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服 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3&rec=10&run=13

男子服饰 清代官吏和科举考中者,皆按规定的服饰穿着,是官职、功名和政治
地位的标志。凡办公、会客或参加典礼皆着官服,平时衣饰则入时随俗。男子蓄长辫,
戴丝结冠玉瓜皮帽。瓜皮帽是沿袭明代六合帽而成的一种样式,帽作瓜棱形圆顶,用
红绒结为面饰,身穿长袍马褂或短褂。长袍一般为棉、夹或厚实料子做成的长衣,统
为右开大襟。马褂为长袖、对襟、齐腰。足蹬长筒厚底皂靴或黑布呢鞋,绅商富户男
子的穿戴,大致与官吏的衣饰相同。城乡穷苦人家,则衣饰简陋,大都穿短褂小袄、
戴半帽、穿薄底鞋。
辛亥革命后,除个别遗老剪掉辫子后尚留齐颈长发外,男人多剃光头,而衣饰则
无太大变化。30年代以后,富家男子多蓄分头,戴礼帽、呢帽,穿长袍或中山服,圆
口便鞋或皮鞋,学生多穿学生制服。一般人家仍戴半帽、三开帽,穿短褂,穿布底或
皮底布鞋。
建国后,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衣饰亦日趋时髦,丰富多彩。
50年代,中青年男子蓄分头,戴工人帽、解放帽,身穿蓝色或黑色中山服、军便服、
棉大衣,内衬线衣、绒衣或毛衣。60~70年代,衣服的式样与色调无甚变化,但衣料
则逐渐由棉布过渡为棉与化纤混纺布及毛纱与化纤混纺布。进入80年代,城乡服饰普
遍变化较大,男装有西服、羽绒服、茄克衫、皮茄克、牛仔服、呢大衣,毛衣、鸭舌
帽、围巾、礼帽、毛线帽等。人们多穿皮鞋、凉鞋、半腰皮靴及高、低帮旅游鞋。
女子服饰 清末妇女的发型,未婚者后梳一条长辫或抓髻,前蓄齐眉刘海 (俗称
娃娃檐) ,已婚者后梳圆纂,有的少妇亦前蓄刘海。官绅富商大户女子的饰物大多是
簪金银珠翠绢花和金银珠宝耳环,戴金银玉翠手镯,金质或镶钻戒指,穿大襟宽袖花
边罩褂和肥管花边裤、长裙。大襟褂,从清代开始基本为右开大襟式样,衣长可及膝,
高领、大袖,襟及袖口等处镶边。冬天棉袄有大棉袄、小棉袄之分。大棉袄为外衣,
较长, 小棉袄紧身短小。另外在秋凉z际,多喜在夹袄之上加穿长可及膝的背心。足
蹬木底绣花弓鞋。清代妇女缠足,以脚小为美,做小鞋用木底,如弓彤,称“弓鞋”。
一般穷苦人家的女子,大都穿粗布大襟短褂和肥大过膝上衣,长裤。佩戴的饰物只有
银质或铜质的发簪、耳环、手镯、戒指等,另外,无沦官绅富户或穷苦人家的青年女
子,均喜穿用贴身肚兜(又称“抹”),正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掉,成凹状浅半圆
形,即兜子口.于半圆两边角处系带挂项上,下角或尖或圆,横两角各设带? 扎于围
问。兜面上大多有饰花,多为“福,,字、“艾虎克毒”、“鸳鸯戏水”、“喜鹊登
梅“”等图样,多取吉利、避灾邪、爱情、幸福为主题。年轻女子自绣、自做,除自
用之外,亦常私赠情人,赠丈夫,作为情与恩爱信物。
辛亥革命后尤其是30年代,富家女子蓄短发,穿旗袍或白褂黑裙,连衣裙,圆口
偏带布鞋或皮鞋。一般人家的女子,除部分少女剪短发外,其余仍是长辫、圆纂,穿
短褂、布鞋。
50年代初,机关工作人员和工厂企业职工多穿列宁月艮、连衣裙、中式便服,剪
短发或梳双辫。50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女子喜穿花色上衣,而且各种款式
的外套、裙子、连衣裙开始流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青年女子中流行穿黄绿
军装。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女子衣着有了较大的
变化,服装的款式日趋新颖多样,花色繁多,中高档服装倍受青睐。流行服装有各式
呢大衣、风衣、西装、羽绒服、牛仔服、毛衣、背心。尤其是裙子,有连衣裙、百褶
裙、西服裙、筒裙,“一步裙”等。女子发式亦日趋多样,烫发、披肩发、运动头等
各式发型广泛流行。戴首饰的习俗再度兴起,女子普遍戴项链、耳坠、戒指,亦有少
数人戴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