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乡 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3&rec=17&run=13

村落 村落的集结和构成大体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以居住很久的“坐地户”为主
的村落,一种是“坐地户”不多的村落。在这些不同的构成中又分为:
单一家族村落。 它们最初只是一家一户的定居,后来发展成大家族,再分许多
户,终于成为一个村落。如市郊的王家庄、徐家麦岛村、肖家村等等。这种村落一般
宗族势力极强。建国后,单一家族村落在山区沿海海岛仍有不少。有些虽不是单一家
族村落,但以一姓一族为主,家族势力亦很盛。
杂姓聚居村落。是由大部分原来无亲族关系的多姓家族结成的村落。傍近城镇要
道,谋生门路较多的地方往往形成这样的村落。
各种类型村落都是在自生自长中形成,因此,统称之为“自然村”。根据自然村
内行政管理的需要,联合或分割成行政单位便成了“行政村”。
村产 村产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全村各户拥有的,以土地为主,包括山林、
海滩等财产及其继承与转移。这通常又是和“村境”观念紧紧相连的。“村境,,是
村落成员从土地观念出发维护全村利益的一种习俗。全村各户对村落四旁,村落所拥
有的土地、山林、水域都有一定监护权,对“村境”内的公益设施,各户也都有维护
修建的义务,如道路、桥梁、水井、水库、池塘、河坝、海坝等等。这种沿袭下来的
习俗,有很强的约束力,是习惯上共同遵守的“准则”。50争代末期公社化以后,各
生产大队、各生产小队之间土地、山林、海滩、河滩的分配和归属,基本上都是按原
来村产的界限划分的。后来,为生产方便由各级行政部门出面进行了调换。
第二种村产是公有土地、山林、海滩及由公共集资设置的学校、“村公所”、碾
屋、磨房、桥梁等设施,也有公共集资办的车辆、轿子、娱乐工具。这部分村产从前
不多,但到50年代末期公社化后,由生产大队公共积累形成的这类村产大大增加,包
括农田水利设施、大型农具、山林、果园、房屋、大牲畜,还有工厂设备等等。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土地、山林、果园均实行了承包,由传统观念中的村产形成
了一个新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村产将不断赋予新的概念和意义。
村规 又叫“村规约”、“乡规民约”。建国前,禁斗殴、禁赌博、禁吸毒、禁
酗酒、禁偷盗是各村的主要规约。山区的村民,为了保护公共林木,其规约主要是何
时禁牧、何时禁拾草、何时禁采药等等,谓之“封山”,开禁谓之“开山”。
80年代,各地都开展了创建文明村的活动。许多村庄都制定了新的乡规民约。条
文中除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等内容外,多数继承了传统村规中
的可取方面,如禁赌博、禁偷盗、禁酗酒、禁斗殴等等,并加入厂新的条文,如改革
婚丧礼仪、反对铺张浪费等等。
乡社互助 也是代代相传的习俗,包括婚丧事的互助。在青岛地区的乡社,一家
有婚事村中人都来帮助。至娶亲之日,村中人不呼自至,纷纷前来帮忙。其中有些人
具有办某项事务的经验,如记帐的、采购的、办宴的、接待的、掌司礼仪的,形成了
办喜事的各项事务的专职,甚至连筹集桌椅条凳、盘碗酒具、劈柴、挑水、跑腿传信
的人也都有专责。靠了全村人的热情帮助,婚礼安排得有条有序。作为酬谢,请帮忙
者喝杯喜酒,吃碗喜面,以图其乐。
遇有丧事,从病危到下葬,前前后后亦都有村人相帮。建国前村村都有一男一女
两位善理丧事的老人,名谓“理丧人”。村民家有丧事即请理丧人来,从更换寿衣、
整容、 报庙、烧倒头包袱、停尸、报丧、入殓,直至出殡F葬诸种礼仪、事务均由此
二人主持。男的主外,女的主内,分工明确,绝不紊乱。至于报丧、接待吊祭人、挖
土、修墓、抬埋、购买丧事物品等等,都有村人帮忙包办。
建国后,青岛地区婚丧相助的风俗仍在城乡流行。有些地方,继承当中又有发展,
成立了“婚丧嫁娶委员会”,不仅组织群众相帮相助,而且增加了新的内容,禁止婚
丧礼仪中的封建迷信活动等,受到群众的欢迎。
修房盖屋中的互助,包括备料当中的伐木、采石、运沙和砖瓦,开工后的和泥、
挑水、来往递料诸事,这许多工作都是靠邻里帮工来做的。
生产劳动中的互助,也是千百年来的习俗,形式多种。几家几户联合,互相“换
工”,一家有耕畜,一家有车或有大农具,合在一起互相使用,名为“搿犋”,几家
几户常年互助劳动,名为“搿伙”。
此外,借驴推磨、压碾、走亲戚、借车、借船办急事等更是习以为常。海岛渔村
推船、拉船,只要号子声响起,男女老少纷纷跑来海边,帮助拉船推船。这是协力斗
风浪中形成的一种特殊风俗。
乡社活动 乡社活动极其庞杂,有结义结社活动、祭祀活动、操办游艺活动等。
结义活动。建国前,俗名“结拜”、“拜把子”。结拜的仪式多半要焚香、盟誓、
跪拜,有的还要刺破手指滴血入酒碗中喝“同心酒”。这种结拜的目的,有的是在谋
求生活上、道义上的“知心人”。他们的誓词中所说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又
受《三国演义》等故事的影响,结生死之交,“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
同日死”。有的则带有社会政治目的的结义。19世纪末在胶州的义和团运动和即墨的
大刀会,他们反洋教抗击德国侵占青岛,就是 拜干亲活动。年轻人之间,情投意
合而结拜的叫“拜干兄弟”“搿干兄弟”、“拜干姊妹”、“搿干姊妹”。年轻人要
结拜长辈为干亲时,名为“拜干爹”、“拜干娘”、“认干爹”“认于娘”。反之。
由长辈主动与年轻人结干亲.则称为“认于儿子”、“认干闺女”。
集体祭祀活动。建国前,青岛的农村遇大旱时的求雨活动最为常见。一经公议决
定,谁主祭、谁舁神、谁带队祈号,很快就安排妥当。各家各户.备柳枝、编柳帽准
时备齐。其他如庙会开始时的请神、庙会结束时的送神等举动都是靠了习俗的力量组
织起来的。
集体娱乐活动。 一种是村中有传统的娱乐项目,汶样的村庄非但在年节要组织
娱乐项目,即在平时也有活动。而另一种是村里没有传统的文娱项目,但有操办民间
文艺演出的习惯。建国前,青岛地区许多村都有秧歌队。秧歌队的排练有传统的规矩,
年前会首操办,搭班排练,正月初十日化装排练,正月十一日庄稼会.公开表演,秧
歌队中各种角色都有定位,分工明确。同时村中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等集体娱乐
项目,也有传统排练规矩,年前搭班排练,正月十五前后走东村跑西庄公开表演。
建国后,青岛地区的村、镇先后成立了俱乐部,开展村庄的集体娱乐活动,不但
继承了优秀的传统节目,还不断创造了各种新的娱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