巷,争相卖买,令人流连忘返。参
加萝卜雕刻比赛和艺术雕刻展览而雕刻的《争春》、《百花迎春》、《雄鹰展翅》、
《风凰戏牡丹》、《农家乐》、《翠龙戏珠》、《仙女下凡》、《金鱼戏莲》、《龙
丹》等作品,无不栩栩如生、玲珑剔透,令众多赶会的人流连忘返、连声称奇。
青岛四方海云庵糖球会,是青岛地区最大的传统庙会。该庙位于海云街一号,是
明代兴建。每逢农历正月十六日举办庙会,方圆数十里的居民扶老携幼前往赶会,这
庙会是以糖球为媒介融经济、旅游、文化、体育、宗教活动为一体的盛会。各种商品
摊位达数千处,制售糖球的摊位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不少摊主连夜扎了漂亮
的彩棚,挂起了一串串造型别致的糖球。三天的盛会,四方区成了糖球的天下。糖球
会上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人手里拿着糖球,有山楂的、桔子的、软枣的、山药的各
种各样的糖球。各个摊点,大显身手加工出100多种不同造型的糖球,如“马到成功”、
“孔雀开屏”、“金龙腾飞”、“吉庆有余”、“吉星高照”、“合家欢乐”等等。
物资交流成为庙会的主要内容,卖买和游览者人山人海,而且群众喜闻乐见的舞龙、
舞狮、高跷、旱船等民间杂耍和快板、大鼓书等曲艺表演,在糖球会上掀起一股民间
文化的热潮。

青岛湛山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庙会,亦称龙华会。四月八日是佛教的浴佛节,
传说这天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佛教僧众和佛教信徒有用水灌浴佛像的礼仪,叫灌
佛或浴佛。青岛湛山寺在这天也举行浴佛会。清晨湛山寺僧众和部分居士,在住持的
带领下进行浴佛仪式。市内和亏村居民纷纷前往赶会。庙会期间,商贩遍布,各种土
特产、小百货、民间工艺品、儿童玩具争相叫卖,买卖物品和游览风景是庙会的主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