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亲 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3&rec=16&run=13

称谓 亲族间称谓,至今沿袭父系家族为中心的旧俗。近支称为“自己家”,远
支称为“本家”,其他亲族中人一律称为“亲戚”。
母亲之父,书面称“外祖父”,当面称“姥爷”。母亲之母,书面称“外祖母”,
当面称“姥娘’’或称“姥姥”。外祖父之父,称“老姥爷”,外祖父之母,称“老
姥娘。”母亲之兄弟,称“舅舅”(“大舅”、“二舅”等以别长幼);舅之妻称“舅
母”或“妗子”。外祖母之兄弟,称“舅姥爷”,其配偶称“舅姥姥”或“舅姥娘”。
外祖母之姊妹与祖母的姐妹统称为“姨姥姥”或“姨姥娘”,其配偶统称为“姨姥爷”。
舅父之子女, 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当面或有以兄、
弟、姐、妹相呼者。对人则称“姑舅兄.弟”、“姑舅姊妹”。女之子女称“外孙”、
“外孙女”;舅父姊妹之子女称为“外甥”、“外甥女”。以上亲戚关系,俗称“姥
娘门上的”。
母之姊妹,称“姨母”、“姨”、“姨妈”(以大姨、二姨等区别长幼);姨之配
偶称“姨夫”。姨之子女,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对人则称
“两姨兄弟”、“两姨姊妹”。称姨姊妹之子女为“外甥”、“外甥女”。以上亲戚
关系,俗称“姨门上的”或“两姨亲”。
父之姊妹,称为“姑母”、“姑”、“姑姑”(以大姑、二姑等区别长幼),其配
偶称“姑夫”。姑母、姑父之子女,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当面亦有以兄、弟、姐、妹相呼的。对人则以“姑舅兄弟”、“姑舅姊妹”相称。妻
兄弟之子女称“内侄”、“内侄女”。以上亲戚关系俗称“姑姑门上的”或“姑舅亲”。
妻之父,书面称岳父,对人称“丈人”、“老丈人”、“丈人爹”、“泰山”,
当面则称“爹”、“爸爸”。妻之母,书面称岳母,对人称“丈母娘”、“丈母”,
当面则称“娘”、“妈”。妻之兄弟,书面称“姻兄”、“姻弟”、“内兄”、“内
弟”,对人称兄为“大舅子”,称弟为“小舅子”,当面则称“哥哥”、“弟弟”;
内兄内弟之妻,对人统称为“舅子媳妇”,以“大舅子媳妇”、“二舅子媳妇”等区
别长幼。妻子姊妹,对外统称为“姨子”,姐称“大姨子”,妹称“小姨子”,当面
则称“姐”,称“妹”。妻子姊妹之夫,对外称“连襟”,当面称“姐夫”、“妹夫”。
兄弟姊妹称其姊妹之夫为“姐夫”、“妹夫”,以“大姐夫”、“二妹夫”等区
别长幼。父母对其女之夫,对人称“闺女女婿”、“女婿”、“姑爷”、“东床”,
当面则称“他姐夫”、“老×女婿”等。婚后女婿住岳家,对人称为“养老女婿”、
“倒插门女婿” 。 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亲家”,对人称“亲家”、“男亲家”、
“女亲家”、“亲家公”、“亲家母”、“亲家翁”、“亲家婆”。夫与妻之兄弟之
间的关系又常被称“姐夫郎舅”。以上亲戚关系,俗称“丈人门上的”。
亲戚往来 可分节日期间的往来、平时一般往来、特殊聚会往来数种。亲戚间遇
喜事必贺,有贺婚礼、贺生育、祝寿等,其他如亲戚子弟上大学、谋得职位、远行、
乔迁、建房等亲戚都必登门致贺。
家有丧事必报知亲戚,亲戚必往吊祭。青岛节日间亲戚之间的往来活动,常见的
有如下数种:拜岳家。正月初三,青年夫妇往岳家拜年,俗谓之“走丈人家”。至夫
妇年长,就遣儿女往外祖家拜年。拜姑姨。正月初四、五,家长在家主事,派儿子往
姑姨家拜年。媳妇走娘家,娘家迎女归家,后又携礼回婆家。端午节赠礼。五月五日
为端阳,以苇叶裹糯米包粽子,亲友馈送。八月十五仲秋节,以瓜果月饼相馈送,会
亲朋,互相招饮赏月。
权益 亲戚间的权益有人身方面的,有财产方面的,也有声誉方面的等等。习俗
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嫁的女儿靠娘家兄弟(特别是长兄)维持自身利益的现象。
在父系家族中,媳妇地位低微,遇有必须争取和必须申辩的事情,只有诉诸娘家
人。女家人中,父辈出面“有失身份”,自然由在家主事的兄弟为宜,久之成习,媳
妇以娘家兄长为当然的代言人,家族、社会诸方也渐渐承认了“娘舅”的这一地位。
娘舅在姊妹家中,始则处于“说理”、“争气’,的地步,随着姊妹儿女长成,
“老舅”又变成半个主事人。凡与其姊妹权益有关事件,如打架斗殴、分家、赡养,
甚至死后的丧葬,没有“老舅”的参加,都难圆满解决。在这些事件中,娘舅的干预
是起很大作用的。乡中谚语“两姨亲,当辈亲,死了姨娘断了根;姑舅亲,辈辈亲,
折断骨头连着筋”,这反映了在家族中受压迫的媳妇们依赖娘家兄弟争气说理的切身
经验与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