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2&rec=8&run=13

回民墓地 徙居青岛的回民曾于1929年集资在四方购买了约7市亩土地作为回民
墓地, 定名为“胶澳回民公墓”。1947年又在湛山村附近购置土地一块作为公墓。建
国后该地划归青岛市第二公墓,青岛市人民政府于四方区大山村一带另拨土地一块,作
为“回民公墓”。“文化大革命”期间,两块墓地均被挪作他用,回民坟墓迁至四方以
东的青岛卷烟厂宿舍附近一块山地上, 此处被指定为临时回民墓地。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重新落实,青岛市人民政府将浮山后马蓬山下的一块土地
作为回民公墓。原回民公墓由占用单位退赔土地使用费8万元。
回民饭店 1928年青岛始有回民餐馆, 首创“真一斋”清真馆。于建国初停业。
1936年北京人铁子珍在德县路开设“馅饼粥”回民饭馆,建国后改称回民饭店,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仍用“馅饼粥” 牌号。1984年市人民政府接受广大回民群众的要求,
在中山路64号增设一家清真海味餐馆,1986年扩建为较高档的回民饭店。
清真食品店 清真糕点厂 青岛最早的回民糕点厂是清真志成糕点厂, 该厂于
1949年8月开业, 位于中山路北端,前店后厂。1956年公私合营时门市部改为前进食品
商店, 生产车间改为清真糕点厂,并迁至湖南路40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前进食
品店改为回民食品店。1981年清真糕点厂改为清真食品厂。为了方便分散在市内各区
的回民购买清真食品,各区先后设立了清真食品店。
清真食品厂有职工180人,其中回民职工20余人,专门生产各种清真糕点,除供应青
岛市各区、县外,还远销至省内其他市、县。由于该厂重视经营管理,产品质量不断提
高,销售量逐年增加,1981~1989年底平均每年向国家上缴利税近百万元。该厂连年被
评为青岛市商业系统文明单位, 先进集体。1989年被评为全国、省、市民族团结进步
先进集体。
清真肉食店 青岛市回民食用的牛羊肉, 在建国前即由“真一斋”、“馅饼粥”
两家饭馆供应,以后“馅饼粥”自己购买活羊,按伊斯兰教规定宰杀,除饭馆自用外,还
供应回民。青岛屠宰场建成后曾设专用房间及专用工具, 由清真寺“海里凡”为回民
宰杀牛羊。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青岛市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解决回民的肉食供应,
在市场三路蔬菜副食品商店专设了清真牛羊肉门市部,由回民张永和任门市部负责人,
并调去若干回民职工。这时, 所有牛羊肉,统一由青岛食品公司从外地回民地区采购,
并设有清真肉类专用冷库,在购销运存各个环节中,都严格按照回民的风俗习惯办理。
由于牛羊肉价格比猪肉高, 国家明文规定由各单位每月给回民和其他有伊斯兰教生活
习惯的少数民族以适当补贴。
青岛私立复真小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青岛回教协会向国民党青岛特别市
政府提出办回民小学的动议,市政府拨给常州路5号房产一处,有平房15间,因房屋破漏,
回教协会又派人去南京、上海等地募捐,青岛市穆斯林也纷纷捐资,并邀请著名京剧演
员杨宝森、李多奎在永安戏院义演资助,经过一年多的筹建和修缮,于1947年秋正式招
生开学,定名青岛市私立复真小学。该校初设一至六年级6个班,有回、汉学生近300名,
麻灿章、王鉴明先后任校长。1956年该校因经费困难,交由市教育局接办,更名为常州
路小学,后并于太平路小学。
和平医院 建国前曾有回民开办的私人诊所一处(即良大川诊所),负责人张古良。
建国后由米正卿继续开办。1952年阿訇曹耀先和米正卿、沙雨辰为解决回民就医困难
问题, 发起筹办和平医院。由沙雨辰提供房屋,米正卿提供良大川诊所的医疗设备,聘
请了几位汉族医师, 在龙口路25号正式开业。回民医师张延年、查义生曾先后参加工
作。开业后, 业务逐渐发展,房屋不敷使用,由青岛市民政局协助在肥城路57号租到房
屋一处, 于1953年迁于肥城路新址。该院设有内、外科和住院部,有病床30张,附设有
回民伙房,全院医务人员最多时达20余人,回族占半数。1956年合并于青岛市市南区第
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