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基督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2&rec=73&run=13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美国传教士郭显德于1873年到青岛,在崂山、即墨一带的山
村进行传教活动。在传教过程中, 倚仗殖民主义势力横行乡里,不断制造事端,酿成多
起教案。德国侵占青岛后,外国传教士便纷纷来到青岛。至青岛解放前,先后有德、美、
英、法、日、瑞典、瑞士、俄、波兰、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朝鲜等13个国家的
传教士所属的11个差会在青岛传教。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差会在青岛的
传教士被日军关进潍县集中营,其所辖青岛基督教各教会全被封闭。翌年,日籍传教士
山村好美主持成立“华北基督教团青岛分团”。这是日伪控制的跨教派团体。1946年,
旅居青岛的烟台各教派的信徒组成联合教会, 会址初设于河南路86号袁润甫长老的住
所, 后迁于济阳路4号。1958年并入基督教联合聚会点。青岛解放前夕,在市区和市属
各县基督教各教派辖属的教堂及聚会场所共有140余处(浸信会派近60处, 长老会派30
余处,信义会10余处,基督教徒聚会处15处,余为其他教派),外籍传教士90人(美籍49人,
德籍21人, 英籍4人, 日籍3人,朝鲜籍5人,波兰、瑞典、法国籍等8人),华籍教牧人员
500余人(执事300余人,传道员147人),教派21个,信徒12 000余人。
青岛解放后,广大基督教徒和教牧人员遵照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宗教政策,实
行自治、自养、自传(以下简称“三自”) ,独立自主,自办教会。1958年秋,青岛基督
教实行联合聚会, 成立联合办公室,在自愿结合下,由56处礼拜堂(聚会点)合并为10处
联合聚会点: 观象二路1号、济宁路31号、河南路32号、城武路35号、济阳路4号、清
和路42号,西吴家村351号、嘉禾路15号、沧口大马路137号(现四流中路186号)、龙山
路4号。兴安路浸信会福音堂和云门路中华基督教自立会没有参加联合。当时,青岛市
有基督教教牧人员70人(牧师35人,传道员28人,长老执事7人),参加礼拜聚会的信徒约
500人。此后,联合聚会点又不断调整,先后撤销了西吴家村351号、河南路32号、济阳
路4号3个联合聚会点。没有参加联合聚会的两个会堂于1964年关闭, 信徒在就近的联
合聚会点活动。实行联合聚会后,各教派仍保留各自的教规和礼仪特点,在聚会中互相
尊重。
“文化大革命”中,聚会场所全部被封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活动逐
渐恢复。1980年1月2日首先开放了江苏路15号礼拜堂(原国际礼拜堂) ,1982年12月26
日又恢复开放了四方嘉禾路15号和沧口四流中路186号两个礼拜堂; 1984年11月,台东
清和路42号礼拜堂也得到恢复开放,并于翌年12月15日举行了献道典礼。其间,在崂山、
胶州、莱西、平度、即墨陆续恢复开放了一批礼拜堂和聚会场所。1990年底全市有教
牧人员25人(牧师12人, 义工13人),开放教堂13处,聚会点27外。信教群众达1。8万余
人。